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義天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宗本(一○二○~一一○○),俗姓管,字無詰(《咸淳臨安志》卷七○),常州無錫(今屬江蘇)人。為天衣懷禪師法嗣,青原下十一世。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又十年,剃發(fā)受具。又三年,游方至池州,謁景德義懷禪師。英宗治平初,居杭州承天、興教二寺。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歸蘇州福臻院。未幾,召對,命住相國寺慧林院。哲宗即位,加號圓照禪師。元祐元年(一○八六)以老請歸。晚居蘇州靈巖寺。元符二年(一○九九)十二月甲子卒,年八十?!?a target='_blank'>禪林僧寶傳》卷一四、《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四
圓照禪師。
諱宗本。
出于管氏。
常州無錫人也。
性質(zhì)直。
少緣飾。
貌豐碩。
言無枝葉。
年十九。
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
方道價重。
叢林歸之者如云。
本弊衣垢面。
操井臼。
典炊?。
以供給之。
夜則入室參道。
升曰。
頭陀荷眾良苦。
亦疲勞乎。
對曰。
若舍一法。
不名滿足菩提。
實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勞。
升陰奇之。
又十年。
剃發(fā)受具。
服勤三年。
乃辭升。
游方遍參。
初至池州景德。
謁義懷禪師。
言下契悟。
眾未有知者。
嘗為侍者。
而喜寢。
鼻息齁齁。
聞?wù)邊捴?div id="g2iios0"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62_1_38_comment'>
言于懷。
懷笑曰。
此子吾家精進幢也。
汝輩他日。
當(dāng)依賴之。
無多談。
眾乃驚。
及懷公徙住越之天衣。
常之薦福。
本皆從之。
治平初。
懷公退居吳江之圣壽院。
部使者李公復(fù)圭。
過懷公。
夜語曰。
瑞光法席虛。
愿得有道衲子主之。
懷指本曰。
無踰此道人者耳。
既至瑞光。
集眾擊鼓。
鼓輒墮。
圓轉(zhuǎn)震響。
眾驚卻。
有僧出呼曰。
此和尚法雷。
震地之祥也。
俄失僧所在。
自是法席日盛。
眾至五百人。
杭州太守陳公襄。
以承天興教。
二剎堅請。
欲往而蘇人留之益甚。
又以凈慈懇請之曰。
借師三年。
為此邦植福。
不敢久占。
本嘖嘖曰。
誰不欲作福。
蘇人識其意。
聽赴之。
學(xué)者又倍于瑞光。
既而蘇人。
以萬壽龍華二剎。
請擇居之。
迎者千馀人。
曰。
始借吾師三年。
今九載矣。
義當(dāng)見還。
欲奪以歸。
杭州守使。
縣尉持卒徒護之。
乃不敢奪。
元豐五年。
以道場付其門人善本。
而居于瑞峰庵。
蘇人聞之謀奪之。
懼力不勝。
欲發(fā)而未敢也。
時會待制曾公孝序。
適在蘇。
蓋嘗問道于本。
而得其至要。
因謁之庵中。
具舟江津。
既辭去。
本送之登舟。
語笑中載而歸。
以慰蘇人之思。
于是歸本于穹窿山福臻院。
時年六十三矣。
未幾 神宗皇帝。
辟相國寺六十有四院為八。
禪二律六。
以中貴人梁從政。
董其事。
驛召本主慧林。
既至。
遣使問勞三日 詔演法于寺之門。
萬眾拜瞻。
法會殊勝。
以為彌勒從天而降人間也。
翌日召對 延和殿。
有司使習(xí)儀而后引。
既對山呼罷。
登殿賜坐。
即就坐盤足跏趺。
侍衛(wèi)驚相顧。
本自若也。
賜茶至。
舉盞長吸。
又蕩撼之 上問受業(yè)何寺。
對曰承天永安 上喜其真喻。
以方興禪宗。
宜善開導(dǎo)之旨。
既退 上目送之。
謂左右曰。
真?;凵病?div id="is6e8wy"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62_1_138_comment'>
及上元日 車駕幸相國寺。
止禪眾無出迎。
師奉承 睿獎。
闡揚佛事。
都邑四方。
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
召本入福寧殿說法。
左右以本嘗為 先帝所禮敬。
見之嗚咽。
不自勝 哲宗加號禪師。
皇叔荊王親赍敕授之。
元祐元年。
以老求歸 朝廷從其請 敕任便云游。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因欣然升座。
辭眾曰。
本是無家客。
那堪任便游。
順風(fēng)加櫓棹。
船子下楊州。
既出都城。
王公貴人。
送者車騎相屬。
本誨之曰。
歲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與人期。
唯勤修勿怠。
是真相為。
聞?wù)吣涣魈椤?div id="s6wq8ye"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62_1_167_comment'>
其真慈善導(dǎo)。
感人如此。
非特然也。
其住瑞光。
民有屠牛者。
牛逸赴本。
跪若自訴。
遂買而畜之。
其住凈慈。
歲大旱。
湖井皆竭。
寺之西隅。
有甘泉自涌。
得金鰻魚。
因浚為井。
投魚其間。
寺眾千馀人。
汲以不竭。
民張氏有女子死。
夢其母曰。
我以罪為蛇。
既覺得蛇于棺下。
持以詣本。
乃為說法。
復(fù)置故處。
俄有黑蟬。
翔棺上。
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
若我女。
當(dāng)入籠中。
當(dāng)持汝再詣凈慈。
如其祝。
本復(fù)為說法。
是夕夢女曰。
二報已解脫矣。
其顯化異類。
又如此。
本平居恂恂。
未嘗以辯博為事。
至其說法。
則雖盛名隆勢。
無所少假。
高麗僧統(tǒng)義天。
以王子奉國命。
使于我朝。
聞本名。
請以弟子禮。
見問其所得。
以華嚴(yán)經(jīng)對。
師曰。
華嚴(yán)經(jīng)三身佛。
報身說耶。
化身說耶。
法身說耶。
義天曰。
法身說。
本曰法身遍周沙界。
當(dāng)時聽眾。
何處蹲立。
義天茫然自失。
欽服益加。
太子少保李公端愿。
世以佛學(xué)自名。
本問曰。
十方同聚會。
個個學(xué)無為。
既曰無為。
作么生學(xué)。
李公不能答。
雪竇道法。
至本大盛。
老居靈巖。
閉門頹然。
而四方從者相望。
于道不釋也。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將入滅沐浴而臥。
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
和尚道遍下(或一本云。
名滿天下)。
今日不可無偈。
幸強起安座。
本熟視曰。
癡子。
我尋常尚懶作偈。
今日特地圖個什么。
尋常要臥便臥。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素筆大書五字曰。
后事付守榮。
擲筆憨臥。
若熟睡。
然撼之已去矣。
門弟子塔師全身于靈巖山。
閱世八十。
坐五十二夏。
贊曰。
富鄭公居洛中。
見颙華嚴(yán)。
誦本之語。
作偈寄之曰(或一本云。
富鄭公弼。
得心要于颙華嚴(yán)。
有偈寄本曰)。
因見颙師悟入深。
寅緣傳得老師心。
東南謾說江山遠(yuǎn)。
目對靈光與妙音。
王顯謨漢之。
初見本登座。
以目四顧。
乃證本心。
余聞馬鳴云。
如來在世。
眾生色心殊勝。
圓音一演。
隨類得解。
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
而能使王公貴人。
聞風(fēng)而悟。
瞻顏而證。
則常隨而親炙之者。
可知矣。
故江西八十馀人。
而本則倍之。
近代授法之盛。
無能加者。
非愿宏法道。
行契佛心。
何以臻此哉(一本云。
自瞻顏而證之下。
但云。
則其大愿真慈之力。
無愧紹隆之職者也)。
神僧傳·卷第九
釋圓照。諱宗本。出于管氏。常州無錫人也。性質(zhì)直少緣飾貌豐碩言無枝葉。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訴。遂買而畜之。其住凈慈。歲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鰻魚因浚為井投魚其間。寺眾千馀人汲以不竭。民張氏有女子死。夢其母曰。我以罪為蛇。既覺得蛇于棺下。持以詣本。乃為說法。復(fù)置故處。俄有黑蟬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當(dāng)入籠中。當(dāng)持汝再詣凈慈。如其祝。本復(fù)為說法。是夕夢女曰。二報已解脫矣。其顯化異數(shù)如此。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將入滅。沐浴而臥。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無偈。幸強起安坐。索筆大書五字曰。后事付守榮。擲筆憨臥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門弟子塔師全身于靈巖寺。閱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宗本。常州管氏子。性質(zhì)少緣飾。貌豐碩。言無枝葉。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弊衣垢面。操井臼典炊?。以供大眾。夜則入室參。道升勞之。對曰。若舍一法。不名滿足菩提。實欲此生身證。其敢言勞。升陰奇之。又十年剃發(fā)受具。服勤三年。乃辭升游方。初至池州。謁懷禪師。言下契悟。眾未有知者。嘗為侍者。喜寢。鼻息齁齁。聞?wù)邊捴?。言于懷。懷笑曰。此子吾家精進幢也。汝輩。他日當(dāng)依賴之。無多談。眾乃驚。及懷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薦福。皆從之。治平初。懷公退居吳江之壽圣。部使者李公復(fù)圭。過懷公。夜語曰。瑞光法席虛。愿得有道衲子主之。懷指本曰。無踰此道人耳。既至瑞光。眾大集至五百人。杭州太守陳公襄。以凈慈懇請之曰。借師三年。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學(xué)者倍于瑞光。既而蘇人。以萬壽龍華二剎。請擇居之。迎者千馀人。曰始借我?guī)熑?。今九載矣。欲奪以歸。杭守使縣尉。持卒徒護之。不得奪。元豐五年。以道場付其門人善本。而居瑞峰庵。蘇人聞之。謀奪之益急。懼力不勝。未敢發(fā)也。時待制曾公孝序。適在蘇。蓋嘗問道于師者。因謁之庵中。具舟江津。既辭去。師送之登舟。語笑中載而歸。以慰蘇人之思。于是。歸師穹窿山福臻院。時年六十三矣。未幾。神宗皇帝。辟相國寺六十四院。為八禪二律。驛召師主慧林。既至。召對延和殿。山呼罷。登殿賜坐。即就坐。盤足跏趺。侍衛(wèi)驚相顧。師自若也。上問受業(yè)何寺。對曰。承天永安。茶至。舉盞長吸。又蕩撼之。上喜其真。喻曰。禪宗方興。宜善開導(dǎo)。既退。上目送之。謂左右曰。真?;凵?。及上元日。車駕幸相國止師。眾無出迎。師奉承睿獎。闡揚佛事。都邑四方人以大信。神宗登遐。召師入福寧殿說法。左右以師為先帝所禮敬。見之嗚咽不勝。元祐元年。以老求歸。朝廷從其請。敕任便云游。所至不得抑令住持。因欣然升座。辭眾曰。本是無家客。那堪任便游。順風(fēng)加櫓棹。船子下?lián)P州。既出都城。王公貴人送者。車騎相屬。師誨之曰。歲月不可把玩。老病不與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為。聞?wù)吣桓刑?。晚居靈巖。其嗣法傳道者。不可勝紀(jì)。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將入滅。沐浴而臥。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無偈。幸強起安坐。師熟視曰。癡子。我尋常尚懶作偈。今日特地圖個甚么。尋常要臥便臥。不可今日特地坐也。遂酣臥若熟睡。撼之已去矣。弟子塔全身于靈巖山。閱世八十。夏五十有二。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宗本,字無哲。姓?氏,無錫人。既受度,參天衣懷禪師,念佛有省,后居杭州凈慈寺。歲大旱,湖井皆竭,寺西隅忽涌甘泉,得金鰻魚,浚為井,寺僧千馀賴以汲飲。張氏有女死,母夢女為蛇。既覺,得蛇棺下,持詣本為說法。俄有黑蟬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吾女者,可入籠中,當(dāng)再持詣凈慈?!比缙渥?,本復(fù)為說法。是夕,女復(fù)見夢曰:“二報已解脫矣?!逼淠敢騿枺骸吧垒喕厥切庞兄?,何以得免?”女曰:“六道四生如井上轆轤,無一人可免,唯修出世法,當(dāng)?shù)妹摱?。盍問凈慈法主乎?”其顯化類如此。本嘗奉詔入東京慧林寺,賜號“圓照禪師”。生平密修凈業(yè)。雷峰才法師神游凈土,見一殿殊麗,問之,旁一人曰:“以待凈慈本禪師耳?!庇仲Y福曦公,至慧林禮足施金而去。人詰其故,曰:“吾定中見金蓮華,有神人言以俟慧林本公。其他蓮華無數(shù),云以待受度者?;蛴形?,云是退墮人也。”晚居姑蘇靈巖寺。元符間,將示寂,沐浴而臥。弟子環(huán)擁請偈,本曰:“我向無偈,今復(fù)何為?尋常猶臥,今日何須坐?”遂吉祥而瞑,若熟睡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098 【介紹】: 宋僧。饒州浮梁人。俗姓林,字覺老,號佛印。云門偃公五世法裔。博通中外,工書能詩,尤善言辯。神宗元豐中主鎮(zhèn)江金山寺,與蘇軾、黃庭堅等均有交游。有語錄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覺老,號佛印。生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zhèn))林氏。幼業(yè)儒,后盡捐舊學(xué),白父母出家。游廬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廬山之開先、歸宗,丹陽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蘇軾久與之游。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見《禪林僧寶傳》卷二九。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九
禪師名了元。
字覺老。
生饒州浮梁林氏。
世業(yè)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歲。
瑯瑯誦論語。
諸家詩。
五歲誦三千首。
既長從師授五經(jīng)。
略通大義去。
讀首楞嚴(yán)經(jīng)。
于竹林寺。
愛之盡捐舊學(xué)。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禮寶積寺沙門日用。
試法華。
受具足戒。
游廬山。
謁開先暹道者。
暹自負(fù)其號。
海上橫行。
俯視后進。
元與問答捷給。
暹大稱賞。
以為真英靈衲子也。
時年十九。
已而又謁圓通訥禪師。
訥驚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竇。
后來之俊也。
時書記懷璉。
方應(yīng) 詔而西。
訥以元嗣璉之職。
江州承天法席虛。
訥又以元當(dāng)遷。
郡將見而少之。
訥曰。
元齒少而德壯。
雖萬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說法。
為開先之嗣。
時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廬山之開先歸宗。
丹陽之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間。
德化緇白。
名聞幼稚。
縉紳之賢者。
多與之游。
蘇東坡謫黃州。
廬山對岸。
元居歸宗。
詶酢妙句。
與煙云爭麗。
及其在金山。
則東坡得釋還吳中。
次丹陽。
以書抵元曰。
不必出山。
當(dāng)學(xué)趙州上等接人。
元得書徑來。
東坡迎笑問之。
元以偈為獻(或作戲)曰。
趙州當(dāng)日少謙光。
不出三門見趙王。
爭似金山無量相。
大千都是一禪床。
東坡?lián)嵴品Q善。
東坡嘗訪弟子由于高安。
將至之夕。
子由與洞山真凈文禪師。
圣壽聰禪師。
連床夜語三鼓矣。
真凈忽驚覺曰。
偶夢吾等謁五祖戒禪師。
不思而夢。
何祥耶。
子由撼聰公。
聰曰。
吾方夢見戒禪師。
于是起。
品坐笑曰。
夢乃有同者乎。
俄報東坡已至奉新。
子由??兩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頃東坡至。
理夢事問。
戒公生何所。
曰陜右。
東坡曰。
軾十馀歲時。
時夢身是僧。
往來陜西。
又問。
戒狀奚若。
曰。
戒失一目。
東坡曰。
先妣方娠。
夢僧至門。
瘠而眇。
又問戒終何所。
曰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而東坡時年四十九。
后與真凈書。
其略曰。
戒和尚不識人嫌。
強顏復(fù)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勵。
使還舊觀。
自是常著衲衣。
故元以裙贈之。
而東坡酬以玉帶。
有偈曰。
病骨難堪玉帶圍。
鈍根仍落箭鋒機。
會當(dāng)乞食歌姬院。
奪得云山舊衲衣。
又曰。
此帶閱人如傳舍。
流傳到我亦悠哉。
錦袍錯落尤相稱。
乞與佯狂老萬回。
元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臺。
東坡又作詩曰。
我欲乘飛車。
東訪赤松子。
蓬萊不可到。
弱水三萬里。
不如金山去。
清風(fēng)半帆耳。
中有妙高臺。
云峰自孤起。
仰觀初無路。
誰信平如砥。
臺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幾。
巉巉玉為骨。
凜凜霜入齒。
機鋒不可觸。
千偈如翻水。
何須尋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長生未暇學(xué)。
請學(xué)長不死。
太子少保張公方平安道。
為滁州日。
游瑯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發(fā)之。
忽悟前身。
蓋知藏僧也。
寫楞伽經(jīng)。
未終而化。
安道續(xù)書殘軸。
筆跡宛然如昔。
號二生經(jīng)。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東坡曰。
此經(jīng)在他人。
猶為希世之瑞。
況于公乎。
請家藏為子孫無窮之福。
元請東坡代書之。
鏤板金山。
時士大夫。
師歐陽文忠公為古文。
公佐韓子。
詆我以原性。
性者與生俱生之論。
為銓量。
元故以是勸之。
又嘗謂眾曰。
昔云門說法如云雨。
絕不喜人記錄其語。
見必罵逐曰。
汝口不用。
反記吾語。
異時裨販我去。
今室中對機錄。
皆香林明教以紙為衣。
隨所聞即書之。
后世學(xué)者。
漁獵文字語言。
正如吹網(wǎng)欲滿。
非愚即狂。
時江浙叢林。
尚以文字為禪。
謂之請益。
故元以是諷之。
高麗僧統(tǒng)義天。
航海至明州。
傳云。
義天棄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歷叢林。
問法受道。
有詔朝奉郎楊杰次公。
館伴所經(jīng)。
吳中諸剎。
皆迎餞如王臣禮。
至金山。
元床坐。
納其大展。
次公驚問故。
元曰。
義天亦異國僧耳。
僧至叢林。
規(guī)繩如是。
不可易也。
眾姓出家。
同名釋子。
自非買崔盧。
以門閥相高。
安問貴種。
次公曰。
卑之少徇時宜。
求異諸方。
亦豈覺老心哉。
元曰。
不然。
屈道隨俗。
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華夏師法乎。
朝廷聞之。
以元為知大體。
觀文殿學(xué)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帥西塞。
濫殺罰。
留神空宗。
祈妙語。
以藻雪之。
而元適至。
子淳請說法于上藍(lán)。
元炷香曰。
此香為殺人不眨眼上將軍。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眾嘩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靈源清禪師在眾時。
廁云居法席。
痛自韜晦。
而聲名自然在人口。
元升座。
舉以為堂中第一座。
叢林服其公。
非特清公。
如感鐵面哲真如。
百丈肅。
仰山簡。
皆元所賞識也。
李公麟伯時。
為元寫照。
元曰。
必為我作笑狀。
自為贊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傳得云居道者真。
不為拈花明大事。
等閑開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風(fēng)前嗅。
枯木無端雪里春。
對現(xiàn)堂堂俱不識。
太平時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聽客語有會其心者。
軒渠一笑而化。
其令??笑狀。
而贊之。
非茍然也。
閱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夏。
元骨面而秀清。
臨事無凝滯。
過眼水流云散。
其為人服義疾惡。
初舉感鐵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飯。
供十方僧。
可也。
如欲繼嗣。
則慈感已有師。
元奇之。
又舉宣長老住甘露。
宣后賣元。
元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楊次公曰。
牽牛蹊人之田。
而奪之牛也。
元不恤。
元嘗游京師。
謁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賜磨衲。
號佛印。
東坡滑稽于翰墨。
戲為之贊。
世喜傳。
故并記之。
贊曰。
佛印種性從橫。
慧辨敏速。
如新生駒。
不受控勒。
蓋其材足以御侮。
觀其臨事。
護法之心深矣。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八○八
從諫(一○三五——一一○九),俗姓毛,處州松陽(今浙江遂昌)人。十九試法華得度,嘗謁辯才、大通。熙寧中講于明慶,元豐中居壽圣、南屏,元祐中至上竺,賜號慈辯。大觀二年歸壽圣,三年卒,年七十五。見《補續(xù)高僧傳》卷二,《釋氏疑年錄》卷七。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從諫。生處之松陽毛氏。幼見佛經(jīng)。輒能自誦。父曰。再來人也。十九試法華得度。謁辯才。夙夜聽習(xí)。復(fù)依南屏于金山。問辯如流。南屏嘆曰。吾道。由子而行矣。熙寧中。講于明慶。徒眾日蕃。乃遷凈住。元豐初。處人建壽圣迎居之。越三年。辯才主南屏。自以年老。致師首眾。遂舉以自代。元祐五年。上竺虛席。囑郡守。蒲宗孟曰。靈感勝跡。非從諫不可??び闷湔f。復(fù)為奏賜慈辯之號。大觀二年。辭歸壽圣。門學(xué)車溪普明等十人。詣師省候。師曰。諸子遠(yuǎn)至。后會無期。老僧不如乘興便行。遂升座說法。書偈而逝。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梵臻)弟子從諫者,松陽毛氏子,幼見佛經(jīng),輒能自誦,父曰再來人也。
年十九試《法華經(jīng)》得度,即謁上竺辨才,夙夜聽習(xí)。
復(fù)往依南屏于金山,問辨如流,南屏嘆曰:“吾道繇子而行也。
”熙寧中,講于明慶,徒眾日蕃,乃遷凈住。
元豐初,處人建壽圣迎居之,越三年主南屏,臻以年老,屈諫首眾,未幾,舉以自代。
元祐五年,上竺虛席,辨才屬郡守蒲宗孟曰:“靈感勝跡,非從諫不能當(dāng)。
”郡用其說,復(fù)為奏,賜“慈辨”之號。
義天僧統(tǒng),自高麗來求法,郡以諫應(yīng)命,乃求鋁拂傳衣,即詣智者塔誓之曰:“已傳慈辨法師教觀,還國流通,乞賜冥護。
”既歸,乃建剎立像,尊為始祖。
大觀二年,辭歸壽圣,學(xué)子普明等十人詣室省候,諫曰:“諸子遠(yuǎn)至,后會無期,老僧不如乘興便行。
”遂沐浴更衣,升座說法,書偈安坐而逝。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五七○
有誠,東京覺嚴(yán)寺僧。善講《華嚴(yán)經(jīng)》,時莫有居其右者。元祐中,高麗僧統(tǒng)乞傳持賢首宗教,有司舉以授法,有誠上表辭免,薦道源自代。見《林間錄》卷上。
全宋文·卷一五三三
釋□誠,賢首宗僧。
住東京覺嚴(yán)寺,講《華嚴(yán)經(jīng)》,歷席最久,學(xué)者依以揚聲。
元祐初,高麗王子、僧統(tǒng)義天來中國求師,有司薦□誠,□誠舉杭州慧因院僧凈源自代,上可其奏。
見《慧因寺志》卷九、《補續(xù)高僧傳》卷二。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誠法師者。住東京覺嚴(yán)寺。講華嚴(yán)經(jīng)。歷席既久。學(xué)者依以揚聲。其為人。純至少緣飾。高行遠(yuǎn)識。近世講人。莫有居其右者。上表舉師(釋凈源)自代。曰。臣雖刻意講學(xué)。識趣淺漏。特以年運已往。妄為學(xué)者所推。今異國名僧。航海問道。宜得高識博聞?wù)?。為之師。竊見杭州慧因院僧凈源。精練教乘。旁通外學(xué)。舉以自代。實允公議。上可其奏。遣朝奉郎楊億館。伴至慧因。受法諸剎。迎餞如行人禮。

人物簡介

簡介
王昕(1337年—1348年),高麗王朝第29任君主(1344年—1348年在位)。
蒙古名八思麻朵兒只。
他是高麗兩位由元朝公主所生的國王之一(另一位是其曾祖父忠宣王王璋),父親是高麗忠惠王王禎,母親是德寧公主亦憐真班。
王昕早年以元子身份入質(zhì)元朝,父王遭元朝流放并死去后,他被元順帝冊封為高麗國王。
在位時由王煦、金永暾等大臣輔政,設(shè)立“整治都監(jiān)”,試圖對各種積弊加以改革。
但王昕享國四年即病死,葬于明陵。
后恭憫王上謚號“顯孝”,元廷賜謚“忠穆”。
王照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王照,字湛臺,河南汝寧府光州商城縣人,民籍。
八歲失父,從學(xué)于兄王煦,過目不忘,人以神童稱之。
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登戊戌科進士,授冠縣知縣,邑故土城,易之以磚。
學(xué)宮、縣治,次第修建。
聽訟不差拘使原告,轉(zhuǎn)集被者,鄉(xiāng)民止食一餅,而訟詞已結(jié),群頌為「王一餅」云。
歷戶部郎中,管揚州鈔關(guān),徵商稅,減于常額之半,而輸國課一如常額。
繼有友人罹獄,以力不能救,遂棄官歸。
居鄉(xiāng)不置田園,嘗謂二子王侹、王俹曰:予八歲失父,猶自成立,今若曹不能勉為之。
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起知淮安府,卒于官。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四
釋興祥,字桂昌。
姓熊氏,吉安人也。
母?老僧投錫,驚寤而生。
幼好靜坐,性根不凡。
年近富強,父母并逝。
遂北游淮郡,剃度于菩提社隱名,受具于寶華山見月,尋依極樂湛一。
荏苒十載,忽焉辭去,南參報恩大覺國師
凡名山大川,流覽幾遍。
或謂:“風(fēng)塵奔走與匿跡潛修,兩相縣殊,不知道無不在,感無不通,動即靜機,事為心印,其中真諦,非可泛測。
”祥胸?zé)o蘊宰,故自去來,而不方物。
后還山,力般舟行百日,豁然超曠,會委逢源,不可埃岸。
適有不器禪士,來自都門,謂:“念佛不離參禪,參禪不礙持戒,百千三昧不出心地一法。
”祥即恍然曰:“戒體圓明,德性空寂,反觀本源,空性亦滅,了無持犯,是即心地法門。
若存一念見開知覺,便名破戒,況馀念耶?
”器與湛一,聞言首肯,默印心許,遂居首座。
自是嚴(yán)究毗尼,精研廣律,服勤十載。
甲子冬,湛一寂后,繼主法席,四方緇流,喁然向化,日盈千指。
祥克己以廉,接物以寬,務(wù)持大體。
至于殿閣輪奐,田園增廣,猶其馀也。
以康熙六十年辛丑十一月八日示寂,壽八十四,坐夏四十七,傳戒二十七期,塔于縣北五華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