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明凈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釋慧主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賈氏。
始州永歸人。
六歲出家。
為斌法師弟子。
誦遺教經。
一夕即能憶不忘。
顧以師所行。
多忤經旨。
因辭去。
依姜律師。
誦法華經。
寺諸房中。
或講俗律。
主才聽。
若素習。
乃問十關。
時無知者。
自是黑白憚伏。
眾遽請為律主。
從受菩薩戒。
黃安縣造七寺。
梓潼縣造十寺。
武連縣造三寺。
蜀之佛法。
至是始盛。
初主受學于京之甘露寺。
忽夢。
天地晦冥。
眾生無眼。
三日夜而后明凈如故。
覺而疑之。
及周廢法。
距之復教。
僅閱百日。
其徵應也如此。
于是歸隱鄉(xiāng)里之南山。
禮佛誦經不輟。
禽獸異類同集。
授幽顯菩薩戒法。
感神饋茯苓甘松香物。
會獼猴群共治路。
主曰汝性躁擾。
作此何為。
猴忽人語曰。
時君異也。
佛日通也。
主殊怪之。
然固未知天下為何時也。
適逢采弓材者八人。
而后聞開皇年焉。
尋出山。
以事聞。
詔與剃落。
大業(yè)中。
奉詔弘四分于鄉(xiāng)里之香林寺。
武德初陵陽公以皇子牧益將之任。
道過始州。
偶憩寺中。
凡講堂佛殿僧房。
置行李物皆遍。
牛馬散放廡下。
屎尿盈溢。
主從莊中還。
竟取三衣錫杖房中。
咄曰死生在今日。
因舉杖擬牛馬。
牛馬即顛仆。
并擲棄行李溝中。
州縣吏大懼。
隨以狀走白公。
拘王以待命。
公聞而喜。
遺之書曰。
弟子數病。
不逢害。
鬼蒙將律師破慳貪袋。
深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
?綾十段。
仰贈。
后還京日。
當受戒焉。
寺有明禪師者。
主平昔同心之人。
貞觀三年。
忽自見身無其半。
謂諸徒曰。
吾與律師。
建立此寺。
今所見如此。
律師不死。
則吾且死矣。
外或睹異相僧數千人入寺。
意以為寺中設會。
且而問之則否。
至午主告逝。
壽八十九。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釋慧主。
俗姓賈氏。
始州永歸縣人。
六歲出家。
為斌法師弟子。
后令誦遺教一夕便度。
以經驗師多有乖越。
便舍之而往姜律師所。
誦法華經。
寺東房中講于俗律。
試聽一遍性若曾聞。
乃問十關無能解者。
刺史以下合州白黑。
皆往咨問莫不歸伏。
始州一部祖宗道眾。
即為州內律主受菩薩戒。
既爾約束以佛為師。
尚不敬天況禮神道。
于是佛法方得開弘。
于黃安縣造寺七所。
梓潼縣造十寺。
武連縣造三寺。
從彼至今方將盛矣。
初主登冠。
欲受具足。
當境無人。
乃入京選德于甘露寺受戒。
惟聽四分馀義旁通。
夢見三日三夜天地闇冥眾生無眼。
過此忽明眼還明凈
覺已汗流。
一百日后周毀經道。
方知徵應。
即返故鄉(xiāng)。
南山藏伏惟食松葉。
異類禽獸同集無聲。
或有山神送茯苓甘松香來。
獲此供養(yǎng)六時行道。
禽獸隨行。
禮佛誦經似如聽者。
仍為幽顯受菩薩戒。
后有獼猴群共治道。
主曰。
汝性躁擾作此何為。
曰時君異也。
佛日通也。
深怪此言。
尋爾更有異祥。
龍飛獸集香氣充山。
其類眾矣。
后有八人采弓材者。
甚大驚駭。
便慰主曰。
圣君出世。
時號開皇矣。
即將出山。
以事奏聞。
蒙預出家。
大業(yè)中。
敕還本州香林寺。
常弘四分為業(yè)。
武德之始。
陵陽公。
臨益州。
素少信心。
將百馀馱物行至始州。
令于寺內講堂佛殿僧房安置。
無敢違者。
主從莊還見斯穢雜。
即入房中取錫杖三衣出嘆曰。
死活今日矣。
舉杖向諸驢騾。
一時倒仆如死。
兩手各擎一馱擲棄坑中。
州縣官人驚怖執(zhí)主。
狀申陵陽。
大笑一無所怪。
書曰。
弟子數病不逢害鬼。
蒙得律師破慳貪袋。
深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綾十段仰贈。
后還京日從受菩薩戒焉。
貞觀三年。
寺有明禪師者。
清卓不群。
白日獨坐見無半身。
向眾述曰。
吾與律師建立此寺。
兩人同心忽失半身。
將不律師先去。
不者明其死矣。
明日食時俗人驚云。
寺家設會耶。
見有四路客僧數千人入寺。
今何所在。
尋爾午時主便無疾而逝。
春秋八十九矣。
釋靜之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趙。雍州高陵人。始二親以求嗣。持誦觀音號。既孕。母固卻欲絕葷。異平昔。甫七八歲時。即依文習彌陀觀。及白骨觀。皆有成。每志出家。親以僅一子不許。未幾父官于蜀。俄而父卒。念欲自焚以報。或引金剛般若以為舍身不如持經。因剃落。專依江禪師業(yè)定。貞觀初。隱居道江彭山之光化寺。一坐十馀年。不事別房。受其訓者。常二百馀人。晝夜進脩罔怠。旋徙靈巖深山中?;⑴c俱無所忤素善。利州道禪師請安居于劍閣北之窮腹山。儔侶十馀輩。蓄米四石。夏三月竟而所食一石。曾未盡。忽鼻患肉塞。百方莫能療。僧有令誦般若心經萬遍者。至五千遍即肉脫而愈。嘗于秦州為毒蛇所螫。痛甚。以三昧力隨獲消除。后有疾苦亦如之。由是撰集諸家觀門一卷。行世。顯慶三年。詔居西明寺。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右脅臥而卒。壽五十七。其未卒也。利州所居寺。桂若胡桃。忽凋殘。撓拔。殿宇仆壓而像略無損。其必有所關系哉。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習禪六
釋靜之。
姓趙。
雍州高陵人。
父母念善絕無息胤。
祈求遍至而無所果。
遂念觀音旬內有娠。
能令母氏厭惡欲染辛腥永絕。
誕育之后。
年七八歲樂阿彌陀觀。
依文修學隨位并成。
行見美境骨觀明凈
性樂出家。
既有一子誓而不許。
隨父任蜀不久崩亡。
意欲為父焚身報德。
有一賢人引金剛般若云。
舍身不如持經。
乃回心剃剪用伸罔極。
一入法門翹誠逾厲。
隨聽經律而意在定門。
后從江禪師習觀。
而威容端雅。
見者發(fā)心。
貞觀初。
隱益部道江彭門山光化寺。
一十馀載。
常坐茅宇不居僧房。
四方集者二百馀人。
六時三業(yè)不負光景。
又別深隱入靈巖山。
大蟲為偶無所驚擾。
利州道禪師。
素交既久。
請入劍閣北窮腹山。
徒侶十馀。
赍米四石。
恰至夏竟一石未盡。
小時鼻患肉塞。
百方無驗。
有僧令誦般若多心萬遍。
恰至五千肉鈴便落。
行至秦州被毒蛇螫。
苦楚叵言。
以觀行力便見善境。
自然除滅。
后遇疾苦依前得差。
乃撰諸家觀門以為一卷。
要約精最后學重之。
顯慶三年。
召入西明。
別立禪府。
利州本寺。
桂樹忽凋胡桃自拔。
佛殿無故北面仰地尊儀不損。
斯亦德動幽靈為若此也。
以顯慶五年春三月二十七日。
右脅而終于西明。
春秋五十七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3—819 【介紹】: 唐河東解人,字子厚,世稱柳河東。柳鎮(zhèn)子。德宗貞元九年擢進士第,十四年登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正字,調藍田尉,拜監(jiān)察御史里行。與王叔文友善。及叔文主政,擢禮部員外郎,參與革新政治。叔文敗,宗元貶永州司馬。憲宗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人稱柳柳州。與韓愈并稱“韓柳”,共倡古文運動,其文峭拔矯健。又工詩,風格清峭。有《柳河東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3—819 字子厚,排行八,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后人稱“柳河東”。
晚年貶官柳州(今屬廣西),并卒于此,后人又稱“柳柳州”。
德宗貞元九年(793)登進士第。
十二年任秘書省校書郎。
十四年第博學宏詞科,任集賢殿書院正字。
三年后調藍田尉。
十九年閏十月,擢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與韓愈、劉禹錫同官。
二十一年正月,順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實行政治革新,柳宗元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與劉禹錫同為王叔文集團核心人物。
同年八月,順宗內禪,憲宗即位,“二王”被貶。
九月,柳宗元貶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為永州(今屬湖南)司馬。
憲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詔回長安,三月又貶為柳州刺史。
十四年十月五日卒于柳州。
生平詳見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及新、舊《唐書》本傳。
年譜多種,以宋文安禮《柳先生年譜》為較早而完備。
柳宗元為唐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與韓愈共倡古文運動,均有卓越貢獻。
其詩今存163首,多為貶官后所作,各體皆有造詣。
內容較為廣泛,風格豐富多彩;反映農民疾苦之作如《田家三首》,采用白描手法,平易淺近;譏刺時政之作如《行路難》、《籠鷹詞》等,則用寓言筆調,含蓄犀利;傷悼友人之作如《哭呂衡州》、《哭連州凌員外司馬》等,情意深摯,慷慨悲健;歌頌唐初反侵擾之作如《鐃歌鼓吹曲十二篇》,形象瑰偉,造語奇警。
而詩中為數較多者,則為抒寫離鄉(xiāng)去國后哀怨情懷之作,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等,寓憤激之情于景物之中,風格明凈簡峭,清峻沉郁。
柳詩中最為后人稱頌者,則為描寫貶謫生活而較為閑適之作,如《雨后曉行獨至愚溪北池》、《漁翁》、《夏晝偶作》等,明朗圓潤,韻致悠揚。
蘇軾稱柳詩“溫麗清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東坡題跋》卷二),“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書黃子思詩集后》),當即指此。
柳集通行者,有今人吳文治等校點本《柳宗元集》,詩文合編。
詩注本有王國安《柳宗元詩箋釋》。
研究資料有吳文治《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柳宗元卷》。
全唐詩》存詩4卷,《全唐詩續(xù)拾》補詩3首。
唐詩匯評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居長安(今陜西西安)。貞元九年(793)登進士第。十四年,登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正字,調藍田尉。十九年,入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永貞元年,擢禮部員外郎,參與王叔文等革新。憲宗即位,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元和十年召還,復出為柳州刺史。十四年卒于柳州。世稱柳柳州,又稱柳河東。與劉禹錫交厚,且出處進退略同,世稱“劉柳”。又與韓愈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世稱“韓柳”。宗元少以功業(yè)自期,及受挫,久貶南荒,心情郁結,發(fā)之為詩,多憂憤之詞。有《柳宗元集》三十卷。今有《柳河東集》三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四卷。
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九
宗元字子厚。河東人。貞元九年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貞元十九年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順宗朝擢禮部員外郎。坐黨王叔文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移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作品評論

《司空圖題柳柳州集后序》
今于華下,方得柳詩,味其搜研之致,亦深遠矣。俚其窮而克壽,抗精極思,則固非瑣瑣者輕可擬議其優(yōu)劣。
舊唐書本傳
(宗元)少聰警絕眾,尤精西漢詩騷。下筆構思,與古為侔。精裁密致,燦若珠貝。當時流輩咸推之。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
東坡云:李、杜之后,詩人繼作,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占,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蘇軾《評韓柳詩》
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退之豪放奇險則過之,而溫麗靖深不及也。所貴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嘀羞吔钥荩R嗪巫愕?。
捫虱新話
晏同叔云:若其祖述墳典,憲章騷雅,上鑠三古,下繼百世,橫行闊視于綴述之場,子厚一人而已。
《蔡寬夫詩話》
子厚之貶,其憂悲憔悴之嘆,發(fā)于詩者,特為酸楚。閔己傷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憤死,未為達理也。
《蔡百衲詩評》
柳柳州詩,若捕龍蛇,搏虎豹,急與之角而力不敢睱,非輕蕩也。
《蔡百衲詩評》
柳子厚詩雄深簡淡、迥拔流俗,致味自高,直揖陶、謝,然似入武庫,但覺森嚴。
《休齋詩話》
柳子厚小詩幻眇清妍,與元、劉并馳而爭先,而長句大篇,便覺窘迫,不若韓之雍容。
歲寒堂詩話
柳柳州詩,字字如珠玉,精則精矣,然不若退之之變態(tài)百出也。使退之收斂而為子厚則易,使子厚開拓而為退之則難。意味可學,而才氣則不可強也。
竹莊詩話
韓子蒼云:淵明詩,惟韋蘇州得其清閑,尚不得其枯淡。柳州獨得之,但恨其少遒爾。柳詩不多,體亦備眾家,惟效陶詩,是其性所好,獨不可及也。
《臞翁詩評》
柳子后如高秋獨眺,霽晚孤吹。
后村詩話
子厚永、柳以后詩,高者逼陶、阮,然身老遷謫,思含凄愴。
后村詩話
柳子厚才高,他文惟韓可對壘,古律詩精妙,韓不及也。當舉世為元和體,韓猶未免諧俗,面子厚獨能為一家之言,豈非豪杰之土乎?昔何文縝嘗語老漢老云:“如柳子厚詩,人生豈可不學他做數百首!”漢老退而嘆曰:“得一二首似之,足矣!”
后村詩話
韓、柳齊名,然柳乃本色詩人。自淵明沒,雅道兒熄、當一世競作唐詩之時,獨為古體以矯之,未嘗學陶和陶,集中五言凡十數篇,雜之陶集,有未易辨者。其幽微者可玩而味,其感慨者可悲而泣也。其七言五十六字尤工。
滄浪詩話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騷學,退之、李觀皆所不及。
滄浪詩話
若柳子厚五言古詩,尚在韋蘇州之上,豈元、白同時諸公所可望耶?
詩人玉屑
五言古詩,句雅淡而味深長者,陶淵明、柳子厚也。
瀛奎律髓
柳柳州詩精絕工致,古體尤高。世言韋、柳,韋詩淡而緩,柳詩峭而勁。此五律詩,比老杜尤工矣,杜詩哀而壯烈,柳詩哀而酸楚,亦同而異也。
唐詩品匯
劉辰翁曰:子厚古詩短調,紆郁清美,閑勝長篇,點綴精麗,樂府托興飛動,退之故當遠出其下,并言韓、柳亦不偶然。
《唐詩品》
柳州古詩,得于謝靈運,而自得之趣鮮可儔匹,此其所短。然在當時,作者凌出其上多矣?!镀交囱旁姟纷惴Q高等,《鐃歌鼓吹曲》其在唐人鮮可追躅,而詞飾促急,不稱雅樂,七德九功之象,殆可如此!
《藝苑卮言》
柳州刻削雖工,去之稍遠,近體卑凡,尤不足逍。
《藝苑卮言》
子厚于《風》、《雅》、《騷》、賦,似得一斑。
詩鏡總論
詩貴真,詩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間,認真則又死矣。柳子厚過于真,所以多直面寡委也。
《詩源辨體》
子厚七言古,氣格雖勝,然鍛煉深刻,已近于變。
《唐詩歸折衷》
吳敬夫云:人皆學陶矣,學陶之弊流于枯深,故子厚從精深入也。
詩筏
嚴滄浪謂:“柳子厚五言古詩在韋蘇州之上。”然余觀子厚詩,似得摩詰之潔,而頗近孤峭。其山水詩,類其《鈷鉧潭》諸記,雖邊幅不廣,而意境已足。如武陵一隙,自有日月,與韋蘇州詩未易優(yōu)劣。惟《田家》詩,直與儲光羲爭席,果勝蘇州一籌耳。
《載酒園詩話又編》
大歷以還,詩多崇尚自然。柳子厚始一振歷,篇琢句錘,起頹靡而蕩穢濁,出入《騷》、《雅》,無一字輕率。其初多務溪刻,故神峻而味冽,既亦漸近溫醇。柳五言詩猶能強自排遣,七言則滿紙?zhí)闇I。
《韓柳詩選》
柳州諸律詩,格律嫻雅,最為可玩。
《唐詩成法》
柳柳州詩屬對工穩(wěn)典切,情景悲涼,聲調亦高,刻苦之作,法最森嚴,但首首一律,全無跳躑之致耳。
說詩晬語
柳子厚哀怨有節(jié),律中《騷》體,與夢得故是敵手。
《繭齋詩談》
柳柳州氣質悍戾,其詩精英出色,俱帶矯矯凌人意。文詞雖掩飾些,畢竟不和平,使柳州得志,也了不得。柳文讓韓,詩則獨勝。
劍溪說詩
柳州歌行甚古,遒勁處非元、白、張、王所及。
劍溪說詩
八司馬之才,無過劉、柳者,柳之勝劉,又不但詩文。其謫居自多怨艾意,而劉則無之。
《瀛奎律髓匯評》
陸貽典:子厚詩律細于昌黎,至柳州諸詠,尤極神妙,宣城、參軍之匹。無名氏:柳州推激風騷,兼能精煉。
《雨村詩話》
柳子厚文配韓,其詩亦可配韓,在王摩詰、孟浩然、韋蘇州之上,根柢厚,取精多,用物宏也。
《讀雪山房唐詩鈔》
十子而降,多成一幅面目,未免屢見不鮮,至劉、柳出,乃復見詩人本色,觀聽為之一變,子厚骨聳,夢得氣雄,元和之二豪也。
昭昧詹言
柳子厚才又大于夢得,然境地得失,與夢得相似。
《唐七律雋》
昌黎文獨步千古,而同時柳州與之抗衡,韓文雄而肆,柳文雅而健,然有伯仲之分也。至其詩則不然,韓詩雄而刻,柳詩雅而潔,柳州當弟視盛昌黎矣。柳州五言上追彭澤、下匹左司,昌黎惟琴操最為高古,余詩則多蕪音累句,張籍、王建一流入耳。雖甚奡??虅?,實開宋人蹊徑,近世俱尊宋詩而并尊宋詩之祖,位置杜陵之上矣。而柳州詩則無人齒及,因錄之。
《峴傭說詩》
柳子厚幽怨有得騷旨而不甚似陶公,蓋怡曠氣少,沉至語少也?!赌蠞尽贰鳎瑲馇迳駭?,宜為坡公所激賞。
《唐七律詩鈔》
七律至大歷間,開、寶渾厚之風鮮矣?!允嵌担魇至攘?,劉、柳起而精神為之一振。
三唐詩品
五言整飾,其源蓋出任彥升,至其弛騁之作,則前尤所阻,宋元詩派此濫觴焉。七言造懷自喻,饒費苦吟,俊逸生新,神傷刻露,要外之儲,韋以降,無愧一家之言。《淮雅》《貞符》,純?yōu)槲捏w,無復和音,雖精意求章,而麗則衰矣、《鐃歌鼓吹》,猶存魏晉之遺。
《石遺室詩話》
柳州五言,大有不安唐古之意。胡應麟只舉《南澗》一篇,以為六朝妙詣,不知其諸篇固酷摹大謝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5—899 【介紹】: 唐僧。鳳翔麟游人,俗姓淡。少從兄祐律師受業(yè),該通經論。后歸禪宗,歷參翠微無學、臨濟義玄,終嗣夾山善會。常居澧州樂普山,世稱樂普和尚。喜作詩偈勸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5—899 俗姓淡,鳳翔麟游(今陜西麟游)人。幼從兄祐律師受業(yè)、通該經論。先后參謁翠微無學、臨濟義玄、夾山善會,終為夾山法嗣,常居澧州樂普山,世稱樂普和尚(《祖堂集》作落浦和尚)。昭宗光化二年卒?!?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九、《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六有傳。諸書及《五燈會元》中存其詩偈6首,《全唐詩續(xù)拾》收入。
禪林僧寶傳·卷第六
禪師名元安。生淡氏。鳳翔南游人也。幼依懷恩寺祐律師。剃發(fā)受具。既長通經論。初造翠微。無所契悟。北至臨濟。臨濟稱其俊爽可教。安自負辭去。至夾山。庵于冢巔。夾山訝之。以書抵安。誡使者曰。此僧得書不發(fā)。明日當來。發(fā)之不來也。安得書果置之不答。使者具以告夾山。夾山曰。旦暮必至矣。俄報安至。夾山望見呵曰。雞棲鳳巢。非其同類。出去。安乃問曰。自遠趨風。請師一接。夾山曰。目前無阇梨。此間無老僧。安曰。錯。夾山曰。住住。且莫草草匆匆。云月是同。溪山各異。截斷天下人舌頭則不無。阇梨爭教無舌人解語乎。安茫然不知答。夾山以杖擊之。夾山歿。眾以安次補。住持久移居洛浦。謂眾曰。末后一句始到牢關。把斷要津不通凡圣。欲知上流之士。不將佛祖言教。貼在額上。如龜負圖。自取喪身之禍。指南一路。智者知疏。學道先須識得自己宗旨。方可臨機。不失其宜。祇如鋒铓未兆已前。都無是個非個。瞥爾暫起見聞。便有張三李四。胡來漢去。四姓雜居。不親而親。是非互起。致使玄關固閉。識鎖難開。疑網羅籠。智刀劣剪。若不當陽曉示。迷子何以知歸。欲得大用現前。但可頓忘諸見。諸見若盡?;桁F不生。智照洞然。更無他物。以今學人觸目有滯。蓋為因他數量作解。被他數量該括方寸。不能移易。所以聽不出聲。見不超色。假饒并當門頭。凈潔自己。未能通明。還同不了。若也單明自己。法眼未明。此人祇具一只眼。所以是非欣厭貫系。不得脫坼自由。謂之深可慜傷。各自努力。唐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誡門弟子曰。出家之法。長物不留。況其他哉。切須在念。時不待人。至十二月一日。又曰。吾旦夕行矣。有問問諸人。若對得。分付缽袋子。曰若道這個是。即是頭上安頭。若道不是。即斬頭覓活。堂中第一座對曰。青山不舉足。日下不挑燈。安曰。去。汝扶吾宗不起。有彥從上座曰。去此二途。請和尚不問。安曰。未在。更道。彥從曰。彥從道不盡。安曰。我不管汝道不盡。曰彥從無侍者。祗對和尚。安乃歸方丈。中夜喚彥從至曰。汝今日祗對老僧。甚有道理。據汝合體得先師意旨。先師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所到。且道那句是賓。那句是主。彥從茫然不知。安曰。苦苦。二更時。眾請安代答。安曰。慈舟不泛滄波上。劍峽徒勞放木鵝。泊然而化。閱世六十有五。坐四十六夏。 贊曰。洞山價。夾山會。皆藥山的骨孫。其鍛鍊鉗錘。可謂妙密。然價之宗至膺。才有同安察。后云居簡而已。會之宗。遂止于洛浦安公。莊子曰。北溟有魚。其名曰鯤。化而為鵬。九萬里風。斯在下。然聽其自化。也使之化。則非能鵬也。膺安似之。其絕也理之固然。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淡氏。鳳翔麟游人。丱歲依兄祐律師于岐陽懷恩寺。薙落受具。即事參扣。首訪臨濟。已而辭濟。濟喜曰。臨濟門下一只箭。誰敢當鋒。安蒙許可。自謂已足。尋至夾山卓庵。后得夾山書。覽之悚然。乃棄庵至夾山禮拜。夾山曰。雞棲鳳巢。非其同類。出去。安曰。自遠趨風。請師一接。夾山曰。目前無阇梨。此間無老僧。安便喝。夾山曰。住住。阇梨且莫草草悤悤。云月是同。溪山各異。阇梨截斷天下人舌頭即得。如何卻教無舌人解語。安茫然。夾山便打。安因茲服膺數載。 一日問夾山。佛魔不到處。如何體會。答曰。燭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又問。朝陽已升。夜月不見時如何。答曰。龍舍海珠。游魚不顧。 夾山將示滅。謂眾曰。石頭一枝看看滅已。安曰不然。夾山曰何也。安曰。自有青山在。夾山曰。茍如是則吾道未墜也。夾山順世。安因卜居于澧陽洛浦山。后徙朗州蘇溪。四方玄侶輻輳。 示眾云。末后一句。始到牢關。鎖斷要津。不通凡圣。須知上流之士。不將佛祖見解。貼在額頭上。如靈龜負圖。自取喪身之本。僧問瞥然便見時如何。答曰。曉星分曙色。爭似太陽輝。僧問恁么來不立。恁么去不泯時如何。答曰。鬻薪樵子貴。衣錦道人輕。問曰。教中道。飯百千諸佛。不如飯一無脩無證者。百千諸佛有何過。無脩無證者有何德。答一片白云橫谷口。幾多歸鳥夜迷巢。問曰。如何是本來事。答曰。一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問若一向不耘。莫草里埋沒卻也無。答肌骨異芻蕘。稊稗終難映。 上堂云。孫臏收鋪去也。有卜者出來。僧出曰。請和尚一卦。答汝家爺死。僧無語。 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誡主事曰。出家之法。長物不留。播種之時。切宜減省。諦構之務。悉從廢停。流光迅速。大道深玄。茍或因循。曷由體悟。眾以為常。略不相儆。至冬示有微疾。亦不倦提唱。十二月一日。告眾曰。吾非明即后也。今有一事。問汝等。若通者個是。即頭上安頭。若道者個不是。即斬頭求活。時第一座對曰。青山不舉足。日下不挑燈。安曰。者里是什么時節(jié)。作者個語話。時有彥從上座。別對曰。離此二途。請和尚不問。安曰未在更道。答彥從道不盡。安曰。我不管汝盡不盡。答彥從無侍者祇對和尚。安乃下堂。至夜令侍者喚彥從。入方丈曰。阇梨今日祗對老僧。甚有道理。據汝合體先師意旨。先師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且道那句是主句。若擇得出。分付缽袋子。答彥從不會。安曰。汝合會但道。答彥從實不知。安喝出。乃曰苦苦。二日午時。別僧舉前語問安。安自代曰。慈舟不棹清波上。劍峽徒勞放木鵝。便告寂。壽六十有五。臘四十六。塔于寺西北隅。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元安。
俗姓淡。
鳳翔游麟人也。
丱年于岐陽懷恩寺從兄祐律師出家。
唯經與論無不窮核。
乃問道翠微次臨濟。
各餐法味不飫香積之盂也。
斲彫復樸逍遙自如。
聞夾山道盛德至。
造澧陽當稽問轇轕。
又增明凈。
后開樂普山尋居蘇溪。
答詶請益多偶句華美。
為四海傳焉。
以昭宗光化元年戊午十二月遷滅。
享壽六十五。
法臘四十六矣。
臨終告眾頗多警策辭句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鳳翔麟游人。少年出家具戒。通經論。問道臨濟。濟常對眾美之曰。臨濟門下一只箭。誰敢當鋒。師蒙印可。自謂已足。一日辭濟。濟問甚處去。師曰。南方去。濟以拄杖劃一劃曰。過得這個便去。師乃喝。濟便打。師作禮而去。濟明日升堂曰。臨濟門下有個赤梢鯉魚。搖頭擺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誰家齏甕里淹殺。師游歷罷。直往夾山卓庵。經年不訪夾山。山修書令僧馳往。師接便坐。卻再展手索。僧無對。師便打。曰歸去舉似和尚。僧回舉似。山曰。這僧若開書。三日內必來。若不開書。斯人救不得也。師果三日后至。見夾山。不禮拜。乃當面叉手而立。山曰。雞棲鳳巢。非其同類。出去。師曰。自遠趨風。請師一接。山曰。目前無阇黎。此間無老僧。師便喝。山曰。住住且莫草草。云月是同。溪山各異。截斷天下人舌頭。即不無阇黎。爭教無舌人解語。師佇思。山便打。因茲服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