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深有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智謙,號圓澄大師,紹興間為明州(治今浙江寧波)寶云寺住持。見所撰《摹刻寶云通公法師真贊書后》。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禪師湛然者。
諱圓澄。
別號散木。
出會稽夏氏。
母。
夢梵僧入室而娠。
娠十四月而生。
師生。
大目昂鼻。
哆唇露齒。
直腸信口。
不肯從事于學(xué)。
親歿窶甚。
充郵卒以傳符。
踰期亡去。
徑投隱峰。
峰示念佛誰是令。
師究竟三晝夜輒有省。
時年二十矣。
入天荒山。
禮妙峰斬發(fā)。
擇最苦行行之。
間聞傅大士法身偈。
一切經(jīng)義。
便能記持。
尋乞滿分戒于云棲宏公。
徵以毗尼節(jié)。
要師悉達(dá)其指。
返越。
掩關(guān)寶林蘭若。
因憶乾峰舉一不得舉二話。
乃大通玄旨。
有頌曰。
舉一舉二別端倪。
個里元無是與非。
雪曲調(diào)高人會少。
獨(dú)許韶陽和得齊。
二老何曾動舌。
諸方浪自攢眉。
擬議鷂過新羅。
刻舟求劍元迷。
再謁云棲。
呈見于宏公。
會入室。
宏舉海底泥牛銜月。
赴語未竟。
師推出一僧曰。
大眾證明。
宏深器之。
于是。
激揚(yáng)法席傾一眾焉。
萬歷辛卯。
適大覺念公南游。
師趨謁之。
念曰。
止風(fēng)涂向青山近。
越王城傍滄海遙時如何。
曰。
月穿潭底破。
波斯不展眉。
念又問。
洞上宗旨。
師曰。
五位君臣切要知。
個中何必待思惟。
石女貫弄無針線。
木偶能提化外機(jī)。
井底紅塵騰藹。
藹山頭白浪滾飛飛。
誕生本是無功用。
不覺天然得帝畿。
念欣然。
書偈印之。
未幾。
出住云門。
次遷徑山。
歷禾之東塔乃至顯圣天華。
前后垂二十載。
法席為之大震。
其上堂曰。
老儂不識元字腳。
強(qiáng)出人前要說法。
錯認(rèn)曾參作魯參。
合堂大眾皆笑殺。
這一笑中有妙。
若還悟得其中意。
點(diǎn)破當(dāng)天者一竅。
大眾如何是這一竅。
良久云。
動容揚(yáng)古路。
不墮悄然機(jī)。
小參云。
煙雨盜將山色去。
溪風(fēng)送得水聲來。
本來法法皆如此。
莫教心識強(qiáng)安排。
眾中若作境會。
許你具一只眼。
若作佛法會。
打碎你頭。
何故我王庫內(nèi)無如是刀。
又提綱云。
喚二作一。
指七為八。
手秉太阿。
圣凡盡殺卻。
憶東村王大姐倒。
戴西村李公襪。
無論貧富貴賤。
見者聞?wù)摺?div id="xell608" class='inline' id='people_88334_1_109_comment'>
皆笑殺。
且道。
山僧今日解何宗。
噫嘻噓阿喇喇。
師之提唱。
率多如此。
僧問。
如何是圓相。
師曰。
大燒餅。
如何是暗機(jī)。
師曰。
凌霄峰。
如何是義海。
師曰。
半山亭。
如何是意證。
師曰。
啞子咒人。
如何是默論。
師曰。
溫伯見孔子。
如何是回互。
師曰。
孝子諱爺名。
諸方珍之。
為師法續(xù)洞室機(jī)類。
云門臨濟(jì)。
其伯仲也。
又師初在京。
會達(dá)觀禪師。
于嘉熙寺。
月川座主太史陶石簣黃慎軒。
同玩月次。
慎軒臥問。
馬祖玩月因緣。
師曰。
汝臥我坐。
不得為公說耳。
軒亟起謝。
月川笑曰。
內(nèi)翰錯過了也。
觀云。
我下語。
不及此公一籌。
又過武林。
聞谷慧聞等。
屬望一方。
會諸紳遣使耑迎。
及啟。
慧聞札曰。
今日大家。
欲與和尚作家相見。
若來已墮情識。
不來猶缺慈悲。
師扯破札。
正色曰。
者些客作漢。
敢于老僧納敗缺也。
至即升堂正立。
慧聞進(jìn)曰。
和尚莫要班門弄斧。
師把住曰。
速道速道。
慧面赤無語。
師把開曰。
死漢。
聞谷。
遂率眾作禮。
蘇巡漕問曰。
鴛鴦繡出從君看。
不把金針度與人。
如何是金針。
師曰。
我在京都走一遭。
不曾遇著一個人。
蘇擬議。
師曰。
古佛過去久矣。
無念有禪師
居黃檗。
獨(dú)持風(fēng)節(jié)。
呵罵諸方。
特訪之。
曰。
古人道。
如紅爐上飛片雪柏似。
且道。
古人還具透關(guān)眼也未。
有曰我不見有甚么古人。
師急指曰。
背后聻。
念休去。
師之勘辨。
約此類。
又嘗嘆末流謬惑大乘。
遂著說若干篇曰。
宗門或問。
慨古錄楞嚴(yán)臆說。
涅槃會疏。
法華意語。
金剛?cè)两?jīng)注。
思益梵天經(jīng)解諦。
理邁倫。
一時所宗焉。
天啟丙寅季冬。
書顯圣遺囑。
即至天華。
辭眾。
復(fù)夜話至丑。
乃右脅長往。
閱世六十六。
坐三十八臘。
得法者九人。
編隨機(jī)錄八卷。
流通于世。
贊曰。
余初過會稽。
師謝世未久。
觀其遺風(fēng)謖謖然。
尚在山中。
耆德。
序師之妙韻。
為法苦心求人之概。
私心竊向往之。
續(xù)讀師集。
至題無趣錄云。
夫祖道不可絕繼。
風(fēng)穴于法堂。
痛哭克家之子難逢。
仰山自記再來。
莫不以諸佛慧命為懷。
以度生為急務(wù)者也。
嗟乎。
師之心。
至矣盡矣。
以度生為務(wù)矣。
然非夙承愿力者。
欲竊符以存國。
余亦深知其不可也。
釋莊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護(hù)法篇
呆庵莊禪師。臺州人也。住持徑山。學(xué)者云合。說法酬機(jī)。迅若奔雷。有呆庵語錄。湮沒無傳。記籍但載其答儒一編。意深而遠(yuǎn)。語宏以肆。轟轟然。誠宗門之偉人也。或以儒釋內(nèi)外之辯問者曰。昔宋儒晦翁曰。釋所謂心上做工夫。本不是。程子曰。釋氏之學(xué)。于敬以直內(nèi)。則有之矣。義以方外。則未之有也。故滯固者入于枯稿。疏通者歸于恣肆。此佛教所以隘也。吾儒則不然。率性而已。斯理也圣人于易備言之。二翁之說何如。師曰。不然。教有內(nèi)外不同。故造理有淺深之異。求之于內(nèi)。心性是也。求之于外。學(xué)解是也。故心通則萬法俱融。著相則目前自昧。嗚呼外求之失。斯為甚矣。今儒學(xué)之弊。浮華者。固以辭章為事。純實(shí)者。亦不過以文義為宗。其實(shí)心學(xué)則皆罔然也。宋之真儒。深知其病。又知吾心工夫為有本。是當(dāng)教本抑末。以斥其言語文字之非。可也。而復(fù)以心上工夫不是。何自為矛盾歟。本既不是。何謂卻勝儒者乎。此其不能窮心學(xué)之理。于吾佛之道。深自惑亂。而不能取決也。觀伊川之言。亦然。夫既憫吾道為有內(nèi)無外矣。果能以道為本。得本何憂于末哉。繼言枯稿恣肆。又憫吾道之隘。是未見其大者矣。既曰。佛有覺之理。為敬以直內(nèi)。復(fù)言要之亦不是。皆反覆自惑之言耳。豈真知此理者哉。若率性之說。亦不出吾心上工夫。必取證于易。易乃心上之妙理。先儒不明本心之體。遂不明良知良能之所自出。謂有氣而后有知。乃推性命之源于氣。推性為氣中之理。以性循理為道。故隨事隨物以明理。不知天地人物形氣。皆生于覺性之中。而吾之本心妙明遍照。已在思慮未發(fā)之時。若有得于此。即時中之義也。失此不能少存于內(nèi)。徒追求于事物之末。謂之義以方外。豈有是哉。取證于易者。易言至神至圣。皆指不可測不可知之地。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以無思無為無感通之本。則易所證。固非外矣。夫了悟之地。非學(xué)解所能到。悟則謂之內(nèi)。解則謂之外。則內(nèi)教外教。所以不同也。儒者專用力于外。凡知解所不及者。不復(fù)窮究。故不知允執(zhí)厥中之道。天理流行之處。皆在思慮不起。物欲凈盡之時。踐履雖專。終不入圣人之域矣。蓋因疑佛氏之跡。為無父無君。遂不究盡其說。使孔圣之道不明。乃成毀佛之過也。惜哉。師將化忽云。難難。二八嬌娘上高山。老僧扶不得。言訖而寂。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三
禪師普莊者。
字敬中。
臺之仙居袁氏子也。
家人見梵僧入舍而生。
三歲。
解跏趺。
喜學(xué)梵音。
九歲而梵唄皆有律度。
其族愛而呼之。
曰佛童。
年十三。
從季父子鄞。
依天童左庵良禪師。
為沙彌。
左庵亦愛之。
仍呼曰佛童。
久之秉戒。
參禪不悟。
適了堂一禪師。
自紫籜山來天寧。
莊童時。
素聞其名。
私喜曰。
此吾故山善知識也。
趨謁之。
而得道焉。
歸省左庵。
左庵卒。
了堂來居天童。
會恕中慍禪師。
應(yīng)詔退休于翠山。
了堂命莊。
為翠山使。
莊與慍語。
慍大奇之曰。
天童法兄。
得人如此。
不負(fù)紫籜先和尚矣。
莊向以呆庵自稱。
匯雜稿為呆庵集。
呈慍。
慍讀之。
大喜曰。
吾侄。
當(dāng)有大名于當(dāng)世。
惜吾老耳。
然蘭以幽而香。
松以曲而壽。
惟吾侄勉之。
乃引長偈為贈。
偈曰。
燭龍吐火燒虛空。
處處江河盡枯竭。
方士神僧世已無。
誰倒天瓢洗炎熱。
柴門日高關(guān)未抽。
豈為一口生閒愁。
南村北村青稻死。
上田下田黃埃流。
竹外忽然聞剝啄。
侄也何為到林壑。
油黃卷子手持來。
玉潤珠輝見新作。
載舒載讀心眼開。
便如飲我甘露杯。
老懷從此頓蘇豁。
末運(yùn)不畏宗綱頹。
我有一句須聽取。
無智人前莫輕舉。
山前石虎咬煙菟。
吒沙獵頷九條尾。
洪武十年。
有敕天下僧倫。
演心經(jīng)楞伽金剛?cè)?jīng)。
莊與性原禪師。
提綱于金山大會。
次年至金陵。
館天界。
位望最尊者滿庵輩。
莊與辨論。
機(jī)窮底蘊(yùn)。
學(xué)士周公維修。
時亦在坐。
乃問三禪師曰。
儒有儒師。
有禪師
經(jīng)有經(jīng)師。
一切百工伎藝。
俱有所師。
何是無師智。
莊答曰。
七情五欲。
修駭曰。
如是則無師之智。
非極則也(一本云。
安稱極則)。
莊舒右腳曰。
山僧自到京。
跛卻一只腳。
滿庵笑曰。
須是者呆漢始得。
又明年。
領(lǐng)江西撫州之北禪寺。
歷元以來。
禪道多興吳越。
而西江馬祖百丈之威儀。
大都弛廢。
莊至北禪。
勃然中興。
如多寶塔幢從空涌出。
復(fù)憐云居荒久。
攜數(shù)十禪徒。
結(jié)茅于舊址。
疊柴為床。
莊登座。
示眾曰。
昨日開荒地。
請諸人。
刬去荊棘。
除去瓦礫。
本來基址。
已見分明。
只有中間樹子。
無人拔得。
山僧今日未免別行方便。
利刀剪去繁枝葉。
鈍钁深鋤邪倒根。
實(shí)地工夫成一片。
住山鈯斧了無痕。
于是。
云居殿閣堂廡。
而幻出焉。
衲子聞風(fēng)。
如歸。
時稱天下云居。
洪武十四年秋。
高帝制碑于廬山。
有手詔。
命莊主其事。
靈瑞多種。
蕩眩山川。
草疏復(fù)命。
帝甚悅之。
莊暮年奉詔主持徑山。
竺元之風(fēng)。
復(fù)振東南。
嘗問僧曰。
近奉公文。
務(wù)要打點(diǎn)。
僧曰。
學(xué)人不是奸細(xì)。
曰。
也須勘過。
僧曰。
和尚莫得倚勢欺人。
莊展手曰。
把將公驗來。
僧?dāng)M議。
莊便掌之。
又嘗厲聲曰。
盡十方世界。
是毗盧心印。
且道。
印紐落在甚么人手里。
有僧?dāng)M進(jìn)對。
莊曰。
且去別時來。
莊有敏裁。
無宿事。
所遇不忘。
雖萬眾蹁躚。
一目了然。
且好提獎。
人有小善。
莊每譽(yù)之竟日。
叢林因稱曰。
呆庵舌風(fēng)掩葉。
永樂改元。
莊年五十八。
命撾鼓告寂。
適江右二道者至。
莊挽其歸方丈。
相敘甚驩。
坐談夜半。
莊精神倍勝。
二道者。
相視嘆曰。
此事甚難。
不可得而擬議。
莊曰。
難難。
萬種千般。
不擬議亦瞞頇。
青天霹靂。
平地波瀾。
無說是真說。
它觀非正觀。
沉淪枉經(jīng)巨劫。
契悟秖在毫端。
莫教坐卻含元殿。
逢人只管覓長安。
一曰。
此事甚易。
但自不能承當(dāng)耳。
莊又曰。
易易。
多方一致。
絕承當(dāng)。
忘此喻。
耀古騰今。
經(jīng)天緯地。
知有亦無知。
利它還自利。
明明般若真乘。
念念塵勞雜事。
拔卻多年若瓠根。
釋迦不受然燈記。
適晨鐘動。
莊怡然化去。
阇維。
煙??所至。
悉得舍利。
更有素珠不壞。
塔于凌霄峰之陽。
贊曰。
余觀歷祖代興法道者。
其風(fēng)骨必凜然特異。
呆庵。
既出了堂之門。
遂將折拄杖。
撥動湖海英靈。
向烏有之云居幻出。
莫大梵場。
名歆天子。
德被含靈。
僧中之龍。
不謬矣。
然及時說法。
乃上池之水也。
釋廣真 朝代: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大師廣真者。
字吹萬。
西蜀僰道宜賓人。
姓李氏。
父祖世籍婆羅門。
師生惟慕事佛。
得法于月明和尚。
萬歷戊午年。
說法于瀟湘之湖東禪院。
次遷忠州聚云。
夔州寶峰。
及云來興龍。
巴臺諸剎。
闡揚(yáng)大慧宗風(fēng)。
崇禎己卯七月三十日。
唱滅于本山。
嗣法門人曰。
慧機(jī)。
慧芝。
慧麗等。
依法阇維。
阇維時。
遍地荷香襲人。
煙至松羃。
結(jié)為五彩。
火后收舍利三百馀顆。
復(fù)得黃金鎖子骨三莖。
當(dāng)門二齒。
變?yōu)樽仙?div id="scjh1jq"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28_comment'>
建塔于三目山之陽。
屬四川觀察使田華國。
為塔上之銘。
署師為大慧十四世之孫。
懶庵鼎需禪師之裔。
蓋。
大慧初開法于洋嶼庵。
時需得法為第十三位。
今燈譜。
載大慧下法嗣。
共九十四人。
訛列需為第三十五位。
需既得旨。
韜光于福唐山水之間。
及大慧從梅陽生還時。
始開法于西禪。
入室之子。
僅得安永。
南雅。
志清。
安分四人。
分于元至正間。
庵居劍門。
志清。
住天王。
南雅。
住龍翔。
安永說法于鼓山。
是為鼓山永。
永付悟明法堅二人。
堅。
住承天。
明。
住凈慈。
纂修聯(lián)燈會要。
座下衲子雖眾。
獨(dú)以大法囑太原苦口益。
益付筏渡慈。
當(dāng)益慈之時。
約在明之中。
葉叢林先德物故。
禪門死于繩規(guī)。
凡我行道之士。
無不藉賴。
中貴給劄住持慈公輩。
或不忍視。
而恬退于山邊水邊。
保任乃事隨方接納一個。
半個尚以篤實(shí)。
承繼祖宗命脈。
慈。
得一言顯。
顯。
付小庵密。
密。
出二仰欽。
欽。
無念有。
已上俱有語錄機(jī)緣。
有。
付荊山寶。
寶。
付鐵牛遠(yuǎn)。
遠(yuǎn)。
付月明池。
此三代。
惟述相見之語。
并付囑之偈。
月明池公。
以源流大法。
付與真公大師。
至師崛起中興。
光顯大慧之宗。
師初出世楚之湖南瀟湘小院。
衲子。
相傳上堂示眾入室機(jī)緣。
叢林識者。
驚為大慧再來。
崇禎辛未臘八日。
布金檀越內(nèi)卿田素庵。
諸師居忠州聚云禪院。
拈香畢。
豎拂云。
從上古人。
只為者個東西。
顢頇了許多英雄豪杰。
賺陷了許多高人達(dá)士。
拋撒了許多油鹽醬醋。
今日老僧。
不徇人情。
向汝諸人道破。
只要汝等于日用二六時中。
行住坐臥處。
穿衣吃飯?zhí)帯?div id="uk4u1pp"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122_comment'>
運(yùn)水搬柴處承當(dāng)。
若承當(dāng)?shù)脕怼?div id="4eltb0l"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124_comment'>
英雄豪杰。
也顢頇他不得。
高人達(dá)士。
也賺陷他不得。
油鹽醬醋。
也拋撒他不得。
且問。
大眾如何是者個東西參。
東吳有居士劉墨仙。
久游玄墓之門。
持圣恩問道錄訪師。
論及楊岐九峰之語。
師徵云。
正恁么時。
楊岐在。
前九峰在前。
仙良久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師便喝。
仙云。
者一喝。
是前是后。
師翹一足。
仙禮拜。
玄墓?jié)h月藏禪師書至。
師以為千里同風(fēng)。
即撾鼓升堂。
說妙法語。
語見聚云全錄。
命維那。
對眾宣讀其書。
曰。
大慧禪師。
說盡人間禪病。
四百年內(nèi)。
望之如渴人求井。
不料一枝埋沒。
向三峽錦江之上。
前得來書。
語錄已見作略過人。
第未得從容談三月于水流石上。
為恨不淺。
茲聞已返峽中。
略伸四問。
萬乞答。
我更欲禪師起已墜之禪于今日。
令后輩。
重見天日于座下。
斷不令山野遺恨耳。
書尾復(fù)致四問。
曰。
正睡著時與死了燒了。
心之與性。
牙齒打不著。
須向者里希取大用始得。
如何是此處底大用。
師答云。
寧向太陽妝羅剎。
不來黑暗扮睹音。
二問。
沿流不止。
絕卻真照。
照不到處。
如河是吹毛用了急須磨。
且道。
磨個甚么。
師答折腳鐺里淡黃齏。
三問。
明處既已脫卻心性。
切莫在離心性處躲跟。
除此二途。
如何相見。
師答。
才過驢胎。
又闖馬腹。
四問。
近世野狐。
都說心性禪。
不知姓張姓李。
請禪師代答一轉(zhuǎn)語。
貴圖天下衲僧脫卻腥臭。
師答奪者老賊頭。
拄杖拗折。
莫言不道。
已而師于回書之尾。
亦致四問。
以問漢師。
作相問。
用水一碗貯米七粒。
架茅草十字在上。
請道是甚么義。
二問□□溈仰九十六種圓相。
收盡六義問。
有個收在那一義。
三問。
古人道。
八角磨盤空里走。
不知是空走磨。
磨走空。
四問。
老鼠吞大象。
蝦蟆口咬著。
吞不入。
拖不出。
蒼頭老兒跳一步。
請下一轉(zhuǎn)語。
漢師或有答斯未載焉。
師之說法。
垂機(jī)勘辨。
約類如此。
有正錄十卷。
廣錄三十種。
共六十六卷。
屬水部尚書郎熊汝學(xué)。
捐俸刊行。
板存忠州治平禪院。
系法孫燈來編次。
來住高峰。
鐵壁慧機(jī)之子也。
贊曰。
真師既出世于萬歷之間。
我禪門正當(dāng)肇興之時。
至天崇間諸方有大名稱者。
俱有書問交通往來。
未見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
何也。
無乃各闡己宗為急務(wù)。
未暇輕重之耶。
然亦是吳越燕趙眾生鮮福。
未獲沾師法雨耳。
康熙丙寅冬。
余為天童封龕佛事。
經(jīng)四明。
過壽昌禪林訪舊。
遇師之玄孫統(tǒng)公別庵禪師。
始悉真師三代全錄。
不得不為之傳。
補(bǔ)入僧寶。
否則闕典之責(zé)。
其在余乎。
(有正錄三卷。
并師下三世語錄若干卷。
屬四川向化侯譚養(yǎng)元捐俸梓板。
附嘉興楞嚴(yán)藏流通。)。
釋明方 朝代: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三
明方,字石雨,俗姓陳氏,世居平湖泖上。
又云嘉善人,少負(fù)不羈,后悔悟為僧參云門付斷拂子一枝,自號斷拂子,嗣為洞宗三十三代。
繼謁黃檗有禪師。
歸,主顯圣,又主寶壽龍門東塔,后居佛日寺,有《雪蕉集》。
釋福登 朝代: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興福篇
福登。
別號妙峰。
山西平陽人。
姓續(xù)氏。
春秋續(xù)鞠居之后也。
七歲。
父母值兇歲死。
無斂具。
薦席而已。
師無依倚。
為里中富人牧羊。
十二出家。
十八攜缽至蒲坂。
先是。
山陰王。
建文昌閣于郡之東山。
延僧朗公居之。
師至。
日行乞于市。
晚投宿于閣中。
適王出游。
見之問朗。
朗告之故。
王曰。
當(dāng)善視此子。
他日必成大器。
朗遂留為弟子。
會地大震。
師被壓不死。
王聞奇之。
謂師曰。
子幸免大難。
何不痛念生死大事乎。
遂入中條山。
閉關(guān)習(xí)華嚴(yán)觀。
取刺棘貼四壁。
不設(shè)床坐。
日夜鵠立棘中。
如此三年。
稍有開發(fā)。
乃作偈一首呈山陰。
山陰嘆曰。
此子見處早如是。
不折之。
他日或狂。
因取宮人敝屣。
割其底洗凈。
封寄之。
附一偈曰。
這片臭鞋底。
封將寄與你。
并不為別事。
專打作詩嘴。
師見之。
即對佛作禮。
以線系于頂上。
自此絕無一言矣。
三年破關(guān)往見王。
則具大人相。
王甚喜。
乃曰。
子雖知自己本分事。
但未聞佛法。
恐墮邪見。
時介休山中。
有法師講楞嚴(yán)。
促師往聽。
受具戒。
作務(wù)而聽。
年二十七也。
時王深敬三寶。
居嘗自恨不能瓢笠遠(yuǎn)游。
一日謂師。
為僧不游方。
如井蛙耳。
南方多知識。
子宜往參。
歸來可當(dāng)老夫行腳也。
師遂行。
遍歷叢席。
至南京天界。
于無極老人座下。
作凈頭。
打掃糞穢。
洗滌籌杖。
眾怪其處潔凈異嘗。
知凈頭有道者。
莫知為誰。
憨師。
時為副講。
偵之累日始得之。
與納交。
且期同行參訪。
不旬日覓之。
已潛行矣。
師歸見王。
王喜問所參何人。
師具述之。
師意在居山。
復(fù)入中條最深處。
誅茆吊影。
辟谷飲水者三年。
大有開悟。
王日重三寶。
南山建大梵剎成。
強(qiáng)出師居之。
且欲求北藏經(jīng)。
欲師親往。
師住山日久。
發(fā)長未剪。
乃俗扮入京。
藏板貯大內(nèi)。
非奉旨不可得。
且久閉不發(fā)。
師得之如掇焉。
時憨師。
先已至都下。
聽忠法師講法。
師于馬上識之。
下馬相勞苦笑。
謂憨曰。
視我何如。
憨曰。
本來面目自在。
因拉憨隨藏出京。
曰。
子之宿愿耳。
遂入五臺龍翻石。
冰雪堆中。
得老屋數(shù)椽。
共棲之。
師夜游五頂。
遣昏散。
日刺舌血。
書華嚴(yán)經(jīng)。
經(jīng)完起無遮大會。
結(jié)文殊萬圣緣于塔院寺。
凡一百二十日。
九邊八省緇白。
赴會者路踵相繼。
法筵之盛。
前所未有也。
兩宮賢師德。
溫旨屢降。
私念大名之下難久居。
因入蘆芽結(jié)庵。
將終身焉。
圣母求師得之。
為建大華嚴(yán)寺于蘆芽絕頂。
命師居之。
更造萬佛鐵塔七成。
紫柏尊者。
手書法華經(jīng)一部。
安奉其中。
尋奉慈圣懿旨。
送藏云雞足山。
道出峨眉。
禮銀色光。
密矢銅殿之愿。
人弗知也。
自滇還山陰。
請修萬固寺大殿。
殿高十三丈。
闊九丈。
渭河病涉。
行者苦之。
大中丞李公。
請建橋其上。
師住二年。
修橋十三孔。
復(fù)受請建宣府大河橋兩重。
重三十二孔。
大河。
自胡地入中國。
水勢洶涌。
最難為力。
師竟成之。
有若神助焉。
二橋與殿。
所費(fèi)數(shù)百萬金。
師寔空手無一文。
信施云集雨合。
莫知所從來。
福緣成就。
殆不可思議也。
既還蘆芽。
開石窟于寧化所。
窟深廣高下。
各三丈五尺。
鐫華嚴(yán)世界十方佛剎圖。
萬佛菩薩像。
精巧細(xì)密。
遂成一大道場。
沈藩見而喜曰。
勝因成就。
好息心住山矣。
師白峨眉未了之愿。
王乃??萬金于師。
取棧道入蜀。
適王中丞象乾。
總制其地。
迎師問心要。
因笑謂師曰。
三大士兄弟行也。
師于普賢如此。
不慮觀自在文殊。
謂師不平等耶。
師曰。
貧道不過空拳。
效奔走耳。
若如所云。
有公等有力大人在。
王曰。
唯唯。
師一言而三銅殿巋然矣。
隨殿各有滲金諸像。
峨眉五臺各一。
普陀者不果行。
安置南京之華山。
兩宮頒旨。
為三山護(hù)持。
復(fù)舉七處九會道場。
于臺山永明寺。
慶贊之。
嗣后建太原之塔。
修阜平之橋。
又辟茶藥庵于龍龍關(guān)。
上親書其額。
又修滹沱河大橋。
長五里。
又修省城大塔寺。
尋還臺山。
料理所建上下道場。
立為十方叢林。
不留法屬一人。
萬歷庚申八月。
賜金佛繡冠千佛磨衲紫衣。
并真來佛子之號。
是冬十二月。
示微疾。
群鳥悲鳴。
異光匝地。
師乃集眾開示畢。
端坐而逝。
年七十三。
臘五十一。
訃聞。
兩宮遣中嘗侍致祭賜葬于永明之西岡。
立塔焉。
慈宮。
別賜舉葬之費(fèi)。
師貌不勝衣。
語不出口。
始以小王助道。
終致圣天子圣母諸王為檀越。
凡所營建。
應(yīng)念云涌。
投足所至。
遂成寶坊。
動費(fèi)輒累鉅萬。
悉聽能事有實(shí)行者主之。
師蕭遠(yuǎn)自如。
一衲之外無長物。
飄然若浮云之聚散。
孤鶴之往來。
茍非深證唯心。
遇緣即宗。
其能爾耶。
侍御蘇云浦。
嘗問道于師。
深有契于心。
乃曰。
人以妙師。
為福田善知識。
而實(shí)不知其超悟處也。
大司馬汪伯玉。
嘗謂憨師。
方今無可為公師者。
唯妙峰耳。
故憨師。
傾心服之嚴(yán)事之。
亦無兩人也。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七
釋福登,字妙峰。姓續(xù)氏,平陽人,續(xù)鞠居之裔也。生秉奇姿,唇掀齒露,鼻昂喉結(jié)。七歲失怙恃,為里人牧羊。年十二祝發(fā),攜一瓢至蒲坡,行乞村市,夜棲文昌閣廡下,閣為山陰王所建。一日,王晨出游,值登裴回階間,見而異之,謂閣僧曰:“是子五官皆露,而神凝骨堅,他日造詣,殊未可量,曷善視之?!表曋?,地大震,屋宇傾覆,登壓于下,三日不死。王聞,益奇之,因修中條棲巖蘭若,使居焉。登乃閉關(guān)習(xí)禪,取棘剌列四旁,以絕依倚,不設(shè)床坐,盡夜鵠立,三年心忽開悟。始至介休山,聽講《楞嚴(yán)》,遂受具戒。策杖南走,遍參知識,浮南海禮普陀而歸。復(fù)于中條深處,誅茆辟谷,日飲勺水。又三年,大有會心,山陰王建梵宇于南山,延登居之。登每念二親,幽靈未妥,卜吉遷葬。剌舌血書《華嚴(yán)經(jīng)》一部,欲報劬勞,藉感人天。復(fù)下山設(shè)無遮大會,結(jié)文殊萬圣緣。時明神宗御極,皇儲久虛,遣官武當(dāng),禱祈請乞,禮視高媒。登聞之乃曰:“吾徒凡所為,皆為國報本,今宜專誠盡忠,為皇上祈子?!蹦藛涟俣眨胚叞耸?,緇白奔赴者,道路不輟。事畢,一缽飄然,結(jié)庵蘆芽。期年,皇長子生。奉敕就蘆芽建華嚴(yán)寺,造萬佛鐵塔于山巔,加賜金帛,命往秦晉中州飯僧已,忽念故山,往修萬固寺,三載,塔殿樓閣,煥然一新。渭川河水病涉,宣府西院議建大河橋。登應(yīng)命至,度之,水闊沙深,乃建橋二十三孔,亦竟成。嘗愿范金成三大士像,以銅為殿,送三名山,各就其顯化之地祀焉。己亥春,杖錫潞安,謁藩王。王適造滲金普賢像,送峨嵋。登言銅殿事,王問:“費(fèi)幾何?”登曰:“每座須萬金?!蓖跣廊唬冈於脶艺?,即具緇重,送登至荊州,聽其監(jiān)制,用取足于王。殿高廣丈馀,滲金雕鏤,諸佛菩薩像,精妙絕倫,世所未有。殿成,送至峨嵋。大中丞霽宇王公撫蜀,聞登至,請見,問心要有契,公即愿助南海者。乃采銅于蜀,就匠氏于荊門,工成,載至龍江。時普陀僧力拒之,不果往,遂卜地于南都之華山,奏圣母賜建殿宇安置,遂成一大剎。登乃造五臺者,所施皆出于民間,未幾亦就,乙巳春躬送至五臺,議建臺懷顯通寺。上聞,遣御馬太監(jiān)王忠,圣母遣近待太監(jiān)陳儒,各賚帑金往視,卜地建殿安奉。以丙午夏五月興工鼎新,創(chuàng)立大殿,前后六層,周匝樓閣,重重列聳,規(guī)模壯麗,賜額“大護(hù)國圣光永明寺”。工竣,先事蛾嵋,繼事南海。會倭夷搆難,海氛未靖,中途而止。乃三卜三吉,至得寶華山,詣京都奏請,特敕許之,賜予有加,慈圣太后更賜造寺金及藏經(jīng)、佛像、幢幡之屬。落成乃之五臺,鳩工庀材。帝與太后復(fù)賜內(nèi)帑建寺賜額,建華嚴(yán)七處九會道場,所費(fèi)悉出內(nèi)帑。初五臺山路崎嶇,行者苦之,至是平鋪石片,三百馀里,溪有津梁,道有亭院,以相接待,迄今利賴。造橋于阜平縣,賜名曰“普濟(jì)”。筑庵于龍關(guān)外,敕曰“惠濟(jì)院”。渴飲病醫(yī),皇慈施舍,歲費(fèi)帑金。御書著妙峰額之于院,隨頒龍藏,起閣供之。更創(chuàng)七如來殿。又于阜平立長壽莊,為太后祈福,建殿閣七層,賜“慈佑圓明”額,以尊異之。他如修會城道路石橋,皆人力所不能,登一一成之,人服其神。忽以微疾還山。一日,鳥雀翻飛,繞檐喧噪,逐之不去。登曰:“百鳥哀鳴,吾將行矣。”即命治龕,眾見紅光接引,端然而逝,壽七十有三。帝聞,賜葬祭,建塔于永明之西,御書封號“真正佛子妙峰高僧之塔”。太后賜金千兩,布五百匹,供葬事。登起于孤微,刻志苦修,終身脅不著席,一衲外無長物。足跡所至,屢有建立,動費(fèi)億萬,天子圣母王侯卿相,皆樂助其成,豈偶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