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法藏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釋廣真 朝代: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大師廣真者。
字吹萬。
西蜀僰道宜賓人。
姓李氏。
父祖世籍婆羅門。
師生惟慕事佛。
得法于月明和尚。
萬歷戊午年。
說法于瀟湘之湖東禪院。
次遷忠州聚云。
夔州寶峰。
及云來興龍。
巴臺諸剎。
闡揚大慧宗風(fēng)。
崇禎己卯七月三十日。
唱滅于本山。
嗣法門人曰。
慧機。
慧芝。
慧麗等。
依法阇維。
阇維時。
遍地荷香襲人。
煙至松羃。
結(jié)為五彩。
火后收舍利三百馀顆。
復(fù)得黃金鎖子骨三莖。
當門二齒。
變?yōu)樽仙?div id="azrfdpy"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28_comment'>
建塔于三目山之陽。
屬四川觀察使田華國。
為塔上之銘。
署師為大慧十四世之孫。
懶庵鼎需禪師之裔。
蓋。
大慧初開法于洋嶼庵。
時需得法為第十三位。
今燈譜。
載大慧下法嗣。
共九十四人。
訛列需為第三十五位。
需既得旨。
韜光于福唐山水之間。
及大慧從梅陽生還時。
始開法于西禪。
入室之子。
僅得安永。
南雅。
志清。
安分四人。
分于元至正間。
庵居劍門。
志清。
住天王。
南雅。
住龍翔。
安永說法于鼓山。
是為鼓山永。
永付悟明法堅二人。
堅。
住承天。
明。
住凈慈。
纂修聯(lián)燈會要。
座下衲子雖眾。
獨以大法囑太原苦口益。
益付筏渡慈。
當益慈之時。
約在明之中。
葉叢林先德物故。
禪門死于繩規(guī)。
凡我行道之士。
無不藉賴。
中貴給劄住持慈公輩。
或不忍視。
而恬退于山邊水邊。
保任乃事隨方接納一個。
半個尚以篤實。
承繼祖宗命脈。
慈。
得一言顯。
顯。
付小庵密。
密。
出二仰欽。
欽。
出無念有。
已上俱有語錄機緣。
有。
付荊山寶。
寶。
付鐵牛遠。
遠。
付月明池。
此三代。
惟述相見之語。
并付囑之偈。
月明池公。
以源流大法。
付與真公大師。
至師崛起中興。
光顯大慧之宗。
師初出世楚之湖南瀟湘小院。
衲子。
相傳上堂示眾入室機緣。
叢林識者。
驚為大慧再來。
崇禎辛未臘八日。
布金檀越內(nèi)卿田素庵。
諸師居忠州聚云禪院。
拈香畢。
豎拂云。
從上古人。
只為者個東西。
顢頇了許多英雄豪杰。
賺陷了許多高人達士。
拋撒了許多油鹽醬醋。
今日老僧。
不徇人情。
向汝諸人道破。
只要汝等于日用二六時中。
行住坐臥處。
穿衣吃飯?zhí)帯?div id="eoxvz9n"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122_comment'>
運水搬柴處承當。
若承當?shù)脕怼?div id="imktm5l"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124_comment'>
英雄豪杰。
也顢頇他不得。
高人達士。
也賺陷他不得。
油鹽醬醋。
也拋撒他不得。
且問。
大眾如何是者個東西參。
東吳有居士劉墨仙。
久游玄墓之門。
持圣恩問道錄訪師。
論及楊岐九峰之語。
師徵云。
正恁么時。
楊岐在。
前九峰在前。
仙良久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師便喝。
仙云。
者一喝。
是前是后。
師翹一足。
仙禮拜。
玄墓漢月藏禪師書至。
師以為千里同風(fēng)。
即撾鼓升堂。
說妙法語。
語見聚云全錄。
命維那。
對眾宣讀其書。
曰。
大慧禪師。
說盡人間禪病。
四百年內(nèi)。
望之如渴人求井。
不料一枝埋沒。
向三峽錦江之上。
前得來書。
語錄已見作略過人。
第未得從容談三月于水流石上。
為恨不淺。
茲聞已返峽中。
略伸四問。
萬乞答。
我更欲禪師起已墜之禪于今日。
令后輩。
重見天日于座下。
斷不令山野遺恨耳。
書尾復(fù)致四問。
曰。
正睡著時與死了燒了。
心之與性。
牙齒打不著。
須向者里希取大用始得。
如何是此處底大用。
師答云。
寧向太陽妝羅剎。
不來黑暗扮睹音。
二問。
沿流不止。
絕卻真照。
照不到處。
如河是吹毛用了急須磨。
且道。
磨個甚么。
師答折腳鐺里淡黃齏。
三問。
明處既已脫卻心性。
切莫在離心性處躲跟。
除此二途。
如何相見。
師答。
才過驢胎。
又闖馬腹。
四問。
近世野狐。
都說心性禪。
不知姓張姓李。
請禪師代答一轉(zhuǎn)語。
貴圖天下衲僧脫卻腥臭。
師答奪者老賊頭。
拄杖拗折。
莫言不道。
已而師于回書之尾。
亦致四問。
以問漢師。
作相問。
用水一碗貯米七粒。
架茅草十字在上。
請道是甚么義。
二問□□溈仰九十六種圓相。
收盡六義問。
有個收在那一義。
三問。
古人道。
八角磨盤空里走。
不知是空走磨。
磨走空。
四問。
老鼠吞大象。
蝦蟆口咬著。
吞不入。
拖不出。
蒼頭老兒跳一步。
請下一轉(zhuǎn)語。
漢師或有答斯未載焉。
師之說法。
垂機勘辨。
約類如此。
有正錄十卷。
廣錄三十種。
共六十六卷。
屬水部尚書郎熊汝學(xué)。
捐俸刊行。
板存忠州治平禪院。
系法孫燈來編次。
來住高峰。
鐵壁慧機之子也。
贊曰。
真師既出世于萬歷之間。
我禪門正當肇興之時。
至天崇間諸方有大名稱者。
俱有書問交通往來。
未見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
何也。
無乃各闡己宗為急務(wù)。
未暇輕重之耶。
然亦是吳越燕趙眾生鮮福。
未獲沾師法雨耳。
康熙丙寅冬。
余為天童封龕佛事。
經(jīng)四明。
過壽昌禪林訪舊。
遇師之玄孫統(tǒng)公別庵禪師。
始悉真師三代全錄。
不得不為之傳。
補入僧寶。
否則闕典之責(zé)。
其在余乎。
(有正錄三卷。
并師下三世語錄若干卷。
屬四川向化侯譚養(yǎng)元捐俸梓板。
附嘉興楞嚴流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4 【介紹】: 明僧。蘇州府吳江人,俗姓沈,字達觀,號紫柏。年十七出家虎丘寺,二十從講師受具戒參。游五臺,至京師,歸吳重建楞嚴廢寺。后游大房石經(jīng),進隋僧凈琬所藏佛舍利。旋以獄詞牽連論死,索浴說偈端坐而逝。有《長松茹退集》。(《光緒蘇州府志》卷一三四)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真可,字達觀,號紫柏,俗出吳江沈氏。嘗居嘉善荒墩,五歲不語。有異僧過其門,摩頂謂曰:“此兒出家當為人天師。”言訖不見,遂能言。兒時志氣雄放,不可羈勒。年十七,仗劍游塞上。至蘇州,遇雨,宿虎丘。聞僧夜誦八十八佛名,心大悅,即薙發(fā)。嘗過匡山,窮相宗奧義。游五臺,至京師,參遍融笑巖諸老發(fā)明大事。還。住嘉善景德寺,掩關(guān)三年??こ抢銍浪戮脼閯莺栏钇浒?,志欲復(fù)之。萬歷壬辰至京,于石經(jīng)山得佛舍利玉函。聞于慈圣太后,賜紫伽黎迎供,因奏請興復(fù)楞嚴。又刻藏經(jīng)于徑山,復(fù)戒壇于檀柘。西游峨眉,下瞿塘,過荊襄,登太和,憩匡廬,復(fù)歸宗古寺。后聞憨山師以弘法被難,遠戍雷陽。嘆曰:“法門無人矣。”南康太守吳寶秀,以礦稅被逮,其妻投繯死。嘆曰:“閹人橫行至此,世道不可為矣?!蹦藳Q筴入都,曰:“海印不歸,我為法一大負。礦稅不止,我救世一大負。傳燈錄不續(xù),我慧命一大負。舍此一具貧骨,釋此三負,不復(fù)走王舍城矣?!奔把龝z起,逮入詔獄,執(zhí)政意在鉤黨,欲牽連殺之。被笞,血肉狼籍,索浴說偈,堅坐而逝。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句曲沈氏子。
十七剃發(fā)。
游方。
聞?wù)b張拙偈。
至斷除妄想重增病。
趨向真如亦是邪。
大疑。
一日齋次忽悟。
乃曰。
使我在臨濟德山座下。
一掌便醒。
安用如何若何。
游京師因神宗皇帝。
手書金剛經(jīng)汗下漬紙。
疑更當易函遣近侍質(zhì)師。
師進偈曰。
御汗一滴。
萬世津梁。
無窮法藏。
從此放光。
帝大悅。
癸卯秋。
忽妖書發(fā)。
帝見章奏甚憐之。
法不能免。
因逮及拷訊。
時神色自如。
抵死不屈。
臘月五日入獄。
法司定罪論死。
師說偈曰。
一笑繇來別有因。
那知大塊不容塵。
后茲收拾娘生足。
鐵橛花開不待春。
索浴罷囑侍者曰吾去矣。
幸謝江南諸護法。
說偈端坐而逝(觀千五臺山。
累載經(jīng)板至徑山重刻書本。
轉(zhuǎn)發(fā)楞嚴寺流通。
洵莫大之功也)。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真可,字達觀,晚號紫柏老人,姓沈氏,其先句曲人,后徙居吳江大湖灘畔。母夢異人授以桃實,枝葉相附,色鮮而大,寤而有娠。生時香氣盈室,人多奇之,雖在襁褓,貌若潛沈,五歲不語,父母憂之。有異僧過門,摩頂,謂其父曰:“此兒出家,當為人天師。”言訖不見。真遂發(fā)語,不異成人。先是庭中時見巨人跡,爾后不復(fù)見。髫年嬉逐,性獨雄猛,狀貌魁杰,不喜見婦人,浴不許人先。一日姊先就浴,乃大怒,自是親戚婦女莫敢近。稍長,志益壯,父母不能拘,年十七方仗劍遠游塞上,行至姑蘇閭門,徘徊市中,天大雨,值虎邱僧明覺冒雨來,相顧遌間,壯其貌,因蔽之以蓋,遂同歸寺。具夕餐驩甚,聞僧夜誦八十八佛名,心悅之。侵晨入覺室,解腰纏十馀金授覺,請?zhí)甓?,因禮覺為師。是夜,即兀坐達旦。覺嘗欲募鐵十萬兩,造大鐘,真曰:“吾助之?!睆酵胶奘议T外,趺坐三日不食,主人進食不為動,問:“何所為苦行乃爾?”曰:“欲得鐵十萬兩,造大鐘。”主人立予之,乃受食,載鐵回虎邱,歸即閉戶讀書,年馀不越閫,人多敬憚之。年二十,從講師受戒具。嘗至嘉興東塔寺,見僧書《華嚴經(jīng)》,跪誦良久,嘆曰:“禪者不當如是邪?”遂之武塘景德寺掩關(guān)三年,復(fù)回吳門辭覺曰:“吾將行腳諸方,歷參知識。”遂仗策去。一日,聞僧誦張拙見道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乃大疑之,遍書二語于壁間,默思潛索,頭面俱腫,偶爾舉箸,忽焉而悟。淩躒諸方,嘗言:“使我在臨濟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他為?!边^匡山,窮相宗奧義。一日行二十里足痛,更以石砥腳底,至日行二百里乃止,其猛進類此。游五臺至峭壁空巖,見老宿孤坐,因問:“一念未生時如何?”宿豎一指。又問:“既生后如何?”宿展兩手?;砣活I(lǐng)解,跡之失所在。至京師參遍融,問荅之間機鋒敏捷,融為折服,因留居焉。九年復(fù)歸虎邱省覺。更至淞江掩關(guān)百日,尋至嘉興見太宰陸光祖,心相契。先是有密藏道開者,南昌人,棄青衾披剃于南海,聞?wù)骘L(fēng),往歸之。真知為法器,留侍焉??こ抢銍浪聻殚L水法師疏經(jīng)處,久廢,有力者侵為園亭。真慨然傷之,欲為恢復(fù)計,屬開任其事,陸太宰弟云臺為建禪堂五楹。既成,真刺臂血題其柱云:“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yè)苦,如能護法詆佛猶益真修。”后二十年,太守槐亭蔡公舍貲重脩之,蓋真愿力所持也。居常坐嘆道法陵遲,又念大藏卷帙重多,遐方僻陬有終身不聞佛法名字者,欲刻方冊易流通,普使見聞,作金剛種子,即有謗者罪當自代。遂與太宰陸公及司成馮公夢禎、廷尉曾公同亨、囧卿瞿公汝稷一商度之,以開董其事,萬歷己丑創(chuàng)刻于五臺,居四年,以冰雪苦寒,復(fù)移于徑山寂照庵,工既成,開以病隱去。初桐城吳公用先為儀曹郎,參道入室,從容及刻藏事,真遽曰:“君與此法有大因緣?!闭婊?,吳公出長浙藩,用馮司成初議,脩復(fù)化城為徑山下院,藏貯經(jīng)版,人以為真預(yù)讖云。嘗于于園書《法華經(jīng)》,顏書經(jīng)處曰“墨光亭”。聞妙峰建鐵塔于蘆芽,乃送經(jīng)置塔中,且與計藏事。復(fù)之都門訪憨山于東海,遂走海上至膠西,秋水泛漲,眾度必不能渡,真解衣先涉,疾呼眾,水已及肩,真躍而前,既渡,顧謂弟子曰:“死生關(guān)頭,須直過為得耳?!北娊詺J服。及底都門,訪石經(jīng)山,禮隋琬公塔,念琬公慮三災(zāi)劫壤,正法澌滅,創(chuàng)刻石藏于巖洞,感其護法深心淚下如雨。琬公塔院地已歸豪右,矢復(fù)之而未果。乃決策西游蛾嵋,由三晉歷關(guān)中,跨棧道至蜀,禮普賢。順流下瞿塘,過荊襄,登太和,至匡廬尋歸宗故址,唯古松一株,寺僧易米五斗,匠石將伐之,有乞者憐而乞米贖之,樹賴以存。真聞而興感,樹根為樵斧剝斲,勢將折,真砌石填土,咒愿復(fù)生,以卜寺重興兆。后樹日長,寺竟復(fù),其愿力固如此。過安慶,阮君自華請游皖公山馬祖庵,喜其超絕,屬建梵剎。江陰居士趙我聞謁請出家,遂薙發(fā)于山中,命名曰法鎧,所謂最后弟子也。復(fù)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聞之,命近侍陳儒致齊供特賜紫伽黎。因隨過云居,禮石經(jīng)于雷音寺,啟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貯佛舍利三,光燭巖壑,因奉舍利入內(nèi)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賜金贖琬公塔院。初在潭柘,居常禮佛后方食。一日,客至誤先舉食,乃對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爾痛責(zé)三十棒,輕則倍之。”知事愕然,不知為誰,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數(shù),股盡墨。乃云:“眾生無始習(xí)氣,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茍情折不痛,未易調(diào)伏也?!庇峙c憨山議脩《大明傳燈錄》,以禪宗凋敝,往浚曹溪以開法脈,先至匡山以待,時癸巳秋七月也。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賜《大藏經(jīng)》建海印寺成,以別緣觸圣怒,詔逮下獄,鞫無他辭,遣戍雷陽,毀其寺。真在匡山,聞報,為誦《法華經(jīng)》百部,冀祐不死。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及聞南放,遂待于江滸,執(zhí)手欷歔曰:“君不生還,吾不有生日?!睘l行且屬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屬君?!彼扉L別。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礦稅,中使者駐湖口。南康太守吳寶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憤以環(huán)死。真在匡山聞之,曰:“時事至此,其如世道何!”遂杖策赴都門。吳入獄,真多方調(diào)護,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謂誦滿十萬,當出獄。吳持至八萬聲,果蒙上意解,得末減。每嘆法門無人,謂:“憨山不歸,則吾出世一大負;礦稅不止,則吾救世一大負;傳燈未贖,則我慧命一大負。若釋此三負,當不復(fù)入王舍城矣?!本訜o何,妖書發(fā),震動中外,忌者乘間劾真,竟以是罹難,及輸司寇,乃索浴罷,屬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謝江南諸護法?!币蛘f偈端坐而逝。御史曹公學(xué)程以建言逮系,聞之即趨至,撫之曰:“師去得好?!闭鎻?fù)開目視之,微笑悠然而息,時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世壽六十有一,法臘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雙徑山。后弟子法鎧啟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歸靈骨塔于五峰內(nèi)文殊臺。真生平以荷負大法為懷,每見古剎荒廢必思恢復(fù),始從楞嚴,終至歸宗云居,重興梵剎一十五所。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語錄,若寂音尊者所著諸經(jīng)論文集,及蘇長公易解,盡搜刻之行于世。性耽山水,云行鳥飛,一衲無馀,氣雄體豐,面目嚴冷,而立心最慈。每示弟子,必令自參以發(fā)其悟,直至疑根盡拔而后已。所著有《內(nèi)外集》若干卷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