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愷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9—569 【介紹】: 即拘那羅陀。南朝陳時僧。西天竺優(yōu)禪尼國人。以通三藏知名,特精世親法相唯識之學(xué)。歷游諸國。梁武帝太清二年至建康,帝深加敬禮,將事傳譯。會侯景亂起,潛行南歸,隨方傳譯不輟。法相唯識之學(xué)乃傳中國。后入南海卒。譯有《攝大乘論》、《唯識論》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華言親依?;蛟撇_末陀。華言真諦。西天竺優(yōu)禪尼國人。梁武皇帝盛昌三寶大同中直后張汜等。送扶南貢使返國。且使請求名德三藏。彼國乃以諦應(yīng)詔。而并赍至大乘論諸雜華經(jīng)等。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達南海。大清二年八月。屆京師。帝頂禮于寶云殿。即欲傳翻。屬寇羯憑陵弗果諦亦漫游東土。檀越富春。令陸元哲。招延。與沙門寶瓊等二十馀人。翻十七地論。昉五卷。太寶三年。侯景徵還供養(yǎng)。元帝啟祚。止金陵正觀寺偕愿禪師等二十馀人。翻金光明經(jīng)。后隨方傳譯。靡寧厥止。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國。道俗結(jié)誓留之。遂停南越。重覈所翻。文帝天嘉四年。楊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準僧忍律師等。欽渴新聞。遠承芳問。諦感其意。乃為翻攝大乘等論。旋至梁安。將返西國。而業(yè)風飄舶。還廣州。刺史穆公頠。延住制旨寺。與沙門慧愷等。翻廣義法門經(jīng)及唯識論等。穆公薨。世子紇為檀越。仍事傳譯。然其神思通幽。非世所測。嘗居絕島。紇往候之。波濤??涌。未即渡。諦望見。因敷坐具水上。跏坐。絕流達岸。而坐具略不沾。濕或折荷葉乘之。不少傾側(cè)。 至光太二年六月。入南海北山。將捐身命?;蹛鹇勚?。輟講奔赴。刺史稽顙請留。群眾遮挽。三日乃已。因是迎致王園寺。議還建鄴。會有忌者。沮于上。乃止。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遘疾遷化。年七十有一。所譯經(jīng)論。僧宗法準等。奉還匡山。 諦雖廣出眾經(jīng)。偏宗攝論。故隨處翻傳。親流疏解。后疏則僧宗所釋也。宗愷則窮括教源。詮題義旨。每面揚闡。情理無伏。 諦一日喟然長嘆。而謂愷曰。君等實副參傳。而遇非其時。則奈何。愷泣數(shù)行下。因跪啟曰。法被中國。群生垢重。致是擾攘。必何時而可定耶。諦指西北。且曰。此方有大大國。非久當盛弘吾教。但恨君等不及睹耳。嗚呼其亦有待于今日乎。 諦自梁武之末。陳宣之初。二十三載。所出經(jīng)傳記。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時有中天竺優(yōu)禪尼國王子月婆那首華言高空。以魏元象中。于鄴城司徒公孫騰第。出僧伽吒經(jīng)三部七卷。沙門僧昉筆受。屬齊受禪。南抵金陵。大同間。譯大乘頂王經(jīng)一部。梁武詔那??偙O(jiān)外國諸使。大清二年。遇于闐沙門求那跋陀。華言德賢。赍勝天王般若梵本至。那從祈請得之。適丁侯景之亂。未暇翻傳。陳天嘉乙酉歲。始譯于江州興業(yè)寺沙門智昕筆受。
續(xù)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初
拘那羅陀。
陳言親依。
或云波羅末陀。
譯云真諦。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天竺優(yōu)禪尼國人焉。
景行澄明器宇清肅。
風神爽拔悠然自遠。
群藏廣部罔不厝懷。
藝術(shù)異能偏素諳練。
雖遵融佛理。
而以通道知名。
遠涉艱關(guān)無憚夷險。
歷游諸國。
隨機利見。
梁武皇帝。
德加四域盛唱三寶。
大同中。
敕直后張泛等。
送扶南獻使返國。
仍請名德三藏大乘諸論雜華經(jīng)等。
真諦遠聞行化儀軌圣賢。
搜選名匠惠益民品。
彼國乃屈真諦并赍經(jīng)論。
恭膺帝旨。
既素蓄在心渙然聞命。
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達于南海。
沿路所經(jīng)。
乃停兩載。
以太清二年閏八月。
始屆京邑。
武皇面申頂禮。
于寶云殿竭誠供養(yǎng)。
諦欲傳翻經(jīng)教不羨秦時。
更出新文有逾齊日。
屬道銷梁季寇羯憑陵。
法為時崩不果宣述。
乃步入東土。
又往富春令陸元哲。
創(chuàng)奉問津?qū)⑹聜髯g。
招延英秀沙門寶瓊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論。
適得五卷。
而國難未靜。
側(cè)附通傳。
至天保三年。
為侯景請。
還在臺供養(yǎng)。
于斯時也。
兵饑相接。
法幾頹焉。
會元帝啟祚承圣清夷。
乃止于金陵正觀寺。
與愿禪師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經(jīng)。
三年二月。
還返豫章。
又往新吳始興。
后隋蕭太保。
度嶺至于南康。
并隨方翻譯。
棲遑靡托。
逮陳武永定二年七月。
還返豫章。
又止臨川晉安諸郡。
真諦雖傳經(jīng)論。
道缺情離本意不申。
更觀機壤。
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國。
道俗虔請結(jié)誓留之。
不免物議遂停南越。
便與前梁舊齒。
重覆所翻。
其有文旨乖競者。
皆镕冶成范始末倫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
揚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準僧忍律師等。
并建業(yè)標領(lǐng)。
欽聞新教。
故使遠浮江表親承勞問。
諦欣其來意。
乃為翻攝大乘等論。
首尾兩載覆疏宗旨。
而飄寓投委無心寧寄。
又汎小舶至梁安郡。
更裝大舶欲返西國。
學(xué)徒追逐相續(xù)留連。
太守王方奢。
述眾元情重申邀請。
諦又且修人事。
權(quán)止海隅。
伺旅束裝未思安堵。
至三年九月。
發(fā)自梁安汎舶西引。
業(yè)風賦命飄還廣州。
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歐陽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請翻新文。
諦顧此業(yè)緣。
西還無措乃對沙門慧愷等。
翻廣義法門經(jīng)及唯識論等。
后穆公薨沒。
世子紇重為檀越。
開傳經(jīng)論。
時又許焉。
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測。
嘗居別所四絕水洲。
紇往造之。
嶺峻濤涌未敢淩犯。
諦乃鋪舒坐具。
在于水上加坐其內(nèi)如乘舟焉。
浮波達岸。
既登接對而坐具不濕。
依常敷置。
有時或以荷葉。
拓水乘之而度。
如斯神異其例甚眾。
至光太二年六月。
諦厭世浮雜情弊形骸。
未若佩理資神早生勝壤。
遂入南海北山將捐身命。
智愷正講俱舍。
聞告馳往。
道俗奔赴相繼山川。
刺史又遣使人。
伺衛(wèi)防遏。
躬自稽顙致留三日。
方紆本情。
因爾迎還止于王園寺。
時宗諸僧。
欲延還建業(yè)。
會楊輦碩望。
恐奪時榮乃奏曰。
嶺表所譯眾部。
多明無塵唯識。
言乖治術(shù)有蔽國風。
不隸諸華可流荒服。
帝然之。
故南海新文有藏陳世。
以太建元年遘疾。
少時遺訣。
嚴正勖示因果。
書傳累紙。
其文付弟子智休。
至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
時年七十有一。
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準等。
各赍經(jīng)論還返匡山。
自諦來東夏。
雖廣出眾經(jīng)。
偏宗攝論。
故討尋教旨者。
通覽所譯。
則彼此相發(fā)綺繢輔顯。
故隨處翻傳親注疏解。
依心勝相。
后疏并是僧宗所陳。
躬對本師重為釋旨。
增減或異大義無虧。
宗公別著行狀。
廣行于世。
且諦之梁時逢喪亂。
感竭運終道津靜濟。
流離弘化隨方卷行。
至于部帙或分譯人時別。
今總歷二代共通數(shù)之。
故始梁武之末。
至陳宣即位。
凡二十三載。
所出經(jīng)論記傳。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微附華飾盛顯隋唐。
見曹毗別歷及唐貞觀內(nèi)典錄。
馀有未譯梵本書并多羅樹葉。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陳紙翻之。
則列二萬馀卷。
今見譯訖。
止是數(shù)甲之文。
并在廣州制旨王園兩寺。
是知法寶弘博。
定在中天。
識量玼瑣。
誠歸東夏。
何以明之。
見譯藏經(jīng)減三千卷。
生便棄擲習學(xué)全希。
用此量情情可知矣。
初諦傳度攝論。
歸心。
窮括教源銓題義旨。
游心既久懷敞相承。
諦又面對闡揚情理無伏。
一日氣屬嚴冬。
衣服單疏。
忍噤通霄門人側(cè)席。
等終夜靜立奉侍。
咨詢言久情諠有時眠寐。
密以衣被覆之。
諦潛覺知。
便曳之于地。
其節(jié)儉知足如此。
愷如先奉侍。
逾久逾親。
諦以他日便喟然憤氣沖口者三。
問其故。
答曰。
君等款誠正法實副參傳。
但恨弘法非時。
有阻來意耳。
聞之如噎。
良久聲淚俱發(fā)。
跪而啟曰。
大法絕塵遠通赤縣。
群生無感可遂埋耶。
諦以手指西北曰。
此方有大國。
非近非遠。
吾等沒后當盛弘之。
但不睹其興。
以為太息耳。
即驗往隔。
今統(tǒng)敷揚有宗。
傳者以為神用不同。
妄生異執(zhí)。
惟識不識其識不無慨然。
時有中天竺優(yōu)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
陳言高空。
游化東魏。
生知俊朗體悟幽微。
專學(xué)佛經(jīng)尤精義理。
洞曉音韻兼善方言。
譯僧伽吒經(jīng)等三部七卷。
以魏元象年中。
于鄴城司徒公孫騰第出。
沙門僧昉筆受。
屬齊受魏禪。
蕃客任情。
那請還鄉(xiāng)。
事流博觀。
承金陵弘法道聲遠肅。
以梁武大同年辭齊南度。
既達彼國仍被留住。
因譯大乘頂王經(jīng)一部。
有敕令那總監(jiān)外國往還使命。
至太清二年。
忽遇于闐僧求那跋陀。
陳言德賢。
赍勝天王般若梵本。
那因期請乞愿弘通。
嘉其雅操豁然授與。
那得保持用為希遇。
屬侯景作亂。
未暇翻傳。
攜負東西諷持供養(yǎng)。
至陳天嘉乙酉之歲。
始于江州興業(yè)寺譯之。
沙門智昕筆受陳文。
凡六十日。
覆疏陶練勘閱俱了。
江州刺史黃法??為檀越。
僧正釋惠恭等監(jiān)掌。
具經(jīng)后序。
那后不知所終。
時又有扶南國僧須菩提。
陳言善吉。
于揚都城內(nèi)至敬寺。
為陳主譯大乘寶云經(jīng)八卷。
與梁世曼陀羅所出七卷者同。
少有差耳。
并見隋代三寶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陳僧。不詳所出。初住揚都大寺,與慧愷、僧宗、法忍等共知名于梁代。時天竺沙門真諦在嶺南,法泰與宗愷等詣廣州制旨寺。筆受文義,咨探研索,近二十載。后不知所終。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不知何許人。早與慧愷僧宗法忍等知名。梁代天竺沙門真諦。流寓嶺南。泰偕宗愷等事之。以赴廣州刺史歐陽頠之請。傳譯于制旨寺。陳太建三年。講所譯新經(jīng)于建鄴。驚異時眾。會彭城靜嵩來扣。泰為隨機按旨。披釋無遺。事見嵩傳?;蹛鸩苄?。義理淹博。詞力尤殷贍。贊諦譯事。每恨相見之晚。住廣州顯明寺。延諦房中。講俱舍論。光大間。僧宗法準法忍等。就諦求學(xué)。為講攝論。與獲聽受請愷于智慧寺。講俱舍。至業(yè)品疏第九卷。遘疾不救。明年春。諦又化。 有受菩薩戒弟子曹毗。愷之叔子也。少隨愷入南中。既善攝論。兼承諸部。晚住江都。嘗以章甫縫掖。登座開演而沙門僧榮日嚴法侃等。皆咨稟焉。 時智敷道尼亦為愷所賞識。故愷之亡。諦撫膺哀慟。率敷尼等十有二人。于法準房。傳香火。誓弘攝舍。后敷雖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從究涅槃?wù)?。僅得敘分。而哿以疾殂。乃專講攝論。
續(xù)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初
釋法泰。
不知何人。
學(xué)達釋宗跨轢淮海。
住楊都大寺。
與慧愷僧宗法忍等。
知名梁代。
并義聲高邈宗匠當時。
有天竺沙門真諦。
挾道孤游遠化東鄙。
會虜冠勍殄。
僑寓流離一十馀年。
全無陳譯。
將旋舊國。
途出嶺南。
為廣州刺史歐陽頠固留。
因欲傳授。
周訪義侶。
擬閱新文。
泰遂與宗愷等。
不憚艱辛。
遠尋三藏。
于廣州制旨寺。
筆受文義。
垂二十年。
前后所出五十馀部。
并述義記。
皆此土所無者。
泰雖博通教旨。
偏重行猷。
至于律儀所及。
性無違越。
諦又與泰譯明了論。
釋律二十二大義。
并疏五卷。
勒于座右遵奉行之。
至陳太建三年。
泰還建業(yè)。
并赍新翻經(jīng)論創(chuàng)開義旨。
驚異當時。
其諸部中。
有攝大乘俱舍論。
文詞該富理義凝玄。
思越恒情鮮能其趣。
先是梁武宗崇大論。
兼玩成實。
學(xué)人聲望從風歸靡。
陳武好異前朝。
廣流大品。
尤敦三論。
故泰雖屢演。
道俗無受。
使夫法座絕嗣闃爾無聞。
會彭城沙門靜嵩。
避地金陵。
學(xué)聲早被獨拔千載。
希斯正理。
晝談恒講夜請新宗。
因循荏苒乃經(jīng)涼燠。
泰振發(fā)玄門明衷弘詣。
覈其疑義每湊玄極。
皆隨機按旨。
披釋無遺。
事出嵩傳。
泰博咨真諦。
傳業(yè)嵩公。
知我者希。
浮諺斯及。
不測其終。
智愷。
俗姓曹氏。
住楊都寺。
初與法泰等前后異發(fā)。
同往嶺表奉祈真諦。
素積道風詞力殷贍。
乃對翻攝論。
躬受其文。
七月之中文疏并了。
都合二十五卷。
后更對翻俱舍論。
十月便了。
文疏合數(shù)八十三卷。
諦云。
吾早值子。
綴緝經(jīng)論絓是前翻。
不應(yīng)缺少今譯兩論詞理圓備。
吾無恨矣。
后延諦。
還廣州顯明寺。
住本房中。
請諦重講俱舍。
才得一遍。
至陳光大中。
僧宗法準慧忍等。
度嶺就諦求學(xué)。
以未聞攝論。
更為講之。
起四月初。
至臘月八日方訖一遍。
明年宗等又請。
于智慧寺講俱舍論。
成名學(xué)士七十馀人。
同欽咨謁。
講至業(yè)品疏第九卷。
文猶未盡。
以八月二十日遘疾。
自省不救。
索紙題詩曰。
千秋本難滿。
三時理易傾。
石火無恒焰。
電光非久明。
遺文空滿笥。
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
寒隴向凄清。
一朝隨露盡。
唯有夜松聲。
因放筆。
與諸名德握手語別。
端坐儼思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一。
即光大二年也。
葬于廣州西陰寺南崗。
自馀論文。
真諦續(xù)講。
至惑品第三卷。
因爾乖豫。
便廢法事。
明年肇春三藏又化。
諦有菩薩戒弟子曹毗者。
愷之叔子。
明敏深沈雅有遠度。
少攜至南受學(xué)攝論。
咨承諸部皆著功績。
太建三年。
毗請建興寺僧正明勇法師。
續(xù)講攝論。
成學(xué)名僧五十馀人。
晚住江都綜習前業(yè)。
常于白塔等寺開演諸論。
冠屨裙襦服同賢士。
登座談吐每發(fā)深致。
席端學(xué)士并是名賓。
禪定僧榮日嚴法侃等皆資其學(xué)。
時有循州平等寺沙門智敫者。
弱年聽延祚寺道緣二師成實。
并往北土沙門法明。
聽金剛般若論。
又往希堅二德。
聽婆沙中論。
皆洞涉精至研覈宗旨。
必得本師臨聽言無浮雜義得明暢者。
方始離之。
馀例準此。
及翻攝論。
乃為廣州刺史安南將軍陽山公頠請宅安居。
不獲專習。
后翻俱舍方預(yù)其席。
講此論。
敫與道尼等二十人。
并掇拾文疏。
于堂聽受。
及愷之云亡。
諦撫膺哀慟。
遂來法準房中。
率尼響敫等十有二人。
共傳香火。
令弘攝舍兩論誓無斷絕。
皆共奉旨仰無墜失。
至三藏崩后。
法侶彫散宗嗣將虧。
太建九年。
敫相續(xù)敷弘。
最多聯(lián)類。
同聽諦席。
未有高者。
太建十一年二月。
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
本住中原。
值周武滅法。
避地歸陳。
晚隨使劉璋至南海獲涅槃?wù)摗?div id="u2cqkcy" class='inline' id='people_10520_2_181_comment'>
敫曾講斯經(jīng)。
欣其本習伏膺請求。
便為開說。
止得序分種性分前十三章玄義。
后返豫章鶴嶺山。
敫又與璣法師隨從。
因復(fù)為說第三分。
具得十海十道。
及進馀文。
哿因遘疾不任傳授。
乃令敫下都覓海潮法師當窮論旨。
以十四年至于建業(yè)。
所尋不值。
乃遇棲玄寺曉禪師。
賜與曇林解涅槃疏釋經(jīng)后分。
文兼論意而不整足。
便還故寺。
常講新文十三章義。
近二十遍。
開皇十二年。
王仲宣起逆。
焚燒州境及敫寺房。
文疏并盡。
其年授敫。
令任廣循二州僧任。
經(jīng)五載廢闕法事。
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場寺。
偏講攝論十有馀遍。
坐中達解二十五人。
璣山瞰等并堪領(lǐng)匠。
仁壽元年。
遘疾終于本寺。
敫撰諦之翻譯歷。
始末指訂。
并卷部時節(jié)人世詳備。
廣有成敘。
道尼住本九江。
尋宗諦旨。
興講攝論騰譽京師。
開皇十年下敕追入。
既達雍輦開悟弘多。
自是南中無復(fù)講主。
雖云敷說蓋無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