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凈月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五
釋悟本,字真空。
姓秦氏,嵩明邵甸人。
童稚進修,超然塵表,得法白齋禪師。
慧機洞徹,律法精嚴,疏食飲水,禪悅自甘。
道俗信仰,為建邵甸普賢寺,持缽咒語,攝神龍于崖下,泉源清冽,異于他處。
但供香廚,不盉腥味,若游人汲之烹鮮煮膾,則竟夕不能入口,或濯足滌穢,其患立見。
后于昆明官渡,復創(chuàng)妙湛寺。
著有《韻略易通編》 (又稱《韻略易通》)。

人物簡介

列朝詩集
海舟名普慈,吳郡海虞錢氏子。世業(yè)儒,出家破山寺。往參鄧尉山萬峰和尚,付以法偈,遂結廬太湖西洞庭山。三十年不過湖。聞虛白旵公在安溪東明說法,親承萬峰祖印,遂往叩。旬日大悟,遂居東明演法,為萬峰法嗣。景泰元年,示寂,全身塔在東明左側。有《頌古詩》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
禪師。
名永慈(訛作普慈)。
其法號海舟。
明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生于蜀之成都余氏(訛作常熟錢氏)。
弱齡。
聞說生死事大。
即蘊于膺。
經(jīng)旬不就寢。
決志趨彭縣之大隋山(訛作破山)景德寺。
禮獨炤月禪師。
堅求法要。
喜其端厚慎重。
可為法門梁棟。
遂度之。
永樂癸巳。
歿。
師竟入西山。
庵隱八載。
形影偶偕。
忽覺相應。
乃棄庵出謁大初和尚。
時年二十有八矣。
初受師半展。
遽問曰。
向父母未生前。
速道將來。
師從東過西。
初曰。
未在更道。
曰。
兩眼相對。
初正色瞬師。
師趨去之。
復至東浦訪無際。
抵靈谷見雪峰。
雪峰以師悟處諦當。
延師為靈谷第一座。
師竟自許。
常與同輩蹴踏。
峰竊駭之。
然師無留意。
解制拂衣至安溪。
投機于虛白旵公。
公以臨濟正脈。
囑師保任。
師乃辭去。
復陸沉牛首諸山。
正統(tǒng)丁巳。
師年四十四。
始領東山翼善禪寺。
師晦養(yǎng)既久。
且弘大化。
四方宿艾。
虛懷而仰風裁。
然師虎視來機。
故踵息未舒。
而神氣先萎者多矣。
正統(tǒng)五年庚申六月。
旵公化去。
東南學眾。
惟歸東山。
王公貴人。
虛己以禮致師。
師未常以一言開鑿智竇。
故一時雖盡愛敬。
莫得而親疏焉。
緇素為師預建身后之域。
有范作頭者。
失斧傷足。
痛甚索酒。
師謂之曰。
范作頭。
傷足猶可。
假若斫去頭時。
有千石酒。
與作頭。
作頭能吃否。
范于言下知歸。
即求為僧。
師錄之。
乃充火頭。
刻意究竟。
不覺被火燎面。
如刀刈。
取鏡炤之欣舞。
以偈呈師。
師為肯可。
當是時。
出入東山。
皆稱俊杰。
不無有望于師。
師惟目送而已。
至有已據(jù)高座。
而聲馳國中者。
求入籌室。
師弗顧。
或謂。
東山網(wǎng)。
漏于吞舟之魚。
師哂之。
間有古溪澄禪師。
常過東山。
師與盤桓。
喜其見處穩(wěn)實。
嘆曰。
真斷橋之后也。
乃舉澄以住高座寺。
澄初出世。
衲子不甚知名。
師以澄法語。
緘達諸山。
諸山始歸重。
兼仰師有衛(wèi)法至公之德云。
天順五年辛巳。
師升座說法畢。
一喝而逝。
逝之日。
白虹橫貫。
異鳥悲鳴。
古溪澄。
哭之慟。
挽之以詩。
吊之以文。
其略曰。
道揚湖海。
德播神州。
慈濟隆乎品匯。
聲名動乎王侯。
來西蜀而全堤正令。
坐東山而大闡玄猷。
續(xù)高峰七世之燈。
爍群昏而獨炤。
紹旵祖百年之踵。
吞眾派以周流。
將入涅槃現(xiàn)衰相。
而白虹貫日。
既歸圓寂殮法身。
而夜壑藏舟。
澄自后不上堂。
亦趺坐遷化于香巖。
香巖之眾悽然。
澄徐展目曰。
不須如是。
復宴然長往。
師之門人智瑄(作明瑄訛也)。
開法金陵。
瑄傳天奇本瑞。
瑞之法嗣大振。
瑄即范作頭也。
贊曰。
鄧尉至東山。
歷傳四世。
孑孑喬松。
其本孤矣。
自寶峰燎破面門。
而得天奇瑞公。
枝秀云巒。
葉蔭寰中。
或疑其先凈而后濫。
殊不知我此世界大。
賢劫中小劫二十。
當有千佛出興。
迄今劫過有九矣。
自拘留孫至我釋迦本師。
才出四佛。
彌勒師子后。
仍有九百九十馀尊。
第十五小劫中。
一齊出現(xiàn)。
惟馀樓至。
設以盛衰凈濫。
而較之可乎。
否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君玉。家貧力學,讀書至夜間,與其徒吸水噀面,醒則又讀。弘治十二年進士。任南大理評事,歷寺正,多所平反。出為興化知府,升本司右參政致仕。歸二十年而卒??桃夤ピ?,力去陳言,雖一草一木,必遠出象外乃已。有《白齋集》。
甬上耆舊詩·卷七
先生字君玉。
少負異才。
年十二即能賦詩。
常手古人詩一卷,其父見之投諸雪淖中。
先生徐徐取出暴日下,夜讀之。
家貧,為諸生時,出游吳楚間授經(jīng),以所上束脩歸養(yǎng)親,能備甘脆。
每讀書至夜分稍倦,則與其徒取水交噀面,使神氣復立,乃更讀。
其勵志若此。
年及艾,始中進士。
授南大理評事、歷寺正副。
前后所治獄凡二萬七千馀人,論駁務得其平。
有三人以造偽章論死,無所置辨。
先生視其章,乃以篾布四邊,中畫字。
遂判曰:篾作與私鑄不同,減死一等。
司獄官落職,貧甚,將鬻其女歸。
先生以月俸為治行得免。
在南都九年,吏部再薦為督學使,不報。
出知福建興化府,為政尚簡易,務正風俗,與諸生說經(jīng),喜以儒術飾治,有古良二千石風。
郡中林見素先生,海內宿望,日與先生以文義往來,每共登臨,輒題名山壁,人稱為文章太守,奏治行第一。
然先生性嗜林壑,數(shù)乞骸骨歸老,辭義確苦,乃進本省左參政致仕。
先生操行廉白,家無遺財。
人號曰白齋先生。
里居十六年。
惟以撰述為事。
于詩律益工,彌造高妙。
日怡神于林泉云鳥間。
嘗自贊曰:辭讓太早。
似乎失利。
木石無虞。
何謂不智。
末年遺教曰:抱病懷殘喘,寄身屬杪秋。
愛山一輿,樂水一舟。
未死微軀,巳卜荒丘。
永謝之日,不煩飾脩。
生也既順,死復何求。
卒年八十有一。
子嘉慶,亦奇士,為詩殊有父風。
余常讀先生集,其自述曰:予生平好學詩,志慕古人,然多從實地生變化,不敢為望空語。
今所梓行,僅十之三四耳。
自顛發(fā)黑,且蒼且白,四方知音相遭如皮陸,固不可得晚遇見素林先生相知為獨深,嘗曰:夢魂相接多在雪蒼雨碧之下,谷答風響相和應,亦微哉!
續(xù)藁出耄言,覺尤有味,未知獲入梓否?
文字亦有可取,回首顧之,度不能舉矣。
人以為實錄。
又論詩曰:自高、楊、張、徐諸人學唐,盡有好者。
后李西涯、謝方石、張亨父及沈石田律詩甚多,生意循唐人繩墨,自能杰然。
今盛世必有妙手,不能盡知,行且求之。
先生官南大理,在弘、正之間,時北地信陽名巳極盛,先生仍盛推西涯,而置李、何于不論之列,且云必更求妙手。
此其立意卓犖不回,能自異于流俗,隱然可見。
今所傳白齋集,即梓行之十三四者也。
竹里館集,則其耄言也,合一千馀首,余為選三百二十八首序之。
序曰:余少從家乘讀諸先輩贈先楝塘先生詩,惟喜張白齋先生琦一絕句。
復從戴氏書肆見白齋集四本,詩極可喜。
時方習制舉業(yè),未即購以歸。
且意謂先輩詩文如此類必多,異時當?shù)米x之。
未幾,余學為詩,求向所見白齋集,巳絕不可得。
偶見王鳳洲詩,評于張琦下曰:如夜蛙鳴露,不離泥中。
架上舊有李騰鵬詩統(tǒng)所選白齋詩,亦注曰王鳳洲云云,并欲唾之。
及讀諸先輩選里中詩,俱甚推重先生,其論良是。
然南江所錄凡二十八首,東沙所錄二十二首,與余向所喜頗不類。
后之論詩者,有稱先生嘔心刻腎,務去陳言,品目甚當,而所錄又只二首,使就諸家所選,即鳳洲所言,尚非甚過。
意中不平久之。
至前歲始從釋悟留所得所謂白齋集四本,如身客萬里外,遇故鄉(xiāng)良友,驚喜交集。
釋于石又示其竹里館詩二本,贈先人絕句亦在其中,而后先生之詩盡出矣。
余適在患氣中,且喘且讀,手錄三百馀首。
竊謂先生詩發(fā)源忠孝,俱本于性情之正,無愧風雅。
至其為興為比,吐咀山川,驅使云鳥草木,與一時詞人絕不同。
間嘗于諸體,盡相題目。
樂府最為高手,惜不多作。
古詩歌行別有蒼然之色。
可方山陰徐文長,而徐稍不及。
若五七言律詩則妙矣。
至于五七言絕句則神矣。
今先生自編其詩,先絕句,次律詩,次樂府古詩,即一詮次間,甲乙巳定,此可謂寸心自知者。
且先生歷官大理時,北地信陽方樹赤幟,一時靡然風偃。
而先生高唱單行,不阡不陌,是誠不可無一者也。
余因念先生生平為詩,惟晚遇林見素先生一人耳。
身歿以后,久應論定。
然其不知我者,既橫相訾詬,其知我者亦使與眾人為伍,略無高下,其蔽反甚于毀之。
今先生二集遺板俱壞,遍詢里中所藏,僅存三四冊,事固有不可知。
儻更數(shù)十年,此三四冊亦復散去,將使世間第一種文字,遂化為脈望,蕩為飄風野火,忽焉盡滅,天下寧有是理耶?
此后起者所以不得辭其責也。
余既錄成,日為里中諸君誦之,必盡一卷方已。
適梨洲黃先生過訪草堂,急取共讀,相與狂呼大叫,聲聲相接。
余更起浮白一斗,謂黃先生曰:請于數(shù)百年中取一詞家,足當我白齋者,鄴嗣愿盡此斗。
先生亦笑謂余言不狂。
次日,黃先生歸舟中,語萬生允誠曰:白齋詩誠不易得,但袁中郎以士大夫身負海內之望,表章一山陰布衣,世始知有徐渭。
今杲堂乃以東海老布衣,思表章士大夫,不益難耶?
余聞其語,為悵然久之,夫余既杜門漸老,不與海內詞人一通名紙,況悠悠千載,亦誰為知我者?
乃獨此愛異賞奇,若不容口,遂頓忘其身之老且廢也。
雖然,余不足傳,而倘以傳白齋之詩,遂得并傳,是終以士大夫身后之力,引一布衣也。
余固藉白齋先生矣。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君玉,鄞縣人。弘治己未進士,除南大理評事歷官福建布政司左參政有白齋竹里館二集
明詩紀事·丁簽·卷四
琦字君玉,鄞人。弘治己未進士,除南大理評事。歷寺副、寺正,出為興化知府,進參政致仕。有《白齋》、《竹里館》二集。 (《見素集》:白齋詩疏宕孤絕,如峻峰激流,景出象外。雖雜備眾體,而收功實由山谷。寧川一派,今流明川矣。 《藝苑卮言》:張君玉詩如夜蛙鳴露,自極聲致,然不脫淤泥中。 《甬上耆舊集》:先生詩吐咀山川,驅使云鳥草木,與一時詞人絕不同。 《田按:白齋詩如飲苦酒、食諫果,森森自有正味在。李、何盛行時,不可無此一體。)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五
又定堂,名本帖,或作本鐵,尋甸楊氏子。
嘉靖時禮秀嵩山白齋得度,參萬法歸一旨有省,篤實精進。
游學三十馀載,始歸曲靖,將至之夕,按察使唐豫夢感神僧,及見本鐵,謂為再來人,重修東山梵剎居之。
又于清水塘建勸善樓,后憩雞足金龍?zhí)丁?div id="n0gxgg3" class='inline' id='people_103465_0_3_comment'>
十八年,屢見龍爪出沒,椒樹生光,故創(chuàng)庵名“椒花”,后更額曰“寂光寺”。
化日書偈,窅然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