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沖煦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6 【介紹】: 五代至宋初僧人。福州永泰人。俗姓張。初依鼓山神晏出家,后謁大章山契如庵主,終嗣泉州睡龍道溥。住漳州保福寺。刺史陳洪進奏賜號性空禪師。工詩偈。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76 俗姓張,福州永泰(今屬福建)人。初依鼓山神晏為僧,后謁大章山契如庵主,終嗣泉州睡龍道溥。住漳州保福寺。刺史陳洪進奏賜號性空禪師?!?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二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及《五燈會元》卷八另存詩偈2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宋詩
釋清豁(?~九七六),福州(今屬福建)人。居泉州開元上方院,留漳州保福寺。太祖建隆三年(九六二),辭歸至貴湖。刺史陳洪進奏賜紫方袍,號性空禪師。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卒。事見《泉州府志》卷六五。今錄詩二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大章山契如庵主。
福州永泰人。
素蘊孤操。
志探祖道。
預玄沙之室。
穎悟幽旨。
玄沙記曰。
子禪已逸格。
則他后要一人侍立也無。
師自此不務集徒。
不畜童侍。
隱于小界山。
刳大朽杉。
處其中。
容身而已。
凡游僧至。
皆隨扣而應。
有問生死到來。
如何回避。
師曰。
符到奉行。
曰。
然則被生死拘將去也。
師曰。
阿??。
清豁、沖煦聞師名。
造之值師采粟。
豁問曰。
道者如庵主在何所。
師曰。
從何處來。
曰。
山下來。
師曰。
因何得到這里。
曰。
這里是何處所。
師揖曰。
那下吃茶去。
二公方省是。
師遂至庵。
夜睹豺虎奔至庵前。
自然馴擾。
豁有詩曰。
行不等閒行。
誰知去住情。
一餐猶未飽。
萬戶勿聊生。
非道應難伏。
空拳莫與爭。
龍吟云起處。
閑嘯兩三聲。
二公。
尋于大章山創(chuàng)庵。
請師居之。
兩處孤坐。
垂五十二載而化。
豁亦永泰人。
少聰敏。
鼓山國師。
與落發(fā)。
初謁大章。
后參睡龍。
龍一日問曰。
豁阇黎。
見何尊宿來。
還悟也未。
曰。
清豁常訪大章。
得個信處。
睡龍于是上堂。
集大眾召曰。
清豁阇黎。
出對眾燒香說悟處。
老僧與汝證明。
師乃拈香曰。
香已拈了。
悟即不悟。
睡龍大悅而許之。
僧問。
家貧遭劫時如何。
師曰。
不能盡底去。
曰。
為甚么不盡底去。
曰。
賊是家親。
是家親。
為甚翻成家賊。
師曰。
內(nèi)既無應外不能為。
忽然捉敗功歸何所。
師曰。
賞亦未曾聞。
曰。
恁么即勞而無功也。
曰功不無成但不處。
為何不處。
師曰。
不見道太平本是將軍定。
未許將軍見太平。
師后將順世。
忽舍眾入山。
乃遺偈曰。
世人休說路行難。
鳥道羊腸只尺間。
珍重苧溪溪畔水。
汝歸滄海我歸山。
即往貴湖卓庵。
未幾。
謂門人曰。
吾滅后。
將遺骸施諸蟲蟻。
勿置墳塔。
言訖入湖頭山。
坐磐石。
儼然而化。
門人稟遺命。
延留七日。
竟無蟲蟻侵食。
遂就阇維。
散于林野。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大章山契如庵主。
福州永泰人。
素蘊孤操。
志探祖道。
預玄沙之室。
穎悟幽旨。
玄沙記曰。
子禪已逸格。
則他后要一人侍立也無。
師自此不務集徒。
不畜童侍。
隱于小界山。
刳大朽杉。
處其中。
容身而已。
凡游僧至。
皆隨扣而應。
有問生死到來。
如何回避。
師曰。
符到奉行。
曰。
然則被生死拘將去也。
師曰。
阿??。
清豁沖煦聞師名。
造之值師采粟。
豁問曰。
道者如庵主在何所。
師曰。
從何處來。
曰。
山下來。
師曰。
因何得到這里。
曰。
這里是何處所。
師揖曰。
那下吃茶去。
二公方省是。
師遂至庵。
夜睹豺虎奔至庵前。
自然馴擾。
豁有詩曰。
行不等閒行。
誰知去住情。
一餐猶未飽。
萬戶勿聊生。
非道應難伏。
空拳莫與爭。
龍吟云起處。
閑嘯兩三聲。
二公。
尋于大章山創(chuàng)庵。
請師居之。
兩處孤坐。
垂五十二載而化。
豁亦永泰人。
少聰敏。
鼓山國師。
與落發(fā)。
初謁大章。
后參睡龍。
龍一日問曰。
豁阇黎。
見何尊宿來。
還悟也未。
曰。
清豁常訪大章。
得個信處。
睡龍于是上堂。
集大眾召曰。
清豁阇黎。
出對眾燒香說悟處。
老僧與汝證明。
師乃拈香曰。
香已拈了。
悟即不悟。
睡龍大悅而許之。
僧問。
家貧遭劫時如何。
師曰。
不能盡底去。
曰。
為甚么不盡底去。
曰。
賊是家親。
是家親。
為甚翻成家賊。
師曰。
內(nèi)既無應外不能為。
忽然捉敗功歸何所。
師曰。
賞亦未曾聞。
曰。
恁么即勞而無功也。
曰功不無成但不處。
為何不處。
師曰。
不見道太平本是將軍定。
未許將軍見太平。
師后將順世。
忽舍眾入山。
乃遺偈曰。
世人休說路行難。
鳥道羊腸只尺間。
珍重苧溪溪畔水。
汝歸滄海我歸山。
即往貴湖卓庵。
未幾。
謂門人曰。
吾滅后。
將遺骸施諸蟲蟻。
勿置墳塔。
言訖入湖頭山。
坐磐石。
儼然而化。
門人稟遺命。
延留七日。
竟無蟲蟻侵食。
遂就阇維。
散于林野。
僧印簡 朝代:金末元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02—1257 【介紹】: 金元間僧,號海云。
嵐谷寧遠人。
俗姓宋。
世業(yè)儒,祝發(fā)居廣惠寺,金宣宗賜號通玄廣惠大師。
蒙古賜號寂照英悟大師,稱小長老。
累號佑圣安國大禪師,歷主永慶、慶壽等寺。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印簡。山西之嵐谷寧遠人。姓宋氏。微子之后。生于金之泰和壬戌年。人品恢偉。童幼神悟。七歲父授以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乃曰。開者何宗。明者何義。父驚異。知非塵勞中人。攜見傅戒顏公。顏。欲觀其根器。授以草庵歌。至壞與不壞主元在。師問曰。主在何處。顏曰。何主。師曰。離壞不壞者。曰此客也。師曰。主聻。顏沉吟而已。尋禮中觀沼公為師。十一預恩納具。有洪彥上座問曰。于今受大戒了。緣何作小僧。師曰。緣僧小故。戒說大也。試問。上座戒老耶小耶。曰。我身則老。語未終。師大聲曰。休生分別。一日。上座教僧去。師背上拍一下。待回首。乃豎指示之。僧如教拍師背。師便豎一指。座太奇之。師年十二。中觀聽師參問。誨之曰。汝所欲文字語言耳。向去皆止之。唯身心若槁木死灰。今時及盡功用純熟。悟解真實。大死一場休有馀氣。到那時節(jié)。瞥然自肯。方與吾相見。師謹受教。一日。扶中觀行。觀曰。法燈禪師道??此沂旅?。且道承誰力。汝作么生會。師將中觀手一掣。觀曰。這野狐精。師曰。喏喏。師年十三時。成吉思皇帝。征伐天下。師在寧遠。于城陷之際。稠人中俾師斂髻。師告曰。若從國儀。則失僧相也。遂獲如故。師年十八。元兵復取嵐城。四眾逃難解散。師獨侍中觀。曰。吾年迫桑榆。汝方富有春秋。今此玉石俱焚奚益。子可以去矣。師泣曰。因果無差。死生有命。安可離師求脫免乎。縱或得脫。亦非人子之心也。觀察師誠確。囑師曰。子向去朔漠。有大因緣。吾與子俱北渡矣。明日城降。元帥史天澤。見師氣宇。問曰。爾何人。曰我沙門也。史曰。食肉否。曰何肉。史曰人肉。師曰。人非獸也?;⒈胁幌嗍?。況人乎。曰今日兵刃之下。能無傷乎。師曰。必仗其外護者。史喜甚。又元帥李七哥。問曰。爾既為僧。禪耶教耶。師曰。禪教乃僧之羽翼也。如國之用人。必須文武兼濟。李曰。然則必也從何而住師曰。二俱不住。李曰。爾何人也。師曰。佛師。復曰。吾師亦在于此。二公見師年幼。無所畏懼。應對不凡。即與往見中觀。聞觀教誨切至。乃大喜曰。有是父。必有是子也。相與禮觀為師。與師結金石之契。于是。國王大加恩賜。延居興安香泉院。署中觀慈云正覺大禪師。師寂照英悟大師。所需皆官給。及中觀示寂。師為乞食看塔。一夜。聞空中有聲召師名。師瞥然有省。乃遷居三峰道院。復問人告曰。大事將成。行矣。無滯于此。黎明。杖策之燕。過松鋪。值雨宿巖下。因擊火大悟。自捫面曰。今日始知眉橫鼻直。信道天下老和上。不寐語。先是。中觀垂寂。師問曰。某甲當依何人。了此大事。觀曰。慶八十去。師既入燕。至大慶壽寺。乃省觀語。徑謁中和老人璋公。中和。先一夕夢一異僧策杖。徑趍方丈。踞師子座。次日師至。中和笑曰。此子。乃夜來所夢者。師問曰。某甲不來而來。作么生相見。中和曰。參須實參。悟須實悟。莫打野??。師曰。某甲因擊火迸散。乃知眉橫鼻直。和曰。我此處別。師曰。如何。和曰。牙是一口骨。耳是兩片皮。師曰。將謂別有。和曰。錯。師喝曰。草賊大敗。和休去。次日。和復舉臨濟兩堂首座齊下喝因緣。師豎拳一拍。當時丈堂震動。遂受中和印記。出世屢坐大道場。皆太師國王。及諸重臣之命。師室中。嘗以四無依語勘學者。無一當對揚者。一日。廊中逢數(shù)僧。連問不契。皆被打。問最后一僧。汝那里去。僧云。覓和上去。師云。覓他作么。僧云。待痛與一頓。師云。將甚么來打。僧四顧云。不將棒來。師連打四下云。這掠虛漢。眾皆走。師召云。諸上座。眾回首。師云。是甚么。丁酉正月。加師先天鎮(zhèn)國大士之號。己亥冬。命主大慶壽寺。壬寅。護必烈大王。請師赴帳下。問佛法大意。王大悅。從師受菩提心戒。因奏曰。我釋迦氏之法。于廟堂之論。在王法正論品。理固昭然。非難非易??滞跽卟荒鼙M行也。又宜求天下大賢碩儒。問以古今治亂興亡之事。當有所聞也。王大悅。錫以珠襖金錦無縫大衣。奉以師禮。將別王。王問。佛法此去。如何受持。師曰。信心難生。善根難發(fā)。今已發(fā)生。務須護持專一不忘。不見三寶有過。恒念百姓不安。善撫綏。明賞罰。執(zhí)政無私。任賢納諫。一切時中。嘗行方便。皆佛法也。師既行。有一惡少。肆言謗法。王按之將加法焉。專使白師。師回啟云。明鏡當臺。妍媸自現(xiàn)。神鋒在掌。賞罰無私。若以正念現(xiàn)前。邪見外魔。殺之可矣。然王者。當以仁恕為心乃可。王益敬焉。尋奉命統(tǒng)僧。賜白金萬兩。即昊天寺建大會。為國祈福。蒙哥皇帝即位。顧遇隆渥。丙夏辰。旭威烈王。奉以金柱杖。金縷袈裟。求法語開示。七月。師會諸耆舊。錄所長物見數(shù)。令主后事。丁巳夏。說偈畢。師云。汝等少喧。吾欲偃息。侍僧急呼主事人至。師吉祥。泊然而逝矣。世壽五十六。茶毗。獲舍利無算。護必烈王。為建塔于大慶壽寺之側。謚佛日圓明大師。望臨濟為十六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八
禪師名印簡。字海云。山西寧遠人也。得道于慶壽璋禪師。璋字仲和。乃天目齊之裔也。齋參五祖演和尚。得演記莂。遂隱天目。當其時。出五祖之門者?;槟现?。而三佛之裔稱盛。獨齊公居天目。甚枯淡。法席寥然。暮年始有懶牛和上座。紹齊之法。而和之??莸壬酢H得竹林寶。寶得竹林安。安傳容庵海。海之名頗著。乃有中和璋。璋之下有印簡出焉。簡出則齊之道大于北平矣。簡本出儒家。有生知之質。其父宋氏授以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簡掩卷進曰。開者何宗。明者何義。其父愕然。提其耳曰。孺子可教也。時方七歲。于是古今經(jīng)緯之學。一目輒知要領。然疑喜怒哀樂未發(fā)以前之理。不遑寢食。乃盡捐宿學。走事中觀沼禪師。每發(fā)問端。沼每止之。沼老常命簡扶行。偶下階。簡掣沼公之手。沼咄曰。者野狐精。簡恍然而諾。沼乃遣簡行腳。簡既飫游。孤策過燕京。雨阻松鋪。中途夜宿巖下。因擊石火。劃然大悟。乃捫面曰。今日始知眉橫鼻直。天下老和尚信不寐語矣。遂達慶壽。通謁于中和璋公。公先夕夢。異僧策杖竟來。方丈據(jù)獅子座。晨起而心待之。簡果應期而至。璋大喜受展。問曰。你曾到此么。簡對曰。印簡不來而來。作么生相見。曰。切莫打野榸。簡曰。石火迸裂。眉橫鼻直。曰。吾此處別。簡曰。如何表信。曰。牙是一具骨。耳是兩片皮。簡曰。將謂別有。曰錯。簡喝曰。草賊大敗。璋笑而休。次日璋公以臨濟兩堂首座下喝機緣。令簡下語。對曰。打破秦時鏡。磨尖上古錐。龍飛霄漢外。何勞更下椎。曰。你只得其機。不得其用。簡掀倒禪床。璋曰。路途之樂。終未到家。簡與一掌。璋曰只得其用。不得其體。簡曰。青山聳寒色。月炤一溪云。曰。只得其體。不得其智。簡曰。流水自西東。落花無向背。曰。要且沒交涉。簡震拍其兩掌。是時左右皆為變色。璋公乃曰。如是如是。遂命掌記室。而師資如水乳也。元世祖辛卯年。簡主慶壽。衲子不懼苦寒。趨歸法會。而禪床幾至折腳。其都中貴人多雜遝。門下簡一以璋公真率之風應之。無不悅服。蓋璋居慶壽。受公卿之刺。從未以名姓干復之。然以祖意徵扣。則忉怛往返。不留馀地也一。日簡于廊下逢數(shù)僧。乃問曰。那里去。一僧對曰。賞花去。第二對曰。禮佛去。第三對曰。那里去。第四僧無語。簡俱以棒打之。復問第五僧。對曰。覓和尚去。簡曰。覓他作甚么。曰。待他打。時還他一頓。簡曰。將甚么來打。曰。不將棒來打。簡連打曰。者掠虛漢。眾皆走散。簡召曰。諸上座。眾同首。簡曰。是甚么。乃趨寂。謚曰佛日圓明大師。 贊曰。簡公據(jù)無師之智。出家行腳。遍閱尊宿。而后扣中和室投機之語。盤旋密運。稱可觀矣。公不假能事而起天目。齊幾湮之宗。則老東山之面目儼然。豈非巨冶無分金之體。而千江有得月之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