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尚賢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1028 【介紹】: 宋僧。四明人,字約言。俗姓金。七歲喪母,發(fā)愿出家,十五歲受具。二十歲從寶云寺義通法師習(xí)天臺教觀。甫經(jīng)一月,便能講經(jīng)。與高僧慈云相結(jié),義同手足。未幾,名撼四方,凈侶云集。太宗淳化間出主乾符寺,尋遷延慶寺,專事懺講四十余年,生徒遍于東南。真宗賜號法智大師,世稱四明尊者。后世尊為天臺宗十七祖。有《金光明經(jīng)玄義拾遺記》、《大悲懺儀》等。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1028 【介紹】: 宋僧。四明人,俗姓金,名知禮,字約言。年十五出家,師事寶云寺義通法師。講天臺教觀。真宗天禧四年住延慶寺,學(xué)徒甚眾。有《十義書》、《融心解》等多種。
全宋文·卷一七四
知禮(九六○——一○二八),又稱智禮,字約言,俗姓金氏,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幼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二十歲從天臺螺溪傳教院義通學(xué)天臺教觀。端拱元年師卒,遂繼席弘化。后居四明延慶院。四十馀年中,講論佛典,修禮懺法,并與本宗「山外派」展開長期爭論,開創(chuàng)山家派,成為天臺宗著名義學(xué)高僧,后人尊為天臺宗第十七祖,人稱四明尊者,宋真宗賜號法智大師。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九。著述宏富,有《十二門指要鈔》、《觀心二百問》、《金光明經(jīng)文句》、《觀音玄義記》、《觀音義疏記》、《觀經(jīng)疏妙宗鈔》、《四明十義書》、《四明尊者教行錄》等,多存。見釋宗曉《四明尊者年譜》(《大正藏》卷四六),《佛祖統(tǒng)紀(jì)》卷八。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知禮。
字約言。
四明金氏子。
父母禱佛而生。
神宇清粹。
不與眾倫。
出家具戒。
從寶云習(xí)教觀。
大有解入。
與慈云相結(jié)。
義同手足。
端拱元年。
寶云歸寂。
遂繼席弘化。
學(xué)眾云委。
咸平中。
郡大旱。
與慈云同修光明懺祈雨。
約三日無應(yīng)當(dāng)。
然一手供佛。
懺未竟。
雨已大浹。
是年。
遣門人如什二子。
持十義書觀心二百問。
詣錢塘昭師室。
初是。
光明玄。
有廣略二本。
景德前。
錢塘恩師制發(fā)揮記。
專解略本。
謂。
十種三法。
純談法性。
不須更立觀心。
廣書有之者。
后人擅加耳。
師于是。
作扶宗記。
大明廣書附法觀心之義。
謂恩師之廢觀心。
是謂有教而無觀。
有梵天昭孤山圓。
皆奉先門學(xué)。
述辯訛。
以助略書。
彼此詰難往返。
綿歷七載。
乃總結(jié)前后。
為書二卷。
凡十章。
因為十義書。
又設(shè)為二百問以質(zhì)之。
時。
孤山居昭師座端。
觀如什論不已。
遽白郡守。
以來無公據(jù)發(fā)遣。
令還不復(fù)致答。
事乃已。
祥符六年。
建念佛施戒會。
歲視為嘗。
且撰融心解。
明一心三觀。
顯四凈土之旨。
天禧改元。
謂其徒曰。
半偈亡軀。
一句投火。
圣人之心。
為法如是。
吾將捐身。
以警懈怠。
乃與異聞。
結(jié)十同志。
修法華懺。
三載期滿。
將焚身以供妙經(jīng)。
秘書楊大年。
以常住弘法為請。
并諸公。
交勸力止之。
乃復(fù)結(jié)十僧。
修大悲懺法三載。
以酬素愿。
是年。
述消復(fù)三用章。
對孤山闡義鈔。
四年駙馬李遵勖。
奏師高行遺身。
上嘉嘆。
賜號法智。
且遣內(nèi)侍。
至延慶寺。
命修法華懺三日。
為國祈福。
因撰觀音別行玄記。
觀經(jīng)疏妙宗鈔。
天圣改元。
天童凝禪師。
貽書論指要鈔。
揀示達(dá)磨門下三人。
得道淺深。
為不可。
師為改之。
三年。
大弘放生之業(yè)。
五年。
制光明文句記。
以迫歸寂。
不及終帙。
六年元旦。
建光明懺七日。
為順寂之期。
至五日。
結(jié)跏趺坐。
召大眾說法。
稱佛號。
奄然而逝。
壽六十九。
夏五十四。
露龕二七日。
顏貌如生。
爪發(fā)俱長。
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
師著述數(shù)十種。
發(fā)明天臺一家之旨。
無剩義矣。
誠為前達(dá)之功臣。
后學(xué)之模范。
獨于起信。
大有悟入。
故多所援據(jù)。
后人扁其堂。
曰起信。
示不忘也。
師門學(xué)甚夥。
尚賢為之冠。
嗣法智。
主延慶。
道化大行。
嘗晨入懺堂。
見一虎伏幾前。
直進(jìn)。
展尼師壇于虎背。
拜之。
寂無所睹。
奇哉。
則其人為可知矣。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知禮,字約言。明州金氏子。其父母夢神僧?dāng)y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未幾生禮。七歲喪母,號哭不絕,白父求出家,依太平興國寺洪選得度。及長,詣寶云寺義通法師學(xué)教觀圓頓之旨,一受即了。淳化中主乾符寺,尋徙保恩院,敷揚教觀,學(xué)徒踵至。會明州旱,禮與慈云式同修光明懺。約三日不雨,當(dāng)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寺,賜名“延慶”。六年建念佛施戒會。自茲以降,每歲二月望,以為常舉。嘗集十僧,修《法華懺》三年,更集十僧修《大悲懺》三年,積精竭誠,千日無倦。人以為難,自禮視之,乃若固然。復(fù)于佛前,并爇三指,真心妙諦,超然生死。天禧四年,賜號“法智大師”,敕令住世演教。禮以從上諸祖,闡揚凈土者,多譚事相,空示觀門,暫被時機(jī),未窮圓頓。因取天臺《觀無量壽經(jīng)疏》,研極理奧,曲暢玄風(fēng),成《妙宗鈔》數(shù)萬言。時方詔天生立放生池,禮舍缽資,集諸善緣,結(jié)放生會,每歲佛誕日,縱諸魚鳥。有司以聞,敕樞密劉筠撰文,立碑院內(nèi)。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將示寂,建《光明懺》七日。至五日,結(jié)跏趺坐,召眾說法,稱佛數(shù)百聲,奄然而逝,年六十九。露龕二七日,爪發(fā)加長。阇維時,舌根不壞,若蓮華然。
釋悟敏 朝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明律篇
悟敏。
臨潢孫氏子。
幼聰警。
十四著掃塔衣事佛。
時普賢大師。
以有道徵見而奇之。
錄為弟子。
攜之入京。
貌重言謙。
灑掃應(yīng)對。
甚得其職。
王公大人。
為加賞識。
受經(jīng)于師。
宏軸巨卷。
他人讀之。
浹旬僅能周。
敏一日而畢。
洎普賢示寂。
從法兄裕景習(xí)業(yè)。
通唯識論。
對眾析義。
辯若涌泉。
宿學(xué)碩德。
無不嘆息以為不可及。
敏未嘗以是自多。
遠(yuǎn)近爭挽說法。
不顧而去。
謁通理策公。
又見寂炤感公。
密受指迪。
所資益深。
黜聰明墮肢體者。
又十年。
而后出世。
禪以自悅。
戒以攝人。
普賢為戒壇宗師第一世。
普賢傳窺。
窺沒而傳敏。
為第三世。
錫紫服師號。
所度之眾。
不減于乃祖若父。
復(fù)得悟銖而傳焉。
繩繩不絕。
律座益尊。
皇統(tǒng)元年入寂。
壽八十五。
夏六十五。
敏天資渾厚。
不事雕琢。
護(hù)戒如珠。
微細(xì)無越。
尚賢務(wù)施。
至老無倦。
主大道場。
凡二十二處。
稟戒者。
逮五百萬。
靜定之外。
課誦行持。
皆有常數(shù)。
或疑以道雜。
敏笑曰。
八萬法門。
皆吾心之用。
何雜之有。
既化。
茶毗煙凝成云。
五色相映。
舍利若小珠。
倏一倏多。
或相倍蓰。
人爭取而寶之。
異哉。
是亦戒光之驗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