人物:栗培初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釋廣真 朝代: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大師廣真者。
字吹萬。
西蜀僰道宜賓人。
姓李氏。
父祖世籍婆羅門。
師生惟慕事佛。
得法于月明和尚。
萬歷戊午年。
說法于瀟湘之湖東禪院。
次遷忠州聚云。
夔州寶峰。
及云來興龍。
巴臺諸剎。
闡揚大慧宗風。
崇禎己卯七月三十日。
唱滅于本山。
嗣法門人曰。
慧機。
慧芝。
慧麗等。
依法阇維。
阇維時。
遍地荷香襲人。
煙至松羃。
結為五彩。
火后收舍利三百馀顆。
復得黃金鎖子骨三莖。
當門二齒。
變?yōu)樽仙?div id="n9qgmqq"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28_comment'>
建塔于三目山之陽。
屬四川觀察使田華國。
為塔上之銘。
署師為大慧十四世之孫。
懶庵鼎需禪師之裔。
蓋。
大慧初開法于洋嶼庵。
時需得法為第十三位。
今燈譜。
載大慧下法嗣。
共九十四人。
訛列需為第三十五位。
需既得旨。
韜光于福唐山水之間。
及大慧從梅陽生還時。
始開法于西禪。
入室之子。
僅得安永。
南雅。
志清。
安分四人。
分于元至正間。
庵居劍門。
志清。
住天王。
南雅。
住龍翔。
安永說法于鼓山。
是為鼓山永。
永付悟明法堅二人。
堅。
住承天。
明。
住凈慈。
纂修聯(lián)燈會要。
座下衲子雖眾。
獨以大法囑太原苦口益。
益付筏渡慈。
當益慈之時。
約在明之中。
葉叢林先德物故。
禪門死于繩規(guī)。
凡我行道之士。
無不藉賴。
中貴給劄住持慈公輩。
或不忍視。
而恬退于山邊水邊。
保任乃事隨方接納一個。
半個尚以篤實。
承繼祖宗命脈。
慈。
得一言顯。
顯。
付小庵密。
密。
出二仰欽。
欽。
出無念有。
已上俱有語錄機緣。
有。
付荊山寶。
寶。
付鐵牛遠。
遠。
付月明池。
此三代。
惟述相見之語。
并付囑之偈。
月明池公。
以源流大法。
付與真公大師。
至師崛起中興。
光顯大慧之宗。
師初出世楚之湖南瀟湘小院。
衲子。
相傳上堂示眾入室機緣。
叢林識者。
驚為大慧再來。
崇禎辛未臘八日。
布金檀越內(nèi)卿田素庵。
諸師居忠州聚云禪院。
拈香畢。
豎拂云。
從上古人。
只為者個東西。
顢頇了許多英雄豪杰。
賺陷了許多高人達士。
拋撒了許多油鹽醬醋。
今日老僧。
不徇人情。
向汝諸人道破。
只要汝等于日用二六時中。
行住坐臥處。
穿衣吃飯?zhí)帯?div id="xqe645x"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122_comment'>
運水搬柴處承當。
若承當?shù)脕怼?div id="7rwfn08"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124_comment'>
英雄豪杰。
也顢頇他不得。
高人達士。
也賺陷他不得。
油鹽醬醋。
也拋撒他不得。
且問。
大眾如何是者個東西參。
東吳有居士劉墨仙。
久游玄墓之門。
持圣恩問道錄訪師。
論及楊岐九峰之語。
師徵云。
正恁么時。
楊岐在。
前九峰在前。
仙良久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師便喝。
仙云。
者一喝。
是前是后。
師翹一足。
仙禮拜。
玄墓?jié)h月藏禪師書至。
師以為千里同風。
即撾鼓升堂。
說妙法語。
語見聚云全錄。
命維那。
對眾宣讀其書。
曰。
大慧禪師。
說盡人間禪病。
四百年內(nèi)。
望之如渴人求井。
不料一枝埋沒。
向三峽錦江之上。
前得來書。
語錄已見作略過人。
第未得從容談三月于水流石上。
為恨不淺。
茲聞已返峽中。
略伸四問。
萬乞答。
我更欲禪師起已墜之禪于今日。
令后輩。
重見天日于座下。
斷不令山野遺恨耳。
書尾復致四問。
曰。
正睡著時與死了燒了。
心之與性。
牙齒打不著。
須向者里希取大用始得。
如何是此處底大用。
師答云。
寧向太陽妝羅剎。
不來黑暗扮睹音。
二問。
沿流不止。
絕卻真照。
照不到處。
如河是吹毛用了急須磨。
且道。
磨個甚么。
師答折腳鐺里淡黃齏。
三問。
明處既已脫卻心性。
切莫在離心性處躲跟。
除此二途。
如何相見。
師答。
才過驢胎。
又闖馬腹。
四問。
近世野狐。
都說心性禪。
不知姓張姓李。
請禪師代答一轉語。
貴圖天下衲僧脫卻腥臭。
師答奪者老賊頭。
拄杖拗折。
莫言不道。
已而師于回書之尾。
亦致四問。
以問漢師。
作相問。
用水一碗貯米七粒。
架茅草十字在上。
請道是甚么義。
二問□□溈仰九十六種圓相。
收盡六義問。
有個收在那一義。
三問。
古人道。
八角磨盤空里走。
不知是空走磨。
磨走空。
四問。
老鼠吞大象。
蝦蟆口咬著。
吞不入。
拖不出。
蒼頭老兒跳一步。
請下一轉語。
漢師或有答斯未載焉。
師之說法。
垂機勘辨。
約類如此。
有正錄十卷。
廣錄三十種。
共六十六卷。
屬水部尚書郎熊汝學。
捐俸刊行。
板存忠州治平禪院。
系法孫燈來編次。
來住高峰。
鐵壁慧機之子也。
贊曰。
真師既出世于萬歷之間。
我禪門正當肇興之時。
至天崇間諸方有大名稱者。
俱有書問交通往來。
未見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
何也。
無乃各闡己宗為急務。
未暇輕重之耶。
然亦是吳越燕趙眾生鮮福。
未獲沾師法雨耳。
康熙丙寅冬。
余為天童封龕佛事。
經(jīng)四明。
過壽昌禪林訪舊。
遇師之玄孫統(tǒng)公別庵禪師。
始悉真師三代全錄。
不得不為之傳。
補入僧寶。
否則闕典之責。
其在余乎。
(有正錄三卷。
并師下三世語錄若干卷。
屬四川向化侯譚養(yǎng)元捐俸梓板。
附嘉興楞嚴藏流通。)。
張頤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吳人,字養(yǎng)正。
善醫(yī)術,以保養(yǎng)元氣為主,處方多用參術,常有效。
中年以瞽廢。

人物簡介

全臺詩
丘逢甲(1864~1912),譜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又號蟄庵、仲閼;乙未內(nèi)渡后自署倉海君、南武山人、海東遺民、痛哭生。清淡水廳銅羅灣(今苗栗銅鑼)人。十四歲取中秀才,丁日昌贈以「東寧才子」之??;光緒十四年(1888)中舉,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進士,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以親老告歸,先后擔任宏文、羅山、崇文書院主講,兼任《臺灣通志》總局采訪工作。甲午戰(zhàn)敗,割臺議起,丘氏上書請愿,反對割讓,與臺灣官紳共組臺灣民主國,并擔任義軍統(tǒng)領,督辦團練,以「抗倭守土」號召抗日。日軍抵臺不久,繼民主國總統(tǒng)唐景崧之后,避難廣東鎮(zhèn)平祖籍。西渡后致力于興學教育,曾擔任韓山、東山、景韓書院主講,創(chuàng)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機構:嶺東同文學堂,開新學風氣之先。又曾擔任廣東咨議局副議長,軍政府教育部長等。1912年病逝于鎮(zhèn)平,臨終遺言須向南葬,以示不忘臺灣。 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詩作,多見于《柏莊詩草》,計古近體詩約二百五十首。內(nèi)渡后詩作以《嶺云海日樓詩鈔》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編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茲以陳炎正編《柏莊詩草》〖此詩稿由陳炎正于1978年購得,又抄錄丘逢甲少作后,集為《丘倉海先生詩文錄》,與《柏莊詩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嶺云海日樓詩鈔》〖臺灣省文獻會本依據(jù)丘瑞甲、丘兆甲編輯,鄒魯校訂的《嶺云海日樓詩鈔》(含《選外集》)加標點編印,于1994年出版,內(nèi)容較為完整,故據(jù)以為底本。 〗為底本,并參照王國璠編《柏莊詩草》〖王國璠據(jù)《柏莊詩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將《丘倉海先生詩文錄》中的詩歌分出,題為「倉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該書。1980年由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出版。 〗(簡稱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編,鄒魯校訂《嶺云海日樓詩鈔》(簡稱鄒本)〖丘瑞甲、丘兆甲編輯,鄒魯校訂《嶺云海日樓詩鈔》,內(nèi)附丘瑞甲補輯《選外集》,1937年由廣州中山大學出版部出版,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文獻館典藏。 〗、黃志平、丘應樞、丘晨波編《嶺云海日樓詩鈔》(簡稱徽本)〖黃志平、丘應樞、丘晨波編校,《嶺云海日樓詩鈔》,198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詩作十三卷、《選外集》、《選外集補遺》、《柏莊詩草》、《羅浮游草附錄》等。 〗、黃志平、丘晨波編《丘逢甲集》〖黃志平、丘晨波主編的《丘逢甲集》,2001年由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時間排序,但未區(qū)分選外集、補遺等?!?,并增補光緒己亥(1899)嶺南寶經(jīng)閣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詩畸》、《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師友風義錄》、《臺灣詩乘》、《三六九小報》、《詩報》、《臺灣詩醇》、《東寧擊缽吟后集》、《臺灣詩?!返容嬩浘幮?。
詞學圖錄
丘逢甲(1864-1912) 字仙根,號蟄仙、仲閼、倉海。臺灣苗栗縣人。光緒十五年進士。有《嶺云海日樓詩鈔》。
維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譜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晚號倉海君,一作滄海君,清朝官員、詩人和教育家,臺灣府淡水廳銅鑼灣(今苗栗縣銅鑼鄉(xiāng)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廣東嘉應府鎮(zhèn)平縣(今梅州市蕉嶺縣)。
光緒十五年進士,曾參與臺灣民主國抗日運動,擅長詩文,有《柏莊詩草》、《嶺云海日樓詩鈔》。
因父親丘龍章受聘講授漢文,丘逢甲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后壟堡銅鑼灣(今臺灣苗栗縣銅鑼鄉(xiāng)竹森村)出生。
光緒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至燕京赴試,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工部虞衡司主事。
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師做官,以「親老需侍」為由返臺,受臺灣望族,原籍漳州的筱云呂氏(今稱神岡呂家)禮聘講授漢文。
其兄丘先甲也因辦理鄉(xiāng)勇團練、開墾土地等因素,舉家遷往臺中。
丘逢甲曾到臺中「衡文書院」任主講,后又于臺南和嘉義舉辦新式學堂。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丘逢甲奉旨督辦團練。
次年,清軍戰(zhàn)敗,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灣人民激憤,丘逢甲呈文,反對割臺。
條約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國,率紳民奉旗、璽及總統(tǒng)印,獻于巡撫唐景崧,并聲援義軍反抗。
5月23日,唐景崧發(fā)表《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
5月25日,臺灣民主國成立,年號“永清”,唐景崧出任總統(tǒng),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務大臣,丘逢甲為義勇軍統(tǒng)領。
唐景崧駐守臺北,丘逢甲奉命駐兵南崁策應。
5月29日,日軍登臺,進佔基隆,守軍不敵。
6月4日,總統(tǒng)唐景崧棄職,乘德商輪船逃往廈門。
丘逢甲見局勢不可為,便返回臺中,攜家眷內(nèi)渡廣東嘉應州。
離臺前有詩:「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傳頌一時。
丘逢甲內(nèi)渡唐山后,先后主講潮州韓山書院、潮陽東山書院、澄海景韓書院,并與三弟樹甲共同成立嶺東同文學堂。
光緒三十年(1904年)赴廣州,任廣東學務公所參議。
三十二年(1906年),任廣州府中學堂監(jiān)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為廣東教育總會會長。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廣東咨議局成立,丘逢甲當選議員,既而被推舉為副議長。
丘逢甲積極支持姚雨平、鄒魯?shù)热说姆辞甯锩顒印?div id="p7s0kkg" class='inline' id='people_57236_1_22_comment'>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各省響應,廣東宣布獨立,推胡漢民為都督。
丘逢甲被選為代表,選舉孫文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民國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積勞成疾,請假南返。
2月25日,卒于廣東鎮(zhèn)平員山里門第,遺言「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
丘逢甲出殯時,“執(zhí)紼而哭者數(shù)千人”,有挽聯(lián)曰:“憶當年,禍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雙手難支新建國;病今日,大星墜地,只剩二三遺老,背面同哭故將軍。

正面評價

丘逢甲少年得志,卻棄官返臺從事教育工作;乙未割臺時,他首倡獨立抗日;內(nèi)渡大陸后則獻身推廣新式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元氣。
終其一生始終對國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操。
丘逢甲的詩文曾獲得諸多學者高度的評價:錢仲聯(lián)曾評其《嶺云海日樓詩鈔》曰「七律一種,開滿勁弓,吹裂鐵笛,真成義軍舊將之詩。
」柳亞子謂「時流竟說黃公度,英氣終輸倉海君,戰(zhàn)血臺澎心未死,寒笳殘角海東云。
」梁啟超則譽為「詩界革命鉅子」、「天下健者」

負面評價

反割臺運動期間,丘逢甲雖首先刺血上書,反對割臺,爾后卻提前內(nèi)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后人頗有微詞。
連雅堂在《臺灣通史》便作總評為「成敗論人,吾所不喜,獨惜其為吳湯興、徐驤所笑爾。
」 丘氏內(nèi)渡之際,傳聞其貪污,挾帶十萬兩白銀之巨額公款而行;但因無實據(jù),亦有持不同意見者,其貪污之事,迄今尚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