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了義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慧印。
關(guān)西張氏子。
自幼信佛乘出家。
后從河?xùn)|普救月公。
學(xué)圓覺了義。
又從河南白馬寺大慧國師。
學(xué)華嚴圓極之教。
后學(xué)唯識論于棲巖益公。
二十二受大戒。
有葛氏者。
設(shè)百僧會。
師為第一座。
宜說法。
已作獅吼聲。
既而又從秀公。
講四分律。
從心崖和公。
學(xué)因明等論。
又從大通驗公。
講華嚴疏。
于二十年間。
游戲教海。
無不叩之門。
無不窮之理。
出世獨為棲巖燒香。
蓋以唯識為歸也。
后入太行山。
修唯心識定七年。
得根塵虛靜。
至治二年。
英宗游臺。
拉師與俱至南頂。
命師祈嘉瑞。
師即禪定。
帝。
見白光如水。
彌滿空際。
大士御圓相現(xiàn)光中。
喜甚。
因命太子諸貴人。
從師受菩薩戒。
敕賜司徒一品。
師固辭乃止。
至元三年。
示寂。
閱世六十有七。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棲巖益和尚。
鄭州劉氏子也。
方在娠。
其母夢適野而得金印。
野有人曰。
亟以獻佛無留也。
即望見塔廟甚盛。
因懷印以往。
既寤而師生。
父母異之。
甫齔俾出依鎮(zhèn)陽天寧朏公。
父母南歸。
以幼復(fù)攜從焉。
十五六衣裓。
北征學(xué)于燕中寶集寺。
又學(xué)華嚴圓頓教于真定凈公。
學(xué)唯識于大梁孝嚴溫公。
歲月逾滋。
心義洞了。
溫每豎義。
鳴鼓升堂。
義鋒四起。
師惟豎一指。
當其所至。
霧解冰銷。
莫不捲舌低眉。
以就聽位。
尋退修壁觀于明月山。
大比丘全公輩。
謂今塵剎俱空。
法無所住。
燈昏夜永。
孰測迷津。
乃共即山中。
請師出世。
師感受其言。
出居許州大洪濟寺。
開唯識宗旨。
購疏記三十馀部。
凡一千三百馀卷。
師以次敷宣義。
聲振遠近。
傾耳位下者。
恒千馀人。
自河以南。
愿學(xué)者皆趍焉。
其始至也。
殘屋與僧。
各不四五。
既而敝者新。
無者有。
莊嚴殊甚。
如天宮殿。
信度檀田。
出入衍溢。
皆師德化所致。
師戒律精嚴。
終身壞衣粗食。
然四指以煉心。
講唯識四十馀年。
凡三十馀周。
河洛之間。
設(shè)席以待者。
遑遑如不及。
上之王公貴人。
下之樵兒牧叟。
無不敬禮信向。
四方欲究窮了義者。
皆以師為歸。
亦孰知師所謂了義者。
不徒在言說間也。
賜號佛性圓明普炤大師。
以延祐二年四月示寂。
年七十有三。
僧臘五十有五。
全身塔于城南。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守貴。
字無用。
別號水庵。
婺之甄氏子。
其家業(yè)于耕樵。
每使之行馌田間。
師志弗樂。
乃同鄉(xiāng)童子。
從師學(xué)詩書。
年十八。
入里之康侯山。
為僧所事叢脞。
師又弗樂。
棄之往浙水西。
日以問道為事。
適千巖長公。
縛禪于龍華。
往拜之。
授以向上一機。
冥參默究。
恍若有所契。
龍華與天龍院鄰。
天龍沙門平大道。
務(wù)起廢。
之挽千巖主之。
及千巖走烏傷。
復(fù)與之俱。
山有廢剎。
曰圣壽。
千巖新之。
命師領(lǐng)其徒。
至正丙戌。
還天龍。
復(fù)往參中峰本公。
斷崖義公
梁山寬公。
其反覆叩答。
不異見千巖時。
既而退居嘉興。
建庵為逸老計。
忽一夜。
夢大道來別曰。
吾已棄人間世矣。
師大驚。
急拿舟往視之。
大道果告寂。
因名所居庵。
為應(yīng)夢。
師自是復(fù)主天龍。
天龍素?zé)o恒產(chǎn)。
募齋民二千家。
每臨食時。
輒取一小甌。
聚之養(yǎng)四眾。
凡大道未竟之業(yè)。
師殫志畢慮。
為造僧室與演法堂。
堂上為閣。
以安吳越錢氏所造大悲尊像。
又買并寺之地。
以為蔬畦。
而寺制所有者。
小大咸飾。
隱然如大伽藍矣。
辛丑八月。
作偈一首。
副以高麗凈瓶。
寄別行省丞相達識公。
明日沐浴。
索筆書頌曰。
一蝸臭殼。
內(nèi)外穢惡。
撒手便行。
虛空振鐸。
天龍一指今猶昨。
擲筆而化。
世壽七十有二。
丞相加嘆。
遣官為具后事。
奉全身塔于西岡。
師平生不畜長物。
寒暑唯一布衣。
戒行甚峻。
常落一齒。
左右櫝藏之。
中生舍利。
五色燁然。
日見增長云。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
釋守貴,字無用,別字水庵,姓甄氏,浦江人也。父力農(nóng)業(yè),日事耕樵,嘗使貴行馌田間,志頗不樂,乃同里中童子入鄉(xiāng)塾讀書。元至治癸亥,年十八矣,趨邑中康侯山習(xí)浮圖法,群僧各分檀越家,值其齋會,輒持鼓螺應(yīng)之,貴又弗樂也。泰定乙丑,乃翩然往浙水西,日以問道為事。適千巖長縛禪于龍華山寺,貴往叩之,授以向上一機,冥參默究,時有所契。龍華與天龍院鄰,天龍沙門大道平,方務(wù)起廢,力挽千巖主之。丁卯春正月,笑隱? 言:“千巖行業(yè)于行宣政院,將俾出世住大禪坊?!鼻r竟遁逃,不見使者。久之,夜渡濤江,東走烏傷伏龍山,貴復(fù)與之俱。山有廢剎,千巖為一新之,遂命貴領(lǐng)其徒。至正丙戌,復(fù)還天龍,往參中峰本、斷嚴義、梁山寬,反覆叩答,不異千巖。退而太息曰:“千江雖殊,明月則一。吾今后無疑矣?!蔽熳又模司蛹闻d,建庵為佚老。庚寅秋七月十日,夢大道來別,曰:“吾已棄人間世矣?!辟F大驚,急棹舟往視之,大道果告寂,因名所居庵為“應(yīng)夢”,黃文獻公為記其事云。自是復(fù)住持天龍,其寺素?zé)o恒產(chǎn),募齋民二千家,每臨食輒取一小甌,聚之養(yǎng)四眾。大道既建大殿三門兩序,及造佛菩薩阿羅漢諸像,貴繼其后,殫志畢慮,增設(shè)僧室及演法堂,堂上為閣,以安吳越錢氏所造大悲尊象。又購寺側(cè)地以為蔬畦,而寺制所有者大小咸備,鐘魚響應(yīng),經(jīng)唄兼舉,隱然如大伽藍。辛丑八月二十日,作偈一首,副以高麗凈瓶,寄別江浙行省丞相達識帖穆爾。明日命浴,索筆書曰:“一蝸臭殼,內(nèi)外穢惡。撒手便行,虛空振鐸。天龍一指今猶昨?!睌S筆而化,丞相聞之,大加嘆異。弟子善法,為造慈濟塔院于天龍西岡,奉靈骨藏焉。貴平生不蓄長物,寒暑唯一布衣,戒行甚峻。嘗落一齒,其左右櫝藏,中生舍利羅,五色燁然,日見增長。世壽七十有二,僧臘五十又四。貴與宋文憲濂同鄉(xiāng)里,濂與千巖交最密,故于貴之行業(yè)知之甚悉,因銘其塔。其詞曰:“伏龍之山,懸?guī)r千尺。誰陟其巔,奮身一擲?軀命既絕,萬緣頓息。絕后復(fù)生,真體軒兀。如摩尼珠,其光五色。照耀東南,不落名跡。天龍一指,斯為獨得。無用之用,動而常寂?;癁闃情w,莊嚴凈域。茍以為是,涉乎相執(zhí)。以空為楮,以無為筆。焯德示后,用垂千億。”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永寧。
一源字也。
自號虛幻子。
淮東通州朱氏子。
朱氏故宦族。
六歲入鄉(xiāng)校。
能了經(jīng)籍大義。
九歲離俗。
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
河南王童。
奇其幼而器之。
屬僧司。
給牒度為沙門。
自是蓬累出游。
歷見諸禪老。
無所契。
于焦子山。
精修禪定。
稍涉睡昏。
則戴沙運甓。
懸板坐空。
如是者五年。
至淮西太湖山。
求證于無用寬公。
公門庭嚴峻。
師方入戶。
厲聲叱出之。
師作禮于戶外。
合爪而立。
久之乃許。
入見。
問曰。
何處人。
師曰通州。
曰淮海近日盈虛若何。
曰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曰不著槽道。
曰請和尚道。
公便暍。
師退就禪室。
徹夜不寐。
一旦聞公舉云門一念不起語。
聲未絕有省。
公命舉偈。
偈罷。
振威一喝。
師曰。
喝作么。
公曰。
東瓜山前吞匾擔(dān)。
捉住清風(fēng)剝了皮。
師不覺通身汗下。
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處。
執(zhí)侍三年。
因以斷崖義所贊己像。
親署一花書。
授師曰。
汝緣在浙逢龍。
即住遇池便居。
延祐中。
往廣德。
縛茅于大洞中居之。
無何。
宜興之龍池。
請師建立禪居。
師以名符懸記。
欣然赴之。
結(jié)屋數(shù)十間。
命曰禹門興化庵。
山顛有龍池。
龍出每大水。
民甚苦之。
師召龍。
受三皈戒。
龍不復(fù)出。
師居之久。
復(fù)厭其未幽邃也。
擇絕巘作室以居。
至壁立如削處。
斲木為棧。
鉤環(huán)連鎖棲板于空中。
足不越戶限者二年。
師以退隱為心。
間迫于不得已。
勉一出焉。
俄以疾歸龍池。
至正壬午。
江南行宣政院。
命師主大華藏寺。
師舉龍門膺代之。
明年復(fù)命補天童。
師堅以疾辭。
宋文憲謂。
師得法之后。
固拳拳以庶人為急。
及主大剎。
屢退養(yǎng)龍池。
雖天童實廁五山。
亦搖首弗顧。
其高風(fēng)峻節(jié)。
如祥麟威鳳。
可望而不可即。
何其賢耶。
至正戊子。
有旨。
趣入說法于龍光殿。
上悅。
賜金襕法衣玉環(huán)師號。
尋奉旨。
函香至五臺。
感祥光五道之瑞。
升辭南還。
道趣維揚。
鎮(zhèn)南王。
率嬪妃等。
延師入宮。
稟受大戒。
遣司馬護還龍池。
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
示微疾。
屬弟子裁紙制內(nèi)外衣。
曰。
吾將逝矣。
或以藥劑進。
麾去之。
自興化庵移龕。
至絕巘所居。
昧爽。
師起沐浴服紙衣。
索筆書偈云。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場敗闕。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飛雪。
書畢。
側(cè)臥而化。
茶毗。
現(xiàn)五色光。
齒牙舌輪。
及所持數(shù)珠。
皆不壞。
舍利無算。
煙至中林。
亦累累然生。
人競折枝取之。
淘汰灰土。
獲者亦眾。
門人等。
分馀骨與不壞者。
五處建塔焉。
師氣貌雄偉。
身長七尺有馀。
吐音洪亮。
其接物也。
不以貴賤異其心。
所至無不傾向。
若中書右丞相朵兒只。
江浙行省左丞相別不花。
趙文敏公孟頫。
馮內(nèi)翰子振。
尤所賓禮者也。
四民來獻薌幣衣履者。
肩摩而袂接。
既無虛日。
師受之即以施人。
曾無毫發(fā)系吝。
其自處則布袍糲食。
沛然若有馀。
凡發(fā)為文偈。
了不經(jīng)意。
引紙行墨。
而空義自彰。
有四會語錄。
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出淮東通州朱氏宦族。名永寧。字一源。其先東山演公之下開福寧。寧七傳至無用寬。寬乃永寧之師也。寬居舒州太湖。門士不滿百。皆峣然自肯之輩。其得寧最晚。而寬特注之。以為可繼開福。而闡東山法門。初永寧。在襁褓中。弄以金紫。即有戚容。九歲聞鄰壁治喪啼哭聲。辭親棄俗。依禾州之廣慧寺。寺為州之望剎。乃故淮海肇禪師說法處。前一夕。寺眾同夢肇公來。次日獨寧至。眾欣然。疑為肇公再世也。及為大僧。汗游禪社。走舒州見無用寬公。公問。何來。對曰。通州。曰?;春=沼撊艉?。對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公使喝。寧擬進語。公又喝。寧擬退。公連喝之。寧大駭而趨出。自是罷游。堅依席下。一日公舉云門答僧須彌山話。寧聞之脫然。公乃召曰。掣電飛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速道速道。對曰?;鸨判秋w。有何擬議。覿面當機。不是不是。公喝。寧曰。作么。公曰。東瓜山前吞扁擔(dān)。寧曰。今日方知和尚用處。久之辭去。公曰。逢龍即止。遇水即居。金雞玉兔。鞭影長驅(qū)。至治癸亥。常州道俗。以龍池致寧。寧以為符其師讖。欣就之。連三載成叢林。南國高人。以見??為感。同曰龍池尊宿。不敢名之。寧慕高峰之為人。別業(yè)高崖。至正間。紫書三至。不赴。諸方勉之。始受朝旨。號佛心了悟禪師。然足不越閫。順帝嘉之。乃召璧峰金。而問寧之行略。金對曰。不耘而秀。不扶而直。劈華岳迅烈風(fēng)雷。吸淮海不留涓滴。演東山是其遠祖。寬無用容其入室。雖經(jīng)三詔下龍池。野老不知堯舜力。洪武元年。寧囑制紙衣木龕。次年六月十七日。服衣居龕而化。有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缺。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釋永寧,字一源,別號幻虛子,姓朱氏,淮東通州人。世為宦族,母隴西李氏。寧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愛之,欲以為嗣。年六歲入鄉(xiāng)校,始習(xí)經(jīng)籍,即能暗記,了明大意。然非所樂,聞人誦佛號,心向往之,注耳以聽。九歲,有離俗之思,請于二親。初弗之許,后見其志堅,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廣慧寺。利和,州之望剎,宋有淮海肇禪師說法度人,聲聞當世,前一夕,寺眾夢迎禪師。旦而寧至,寺眾異之,謂肇禪師乘愿再來者也。年十二,游揚之雍熙寺,會主僧來峰泰編《禪林類聚》成,寧覽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檢點何為?”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錄司給牒薙度為沙彌,尋受具足戒。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xùn)|西,見諸宿老,下語無所契。中峰海方柄法蘇之萬壽,留之經(jīng)年。乃入穹窿山謁克翁紹,紹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時年已十九,既而欲歸鄉(xiāng)省覲。至毗陵,約明極昶于焦子山,精脩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甓,懸版坐空,如是者五年。明極曰:“藏主見解且至,宜往參人?!彼熘粱次鞔蠛?,求印可于無用,無用門庭嚴峻,方入戶,厲聲叱之。合爪立于門外,久之,乃許入見。詰其居處,知在通州,便問:“淮海近日虛盈若何?”寧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睙o用未之許,退就禪室,徹夜不寐。一日,聞無用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而有省,急趨入堂,無用便欣然知其領(lǐng)悟,令造偈拈趙州。寧立就曰:“趙州狗子無佛性,萬家森羅齊乞命。無底籃兒盛死蛇,多添少減無馀剩?!睙o用嗒然一笑。復(fù)舉《證道偈》問之曰:“閃飛電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睂幵唬骸盎鸨判秋w,有何擬議,覿面當機,不是不是?!睙o用喝曰:“東瓜山前呑匾擔(dān),捉將清風(fēng)剝?nèi)テ?。”寧不覺汗下,曰:“今日方知用處無用閉著口?!弊允鞘套笥艺呷?,因以斷厓義所贊己像,親署一書授寧曰:“汝緣在浙。逢龍即住,逢池便居?!睂幩爝€浙,時虛谷陵、元叟端、瀨翁慶、幻住本、天如則各據(jù)名山,遞展化機。寧往叩擊,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譽之弗置。元祐庚申,延至廣德,縛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實相寺,馬祖弟子澄公道場也,寧為重新之。同時有無一全,遁跡于石溪,石溪與大洞相望,人稱“廣德二甘露門”云。至治癸亥,宜興之龍池請寧建立禪居,寧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門興化庵”。先是山巔有龍池,其深叵測,龍出每大水,居民苦之。寧乃咒,黿受三歸依戒,不復(fù)為害。久之復(fù)厭凡近,思涉幽邃,乃窮絕巘構(gòu)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版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學(xué)侶聞風(fēng),遐邇奔赴。帝師大寶法王稔其道行,降號曰“弘教普濟禪師”。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寧主之,為創(chuàng)寺一區(qū),以“九里”名之。至順庚午,出世李山禪寺,瓣香酬恩,歸之無用。俄有詔,集桑門千七百人,閱毗盧大藏經(jīng)。一七日,寧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壬申退歸龍池。時元叟主雙徑,月江印主云峰,皆虛首座招之,并辭不赴。元統(tǒng)甲戌,浙西江東道廣教總管具疏請主常之天寧萬壽,州守戍將敦勸尤力,左右亦謂:“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蹦缩耆黄鸶?。而寺嘗被災(zāi),方議經(jīng)營,至則為新釋迦佛殿,造菩薩、天神諸像,雄冠諸剎。踰八年,有司以聞,詔錫“本覺妙明真凈”之號。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華藏寺,寧舉龍門膺代之。明年,復(fù)命補天童景德,堅以疾辭,退歸龍池。宜興銅官山舊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會昌士人潘敬之重構(gòu)焉。寧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屬。戊子,有旨趣入覲,說法于龍光殿,賜金襕法衣,紐以玉環(huán),加號曰“佛心了悟大禪師”。帝師亦有絳袍毳帽之贈。無何,奉旨函香至五臺山,曼殊大士為見祥光應(yīng)之。明年,陛辭南還,道過維揚,鎮(zhèn)南王波羅普化率妃嬪迎之入宮,稟受大戒,賜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馬護還龍池。庚子,出領(lǐng)善卷,寺故廢壞,寧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寶坊。明年,募善士萬人為萬善會。及瘞兵后枯骨無萬數(shù)。壬寅,退歸龍池。癸卯,大旱,詢鄉(xiāng)民之請,結(jié)界誦咒,作法將終,大雨如瀉。歲乃有秋,眾愈知敬,堅留不拾,強住麻蕻慈慧。未幾,成大叢林。有明洪武初元,復(fù)歸龍池,將不復(fù)出。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宗珦裁紙為衣,曰:“吾將逝矣。”自興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紙衣,索筆書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擲筆而化,黑白戀慕,執(zhí)紼之人盈萬。荼毗,有五色光舍利無算。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龍池、太平、齊山、紫云、麻蕻五處建塔藏焉。壽七十八,臘六十五。寧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鴻亮。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心,所至無不傾向。右丞相呆兒只、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孟頫,尤所賓禮者也。所為文偈了不經(jīng)意,引紙行墨空義自彰,有《四會語》行世。寂后七年,弟子仁性,親撰《行業(yè)記》,徵宋文憲濂銘其塔云。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世愚。
號杰峰。
衢之西安余氏子。
初從孤岳嵩公。
供灑掃之役。
已而為大僧。
謁古崖純公。
石門剛公。
涕淚悲泣。
祈以求端用力之要。
二公欣然語之。
師佩受其言。
不分明暗。
兀坐如枯株。
時年二十五矣。
踏濤江而西。
見諸大老。
如布衲雍公。
斷崖義公。
中峰本公。
師一一咨叩。
下語不契。
中心瞀亂。
遂止南屏山中。
三年不踰戶限。
聞止巖成公。
倡道大慈山。
亟往謁焉。
巖示以南泉三不是語。
師聞而益疑。
仍還南屏。
類氣絕之人。
行坐寢食。
不徇覺知。
一夕。
聞鄰席僧唱證道歌。
至不除妄想不求真。
豁然如釋重負。
舉目洞照。
不見一物留礙。
喜躍不自勝。
疾走見止巖。
會止巖游姑蘇。
趨天池。
求證于元翁信公。
仍歸止巖。
止巖喝曰。
何處見神見鬼。
師曰。
今日捉了賊也。
曰賊在何處。
師便喝。
巖豎起竹篦。
命師指名。
師便掀倒禪床。
巖曰。
爾欲來捋虎須耶。
師作禮。
巖連打三下。
囑曰。
善自護持。
他日說法度人。
續(xù)佛慧命。
至順二年。
歸西安。
住烏石山。
澄居攝念。
影不出山者一十六載。
聲光日振。
緇素之士。
坌集座下。
恒至二三千指。
至無所容。
既而遷廣德之石溪興龍寺。
向化之盛。
不下烏石時。
烏石之眾。
如子失母。
力迎其還。
適郡境。
新建佛剎者四。
曰古望。
曰龍眼。
曰寶蓋。
曰普潤。
皆延師開山。
為第一祖。
師起應(yīng)之。
無不感慕而奮迅。
國朝洪武三年。
郡守戍將。
舉水陸大會。
僉謂。
非師不足拯拔幽滯。
師勉強成行。
竣事而反。
示微疾。
召門弟子。
勉以精進入道。
書偈擲筆而逝。
越七日。
奉全身藏于烏石慈云塔院。
壽七十。
臘五十。
得法弟子十馀人。
無涯永公最著。
師道價傾四方。
非惟禪林奔湊。
而公卿大夫。
若太尉高公納麟。
兵部尚書黃公德昭。
浙江行省左丞老老。
江東廉訪副使伯顏不花。
或函香致敬。
或馳書問道。
或上謁親領(lǐng)玄要。
得其片言只字寶之。
不翅南金。
師之施可謂博矣。
使其正席名山。
則惠利所被宜益廣。
今乃僅止于斯。
有識者恒傷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世愚者。號杰峰。衢州余姓子也。早歲歷參知識一十馀員。無所開發(fā)。抵杭州大慈。見止巖成公。而得道焉。愚初至大慈。倦于請益。但隨眾聽法而已。一夕成召之曰。愚阇黎。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yīng)知。愚瞥然趨去。于是精神逸舉。窮極玄秘。又常入元翁之室。機絲綿密。翁心喜之。翁即止巖之師也。室中常謂愚曰。暴長之竹。數(shù)載而枯。暴流之水。終夕而涸。此理人豈不知耶。但求速之病。入于膏肓。則神醫(yī)拱手矣。愚遂隱烏石山。一十八載。衲子知名。正信長者。建廣德石溪大伽藍。以居愚。愚居石溪。禪徒始大集。開堂日。僧問。黃梅碓觜花開日。夜半傳衣過嶺南。此事還端的也無。愚曰。一物本來無。兩肩擔(dān)不起。曰。畢竟如何保任。愚曰。不是詩人莫獻詩。乃曰。佛病祖病眾生病。拈向一邊。丹藥妙藥神仙藥。除過一壁。離卻四大幻身。且道。那個是病。那個是藥。若向者里薦得。許汝諸人具只眼。其或未然。山僧分明指出病源。與諸人看。四大分散時。向何處安身立命。是有病無藥底句。鎮(zhèn)州蘿卜。柏樹子。乾矢橛。麻三斤。是有藥無病底句。青州布衫。是藥病對治底句。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狗子佛性無。是藥病雙忘底句。為治眾生心中五欲八風(fēng)。煩惱塵勞。妄想執(zhí)著。一切病。一大藏教。總是濟世醫(yī)方。一千七百祖師公案。盡是靈丹妙藥。有病應(yīng)服藥。無病藥還祛。眾中還有個漢出來道。和尚自身不能治。何用治別人。只向他道。留得一雙青白眼。笑看無限往來人。愚凡四坐道場。暮年退休烏石。為逸老計。適有長者。攜童子上謁愚。愚問。何來。童對曰。虛空無向背。愚大奇之。適懸鐘次。愚曰。童子能言之乎。童曰。百鍊爐中滾出來。虛空原不惹塵埃。如今掛在人頭上。撞著洪音遍九垓。愚嘆曰。此子。如在殼迦陵也。以大法度之。法名非幻。洪武三年。諸山宿德。咸赴鐘山之會。有詔起愚。使者至。愚集眾普說。已而高聲唱滅。有偈曰。生本不生。滅本不滅。攃手便行。一天明月。繼愚后事者。有二人焉。曰無涯幻。曰日本太初原。原歸化本國?;糜谟罉肺迥?。奉文帝詔。證西僧哈立麻佛事有感。帝喜。特留幻主靈谷。以備顧問。每召對稱旨。十七年。御制贊佛歌頌。并刊大藏頒行。是日慶云等瑞。種種不一。備載明紀。其明年春。有敕再建會靈谷。如西僧例?;貌环钤t。亦唱滅。以故愚父子。深得或庵之遺韻云。蓋愚溯或庵體之八世也。 贊曰?;蜮中凶o國之話于焦山。至中葉幾微而復(fù)興。譬猶一指之脈度隴穿峽。所謂節(jié)節(jié)皆原六秀。及杰峰父子一出。又若老干發(fā)嫩。支龍逶迤。而下為尖圓方正之星而入局。于戲誰中十道天心之穴。則兒孫腳下。可勝計耶。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世愚,字杰峰。
姓余氏,西安人也。
家本儒素,世守詩書。
母毛氏夢感神人授以青衣童子,覺而生子。
故愚自幼好佛,稍長,投蘭溪顯教寺,從孤岳嵩供灑掃。
已而薙除須發(fā)為大僧,受具足戒。
晝夜奉薌鐙惟謹,以針刺指端濡血,書《金剛般若經(jīng)》。
忽抵幾嘆曰:“縱能盡書一大藏教,亦屬有為,絕如夢幻,不可控搏。
盍學(xué)無為,以明心宗乎?
”出謁古崖純、石門剛,誠心懇至,相對于邑,悲從中來,泣涕沾?,祈示審端致力之要。
二公為之感動,欣然語之。
愚佩受其言,不間晨昏,兀坐如枯株,時年二十五矣。
復(fù)自念曰:“年日以增,學(xué)日以退,豈非見聞未充,無以啟發(fā)知解乎?
”渡濤江而西,見諸善知識。
時布衲雍、斷崖義、中峰本三人,大弘雪巖高峰之道。
愚并往咨叩,語皆不契。
中心愗惑,因止南屏山中三年,不踰戶限。
聞止巖成倡道大慈山定慧禪寺,門庭雖峻,而獲證悟者眾,亟往謁焉。
止巖曰:“南泉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何者?
”愚聞而愈疑,仍還南屏。
諸緣盡舍,形類氣絕,行坐寢食,若無知覺,唯一念歷然在太虛中,如此者久之。
一夕坐至夜分,聞鄰席唱《證道歌》,至“不除妄想不求真”處,豁然如釋重負。
舉目洞照,不見一物留礙,喜不自勝,且曰:“佛法自在目前,祇為太近,故人自遠耳。
”即操觚成偈,有“夜半忽然忘月指,虛空迸出日輪紅”之句,乃走見止巖。
會止巖游姑蘇,走天池,求證于元翁信。
信者,止巖之師也。
問曰:“上士從何來?
”曰:“大慈。
”曰:“大慈鼻孔,其深多少?
”愚卓钖。
信曰:“拗折錫杖,爾將何為?
”愚作禮。
信曰:“爾可歸見止巖。
”愚后見之,備述所悟。
止巖曰:“何處見神見鬼?”愚曰:“今日捉了贓。
”曰:“贓在何處?
”愚便喝。
止巖曰:“開口合口都不是,向上舉將一句來。
”愚曰:“遍界明明不覆藏。
”止巖豎起竹篦,請指名,愚便掀到禪床。
止巖曰:“爾欲來將虎須耶?”愚復(fù)作禮。
止巖擊之者三,矚曰:“善自護持,他日說法度人,續(xù)佛慧命。
”遂留執(zhí)侍,服勤三年。
又還南屏,尋入大慈為上座。
元至順二年歸西安,先是西安烏石山有?;酃艅x,歲久荒廢,瓦礫堆除,荊榛塞路。
愚獨結(jié)茅以居,蛇蝎霄蟠,虎狼夜哮,了無恐怖。
鄉(xiāng)人信仰,欽其道德,裹糧遺之。
遂澄居攝念,影不出山者,十有六載。
聲光日振,緇素麇集,至三千指,幾無所容。
縣中大姓陳嗣宗,倡義施舍,為造殿堂,藏經(jīng)樓閣,規(guī)模弘大,制如伽藍。
且置山田,取其所入以供眾。
帝師大寶法王聞之,為钖“弘辯”之號。
至正六年冬,江南行宣政院亦錄其行業(yè),請主廣德石溪興龍禪寺,祝香報恩歸之,止巖表其自證也。
留居三夏,將迎還烏石。
而郡中新建佛剎四,曰古望,曰龍眠,曰寶蓋,曰普潤,皆延之為開山祖。
愚力起應(yīng)之,無不感慕。
明洪武三年冬十二月十日示微疾,召門弟子,勉以精進入道,索筆書偈云:“生本不生,滅本不滅。
撒手而行,一天明月。
”擲筆而逝。
越七日,藏于烏石慈云塔院,春秋七十,坐夏五十。
四方參學(xué),莫知其數(shù),得其法者,則慧觀、德隨十有五人。
所著《二會語》四卷,已刊行叢林中。
愚道傾四眾,高太尉納麟、黃尚書德昭、廉訪副使伯顏不花,莫不函香致敬,馳書問道,得其片言,稱為玄要,其法施及人,可謂博矣。
宋文憲濂為銘其塔。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智度。
號白云。
處之麗水吳氏子。
年十五。
慨然有出塵志。
父母峻拒之。
師不火食者累日。
若將滅性焉。
父母無奈何。
使歸禪智寺。
禮空中假公。
剃發(fā)具戒。
即寺側(cè)楞伽庵。
深習(xí)禪定。
每趺坐。
達旦不寐。
如是者數(shù)年。
已而嘆曰。
六合之大如此。
頹然滯一室可乎。
遂出游七閩。
遍歷諸山。
無有契其意者。
旋浙。
見靈石芝公于凈慈。
又登天目。
斷崖義公。
談鋒铦利。
人莫之敢攖。
時無見睹公。
說法天臺華頂峰。
大振圓悟之道。
師往拜之。
一見刳心焉。
服勤數(shù)載。
盡揭底蘊。
無見囑之曰。
昔南岳。
十五出家。
受大鑒記莂。
后得馬祖。
授之以心法。
針芥相投。
豈在多言耶。
勿掉三寸舌誑人。
須真正見解。
著于行履。
方為報佛之深恩耳。
師佩伏之弗敢忘。
又走長沙。
見無方普公。
走云居。
見小隱大公。
皆無異辭。
既而旋福林。
與毒種曇。
成山欽二公。
互相策勵。
如恐失之。
后從御史中丞章公溢之請。
出世龍泉之普慈。
眾至八百人。
移茅山。
遷武峰。
從者恒如初。
國初吳元年。
隱禪智之岑樓。
洪武己酉。
詔起天下名僧。
敷宣大法。
師與焉。
初力辭。
戍將強起之。
適師至。
而會事解嚴。
遂還杭。
杭人奉師居虎跑。
又入華頂。
未幾示微疾。
浩然有歸志。
四眾堅留之。
師曰。
葉落歸根。
吾所愿也。
遂回福林。
五日忽沐浴易衣。
索筆書偈云。
無世可辭。
有眾可別。
太虛空中。
何必釘橛。
擲筆而逝。
壽六十七。
臘五十二。
阇維。
得五色舍利。
塔于院之西。
師靜謐寡言。
機用莫測。
臨眾無切督之威。
嚴厲之色。
唯以實相示人。
所至之處。
人皆欽慕。
如見古德。
或持香花供養(yǎng)。
或繪像事之。
不可以數(shù)計。
見客無懈容。
無蔓辭。
有問則言。
無則終日澄坐。
所作偈語。
不許人錄。
故今無傳者。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
禪師。名智度。號白云。處州麗水吳氏子也。初住普慈。終于福林。度居福林時。以無見睹公藤杖手卷囑累古拙俊。是為斷橋一脈。有克肖之者也。蓋睹公。法繼方山寶。寶嗣斷橋倫。故度望斷橋。為四葉之祖焉。度為人沉默而曠達。初受業(yè)于郡之白云空中假禪師。假。陰察度根器。使行卑劣行以挫之。每呼度名。度每應(yīng)諾。假曰。將謂將謂。度不領(lǐng)。乃使度南詢曰。善財。是菩薩中行腳樣子也。趙州。是祖師中行腳樣子也。龐蘊。是居士中行腳樣子也。今人行腳。不效此三老。則枉費芒鞋。徒自困耳。度即遍參南北禪席。已而歸省。假公喜曰。你來也。吾事畢矣。一日說偈曰。地水火風(fēng)先佛記。掘地深埋第一義。一免檀那幾片柴。二免人言無舍利。乃端坐蛻去。度掩面哭曰。蒼天蒼天。或曰。君哭遲矣。度乃大笑。遂廬于塔。日取楞嚴圓覺研究。悉能貫之。然于日用之際。又不能得大自在。嘆曰。參禪不求大徹癡禪也。吾師豈虛語哉。但恨游方時。未抵天臺參無見睹。當是時。睹公稱為宗門繡虎。居華頂。禪流憚之。度即趨華頂謁睹。以西來密意扣之。睹掀眉視曰。得娑羅峰點頭。向汝道。度以手搖曳。睹便喝。度悟旨曰。娑羅峰頂。白浪滔天?;ㄩ_芒種后。葉落立秋前。睹曰。我家無殘羹餿飯。曰即今亦不少。睹欣而肯之曰。我四十年住此山。一老道者耳。別無甚奇特。惟先師未了公案。今以責(zé)汝。汝善保任。睹便趨寂。度住后。以為先師遺囑在躬。因時接物。隨機開導(dǎo)。聲重湖江。與夢堂愚庵諸老齊名。明洪武二年。有詔赴京。即疏辭還。門下有以不耐事諫者。度怒責(zé)曰。汝不聞古德有言乎??v饒弄到帝王家。也是一場乾打閧。將來法門。濫竿竊符之弊。必汝輩也。未幾。遷化于福林。有遺偈曰。無世可辭。有眾可別。太虛空中。何必釘橛。火浴收五色舍利。大如菽。塔于寺西。度隨所說法偈頌。弗許記錄。禪者竊書其語。度乃瞋逐。曰。奴流敢裨販吾語。作口頭人事以衒叢林耶。復(fù)有老宿。以未見度語句為恨。潛探眾中。值度入室。徵判險要。如揭貫花。老宿大喜曰。不意斷橋猶在。 贊曰。睹公居山四十載。耽耽坐視。非白云解其項下之鈴。幾鈍置耳。白云行道。垂手低眉。蓋亦蒼頡造書契。而代結(jié)繩者耶。及暮年。仍襲睹公之風(fēng)。翛然高枕。瞋責(zé)子弟有竊符濫竽之弊。又何異延恩安之笑法云秀也。語云。百花叢里過。一葉不沾身。其白云乎。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釋智度,字白云,姓吳氏,麗水人也。
父德大,母葉氏,具有善愿。
度生而靈穎,迥異凡近。
年十五,灑然有出塵之趣,欲就浮屠學(xué)。
父母方珍愛,峻辭拒之,因不火食者累日,若將滅性,父母知不可奪,使歸禪智寺,禮空中假薙發(fā),受具戒,習(xí)禪定。
于楞伽庵,每趺坐達旦,如是者數(shù)年。
已而嘆曰:“六合之大,如此頹然滯一室可乎?
”遂出游七閩,遍歷諸山,無有契其意著。
復(fù)還郡之白云山,因澄禪師道場遺址,筑福林院,為憩息之所。
日取《楞嚴》、《圓覺》二經(jīng)鈔疏讀之。
既熟,不假師授,章旨自通。
久居此山,遂以為號。
已而復(fù)嘆曰:“拘泥文字,如油入麥粉,了無出期,德山所謂‘窮諸玄義,若一豪置于大虛’者,信不誣也。
”乃去之,出游浙河之西,見靈石芝于凈慈。
未幾,又上天目山,參斷崖義,譚鋒铦利,莫之敢攖。
時無見睹說法天臺華頂峰,大振圓悟之道。
更踰濤江叩之,曰:“西來密意何如?
”無見曰:“待娑羅峰點頭,乃與汝言。
”度儗答,無見遽喝,度曰:“娑羅峰頂,白浪滔天,花開芒種后,葉落立秋前。
”無見頷之,服勤數(shù)載,乃翩然辭還。
無見囑之曰:“昔南岳十五歲出家,受大鑒記莂,后得馬祖授之以心法,針芥相投,豈在多言?
勿掉三寸舌誑人,須真正見解,著于行履,方為報佛深恩。
”度佩服之,弗敢忘。
然既有所證入,儼然如白云在天,卷舒無礙。
又走長沙見無方普,入云居見小隱大,當機問答,無異華頂。
元至正甲申,縣令長徇緇素之請,迎還福林,與毒種曇、成山欽,互相策勵,如恐失之。
甲午,復(fù)隱楞迦庵。
壬寅,王府參軍胡公深安復(fù)請至福林。
甲辰,御史中丞章公溢招致龍泉之普慈,徒侶景從,云輸川委,至八千馀指,而檀施日集,食用無缺。
乙巳,移茅山。
丙午,遷武峰。
元季亂擾,復(fù)隱岑樓。
明室龍興,首崇正教。
洪武己酉,始建法會于蔣山,有詔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而度與焉。
初猶力辭,戍將疆起之。
度曰:“心境雙忘,隨緣去住,復(fù)何拘礙。
”遂行,將至而會散,乃還杭。
杭人奉居虎跑,歷夏及秋,便趨華頂。
明年春二月,示微疾,浩然有歸志,四眾堅留之。
度曰:“落葉歸根,吾所愿也。
”遂旋福林,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筆書偈曰:“無世可辭,有眾可別。
大虛空中,何必釘撅。
”擲筆而逝。
時洪武庚戌三月一日也,壽六十七,臘五十二。
阇維之夕,送者千馀人,火馀得五色舍利及齒牙數(shù)珠。
弟子仁哲瘞骨院西,善女子唐凈德為建塔其上。
度靜謐寡言,機用莫測,臨眾無切督之威,嚴厲之色,唯以實相示人。
所至人皆欽慕,如見古德,或持香華供養(yǎng),或繪像事之,不可數(shù)計。
蓋信心為一切功德之母,茍能信,奚道之不造,法之不明。
自圓悟八傳,至于無見,究其所得所證,何莫不由于此。
度自幼齡,即能信道,決可脫離死生,一息不少怠,所以卒能徹究心源,縱橫自在。
平昔教人,隨機開導(dǎo),無懈容,無蔓辭,有問則言,否則終日澄坐而已。
金華宋濂為之銘曰:“華頂之峰,有道所居。
隨時演法,大音鏗如。
當機一喝,見者驚愕。
言出霆奔,無蟄不作。
振錫而歸,我亦何心。
舉首睇之,白云在岑。
乘運而游,或出或處。
落葉歸根,古今一軌。
塵緣既盡,翛然而化。
擲筆坐蛻,如人赴家。
世相有滅,其性常在。
誰謂師亡,青山不改?!?div id="6d5mb6e"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57_2_63_comment'>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示應(yīng)。
寶曇其別號也。
其先世。
自汴入?yún)恰?div id="jygwdip"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797_0_3_comment'>
宋丞相王文穆公之后。
有居吳興者。
祖父皆隱德弗耀。
唯信慕出世法。
母朱氏。
奉佛尤謹。
一夕夢僧踵門而娠。
既而有僧自天目來。
斷崖禪師謝世。
正夢時也。
自是人皆謂。
師為斷崖再世。
在襁褓中。
遇僧輒喜而笑。
解禮佛疊足而坐。
所至緇白景從。
莫不皆以和尚稱之。
雖老師宿德致敬。
坦不為讓。
人爭施金帛。
得之隨方立僧伽藍造佛像。
馀則給施貧乏。
高皇即位。
訪求山林遺逸。
及有道行之士。
師被徵。
應(yīng)對稱旨。
賜膳慰勞。
久之。
令居龍河天界寺。
洪武十一年。
上以峨眉乃普賢應(yīng)化之地。
久乏唱導(dǎo)之師。
曰無如應(yīng)者。
召見慰而遣之。
居八年。
蜀人咸被其化。
時諸藩邸王侯士庶。
施者日至。
乃于絕頂光相寺。
范銅鑄大士像。
構(gòu)重板屋以覆之。
二十四年。
分僧清理釋教。
上諭僧錄司官。
寶曇居蜀。
人服其化。
就委區(qū)理。
訖事來朝。
以次年六月。
復(fù)命京師。
處置如式。
深得上心。
天顏大悅。
因奏先所居吳門集云妙隱大云三阿練若。
同一根蒂。
今離而為三。
乞合為一。
上是其言。
敕賜南禪集云之額。
期十月陛辭而還。
而疾作矣。
以六月初九日。
瞑目跏趺而逝。
時隆暑。
顏色不變。
芳香襲人。
得壽五十有九。
僧臘如之。
上聞。
為之傷悼。
尋遣官諭祭。
飯僧三千員。
茶毗。
會者以萬計。
其徒分遺骨。
歸姑蘇峨眉。
各建塔奉之。
信士李正。
因親侍日久。
凡出處不約而先至。
后事尤盡心焉。
師平生不作表襮之行。
而世共尊之。
不為溢美之言。
而人益信之。
屢營梵剎。
不居其功。
云之若遺焉。
非其了達生死皆如幻夢者。
能若是乎。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甲子春,(班的答)與其徒惠便奉使西域,過獨木繩,至橋尼已辣梵天竺諸國,宣傳圣化,眾皆感慕。
已而謁麻曷菩提上師,傳金剛鬘壇場四十二會禮,地涌浮圖,其國起敬,以為非常人,遂并西番烏思藏相隨入貢。
比還,居未久,重渡流沙,更歷西竺,復(fù)率其眾來朝。
太宗嘉之,慰勞備至,與論三藏,領(lǐng)會深奧,嗟嘆久之。
乙酉擢僧錄左闡教,仁宗嗣位,寵錫封號,賜金印冠服,并孔雀銷金蓋幡及金銀器物幾案輿馬之屬,靡不畢具,更廣能仁寺居之。
宣德初元,加號西天佛子。
智光于經(jīng)藏之蘊,旁達深探,所譯顯密經(jīng)義,及所傳《心經(jīng)》、《八支了義真實名經(jīng)》、《仁王護國經(jīng)》、《大白傘蓋經(jīng)》并行于世。
宣德十年六月十三日示寂。
其徒請留偈,乃曰:大乘法門,無法可說。
眾復(fù)懇之,始揚言曰:“空空大覺中,永斷去來蹤。
實體全無相,含虛寂照同。
”儼然而化,茶毗,骨皆金色,舍利盈掬。
弟子進其遺像,御制贊云:“托生東齊,習(xí)法西竺。
立志堅剛,秉戒專篤。
行熟 毗尼,情徹般若。
澄明自然,恬澹瀟灑。
事我祖宗,越歷四朝。
使車萬里,有績有勞。
攄瀝精虔,敷陳秘妙。
玉音褒揚,日星垂曜。
壽康圓寂,智炳幾先。
靈消曠海,月皎中天?!?div id="iab6y9g"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75_0_21_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