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崖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安漢趙氏。
徙居綿州隆昌之蘇溪。
始周歲。
父母以諸物羅置其前。
觀其所取。
以見其宿習(xí)。
彖悉撥棄。
而獨取書疏。
眾共嘆異。
七歲至巴西。
太守楊眺問曰。
或謂兒頗讀書。
且道老子何以得名。
答曰。
以其生則頭白耳。
年十六為道士童子。
事梁平西王。
使知營功德事。
偶見佛經(jīng)。
讀而喜之。
由是每求訪奧旨。
以袪昏蔽。
年二十有四。
乃獲出家。
受具戒。
先究律藏。
后研成實。
樂于傳授。
有欲得其私記者。
即以付之。
無所靳惜。
未幾。
又聽韶法師講。
武陵王門師。
大集摩訶堂。
命講請觀音經(jīng)。
此經(jīng)素?zé)o文疏。
而創(chuàng)茲開演。
標(biāo)敘委悉。
詞義允暢。
四席歡慶。
因輯其言。
為文疏行世。
復(fù)還涪川。
化度道俗。
內(nèi)外墳典相續(xù)訓(xùn)釋。
拔邪歸正。
十室而九。
且鈔寫醫(yī)方以療疾苦。
或報以金帛。
無所受。
因之以投誠舍俗者甚眾。
不然猶持八戒。
以致其虔恪云。
嘗著大集經(jīng)疏。
至虛空藏品。
義未通徹。
方閉目長想。
不覺身在空中。
去所坐床三四尺許。
豁然大悟。
疏成。
益州武擔(dān)寺僧寶請講。
僧崖菩薩為造經(jīng)本。
遂流通至今。
又著涅槃法華等疏。
每言吾命不久。
忽染風(fēng)疾不能出聲。
臨終遽誨戒弟子。
分付衣物。
既而如故。
侍者以漿飲進(jìn)。
閉口拒之。
兀然終日略無顧恤。
惟稱佛名。
輒合掌加額。
竟卒于潼州光興寺。
即今之綿州大振響寺也。
當(dāng)保定元年十月二十三日。
壽五十。
先是寺山無故崩裂。
山北人見寺像乘空北逝。
幡華列前。
僧眾擁后。
彖時方講。
或以其所見白之。
彖曰凡為我也。
已而卒。
續(xù)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篇四
釋寶彖。
姓趙氏。
本安漢人。
后居綿州昌隆之蘇溪焉。
天性仁讓慧心俊朗。
嬰孩有異。
二親欲試其度。
以諸?帛花果弓矢書疏。
羅置其前。
彖便撥除餅果。
止取書疏。
眾共嘆異。
咸知必有成濟(jì)也。
及年七歲。
有緣至巴西郡。
太守楊眺問云。
承兒大讀書。
因何名為老子。
彖曰。
始生頭白故也。
眺密異之。
十六事梁平西王。
初為道士童子。
未學(xué)佛法。
平西識其機鑒。
使知營功德事。
因見佛經(jīng)欣其文名重其義旨。
就檢讀誦迷悟轉(zhuǎn)分。
恒求佛法用祛昏漠。
年二十有四。
方得出家。
即受具戒。
先聽律典。
首尾數(shù)年略通持犯。
回聽成實傳授忘倦。
不吝私記須便輒給。
研心所指科科別致。
末又聽韶法師講偏窮旨趣。
武陵王問師大集摩訶堂。
令講請觀音。
初未綴心本無文疏。
始役情慧抽帖句理。
詞義洞合聽者盈席。
私記其言因成疏本。
廣行于世。
后還涪川開化道俗。
外典佛經(jīng)相續(xù)訓(xùn)導(dǎo)。
引邪歸正十室而九又鈔集醫(yī)方療諸疾苦。
或報以金帛者一無所受。
便有銜義懷德者舍俗出家。
或緣障未諧者盡形八戒。
彖雖道張井絡(luò)風(fēng)播岷峨。
而志意頹然唯在通于正法。
誠心標(biāo)樹不競?cè)宋铩?div id="ervwr8k"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953_1_53_comment'>
見大集一經(jīng)未弘蜀境。
欲為之疏記使后學(xué)有歸。
乃付著經(jīng)律。
就山修纘。
而眾復(fù)尋之致有煩擾。
再稔方就一無留難。
初至虛空藏品。
于義不達(dá)。
閉目思之。
不覺身上空中離床三四尺許。
欻然大悟。
竟文慧發(fā)。
寫不供宣。
據(jù)此為言。
志力難擬矣。
時益州武誓寺僧寶愿。
最初請講。
大眾云集聞所未聞。
莫不嘆悅。
又屬僧崖菩薩出世為造經(jīng)本。
因爾傳持至今不絕。
故寶坊一學(xué)曲被劍南。
后制涅槃法花等疏。
皆省繁易解聽無遺閟州境皂素生難遭想。
每言。
吾命不長。
唯當(dāng)自勵身心節(jié)約衣食望引殘運耳。
故粗弊接報弘誘為心護(hù)生安眾以為恒務(wù)。
忽感風(fēng)疾不言久之。
命將欲絕。
私心發(fā)誓愿。
諸佛護(hù)念得分付諸物。
作是念已欻然能語。
顧命子弟誨示禍福。
吾即當(dāng)去。
催作遺疏分處衣資倍奉三寶。
下筆署訖。
還不能言。
侍人逼以漿飲。
閉口拒之。
疾甚為喚佛名。
便合掌在額。
奄然而卒于潼州光興寺。
今所謂綿州大振向寺也。
春秋五十。
即周之保定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矣。
初未終之前。
本所住山于五月內(nèi)無故自崩塵霧闇天。
舉眾驚駭莫測其怪。
至于八月中。
山北村人并見尊像從山寺來乘空北逝。
幡花列前僧眾從后。
往問寺中都無知者。
當(dāng)爾之時彖赴光興寺講。
因以白之。
彖曰。
此我之徵相。
不豫他也。
及終于此寺。
果如所圖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吳郡長州人,俗姓魯。歷居五臺山、峨眉山,后棲衡山祝融峰下,與玄泰布納交契。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九 遺身科
吳郡長洲魯氏子。
出家禮五臺峨嵋天臺諸勝跡。
至衡岳愛之。
遂棲止祝融峰下。
與玄泰布納相往來。
每謂其友曰。
吾不愿學(xué)僧崖之焚木樓。
亦不愿學(xué)屈原之葬魚腹。
然終當(dāng)學(xué)薩埵太子之飼虎耳。
一日委身鷙獸前。
骨肉皆盡。
泰為收其遺馀。
以阇維之。
得舍利。
絕圓瑩。
因擷華酌水。
述文以祭。
其文槩謂能以勇猛破貪著。
成法檀度也。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行明。
俗姓魯。
吳郡長洲人也。
幼從師于本部。
后游方問道。
然其耿介軒昂嘯傲自放。
初歷五臺峨嵋禮金色銀二世界菩薩。
皆隨心應(yīng)現(xiàn)。
由此登天臺陟羅浮。
入衡岳游梓潼。
屬唐季湘之左右割裂。
爭尋常而未息。
靡有寧歲。
于是棲祝融峰下有終焉之志。
止七寶臺。
與玄泰布納為交契。
其性之好惡泰亦罔抗其輕重焉。
嘗謂道友曰。
吾不愿隨僧崖焚之于木樓。
不欲作屈原葬之于魚腹。
終誓投軀學(xué)薩埵太子超多劫而成圣果。
可不務(wù)乎。
屢屢言之都不之信。
忽于林薄間委身虓虎前。
爭競食之。
須臾肉盡。
時泰公收其殘骼焚之而獲舍利。
乃擷華酌水為文祭之。
辭中明其勇猛能捐內(nèi)財。
破慳法成檀度未舍已舍當(dāng)舍三輪頓空。
取大果若俯拾芥焉。
系曰。
佛敕比丘施眾生食。
二世順益感果非輕。
若其明公成大檀度遠(yuǎn)慳貪也。
成大勇猛得無畏也。
成三輪空無為功德也。
成難舍心凈佛土也一擲其軀其利博哉。
譬猶善賞者費少而勸多。
其是之謂乎。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九 遺身科
江南人。髫年北游。獲落發(fā)。聽講致名位。尤通法華。誦持專至。后禮僧伽像塔至泗上。太平興國八年。詔宦者李神福。以幡華上供。且奉感應(yīng)舍利。至寺附新塔以葬。德因誓。以軀命供養(yǎng)。乃先舍衣盂資生之物。悉以飯僧。然后服以灌油紙衣。拜辭大眾。手持雙燭。登積薪上坐。待煙??之熾。而誦經(jīng)不輟。既而身摧聲息?;覡a迸散。噫亦可謂勇猛精進(jìn)者已。則是年四月八日也。頃之神福旋京師。具以事聞。上為之動容。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懷德。
本江南人也。
髫年離俗謹(jǐn)愿飾身。
誦通法華經(jīng)得度。
自爾雖登講肆終以誦持為專務(wù)。
晚游泗上禮僧伽塔像。
屬今上遣高品李神福赍幡華上供。
并感應(yīng)舍利至葬于新塔下基深窟中。
德遂誓焚軀供養(yǎng)。
先罄舍衣囊供身之物。
齋僧一中。
然后自衣紙服身纏油蠟禮辭僧眾。
手持雙燭登柴??中。
發(fā)火誦經(jīng)。
觀者莫不揮涕。
德至火熾熛高。
其身聊側(cè)。
猶微聞?wù)b經(jīng)之聲。
一城之人無不悲悼者。
淘汰舍利甚多。
乃太平興國八年四月八日也。
使臣回奏。
上為之動容焉。
論曰。
界系之牢不無我所。
浮生之命連在色身。
皆自貴而輕他。
悉己多而彼少。
而增靳固。
但長慳貪。
若驪龍之吝珠。
猶??牛之愛尾。
孔惜翠羽麝護(hù)香臍也。
其如儒氏彝倫孔門徽典。
以己私之饑體曰父母之發(fā)膚。
不敢毀傷恒知保慎。
復(fù)有好自標(biāo)遇三年不見于門生。
且事尊嚴(yán)一坐不垂于堂廡。
及乎心游方外教脫域中。
或大善之克成。
非小愆之能絆。
許友以死殺身成仁。
漸契不拘將鄰直道。
至有黜禮樂薄忠信去健羨飲淳和。
乃有洗耳辭榮抱石沈水。
與儒則一倍相反。
于釋則分寸相鄰佛乃為物捐軀利生損命。
與其不拔脛毛為利也。
伏臘殊時。
與其惜父母之親體也。
參辰各見如此乃驗教之深淺行之是非。
譬猶出泉貨而既多入息利而不少。
我世尊因地也。
初唯減口次則脫身。
車服越共弊之心。
象馬過借人之乘。
輟食菜之地判受封之成。
用若拂塵舍猶脫屣。
復(fù)次唼膚待飫剜自副求。
或指然一燈。
或身均百臠。
救羸虛之虎。
化長偉之魚。
因超劫歸彌勒之前。
先成佛享釋迦之位。
皆從旋習(xí)始外財而終內(nèi)財。
及熟善根變難舍而成易舍。
夫輟外財外財難舍。
難舍凡夫也。
捐內(nèi)財內(nèi)財易棄。
易棄菩薩也。
須知三世諸佛同贊此門。
是真實修。
是第一施。
豈不見僧崖菩薩安詳陟于柴樓。
大志道人慷愷焚其腕骨。
人皆難色。
彼有易容。
蓋累世之曾為。
致今生之又舍。
舍而復(fù)舍。
估七寶以非珍。
空而又空。
以三輪之絕軌。
乘茲度岸。
是曰真歸。
得金剛堅固之身。
留玉粒馱都之應(yīng)。
今之錄也。
藏則當(dāng)乎炎暑裸喂蚊虻。
壽則試其浮圖坐中圓寂。
定蘭感天王而還眼。
鴻休拒大盜以償冤。
明飼獸而破慳。
超然燈而燼指。
加其舌根不壞身溺不沈。
入薪塔而。
自焚露赤軀而受咋。
以前諸德也。
念業(yè)異熟為所依趣。
知身是幻幻體何憑。
悟質(zhì)如漚漚形暫起。
幻從心造假偽相尋。
漚散水澄浮沈互有。
是故大圣幾生所計。
小乘潤生盡期。
貴息苦依思除我倒。
非謂視同糠秕觀若塵炱。
譬之寄習(xí)學(xué)于茅廬附彎弧于土垛。
為選登云之路。
為求出塞之功。
然后賜宅一區(qū)門羅八戟。
方云貴土始利封侯。
以其乳哺之囊轉(zhuǎn)得那羅之器。
亦復(fù)如是或曰。
用斯聲教化我中華。
得非韓吏部所患非楊即墨而況加其佛乎。
攻乎異端斯害孔熾。
對曰。
正談仁義則道德相懸。
正說苦空則忠信可薄。
還借韓之譬況。
坐井窺天非天之咎。
孔門大旨未能知生焉能知死。
莊子曰。
勞我以生息我以死。
若觀鼓盆而歌似知不死焉。
二教曾不言人死神明不滅。
隨其善惡業(yè)緣受報。
故有好丑。
若由業(yè)因也。
是用將粗易細(xì)以弱商強售莧陸之脆形。
博華鬘之珍服。
既熏當(dāng)種而起現(xiàn)行。
生勝已生報強前報。
刳肉眼而招佛眼。
割凡軀而貿(mào)金軀。
尼拘之子至微。
蔭車之形不少。
是為真語。
非謂食言。
菩薩利他適足以學(xué)。
或曰。
夫行然鍊。
善人則不疑。
其有不善之人。
慣嘗刲割。
謂疼痛。
為詼諧。
堪受凌遲。
謂炙炮為戲劇。
或敩人而偶作。
或誑世而強為。
此則栽何善根。
自求辛螫耳。
對曰。
雖則頑民喜忍惡少耐傷。
且經(jīng)念以然燒。
或淺誠而喂飼。
冥招善報。
已種良因。
以浮泛心得浮泛報。
昔有女子戲披袈裟。
婆羅門醉著法服。
其緣會遇道果終成也。
或曰。
義凈傳譯重累再三。
今勿然煉。
伊人親游西域備熟方宜。
至乎教乘罔不詳究。
不許毀傷何邪。
對曰。
此??`阿笈摩之教。
安能沮壞摩訶衍法耶。
設(shè)或略舍內(nèi)財決定當(dāng)圓檀度。
故莊嚴(yán)論云。
若能施自身命則為希有。
成菩薩檀度也。
將知四輪出世十善行時。
有道則堯下足淳民。
奉孝則曾家生令子。
我圣上踐祚之四載。
兩浙進(jìn)阿育王盛釋迦佛舍利塔。
初于滋福殿供養(yǎng)。
后迎入內(nèi)道場。
屢現(xiàn)奇瑞。
八年二月望詔于開寶寺樹木浮圖僅登于尺。
先藏是塔于深甃中。
此日放神光亙燭天壤。
時黑白眾中有煉頂指者。
有然香炷者。
宣賜物有差。
茍非大權(quán)菩薩大福天王。
安能激勸下民而捐身寶者乎。
直令此地螺髻見而珍寶成。
還覺其時鷲峰凈而土田變。
范云綴史紀(jì)數(shù)色之徵祥。
王劭編文書幾州之葬塔。
隋分舍利。
唐瘞真身。
比乎我朝。
田隴與鐵圍爭其疆畔耳。
此篇所載。
成傳開宗。
令能忍難忍之人既亡若在。
使舍身受身之者雖死猶生。
圖五芝于草木之前。
列四瑞于鱗毛之表。
詩曰。
儀刑文王。
萬邦作式者也。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無礙。
信陽人。
有至行。
持一缽入南岳天柱峰獅子崖。
崖中僅容木榻。
無礙。
坐木榻。
啖野菜。
不谷食者七年。
邑人聞而造焉見之。
為之吐舌。
乃謀所居。
共力新南臺寺以處之。
弘治間。
太崖李公游衡山。
所稱有僧崖居食生菜。
衣百結(jié)如粟穗。
見人嘿嘿者。
即無礙也。
野云孤鶴。
飄飄然無與于斯世。
一時名公多重之。
瘳道南太守喬瑛。
御史劉旸等諸公。
皆有詩贈。
脊梁直腳跟穩(wěn)。
三師高風(fēng)。
居然可想而見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九
釋無礙者,信陽人也,而遺其姓字,一衲百結(jié)如粟穗。明宏治初來衡岳,坐天柱峰下獅子巖,日啖苦菜,不谷食者三十年。堅苦動眾,為建寺居之。明劉陽有《無礙山房記》,略云:南臺者荒址也,因無礙而再辟,乃今開閣依崖壁,穹林幽舍,為南山一勝矣。南軒、晦庵二先生,嘗倡和雪中,其詩曰相望幾蘭若,勝處是南臺。斯南臺之勝,宋乾道間見之矣。無礙持一缽,至天柱峰下獅子巖,巖中僅容木榻,無礙坐木榻,啖野菜,不谷食者七年。邑中人苦之,乃謀所以居之者。宏治間,大崖李世卿《游衡山記》所稱有僧巖居,食生菜,見人嘿嘿者,即無礙也。野云孤鶴,飄飄然無與于斯世者,似其人也。昔臥山房,千崖冰雪,雪芝掛崖石,乃無礙赤腳踏懸崖取之饟余,余為賦雪芝以答之,倏三十年冰雪如昨也。茲與諸君對床上方,乃于斯人至激余衷,彼其所求何堅苦刻勵也。其徒明通欲傳無礙堅苦之行,謂余三度寒臘于茲山房,當(dāng)有留于山房者,茲漫識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62—1739 【介紹】: 清江蘇宜興人,字契潛。康熙四十八年進(jìn)士。授編修。曾從儲同人學(xué)古文。喜探奇。有《青溪詩偶存》,分二十二種,各有名目。
清詩別裁集
字契潛,江南宜興人。
著有《清溪偶存》。
○契潛少參洞中呼崖和尚,后歸儒,師儲同人先生學(xué)古文,制舉業(yè)非所好也。
喜探奇,嘗獨經(jīng)董山下,聞上有孫皓囤碑,日已沒,步山椒觀之,夜半抵家,其好奇可知矣。
詩亦有奇氣,惜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