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云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8—514 【介紹】: 或作保志、寶志。世稱寶公或志公。南朝僧。金城人。俗姓朱。少出家于京師道林寺,師事沙門僧儉,修習(xí)禪業(yè)。宋明帝泰始中,出入鐘山,往來都邑。好作預(yù)言,語如讖記,當時帝王士庶皆視為神僧而信奉之。齊武帝迎入華林園,梁武帝準其出入禁內(nèi)。
全梁文·卷七十一
寶志一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人,宋泰始中年已五六十,俗呼為志公。齊永明中迎入華林園,尋住東宮后堂,天監(jiān)十三年卒,葬鐘山。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測之人也。
宋元嘉中。
金陵人朱氏婦于上巳日。
聞兒啼鷹巢中。
梯樹得之。
養(yǎng)以為子。
方面瑩徹如鏡。
手足皆鳥爪。
七歲去。
依鐘山大沙門僧儉。
為童子。
長而落發(fā)。
脩習(xí)禪觀。
坐必閱旬浹。
久之。
忽無定居。
多來往皖山劍領(lǐng)之下。
發(fā)而徒跣。
著錦袍。
飲啖同流俗。
恒以剪刀。
及鏡縑帛等。
負之柱杖而。
趨經(jīng)聚落。
兒童嘩逐之。
或微索酒。
或累日不食。
嘗從食鲙者。
求鲙。
食者與而心非之。
即吐水中皆成生魚游去。
時時題詩。
初不可解。
后皆有驗。
建元間。
異跡甚著。
丞相高嵩為武帝言之。
以禮自皖山。
迎至都下。
館于陳征虜家。
輒自剺其面。
出十二首。
觀世音相。
慈嚴妙麗。
傾都觀嘆。
后帝忿其惑眾。
收付建康獄。
而游行市里。
不少變。
然在獄中者自若也。
一夕使吏取門外所食物。
且則文惠太子竟陵王以金缽盛飯。
滿兩輿送供。
至建康令呂文顯以事啟帝。
詔迎至禁中。
俄有詔屏除后宮。
為家人??。
吏亦以例出公。
已而猶見公于景陽山上。
引比丘七輩行道。
帝怒使推驗失所在。
吏曰。
公出久矣。
今在省中。
吏就視之。
則身如涂墨者。
帝聞而大驚。
陳顯達鎮(zhèn)江州殷齊之以大司馬從行。
往辭公公。
引紙畫鴉授之。
曰緩急可用也。
顯達叛。
齊之遁去。
顯達遣騎追之。
將及。
齊之窘甚。
時晚景嚑黑。
樹林陰翳。
無所見群鴉噪其上。
因念公前日所授畫。
意即匿其處以免。
鄱陽忠烈王飯公于私弟。
去則置荊枝于門上。
俄詔王領(lǐng)荊州。
衛(wèi)尉胡諧病。
以書邀屈。
語尤切。
公題其書尾曰。
明屈翌日果尸出。
僧法正欲以衣施而求之龍光罽賓兩寺。
皆無有。
曰夜宿此黎明去矣。
厲侯伯。
公所厚善者。
又求之其家。
侯伯曰。
公昨就吾家行道倦。
今臥未興。
求者視之。
笑而起。
公在花林園。
忽重著三布帽。
然亦不知何自得也。
俄而武帝崩。
文慧太子豫章文獻王相繼薨。
而齊亦自此季矣。
靈味寺沙門寶亮。
欲施公衲帔。
未及有言。
公輒自來持帔去。
仲熊嘗問己仕所至。
直解杖頭左索。
擲予之。
仲熊后。
果至尚書左丞。
永明中。
館東宮后堂。
旦暮每出入諸門無他。
末年忽褰衣疾走。
以避云。
門有血污人。
逮西昌害郁林先令。
載尸寄故閹人徐龍駒家。
其犢車所過頸血涂。
戶限皆滿。
建武中。
明帝害諸生高士。
江泌憂之。
南康王子琳訪公禍福。
公以香爐舉覆其灰曰。
都盡都盡。
后皆如其語。
徐陵兒時。
父??詣公。
公拊之曰。
天上石麒麟也。
屯騎桑偃謀不軌。
公見之戟手。
詬曰。
若欲斮頭穴胸邪。
偃汗下不敢仰視。
梁受禪。
武帝以前朝過于禁錮。
至是詔釋之。
嘗問曰。
弟子煩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曰十二。
又問。
十二之旨。
曰在書字時節(jié)刻滿中。
又問。
何時得凈心脩習(xí)。
曰安樂禁。
又問年祚遠近曰。
元嘉元嘉。
帝欣然。
以為享祚倍宋文之年。
天監(jiān)五年冬旱。
雩祭備至。
而雨不降。
志謂左右曰。
吾病不差。
就官乞活。
儻不奏白。
官應(yīng)得禍。
即上啟愿于華光殿。
講勝鬘經(jīng)請雨。
帝即命沙門法云講之。
終夕而雪。
志又以刀橫水盂上。
良久雨。
帝初繁刑。
公假以神力。
令見高祖受極苦于地下。
自是省刑。
詔畫工張僧繇寫公像。
藏禁中僧繇下筆輒不自定。
扣頭哀懇。
公笑曰。
毗婆尸佛蚤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帝偶同公臨江。
縱望。
有物溯流而上。
公舉杖引之。
隨杖至。
蓋紫旃檀也。
詔供奉官俞紹雕公像。
頃刻而成。
神情如生。
帝大悅。
置內(nèi)庭。
為子孫世世福。
時法云寺云光師講經(jīng)。
天為雨華。
帝意其證圣。
夜于含光殿。
焚疏請約志云光傅大士四老齋。
翌日。
云光不至。
公嘗聽法云講法華。
至假使黑風(fēng)。
問風(fēng)果有否。
曰世諦故有。
第一義諦故無。
公曰。
若體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邪。
法云默然。
公則自為主客。
辨難鋒出。
一座莫有解者。
帝嘗從容。
問國祚有流難否。
公指其喉視之。
侯景之亂。
尤追繹其言焉。
有僧一曰石頭。
浮杯來謁帝。
帝方與客棋。
吟曰殺之。
棋罷問。
僧所在。
侍衛(wèi)奏適蒙旨。
已殺之矣。
帝嗟悼。
以問公。
公曰。
陛下前身蚯蚓也。
僧嘗為鋤草者。
誤 殺蚯蚓。
今償債耳。
天監(jiān)十三年。
公移花林園像置所居房。
帝聞之曰。
大師將去我耶。
是歲十二月忽命。
奏絲竹徹晝夜。
至六日終于興皇寺臨亡然一燭。
付后閤舍人吳慶以聞。
帝嘆曰。
大師不復(fù)留矣。
燭者將以后事囑我乎。
帝昔與公臨鐘山之定林指前獨龍岡阜曰。
此為陰宅。
則永其后。
帝曰。
誰當?shù)弥?div id="xs7puy1" class='inline' id='people_9269_2_247_comment'>
志曰先行者得。
至是以金十二萬。
易其地。
以葬焉。
皇女永康公主薨。
盡施其妝奩。
建浮圖五層于其上。
且冠以無價寶珠云。
仍建開善精舍敕陸倕制銘干冢內(nèi)。
王筠勒碑于寺門。
處處傳其遺像焉。
畢工。
上幸其寺。
公忽見于間。
萬眾歡呼。
聲震山谷。
敕謚廣濟大師。
公顯跡之始。
可五六十許。
及終亦不老。
有徐棲道者。
年九十三。
自言是公外舅弟少公四歲計其亡時。
蓋九十七矣。
神僧傳·卷第四
釋寶志。
本姓朱氏。
金城人。
初朱氏婦聞兒啼鷹巢中。
梯樹得之。
舉以為子。
七歲依鐘山僧儉出家修習(xí)禪業(yè)。
往來皖山劍水之下。
面方而瑩徹如鏡。
手足皆鳥爪。
止江東道林寺。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異。
居止無定飲食無時。
發(fā)長數(shù)寸常跣行街巷。
執(zhí)一錫杖。
杖頭掛剪刀及鏡。
或掛一兩匹帛。
齊建元中稍見異跡。
數(shù)日不食亦無饑容。
與人言始若難曉。
后皆效驗。
時或賦詩言如讖記。
江東士庶皆共事之。
齊武帝謂其惑眾收駐建康。
既旦人見其入市。
還檢獄中志猶在焉。
志語獄吏。
門外有兩輿食來金缽盛飯。
汝可取之。
既而齊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餉志。
果如其言。
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
武帝即迎入宮居之后堂。
一時屏除內(nèi)宴。
志亦隨眾出。
既而景陽山上猶有一志與七僧俱。
帝怒遣推檢其所閤。
吏啟云。
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時僧正法獻欲以一衣遺志。
遣使于龍光罽賓二寺求之。
并云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厲侯伯家尋之。
伯云。
志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覺。
使還以告獻。
方知其身分三處宿焉。
志常盛冬袒行。
沙門寶亮欲以衲衣遺之。
未及發(fā)言。
忽來引衲而去。
后假齊武帝神力。
使見高帝于地下常受錐刀之苦。
帝自是永廢錐刀。
武帝又常于華林園召志。
志忽著三重布帽以見。
俄而武帝崩。
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繼而薨。
永明中常住東宮后堂。
一日平明從門出入。
忽云。
門上血污衣褰衣走過。
及郁林見害車載出。
此帝頸血流于門限。
齊衛(wèi)尉胡諧疾病請志。
志注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諧亡。
載尸還宅。
志曰。
明日尸出也。
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隨陳顯達鎮(zhèn)江州辭志。
志畫紙作樹。
樹上有烏。
語云。
急時可登此。
后顯達逆節(jié)。
留齊之鎮(zhèn)州。
及敗齊之叛入廬山。
追騎將及。
齊之見林中有一樹。
樹上有烏如志所畫。
悟而登之。
烏竟不飛。
追者見烏謂無人而返。
卒以見免。
齊屯騎桑偃將欲謀反。
往詣志。
志遙見而走。
大呼云。
圍臺城欲反逆斫頭破腹。
后又旬事發(fā)。
偃叛走朱方。
為人所得。
果斫頭破腹。
梁鄱陽忠烈王嘗屈志至第。
忽令覓荊子甚急。
既得安之門上莫測所以。
少時王出為荊州刺史。
其預(yù)鑒之明此類非一。
志多去來興皇凈名兩寺。
及梁武即位下詔曰。
志公跡均塵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焦濡。
蛇虎不能侵懼。
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
談其隱淪則遁仙高者。
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行來隨意出入勿得復(fù)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中。
嘗于臺城對梁武帝吃鲙。
昭明諸王子皆侍側(cè)。
食訖武帝曰。
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
師何為爾。
志公乃吐出小魚依依鱗尾。
武帝深異之。
如今秣陵尚有鲙殘魚也。
天監(jiān)五年冬旱。
雩祭備至而未降雨。
志忽上啟云。
志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啟白官應(yīng)得鞭杖。
愿于華光殿講勝鬘經(jīng)晴雨。
梁武即使沙門法云講勝鬘。
竟夜便大雨。
志又。
須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
高下皆足。
舒州灊山最寄絕。
而山麓尤勝。
志公與白鶴道人皆欲之天監(jiān)六年二人俱白武帝。
帝以二人皆具靈通。
俾各以物識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
某以鶴止處為記。
。
某以卓錫處為記。
已而鶴先飛去。
至麓將止。
忽聞空中錫飛聲。
志公之錫遂卓于山麓。
而鶴驚止他所。
道人不懌。
然以前言不可食。
遂各以所識筑室焉。
有陳征虜者。
舉家事志甚篤。
志嘗為其見真形。
光相如菩薩像焉。
志知名顯奇四十馀載。
士女供事者不可勝數(shù)。
然好用小便濯發(fā)。
俗僧闇有譏笑者。
志亦知眾僧多不斷酒肉譏之者。
飲酒食豬肚。
志勃然謂曰。
汝笑我以溺洗頭。
汝何為食盛糞袋。
譏者懼而慚服。
晉安王蕭綱初生日。
梁武遣使問志。
志合掌
皇子誕育幸甚。
然冤家亦生。
于后推尋歷數(shù)與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
會稽臨海寺有大德。
常聞楊州都下有志公語言顛狂放縱自在。
。
必是狐貍之魅也。
愿向都下覓獵犬以逐之。
于是輕船入海。
趨浦口欲西上。
忽大風(fēng)所飄。
意謂東南六七日。
始到一島中望見金裝浮圖千秀出。
遂尋徑而往至一寺。
院宇精麗花卉芳菲。
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
美容色并著真緋袈裟。
倚杖于門樹下言語。
。
欲向都下為風(fēng)飄蕩。
不知上人此處知何州國。
今四望環(huán)海。
恐本鄉(xiāng)不可復(fù)見。
答曰。
必欲向揚州即時便到。
今附書到鐘山寺西行南頭第二房覓黃頭付之。
僧因閉目坐船。
風(fēng)聲定開眼。
如言奄至西岸。
入浦數(shù)十里至都。
徑往鐘山寺訪問。
都無字黃頭者。
僧具說委曲報。
西行南頭第二房。
乃風(fēng)病道人。
志公雖言配在此寺。
常在都下聚樂處。
百日不一度來。
房空無人也。
問答之間不覺志公。
已在寺廚上乘醉索食。
人以齋過日晚未與。
間便奮身惡罵寺僧。
試遣沙彌繞廚側(cè)漫呼黃頭。
志公忽曰。
阿誰喚我。
即逐沙彌來到僧處。
謂曰。
汝許將獵狗捉我。
何為空來。
僧知是非常人。
頂禮懺悔。
授書與之。
志公看書。
方丈道人喚我。
不久當亦自還。
志公遂屈指。
某月日去。
便不復(fù)共。
此僧語眾。
但記某月日。
至天監(jiān)十三年冬。
于臺后堂謂人曰。
菩薩將去。
未及旬日無疾而終。
尸骸香軟形貌熙悅。
臨亡然一燭以付后閤舍人吳慶。
慶即啟聞。
梁武嘆曰。
大師不復(fù)留矣。
燭者將以后事屬我乎。
因厚加殯送。
葬于鐘山獨龍之阜。
仍于墓所立開善寺敕陸倕制銘于冢內(nèi)。
王筠勒碑文于寺門。
傳其遺像處處存焉。
高僧傳·卷第十 神異下
釋保志。
本姓朱。
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師道林寺。
師事沙門僧儉為和上修習(xí)禪業(yè)。
至宋太始初忽如僻異。
居止無定飲食無時。
發(fā)長數(shù)寸。
常跣行街巷。
執(zhí)一錫杖。
杖頭掛剪刀及鏡或掛一兩匹帛。
齊建元中稍見異跡。
數(shù)日不食亦無饑容。
與人言語始若難曉后皆效驗。
時或賦詩言如讖記。
京土士庶皆共事之。
齊武帝謂其惑眾收駐建康。
明旦人見其入市。
還檢獄中志猶在焉。
志語獄吏。
門外有兩輿食來金缽盛飯。
汝可取之。
既而齊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餉志。
果如其言。
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
一時屏除內(nèi)宴。
志亦隨眾出。
既而景陽山上猶有一志與七僧俱。
帝怒遣推檢失所在。
問吏啟云。
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時僧正法獻欲以一衣遺志。
遣使于龍光罽賓二寺求之。
并云。
昨宿旦去。
又至其常所造厲侯伯家尋之。
伯云。
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覺。
使還以告獻。
方知其分身三處宿焉。
志常盛冬祖行。
沙門寶亮欲以衲衣遺之。
未及發(fā)言。
志忽來引納而去。
又時就人求生魚鲙。
人為辦覓。
致飽乃去。
還視盆中魚游活如故。
志后假武帝神力。
見高帝于地下。
常受錐刀之苦。
帝自是永廢錐刀。
齊衛(wèi)尉胡諧病請志。
志往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諧亡。
載尸還宅。
志云。
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隨陳顯達鎮(zhèn)江州辭志。
志畫紙作一樹。
樹上有烏。
語云。
急時可登此。
后顯達逆。
即留齊之鎮(zhèn)州。
及敗齊之叛入廬山。
追騎將及。
齊之見林中有一樹。
樹上有烏。
如志所畫。
悟而登之。
烏竟不飛。
追者見烏謂無人而反。
卒以見免。
齊屯騎桑偃將欲謀反。
往詣志。
志遙見而走。
大呼云。
圍臺城欲反逆斫頭破腹。
后未旬事發(fā)。
偃叛往朱方。
為人所得。
果斫頭破腹。
梁鄱陽忠烈王嘗屈志來第。
會忽令覓荊子甚急。
既得安之門上莫測所以。
少時王便出為荊州刺史。
其預(yù)鑒之明此類非一。
志多去來興皇凈名兩寺。
及今上龍興甚見崇禮。
先是齊時多禁志出入。
今上即位下詔曰。
志公跡拘塵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懼。
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
談其隱倫則遁仙高者。
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狹一至于此。
自今行道來往隨意出入勿得復(fù)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內(nèi)。
天監(jiān)五年冬旱。
雩祭備至而未降雨。
志忽上啟云。
志病不差就官乞治。
若不啟百官應(yīng)得鞭杖。
愿于華光殿講勝鬘請雨。
上即使沙門法云講勝鬘。
講竟夜便大雪。
志又。
須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
上嘗問志
弟子煩惑未除。
何以治之。
。
十二識者。
以為十二因緣。
治惑藥也。
又問十二之旨。
。
旨在書字時節(jié)刻漏中。
識者以為書之在十二時中。
又問。
弟子何時得靜心修習(xí)。
。
安樂禁。
識者以為禁者止也。
至安樂時乃止耳。
法云于華林寺講法華。
至假使黑風(fēng)。
志忽問風(fēng)之有無。
。
世諦故有。
第一義則無也。
志往復(fù)三四番。
便笑云。
若體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難可解。
其辭旨隱沒類皆如此。
有陳御虜者。
舉家事志甚篤。
志嘗為其現(xiàn)真形。
光相如菩薩像焉。
志知名顯奇四十馀載。
士女恭事者數(shù)不可稱。
至天監(jiān)十三年冬。
于臺后堂謂人曰。
菩薩將去。
未及旬日無疾而終。
尸骸香軟形貌熙悅。
臨亡然一燭以付后閣舍人吳慶。
慶即啟聞。
上嘆曰。
大師不復(fù)留矣。
燭者將以后事屬我乎。
因厚加殯送葬于鐘山獨龍之阜。
仍于墓所立開善精舍。
敕陸倕制銘辭于冢內(nèi)。
王筠勒碑文于寺門。
傳其遺像處處存焉。
初志顯跡之始。
年可五六十許。
而終亦不老。
人咸莫測其年。
有徐捷道者。
居于京師九日臺北。
自言是志外舅弟。
小志四年。
計志亡時應(yīng)年九十七矣。
時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
亦并有神力。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出徐氏。其先東莞胄族。避晉亂。徙東萊惤縣。亮年十二。從青州道明師為沙門。明義學(xué)。高于世。亮精勤有日新之功。及受具。欲留以報訓(xùn)育。明謂曰。沙門異俗。以宣通為理。豈可留滯愛網(wǎng)。使吾道不東乎。亮感悟。游京師。止中興寺。袁粲見而異之。與明書。其略曰。頻見亮公非常人也。比日聞所未聞。不覺歲之將暮。然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車。璧在邯鄲。秦王請以華國。天下之寶。宜與天下共之。非復(fù)上人所得專也。自是名益著。親亡。路阻不能歸。因屏居卻掃。竟陵文宣王躬臨。亮不得已而應(yīng)王請。結(jié)菩薩四部因緣。復(fù)移靈味寺。講學(xué)盛于京邑。弟子三十人。亮英氣逼人。詞鋒錯逸。或有蔽于理者。亮釋之莫不渙然。天監(jiān)八年。上詔著涅槃義疏十萬馀言。上為之序。后十月卒于靈味寺。壽六十六。葬于鐘山之南。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寶亮。
本姓徐氏。
其先東莞胄族。
晉敗避地于東萊弦縣。
亮年十二出家。
師青州道明法師。
明亦義學(xué)之僧。
名高當世。
亮就業(yè)專精一聞無失。
及具戒之后。
便欲觀方弘化。
每惟訓(xùn)育有本。
未能遠絕緣累。
明謂曰。
沙門去俗以宣通為理。
豈可拘此愛網(wǎng)使吾道不東乎。
亮感悟。
因此客游。
年二十一至京師居中興寺。
袁粲一見而異之。
粲后與明書曰。
頻見亮公非常人也。
比日聞所未聞。
不覺歲之將暮。
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車。
璧在邯鄲秦王請以華國。
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
非復(fù)上人之貴州所宜專也。
自是學(xué)名稍盛。
及本親喪亡路阻不得還北。
因屏居禪思杜講說絕人事。
齊竟陵文宣王。
躬自到居請為法匠。
亮不得已而赴。
文宣接足恭禮結(jié)菩提四部因緣。
后移憩靈味寺。
于是續(xù)講眾經(jīng)盛于京邑。
講大涅槃凡八十四遍。
成實論十四遍。
勝鬘四十二遍。
維摩二十遍。
其大小品十遍。
法華十地優(yōu)婆塞戒無量壽首楞嚴遺教彌勒下生等亦皆近十遍。
黑白弟子三千馀人。
咨稟門徒常盈數(shù)百。
亮為人神情爽岸俊氣雄逸。
及開章命句鋒辯縱橫。
其有問論者或豫蘊重關(guān)。
及亮之披解便覺宗旨。
渙然忘其素蓄。
今上龍興尊崇正道。
以亮德居時望。
亟延談?wù)f。
亮任率性直。
每言輒稱貧道。
上雖意有間然而挹其神出。
天監(jiān)八年初敕亮撰涅槃義疏十馀萬言。
上為之序曰。
非言無以寄言。
言即無言之累。
累言則可以息言。
言息則諸見競起。
所以如來乘本愿以托生。
現(xiàn)慈力以應(yīng)化。
離文字以設(shè)教。
忘心相以通道。
欲使珉玉異價涇渭分流。
制六師而止四倒。
反八邪而歸一味。
折世智之角。
杜異人之口。
導(dǎo)求珠之心。
開觀象之目。
救焚灼于火宅。
拯沈溺于浪海。
故法雨降而燋種受榮。
慧日升而長夜蒙曉發(fā)迦葉之悱憤。
吐真實之誠言。
雖復(fù)二施等于前。
五大陳于后。
三十四問參差異辯。
方便勸引各隨意答。
舉要論經(jīng)不出兩途。
佛性開其本有之源。
涅槃明其歸極之宗。
非因非果。
不起不作。
義高萬善。
事絕百非。
空空不能測其真際。
玄玄不能窮其妙門。
自非德均平等心合無生。
金墻玉室豈易入哉。
有青州沙門釋寶亮者。
氣調(diào)爽拔。
神用俊舉。
少貞苦節(jié)。
長安法忍。
耆年愈篤。
倪齒不衰流通先覺。
孜孜如也。
后進晚生。
莫不依仰。
以天監(jiān)八年五月八日。
乃敕亮撰大涅槃義疏。
以九月二十日訖。
光表微言。
贊揚正道。
連環(huán)既解。
疑網(wǎng)云除。
條流明悉。
可得略言。
朕從容暇日。
將欲覽焉。
聊書數(shù)行。
以為記莂云爾亮福德招感供施累積。
性不蓄金。
皆敬營福業(yè)。
身歿之后房無留財。
以天監(jiān)八年十月四日卒于靈味寺。
春秋六十有六。
葬鐘山之南。
立碑墓所。
陳郡周興嗣廣陵高爽。
并為制文。
刻于兩面。
弟子法云等。
又立碑寺內(nèi)。
文宣圖其形像于普弘寺焉。
時高座寺僧成。
曠野寺僧寶亦并齊代法匠。
寶又善三玄。
為貴游所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8—522 【介紹】: 南朝梁時僧。
吳郡人,俗姓顧,本名凈藏。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講說經(jīng)論,博采眾說,時輩莫及。
梁武帝甚器重之住鐘山開善寺。
后帝見僧行敗壞,欲自任白衣僧正以匡正之,集眾咨議,藏獨言其不可,事乃寢。
尤精《成實論》,所著《成實論義疏》為當時有影響之作。
與僧旻、法云并稱梁代三大法師。
全梁文·卷七十四
智藏本名凈藏,吳人,天監(jiān)末居鐘山開善寺。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智藏。
姓顧氏。
本名凈藏。
吳郡吳人。
吳少傅曜之八世也。
高祖彭年司農(nóng)卿。
曾祖淳錢唐令。
祖瑤之員外郎。
父映奉朝請。
早亡其母嘗夢。
出繞吳城一匝。
密云四布而天中開朗。
眾星墜地取而吞之。
因而有娠焉。
及生藏也。
少而聰敏。
常懷退讓。
果食衣服爰及威儀皆新華。
先讓而處下末。
由此擊譽鄉(xiāng)閭敬而尚重。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以泰初六年敕住興皇寺。
事師上定林寺僧遠僧祐天安寺弘宗。
此諸名德傳如前述。
藏稟依訓(xùn)范敬義弘隆。
嘗遇師疾甚不食多日。
藏亦從之。
待師進飲藏還進飲。
乃至平復(fù)方從師好。
自是戒德堅明學(xué)業(yè)通奧。
眾所知識超于夷等。
當時柔次二公玄宗蓋世。
初從受學(xué)。
挹酌經(jīng)論統(tǒng)辯精理。
及其開關(guān)延敵。
莫能涉其津者。
藏洞曉若神微言每吐。
預(yù)有比蹤罔不折伏。
于是二僧嘆揖。
自以弗及之也。
齊太尉文憲王公。
深懷欽悅爰請安居。
常嘆相知之晚。
太宰文宣王。
建立正典紹隆釋教。
將講凈名選窮上首。
乃招集精解二十馀僧。
探授符策乃得于藏。
年臘最小獨居末坐。
敷述義理罔或抗衡。
道俗翕然彌崇高譽。
先是會稽慎法師。
志欲宣通妙法。
乃請文宣方求講匠。
以藏名稱普聞允當僉屬。
遂流連會稽多歷年祀伏膺鼓篋寔系有徒。
但以律部未精重游京輦。
信同瓶喻有似燈傳。
俄而十誦明了諸部薄究。
未還吳郡道流生地。
學(xué)人裹糧隨之不少。
永元二年重游禹穴。
居法華山結(jié)眾弘業(yè)。
及齊德將謝。
王室大騷。
天地既閉經(jīng)籍道廢。
遂翻然高舉。
欲終焉禹穴。
逮有梁革命。
大弘正法。
皇華繼至。
方游京輦。
天子下禮承修。
榮貴莫不竦敬。
圣僧寶志遷神。
窀穸于鐘阜。
于墓前建塔。
寺名開善。
敕藏居之。
初藏未受具戒。
遇志于定林上寺。
遂推令居前。
垂示崇敬之跡。
識知德望有歸告之先見矣。
時梁武崇信釋門。
宮闕恣其游踐。
主者以負扆南面域中一人。
議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
沙門一不沾預(yù)。
藏聞之勃然厲色。
即入金門上正殿踞法座抗聲曰。
貧道昔為吳中顧郎。
尚不慚御榻。
況復(fù)乃祖定光。
金輪釋子也。
檀越若殺貧道即殺。
不慮無受生之處。
若付在尚方。
獄中不妨行道。
即拂衣而起。
帝遂罷敕任從前法。
斯跨略天子高岸釋門。
皆此類也。
有野姥者。
工相人也。
為記吉兇百不失一。
謂藏曰。
法師聰辯蓋世天下流名。
但恨年命不長。
可至三十一矣。
時年二十有九。
聞斯促報講解頓息。
竭精修道發(fā)大誓愿足不出門。
遂探經(jīng)藏得金剛般若。
受持讀誦畢命奉之。
至所危暮年香湯洗浴凈室誦經(jīng)以待死至。
俄而聞空中聲曰。
善男子。
汝往年三十一者。
是報盡期。
由般若經(jīng)力得倍壽矣。
藏后出山試過前相者。
乃大驚起曰。
何因尚在世也。
前見短壽之相。
今了一無。
沙門誠不可相矣。
藏問。
今得至幾。
答云。
色相骨法年六十馀。
藏曰。
五十為命。
已不為夭。
況復(fù)過也。
乃以由緣告之。
相者欣服。
竟以畢年辭世。
終如相言。
于是江左道俗。
競誦此經(jīng)。
多有徵應(yīng)。
乃至于今日有光大。
感通屢結(jié)。
逮梁大同中。
敬重三寶利動昏心。
澆波之儔。
肆情下達。
僧正憲網(wǎng)無施于過門。
帝欲自御僧官維任法侶。
敕主書遍令許者署名。
于時盛哲無敢抗者。
匿然投筆。
后以疏聞藏。
藏以筆橫轢之告曰。
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
帝覽之不以介意。
斯亦拒懷略萬乘季代一人。
而帝意彌盛。
事將施行于世。
雖藏后未同。
而敕已先被。
晚于華光殿設(shè)會。
眾僧大集。
后藏方至。
帝曰。
比見僧尼多未誦習(xí)。
白衣僧正不解科條。
俗法治之傷于過重。
弟子暇日欲自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
此雖是法師之事。
然佛亦復(fù)付囑國王。
向來與諸僧共論。
咸言不異。
法師意旨如何。
藏曰。
陛下欲自臨僧事。
實光顯正法。
但僧尼多不如律。
所愿垂慈矜恕此事為后。
帝曰。
弟子此意豈欲苦眾僧耶。
正謂俗愚過重。
自可依律定之。
法師乃令矜恕。
此意何在。
答曰。
陛下誠欲降重從輕。
但末代眾僧難皆如律。
故敢乞矜恕。
帝曰。
請問諸僧犯罪。
佛法應(yīng)治之不。
答曰。
竊以佛理深遠教有出沒。
意謂亦治不治。
帝曰。
惟見付囑國王治之。
何處有不治之說。
答曰。
調(diào)達親是其事。
如來置之不治。
帝曰。
法師意謂。
調(diào)達何人。
答曰。
調(diào)達乃誠不可測。
夫示跡正欲顯教。
若不可不治。
圣人何容示此。
若一向治之。
則眾僧不立。
一向不治亦復(fù)不立。
帝動容追停前敕。
諸僧震懼相率啟請。
帝曰。
藏法師是大丈夫心。
謂是則道是。
言非則道非。
致詞宏大。
不以形命相累。
諸法師非大丈夫。
意實不同言則不異。
弟子向與藏法師碩諍。
而諸法師默然無見助者。
豈非意在不同耳。
事遂獲寢。
藏出告諸徒屬曰。
國王欲以佛法為己任。
乃是大士用心。
然衣冠一家子弟十數(shù)。
未必稱意。
況復(fù)眾僧。
五方混雜未易辯明。
正須去其甚泰耳。
且如來戒律布在世間。
若能遵用足相綱理。
僧正非但無益為損弘多。
常欲勸令罷之。
豈容贊成此事。
或曰。
理極如此。
當萬乘之怒何能夷然。
藏笑曰。
此實可畏。
但吾年老。
縱復(fù)荷旨附會。
終不長生。
然死本所不惜。
故安之耳。
法云謂眾曰。
帝于義理之中未能相謝。
一日之事真可愧服不久敕于彭城寺講成實。
聽侶千馀。
皆一時翹秀。
學(xué)觀榮之。
又敕于慧輪殿講波若經(jīng)。
別敕大德三十人預(yù)座。
藏開釋發(fā)趣各有清拔皆著私記擬后傳習(xí)。
天監(jiān)末年春舍身大懺。
招集道俗。
并自講金剛般若以為極悔。
惟留衣缽。
馀者傾盡一無遺馀。
陳郡謝幾卿。
指掛衣竹戲曰。
猶留此物尚有意耶。
藏曰。
身猶未滅意何由盡。
而尚懷靖處托意山林。
還居開善因不履世。
時或敕會。
乃上啟辭曰。
夙昔顧省心惑不調(diào)。
欲依佛一語于空閑自制。
而從緣流二十馀載。
在乎少壯故可推斥。
今既老病身心俱減。
若復(fù)退一毫。
便不堪自課。
故愿言靜處少自營衛(wèi)。
非敢傲世求名。
非欲從閑自誕。
是常人近情。
懼前徑之已迫耳。
帝手敕喻曰。
求空自閑依空入慧。
高蹈養(yǎng)神實是勝樂。
不違三乘。
亦以隨喜。
惟別之際能無悵然。
岐路贈言古人所重。
猶勸法師。
行無礙心。
大悲為首方便利益。
隨時用舍不宜頓杜。
以隔礙心行菩薩道無有是處。
敕往反頻。
仍久之然持操不改。
帝將受菩薩戒敕僧正牒老宿德望。
時超正略牒法深慧約智藏三人。
而帝意在于智者。
仍取之矣。
皇太子尤相敬接。
將致北面之禮。
肅恭虔往。
朱輪徐動鳴笳啟路。
降尊下禮就而謁之。
從遵戒范永為師傅。
又請于寺講大涅槃。
親臨幄坐爰命咨質(zhì)。
朝賢時彥道俗盈堂。
法筵之盛未之前聞。
又于北閣更延談?wù)摗?div id="lo1rvv9" class='inline' id='people_100147_2_313_comment'>
皆嘆曰。
陪預(yù)勝席未曾有也。
藏任吹虛舟真行平等。
毀譽不動榮利未干。
宴坐空閑毅然山立。
雖神宇凝隔風(fēng)韻清高。
其應(yīng)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
可謂望儼即溫。
君子之變者矣。
自現(xiàn)處巖岫晦形人世。
又于寺外山曲別立頭陀之舍六所。
并是茅茨容膝而已。
皇太子聞而游覽。
各賦詩而返。
其后章
非曰樂逸游。
意欲識箕潁。
藏結(jié)心世表。
常行懺悔。
每于六時翹仰靈相。
。
理味深玄淺思斟酌自抱疑礙。
恐乖圣意多僻。
因而懇惻詞淚俱發(fā)。
嘗宿靈曜寺。
夜行暫用心。
見有金光照曜。
一室洞明。
人問其故。
答曰。
此中奇妙未可得言。
是旦遘疾至于大漸。
帝及儲君中使相望。
四部白黑日夜參候。
敕為建齊手制愿文。
并繼以醫(yī)藥。
而天子不整。
唯增不降。
臨終詞色詳正。
遺言唯在弘法。
以普通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有五。
敕葬獨龍之山。
赴送盈道同為建碑。
墳所寺內(nèi)各一。
新安太守蕭機制文。
湘東王繹制銘。
太子中庶子陳郡殷鈞為立墓志。
初藏常夢見金粟如來入室共談執(zhí)二麈尾。
其一寶裝。
其一者素。
留素者與藏。
又徵士廬江何胤。
居吳郡虎丘。
遇一神僧。
捉一函書云。
有人來寄語頃失之。
及開函視全不識其文詞。
后訪魏僧
是大莊嚴論中間兩紙也。
時人咸謂藏之所致。
又彭城劉混之罪當從戮。
藏時處后堂。
為帝述四等義。
外奏聞之。
帝曰。
今為國事不得道四等義如何。
藏曰。
言行乘機也。
今機發(fā)而不中。
失在何人。
四等之舉義非徒設(shè)。
帝遂舍而不問。
竟以獲免。
劉氏終亦不委斯由。
其潛濟益被率多如此。
凡講大小品涅槃般若法華十地金光明成實百論阿毗曇心等。
各著義疏行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527 【介紹】: 南朝梁僧。
吳郡富春人,俗姓孫。
七歲出家,居虎丘西山寺。
力學(xué)不怠,志操冠群輩。
后居揚都莊嚴寺。
自齊迄梁,登座講說逾二十年。
梁武帝天監(jiān)初與諸僧于上定林寺抄一切經(jīng)論。
著有《論疏雜集》、《四聲指歸》、《詩譜決疑》等,尤以《成實論義疏》著名。
與智藏、法云合稱梁代三大法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孫氏。
世居吳之富春。
三國有吳之后也。
幼孤。
七歲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師事僧回。
從受五經(jīng)義。
宋吏部郎吳郡張辯。
嘗謂之曰。
沙彌何姓。
家何處。
旻曰。
貧道姓釋。
家此山。
辯異之。
特進張緒。
見而嘆曰。
松柏雖小。
已有凌云之氣。
年十三。
隨回出都。
住白馬寺年十六。
回亡。
移住莊嚴寺。
師事曇景。
與同寺法云神岡法關(guān)。
夕則合帔而臥。
晝則假衣而行。
往返咨詢。
柔次遠亮四師。
大明經(jīng)律論指。
振發(fā)擁滯。
雖命世碩學(xué)。
無所是非。
齊文慧帝。
竟陵王。
深加貴敬。
尚書令王儉。
嘗延僧宗。
講涅槃經(jīng)。
旻所扣問。
輒摧衄。
儉曰昔姚興于逍遙園。
使竺道生。
難道融義。
往復(fù)百翻言義俱切。
眾服其英秀。
今旻法師過之遠矣。
文宣帝請柔次二師。
講成實論。
旻于末席。
有所議論。
辭旨清新。
宏邈。
聽者傾屬。
次師乃放麈尾嘆曰。
老夫受業(yè)彭城精思五聚。
有十五番。
誠為難窟。
每恨不逢勍敵。
自至金陵五年。
始見竭于今日矣。
待為思之。
晚講當答。
及晚裁復(fù)數(shù)交。
辭義遂擁。
次師動容。
顧四座曰。
后生可畏。
永明十年。
始二十六歲。
講成實論于興福寺。
先輩后進。
道俗交會。
不遠萬里。
嗚呼盛哉。
晉宋來學(xué)者。
務(wù)高談大語。
以相誇罩。
而旻謙讓。
恬靜若不能言。
晉安太守彭城劉業(yè)謂旻曰。
師于經(jīng)論該博。
何以立義多儒。
答曰貧道謹依經(jīng)文。
文玄則玄。
文儒則儒。
不知其他也。
竟陵王世子昭胄出守會稽。
或邀旻往征虜亭餞之。
旻曰吾與相識于講席間耳。
然未嘗修詣。
聞其得郡便往。
意所不欲。
眾由是亦罷。
永元初。
詔僧局。
請僧三十人。
入華林園夏講。
僧正擬旻法主。
旻卻之。
或問其故。
答曰。
此徒外潤。
不能內(nèi)益。
由是譽傳遐邇。
瑯琊王仲寶吳郡張思光。
學(xué)冠當時。
并投分納交。
申以縞滯。
齊亂避地入東。
逮梁天監(jiān)五年。
詔僧正慧超。
到房請。
與法寵法云
汝南周舍等。
入華林園道義。
六年制注般若經(jīng)。
請京城五大法師于五寺。
首講。
以旻道居其右。
深其悅可。
又詔于慧輪殿。
講勝鬘經(jīng)。
帝躬臨聽。
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東莞劉協(xié)等。
三十人。
同抄定林寺一切經(jīng)論。
以類相從成。
八十卷。
皆取旻考正來上。
十一年。
感風(fēng)疾。
詔吳郡太守張充吳興太守謝覽給。
舟仗資糧津發(fā)至都。
晉陵太守蔡撙出門候之。
嘆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監(jiān)末。
詔莊嚴寺。
建八座法輪。
講者五僧。
以年臘相次。
旻最處后。
而徒眾劇繁。
莊嚴講堂。
宋世祖所立者。
其高廣??[〦/柔]。
非他處比。
是日至不能容。
詔聽停講五十日。
益辟窗牗。
進床五十張。
迫隘。
桄程為之摧折。
講十地經(jīng)于簡靜寺。
先為筑堂五間。
以增其舊。
至日悉滿。
尤薄于勢要。
吳郡陸倕一日造房。
旻稱疾不見。
倕欣然曰。
此誠弟子所望也。
時吳興太守蕭昂過山展禮。
山主智遷以告旻。
旻曰。
吾山藪病夫。
無事見貴二千石。
昔戴颙隱居北嶺。
宋江夏王詣之。
颙高臥牗下。
不與相見。
吾雖德薄。
請附于戴公。
及蕭至。
旻從后門遁去。
其年。
皇太子亦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致禮贈物。
大通五年。
詔還都。
徙居開善寺。
于路舊疾。
增劇八年二月一日卒。
壽六十一詔。
以其月六日。
窆鐘山之開善。
初旻樂禪默。
乃依所立義。
獲入定。
問諸禪師。
皆曰門戶雖殊。
造寂則一。
每開講先使眾于坐定后為舍靈轉(zhuǎn)經(jīng)曰。
道安故事也。
時靈根寺道超。
勤學(xué)。
每禱佛。
愿如旻。
忽夢。
人曰。
僧旻法師。
毗婆尸佛時。
已能講說。
君始發(fā)心。
豈可遽及耶。
但自加功。
當?shù)瞄_解。
旻造彌勒像。
朝夕禮謁。
夢像遣化。
送菩提樹。
曰菩提者。
梁言道場樹也。
弟子頗宣其言。
旻止之。
著述殆百馀卷。
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僧旻。
姓孫氏。
家于吳郡之富春。
有吳開國大皇帝其先也。
幼孤養(yǎng)能言而樂道。
七歲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為僧回弟子。
從回受五經(jīng)。
一聞能記。
精神洞出標群獨秀。
每與同輩言謔及諸典禮。
未嘗不慨慨然欲為己任。
宋吏部郎吳郡張辯謂之曰。
沙彌何姓家在何處。
旻曰。
貧道姓釋。
家于此山。
辯甚異之。
特進張緒見而嘆曰。
松柏雖小已有陵云之氣。
由是顯譽。
年十三隨回出都住白馬寺。
寺僧多以轉(zhuǎn)讀唱導(dǎo)為業(yè)。
旻風(fēng)韻清遠了不厝意。
年十六而回亡。
哀容俯仰率由自至。
喪禮畢移住莊嚴師仰曇景。
景久居寺任。
雅有風(fēng)軌。
大小和從。
寺給僧足。
旻安貧好學(xué)。
與同寺法云禪崗法開。
稟學(xué)柔次達亮四公經(jīng)論。
夕則合帔而臥。
晝則假衣而行。
往返咨詢不避炎雪。
其精力篤課如此。
大明數(shù)論究統(tǒng)經(jīng)律。
原始要終望表知里。
內(nèi)鑒諸己旁啟同志。
前疑往結(jié)靡不冰泮。
雖命世碩學(xué)有是非之辯。
旻居中振發(fā)曾無擁滯。
光緒既著風(fēng)猷弘遠。
齊文惠帝竟陵王子良。
深相貴敬請遺連接。
尚書令王儉。
延請僧宗講涅槃經(jīng)。
旻扣問聯(lián)環(huán)言皆摧敵。
儉曰。
昔竺道生入長安。
姚興于逍遙園見之。
使難道融義。
往復(fù)百翻言無不切。
眾皆睹其風(fēng)神服其英秀。
今此旻法師超悟天體。
性極照窮言必典詣。
能使前無橫陣。
便是過之遠矣。
文宣嘗請柔次二法師。
于普弘寺共講成實。
大致通勝冠蓋成陰。
旻于末席論議。
詞旨清新致言宏邈。
往復(fù)神應(yīng)聽者傾屬。
次公乃放麈尾而嘆曰。
老子受業(yè)于彭城。
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為難窟。
每恨不逢勍敵。
必欲研盡。
自至金陵累年始見竭于今日矣。
且試思之晚講當答。
及晚上講裁復(fù)數(shù)交詞義遂擁。
次公動容顧四坐曰。
后生可畏。
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
永明十年始于興福寺講成實論。
先輩法師高視當世排競下筵。
其會如市山棲邑寺莫不掩扉畢集。
衣冠士子四衢輻湊。
坐皆重膝不謂為迮。
言雖竟日無起疲倦。
皆仰之如日月矣。
希風(fēng)慕德者不遠萬里相造。
自晉宋相承凡論議者。
多高談大語競相誇罩。
及旻為師范。
棱落秀上機變?nèi)缟瘛?div id="wkvrz3o" class='inline' id='people_9433_2_91_comment'>
言氣典正。
座無洪聲之侶。
重又性多謙讓。
未常以理勝加人。
處眾澄眸如入禪定。
其為道俗所推如此。
時人稱曰。
折剖磐隱通古無例。
條貫始終受者易悟。
庶方蕩諸異論大同正法矣。
于是名振日下。
聽眾千馀。
孜孜善誘曾無告倦。
晉安太守彭城劉業(yè)。
嘗謂旻曰。
法師經(jīng)論通博。
何以立義多儒。
答曰。
宋世貴道生。
開頓悟以通經(jīng)。
齊時重僧柔。
影毗曇以講論。
貧道謹依經(jīng)文。
文玄則玄。
文儒則儒耳。
時竟陵王世子蕭照胄。
出守會稽。
要旻共往。
征虜別之。
旻曰。
吾止講席。
相識未嘗修詣。
承其得郡。
便狼狽遠別。
意所不欲。
眾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
敕僧局請三十僧。
入華林園夏講。
僧正擬旻為法主。
旻止之。
或曰何故。
答曰。
此乃內(nèi)潤法師。
不能外益學(xué)士。
非謂講者。
由是譽傳遐邇名動京師。
瑯琊王仲寶。
吳人張思光。
學(xué)冠當時清貞?yīng)毥^。
并投分請交申以縞帶。
年立之后頻事開解蔚為宗匠。
九部五時若指諸掌。
玄理伏難坦然夷易。
故緇素結(jié)轍華俗邀延往復(fù)屯萃矣。
時有令聞夙成負先來之風(fēng)。
耆年素望懷新舊之恥。
設(shè)伏者比肩翹關(guān)者間出。
旻隨方領(lǐng)會。
弘量有馀。
皆銜璧輿櫬響然風(fēng)靡者一人而已。
值齊歷橫流道屬昏诐。
時寵小人世嫉君子。
因避地徐部。
仍受請入?yún)恰?div id="vr373j7" class='inline' id='people_9433_2_156_comment'>
法輪繼轉(zhuǎn)勝幢屢建。
皆隨根獲潤有聲南北。
皇梁膺運乃翻然自遠言從帝則。
以天監(jiān)五年游于都輦。
天下禮接下筵亟深眷悅。
敕僧正慧超銜詔至房。
欲屈與法寵法云汝南周舍等。
時入華林園講論道義。
自茲已后優(yōu)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經(jīng)。
以通大訓(xùn)。
朝貴皆思弘厥典。
又請京邑五大法師。
于五寺首講。
以旻道居其右。
乃眷帝情深見悅可。
因請為家僧。
四事供給。
又敕于慧輪殿講勝鬘經(jīng)。
帝自臨聽。
仍選才學(xué)道俗釋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東莞劉協(xié)等三十人。
同集上定林寺。
抄一切經(jīng)論以類相從。
凡八十卷。
皆令取衷于旻。
十一年春忽感風(fēng)疾后雖小間。
心猶忘誤言語遲蹇。
旻曰。
自登座講說已二十年。
如見此病例無平復(fù)。
講事盡矣。
乃修飾房內(nèi)隔立道場日夜禮懺。
后吳郡太守張充。
吳興太守謝覽。
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請。
有敕給船仗資糧發(fā)遣。
二郡迎候舟楫滿川。
京師學(xué)士隨霧合。
中途守宰莫不郊迎。
晉陵太守蔡撙。
出侯門迎之嘆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監(jiān)末年。
下敕于莊嚴寺。
建八座法輪。
講者五僧以年臘相次。
旻最處后。
眾徒彌盛。
莊嚴講堂。
宋世祖所立。
欒櫨增映延袤遐遠。
至于是日不容聽眾。
執(zhí)事啟聞。
有敕聽停講五日。
悉移窗戶四出檐霤。
又進給床五十張。
猶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數(shù)。
得人之盛皆此類焉。
旻因舍什物嚫施擬立大堂。
慮未周用付庫生長傳付后僧。
又于簡靜寺講十地經(jīng)。
堂宇先有五間。
慮有迫迮又于堂前權(quán)起五間。
合而為一。
及至就講寺內(nèi)悉滿。
斯感化之來殆非意矣。
少與齊人張融謝眺友善。
天下才學(xué)通人莫不致禮。
雖居重名不嘉榮勢。
閑處一室簡通豪右。
眾人多恨之。
唯吳郡陸倕。
博學(xué)自居。
名位通顯早崇禮敬。
旻亦密相器重。
時為太子中庶。
儐從到房。
旻稱疾不見。
倕欣然曰。
此誠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倕之愛名德也。
彌重旻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后。
先疾連發(fā)彌懷退靜。
夜還虎丘人無知者。
時蕭昂出守吳興。
欲過山展禮。
山主智遷先知以告旻。
旻曰。
吾山藪病人。
無事見貴二千石。
昔戴颙隱居北嶺。
宋江夏王入山詣之。
高臥牖下不與相見。
吾雖德薄請附戴公之事矣。
及蕭至?xí)F從后門而遁。
其年皇太子。
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銜命致禮。
贈以幾杖爐奩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還移住開善。
使所在備禮發(fā)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劇未堪止寺。
權(quán)停莊嚴因遂彌留以至大漸。
良醫(yī)上藥備于寺內(nèi)。
中使參侯相望馳道。
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儲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鐘山之開善墓所。
喪事大小隨由備辦。
隱士陳留阮孝緒。
為著墓志。
弟子智學(xué)慧慶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東王。
并為制文樹于墓側(cè)。
徵士何胤。
著文立于本寺。
初旻嘗樂于禪默。
乃依所立義試遍安心。
旬日之間遂得入定。
問諸禪師皆。
門戶雖殊造寂不異。
又嘗于講日謂眾曰。
昔彌天釋道安。
每講于定坐后。
常使都講等為含靈轉(zhuǎn)經(jīng)三契。
此事久廢。
既是前修勝業(yè)。
欲屈大眾各誦觀世音經(jīng)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遠近相習(xí)。
爾后道俗舍物乞講前誦經(jīng)。
由此始也。
時有靈根寺道超比丘。
勤學(xué)自勵。
愿明解如旻。
夢有人言。
僧旻法師毗婆尸佛。
已能講說。
君始修習(xí)。
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達。
隨分得解。
后大領(lǐng)悟。
旻嘗造彌勒佛并諸供具。
朝夕禮謁。
乃夢見彌勒佛遣化菩薩送菩提樹與之。
菩薩曰。
菩提樹者。
梁言道場樹也。
弟子頗宣其言。
旻聞而勖之曰。
禮有六夢。
正夢唯一。
乃是好惡之先徵。
故周立占夢之官。
后代廢之。
正以俗人澆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夢乃心想耳。
汝勿傳之。
以莊嚴寺門及諸墻宇古制不工。
又吳虎丘山西寺朽壞日久。
并加繕改事盡弘麗。
旻所造經(jīng)像全不封附。
須者便給。
放生布施未嘗倦廢。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誠多。
未始建大齋會。
恐福事未圓。
旻曰。
大齋乃有一時發(fā)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難得盡理。
又且米菜醬酢樵水湯灰踐踰澆炙。
信傷害微蟲豈有數(shù)量。
慮有此事故不敢為也。
始復(fù)求寄王官官府有勢之家。
使役雖多彌難盡意。
近識觀之藉此開悟。
智者窺人有求名之誚。
要請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專至有乖素心。
若現(xiàn)斯言猶涉譏笑。
故吾不為也。
旻美言笑善舉止。
吐納膏油自生顧眄風(fēng)飆滿室。
凡所施為不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后己常若不及。
常有馀師言弟子不恭者。
旻呼與相見為設(shè)飲食。
方便誘喻遂成善士。
生無左道卜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誑近識。
貴人君子皆景慕焉。
營居負販者亦望風(fēng)而畏敬。
聞其名者偽夫正鄙夫立。
所著論疏雜集。
四聲指歸詩譜決疑等。
百有馀卷流世。
釋法悅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不知何許人。
齊季為僧主。
止京師正覺寺。
始彭城宋王寺。
有丈八金像。
靈異甚著。
凡州境之災(zāi)沴。
僧尼之橫逆。
像則流汗。
時彭城北屬魏。
宋太始初。
魏將徙像而北。
終莫動。
齊初彭城謀南附。
守備單寡。
雖僧亦驅(qū)以就役。
魏遣蘭陵公。
攻陷之。
僧被執(zhí)。
像流汗?jié)竦亍?div id="aepdjdg"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684_0_19_comment'>
梁王諒方鎮(zhèn)彭城。
馳至像前。
使人拭之。
莫能止。
王祝曰。
弟子自當營護眾僧。
不令有禍。
惟大悲哀憫。
因手拭之乃止。
事聞。
悉原僧罪。
悅心欣慕焉。
念欲瞻禮。
以有關(guān)梁之沮。
不可往。
而志愿之切。
誓捐軀命。
天監(jiān)八年五月。
與同學(xué)知靜。
于小莊嚴寺。
造無量壽佛像。
用銅四萬斤。
既入模。
未及馳奏。
詔益銅三千斤。
而有司猶未暇給也。
忽羊車傳詔。
載銅如數(shù)。
至爐側(cè)。
融瀉盈溢。
一鑄而就。
俄而有司之銅始至。
求向之所謂羊車者。
不可得。
然后知其靈感也。
像出模。
高丈九尺。
有大錢二。
在衣絳處。
詔以像委定林。
其年九月。
僧祐移之光宅寺云
高僧傳·卷第十三 興福
釋法悅者。戒素沙門也。齊末敕為僧主。止京師正覺寺。敦修福業(yè)四部所歸。悅嘗聞彭城宋王寺有丈八金像乃宋車騎徐州刺史王仲德所造。光相之工江左稱最。州境或應(yīng)有災(zāi)祟。及僧尼橫延釁戾。像則流汗。汗之多少則禍患之濃淡也。宋泰始初彭城北屬群虜共欲遷像。引至萬夫竟不能致。齊初兗州數(shù)郡欲起義南附。亦驅(qū)逼眾僧助守營塹。時虜帥蘭陵公攻陷此營獲諸沙門。于是盡執(zhí)二州道人幽系圍里。遣表偽臺誣以助亂。像時流汗舉殿皆濕。時偽梁王諒鎮(zhèn)在彭城。亦多小信向親往像所使人拭之隨出。終莫能止。王乃燒香禮拜至心誓曰。眾僧無罪。弟子自當營護不使罹禍。若幽誠有感愿拭汗即止。于是自手拭之。隨拭即燥。王具表其事。諸僧皆見原免。悅既欣睹靈異誓愿瞻禮。而關(guān)禁阻隔莫由克遂。又昔宋明皇帝經(jīng)造丈八金像。四鑄不成。于是改為丈四。悅乃與白馬寺沙門智靖。率合同緣欲改造丈八無量壽像以申厥志。始鳩集金銅。屬齊末世道陵遲。復(fù)致推斥。至梁初方以事啟聞。降敕聽許。并助造光趺。材官工巧隨用資給。以梁天監(jiān)八年五月三日于小莊嚴寺營鑄。匠本量佛身四萬斤銅。融瀉已竭尚未至胸。百姓送銅不可稱計。投諸爐治隨鑄而模內(nèi)不滿。猶自如先又馳啟聞。敕給功德銅三千斤。臺內(nèi)始就量送。而像處已見。羊車傳詔載銅爐側(cè)。于是飛韛消融一鑄便滿。甫爾之間人車俱失。比臺內(nèi)銅出方知向之所送信實靈感。工匠喜踴道俗稱贊。及至開模量度乃踴成丈九。而光相不差。又有大錢二枚猶見在衣條。竟不銷鑠。并莫測其然。尋昔量銅四萬。準用有馀。后益三千。計闕未滿。而祥瑞冥密出自心圖。故知神理幽通殆非人事。初像素既成。比丘道昭常夜中禮懺。忽見素所晃然洞明。祥視久之。乃知神光之異鑄后三日未及開模。有禪師道度。高潔僧也。舍其七條袈裟助費。開頂俄而遙見二僧。跪開像髻。逼就觀之。倏然不見。時悅靖二僧相次遷化。敕以像事委定林僧祐。其年九月二十六日移像光宅寺。是月不雨頗有埃塵。及明將遷像夜有輕云遍上微雨沾澤。僧祐經(jīng)行像所系念天氣。遙見像邊有光焰上下如燈如燭。并聞槌讖禮拜之聲。入戶詳視掩然俱滅。防寺蔣孝孫亦所同見。是夜淮中賈客并聞大航舶下催督治橋。有如數(shù)百人聲。將知靈器之重。豈人致焉。其后更鑄光趺。并有風(fēng)香之瑞。自蔥河以左。金像之最唯此一耳。
僧詢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姓明。
太子中庶山賓之猶子也。
始成童。
常聽山賓共客談?wù)摗?div id="c4uzkuy"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943_0_3_comment'>
追領(lǐng)往復(fù)。
了無遺謬。
賓撫其首。
以為當起吾宗。
其父奉伯。
篤信大教。
年十二。
因令于奉城寺出家。
為僧辯律師弟子。
辯性廉直。
戒品冰嚴。
精進自持。
常講十誦。
詢后居冶城寺。
光宅法云
咨稟經(jīng)論。
歷耳涉目。
略無忘失。
每覆述。
如瓶瀉。
散帶伽藍。
不營雜務(wù)。
時人嘉之。
凡所見聞悉為記注。
同學(xué)門友莫不傳寫。
天監(jiān)十六年卒。
壽三十五。
時有道遂道標。
既同為海陵人。
又于法云同受業(yè)。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僧詢。
姓明。
太子中庶山賓之兄子也。
年始入禮。
嘗聽山賓共客談?wù)摗?div id="p4j6wbx"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943_1_4_comment'>
追領(lǐng)往復(fù)了無漏失賓撫其首曰。
今使吾門不墜者。
其在爾乎。
父奉伯篤信大法。
知其聰俊可期神幽冥長濟愛海。
年十二敕令出家。
為奉誠寺僧辯律師弟子。
辯性廉直戒品冰嚴。
好仁履信精進勇勵。
常講十誦。
詢后住治城寺。
持操高尚勤辛好學(xué)。
光宅寺法云咨稟經(jīng)論。
散處伽藍不營雜事。
當時名德皆稱善焉。
歷耳不忘經(jīng)目必憶。
常能覆述有如瓶瀉。
時人嘉其清辨。
白黑重其無倦。
凡所聽聞悉為注記。
雖無大才而彌綸深極。
同學(xué)門友莫不傳寫。
以天監(jiān)十六年卒。
春秋三十有五。
時復(fù)有道遂道標。
同海陵人并從法云受業(yè)。
經(jīng)論洽聞博綜有序。
僧寶瓊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4—584 【介紹】: 名或作璚。南朝陳僧。東莞人,號稱白瓊。俗姓徐。幼年出家,師事沙門法通。后師南澗仙師。博通經(jīng)論,尤精《成實論》。受戒五年,即為法主。住揚州大彭城寺。自梁武帝大通年間即弘揚《成實論》。入陳,陳武帝請于重云殿講經(jīng)。文帝時敕為僧正,后又為宣帝講道。海東十二國慕其名,遣使奉金帛,求其畫像以歸。有《成實論玄義》、《成實論疏》等。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
釋寶瓊。
姓徐氏。
本惟。
東莞避難辭莒。
后居毗陵曲阿縣焉。
祖邕齊右軍。
父僧達梁臨川王咨議。
并高器局崇遵儒素。
瓊潔潤山水峰瀾早被。
身長七尺五寸。
背胛龍文。
口三十九齒。
異相奇挺。
故能疏秀風(fēng)采蘊籍威容。
少鄙錦裳便欣毳服。
綺年出俗。
師事沙門法通。
通初見而嗟重。
深為道器也。
不使服勤。
年過志學(xué)。
欲稟光宅寺云法師義。
但以經(jīng)藏飆拔聲實沸騰無礙奔涌談吐橫逸。
竊疑詞富兼駭唱高。
及移聽南澗仙師。
研精數(shù)論。
名解映徹洞殫義窟。
仙嘗覽瓊私記。
三復(fù)嗟賞。
后于高座普勸寫之。
自爾門徒傳寫此疏。
初受具年已能覆述。
未登五歲便為法主。
仍與仙公杭衡敷化。
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
選揚名德分寄弘道。
瓊之高義簡在帝心。
爰降綸紱入壽光殿。
言重茂林更輕云閣。
便辭還鄉(xiāng)之建安寺。
上黃侯嘩分竹此邦。
每深尊敬情兼師友。
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競。
建安伽藍白龍出現(xiàn)。
奔排到寺惟見瓊講。
有識之士異而目之為白瓊焉。
素與簡子周弘正早申莫逆。
彼驟噫曰。
夫有希世之才。
而不在京華開導(dǎo)。
乘桴之嘆令人太息。
乃為學(xué)侶復(fù)請還都發(fā)成實題。
僧正慧令。
切難聯(lián)環(huán)。
瓊乃徐拂麈尾從容而對。
令乃引遠公舊責(zé)曰。
不疾而速杼軸何為答曰。
不思造業(yè)安得精固。
令閑舉止雅音調(diào)。
賓主相悅殊加稱嘗。
梁祖年暮惟事薰修。
臣下偃風(fēng)情言扇俗。
搢紳學(xué)者必兼文義。
所以屢開理教。
維摩涅槃道被下筵惠飛上席。
解頤利齒木舌鋒牙。
畯塞駢羅煙隨霧涌。
亦有明王豐貂紆青拖紫車馬溢于寺衢。
衣簪滿于法座。
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
到茂灌民譽之重任孝恭詞筆之富。
皆執(zhí)卷稽疑伏膺請業(yè)。
恭息世謨。
蔬菲好學(xué)。
后進英華隨父共聽。
偏深玄義遂講涅槃。
傳瓶不失于茲乃驗。
未仍入道奄至無常。
頂暖信宿手屈三指。
復(fù)與諸天飛下住宅。
對父談話宛若平生。
褒贊出家稱揚法利。
俄將翼從凌虛而沒。
留香在室經(jīng)日不消。
故知彼此異人躬為學(xué)眾。
誠難測其本量也。
逮梁室版蕩有陳建業(yè)。
武帝尊法嗅味特深。
數(shù)引金言頻開玉諜。
降狎言笑詢訪名理。
永定三年夏。
于重云殿閣正弘大品。
夢朱衣神。
禮而諫曰。
波若多難。
仰祈疾講。
頻爾數(shù)轉(zhuǎn)詞逾懇到。
至七月十日。
乃白僧曰。
昨夜神人見催經(jīng)馀一卷。
午前取訖講竟出宮殿。
雷雹已響。
還才至寺驟雨便零。
震動云雷一時都盡。
豈非勝人宣法幽冥敬重。
陳祖升遐方知前告。
文帝纂歷禮異彌深。
郁下絲綸。
為京邑大僧正。
辭讓雖切敦喻更隆。
乃顧當仁俾膺范物。
遂之斯任。
然以金陵都會朝宗所依。
剎寺如林義筵如市。
五部六郡果含苗雜。
惟調(diào)水乳罕和鹽梅。
多沒象泥終枯鳥樹。
乃鎮(zhèn)之以清凈。
馭之以無為。
篇禁不煩遮罰每省。
故僧尼仰之自肅。
道俗稱之益敬。
七眾日用而不知。
四遠欽風(fēng)而不足。
故得法位久司疵謗無玷。
屢陳表退去而復(fù)升。
始終惟令于是乎在。
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儀。
翼衛(wèi)亞于王公。
服玩陳于鄭楚。
故使流水照于衢路。
吏卒喧于堂廡。
瓊臨已來頓祛前政。
自營靈壽惟從息慈。
壞色蔽身尼壇容膝。
蕭然率爾有位若無。
朝野嘉其真素。
同侶美其如法。
海東諸國圖像還蕃。
頂禮遙敬。
古人有言。
匪馳令譽孰動殊方。
其見賢如此。
以至德二年甲辰之歲二月二十三日。
才覺不豫。
建初寺寶瓊法師當時之偶對也。
少而共學(xué)聲德齊揚。
爾夕神人忽來報曰。
彭城僧正今先無常自夢上天有疏請講。
暨三月二十日。
正念告終。
遺誡掩坎不煩銘志。
春秋八十一。
有詔慰焉。
喪事所須隨由資給。
仍以天子鹵簿仗。
借為榮飾。
終古所希幸也。
以四月五日窆于鐘山之陽名僧舊墓。
爾時填逵咽陌哀慟相奔。
皂素驚嗟郊坰失色。
初瓊?cè)刖⑴R法席。
既無人識不許房居。
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澗住。
超聞未許。
見而駭曰。
此少俊當紹吾今位。
法門所托何慮無房。
即命寺綱忻然處置。
及孝宣請講太子常迎。
屢見神人形甚長偉密來翼從。
末為大將軍章照達講。
通感亦然。
又非測也。
然其厚德容眾。
鳴謙儉約。
出處無忤。
言行無擇。
剋壯不休孜孜講道。
吐音遙奕發(fā)義昭彰。
或遇勍手時逢命的。
薄麾象扇灌已冰消。
故寔繁有徒服而無斁。
及晚僧望益重居處逾輕。
帷屏罔設(shè)飾用不置。
臘歲參謁黑白磨肩。
方便他行避斯榮供。
斯可謂狎人世而空閑。
綰司存而無事也。
又圣人至理開士微言。
月落參橫清誦無逸。
及燭然香馥懺禮方宵。
跡怠心勤外和內(nèi)秘。
宣揚之暇。
綽有馀閑。
兼采玄儒每窮子史彫蟲藁隸體物摛玄。
并入性靈悉能該洽。
又可謂不撓大猷無遺小道也。
凡講成實九十一遍。
撰玄義二十卷。
講文二十遍。
文疏十六卷。
講涅槃三十遍。
制疏十七卷。
講大品五遍。
制疏十三卷。
馀有大乘義十卷。
法花維摩等經(jīng)。
并著文疏。
故不備載。
布在州邑。
兄孫普光。
承藉風(fēng)訓(xùn)立履貞確。
思慕平昔追攀日永。
與同學(xué)道莊明解。
樹碑于金陵之舊墟。
其文慧日道場釋法論。
莊入室馳聲見于別紀。
解升堂流譽王領(lǐng)江都。
隋末尚存。
安危未測。
釋寶璚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姓徐氏。
其先東筦人。
后避難。
從昆陵之曲阿縣。
祖齊。
右軍將軍。
父僧達梁臨川王咨議。
璚身長七尺五寸。
背胛龍文。
口三十九齒。
幼事沙門法通謝俗。
通器重之。
不使隨眾服役。
年過志學(xué)。
將稟光宅寺云法師。
弗果。
乃聽南澗仙師研精數(shù)論。
仙嘗得其私記覽而嘆賞。
后因升座。
勸門徒傳寫。
且令覆述。
時才受具耳。
居輪下未五年。
即為法主。
代仙敷化。
方梁高祖出三教妙旨行世。
璚尤究其義。
帝殊簡注。
詔見于壽光殿。
還鄉(xiāng)。
住見安寺。
會上黃侯曄為守。
每深尊敬。
忽郡民訛言。
有白龍見寺中。
奔競屢日。
不能已。
教海大龍。
識者知其為璚讖也。
素與簡子周弘正友善。
謂曰子誠京華開導(dǎo)之才也。
于是從請還都。
發(fā)成實論題。
拂麈尾答僧正慧令切難。
容止可觀。
到茂灌民譽之重任孝恭。
詞筆之富。
皆執(zhí)卷稽疑。
服膺請業(yè)。
世謨孝恭之子也。
姿性好學(xué)。
偏深玄義。
講涅槃如水傳器。
將謀入道。
奄至無常。
頂暖信宿。
手屈三指。
既葬一日。
其父猶見世謨。
擁神人數(shù)輩。
從天來下。
對晤談話。
宛若平生。
褒贊出家。
稱揚法利。
頃之偕翼從陵空而去。
室中香氣氤氳。
經(jīng)日不散。
永定三年夏。
高祖不豫。
詔于重云殿大閣中。
弘宣大品以禱。
夢朱衣神人禮而進曰。
般若多難。
仰祈疾講。
璚頗以卷數(shù)尚多為辭。
請益懇到。
七月十日乃白眾。
夜夢神人催罷法席。
僅馀一卷。
午前當了。
及出殿至寺。
雷而驟作。
高祖遂崩。
逮文帝纂歷。
詔為京邑大僧正。
七眾肅然。
海東諸國圖像遙敬。
至德二年二月二十三日。
示微恙。
三月二十日告終。
先是建初寺寶璚。
小年共學(xué)。
名德相配。
夕夢有報已入滅者。
且夢升天。
有疏請講。
皆符驗不少爽。
遺誡毋用銘志掩坎喪事所須。
詔有司給辦。
仍以天子鹵簿致榮飭。
四月十八日。
窆鐘山名僧墓。
初璚入京。
謁僧正慧超于南澗寺。
求住。
超未之許。
見而駭曰。
此子后當有吾位。
法門所賴也。
何獨房。
即命寺綱處置。
孝宣屢詔弘闡。
太子見導(dǎo)衛(wèi)者。
咸脩偉。
蓋神人。
大將軍章照達。
嘗迎致。
所見亦然。
兄孫普光承藉規(guī)訓(xùn)。
與同學(xué)道莊明解等。
樹碑于金陵之舊墟。
其文則慧日道場釋法輪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