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慧云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釋慧達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襄陽人。幼年在道。尤務脩繕。后業(yè)禪于天臺之瀑布寺。又北游武當山。習靜如前。有陳御歷。江南疫癘大作。達建藥藏于楊都市。所濟殊廣。金陵佛寺之多。過七百所。而達所扶仆起廢。華敞之者。馀三百。仁壽中營七層木浮圖于楊州之白塔寺。復溯江西。至鄱陽豫章諸郡。隨緣演化。以成就功德。沙門慧遠邀止廬岳。造西林重閣七間。誓以黃楠為之材。闔境推求。了不可得。僉欲改圖。達曰。但誠心未至。故追訪無從。茍愿力之堅。則樗櫟將化而楠矣。眾因四出尋索。果得黃楠一谷于境內(nèi)之下巢山。計其數(shù)??闪舜碎w。然窮險無路以出。達偶行歷崖壁間。僅見一處通人往來。遂挽拽至江。??筏而下。略無遺逸者。閣成。宏壯冠世。后忽偏欹于南三尺。地當石門澗。適有大風。從澗起。北吹閣。閣隨以正。晚往長沙。樹立益廣。達率性任真。言無華綺。衣被弊惡。殆不可觀。而檀信向慕。所舉輒遂。亦其感應之理然也。大業(yè)六年七月晦。舊疾增劇。室中異香旋繞。像設流汗。倚臥七日而逝。壽八十七。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興福篇第九
釋慧達。
姓王。
家于襄陽。
幼年在道。
繕修成務。
或登山臨水。
或邑落游行。
但據(jù)形勝之所。
皆厝心寺宇。
或補緝殘廢。
為釋門之所宅也。
后居天臺之瀑布寺。
修禪系業(yè)。
又北游武當山。
如前攝靜。
有陳之日癘疫大行。百姓斃者殆其過半。
達內(nèi)興慈施。
于楊都大市建大藥藏。
須者便給。
拯濟彌隆。
金陵諸寺數(shù)過七百。
年月逾邁朽壞略盡。
達課勸修補三百馀所。
皆鎣飾華敞有移恒度。
仁壽年中。
于楊州白塔寺建七層木浮圖。
材石既充付后營立。
乃溯江西上。
至鄱陽預章諸郡。
觀檢功德。
愿與眾生同此福緣。
故其所至封邑。
見有坊寺禪宇靈塔神儀。
無問金木土石。
并即率化成造。
其數(shù)非一。
晚為沙門慧云邀請。
遂上廬岳。
造西林寺。
晚閣七間欒櫨重壘。
光耀山勢。
初造之日誓用黃楠。
闔境推求了無一樹。
僉欲改用馀木。
達曰。
誠心在此。
豈更馀求。
但至誠無感。
故訪追不遂。
必心期果決。
松散并變?yōu)殚?div id="xuiedgc"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687_1_51_comment'>
如求不獲。
閣成則無日矣。
眾懼其言四出追索。
乃于境內(nèi)下巢山。
感得一谷并是黃楠。
而在窮澗幽深無由可出。
達尋行崖壁忽見一處晃有光明。
窺見其中可通材道。
惟有五尺馀并天崖。
遂牽曳木石至于江首。
中途灘澓??筏并壞。
及至廬阜不失一根。
閣遂得成。
宏冠前構(gòu)。
后忽偏斜向南三尺。
工匠設計取正無方。
有石門澗當于閣南。
忽有猛風北吹還正。
于今尚在。
晚往長沙。
鑄鐘造像。
所至方面若草從焉。
傾竭金貝者。
兢兢業(yè)業(yè)恐其不受。
達任性造真言無華綺。
據(jù)經(jīng)引喻篤勵物情。
然其形服弊粗殆不可睹。
外綜繁殷內(nèi)收理靜。
傍觀沈伏似不能言。
而指撝應附立有成遂。
斯即處煩不撓。
固其人矣。
又為西林閣成。
尊容猶闕。
復沿江投造修建充滿。
故舉閣圓備。
并達之功。
大業(yè)六年七月晦日。
舊疾忽增。
七日倚臥。
異香入室旋繞如云。
閣中像設并汗流地。
眾見此瑞審達當終。
官人檢驗具以聞奏。
達神志如常。
累以馀業(yè)。
奄爾長逝。
年八十七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6—1211 【介紹】: 宋僧。廣安人,俗姓王,字破庵。嗣華藏,歷住臥龍、薦福、靈巖、穹窿、資福等寺,后為廣壽慧云寺開山住持。六坐道場,皆王公巨卿所請,時甚榮之。
全宋詩
釋祖先(一一三六~一二一一),號破庵,廣安新明(今四川廣安)人。
俗姓王。
幼喪父母,從羅漢院僧德祥出家。
出峽依澧州德山涓禪師落發(fā)。
遍參諸方,歷謁溈山行、虎丘瞎堂遠、凈慈月堂昌、雙林水庵、烏巨密庵等禪師。
后歸蜀,歷住果之清居、梓之望川、夔門臥龍山咸平等寺。
又出峽,歷住常州薦福、真州靈巖、平江秀峰、臨安廣壽慧云、平江穹窿山福臻、湖州鳳山資福等寺。
寧宗嘉定四年卒,年七十六。
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禪師法嗣。
有《破庵祖先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所附宗性撰《行狀》。
 祖先詩,以輯自《語錄》及他著的偈頌及《語錄》中單編的偈贊合為一卷。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祖先字破庵。廣安王氏子也。幼歲出家力參祖道。夜不安寢。一衲隨身。聞密庵大弘臨濟之宗。遂腰包參謁。密庵知是大器深加錐拶。一日密庵上堂示眾。忽有省。后密庵住靈隱。命師分座。偶有道者問曰。猢猻捉不住時奈何。師曰。用捉作什么。如風吹水自然成文。有講楞嚴座主。求示。師說偈曰。見猶離見非真見。還盡八還無可還。木落秋空山骨露。不知誰識老瞿曇。時有石田法薰參師。舉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話詰之。薰對曰。焦磚打破連底凍。赤眼撞著火柴頭。師頷之。后出世為嗣法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祖先,字破庵,廣安王氏子也。幼歲出家,力參祖道,夜不安寢,一衲隨身。聞密庵大宏臨濟之宗,遂往參謁,密庵深加勘發(fā)。一日,密庵上堂示眾,忽有省。后密庵住靈隱,命之分座,偶有道者問曰:“猢猻捉不住奈何?”先曰:“用捉作甚么?如風吹水,自然成文?!庇兄v《楞嚴》座主求示,先說偈曰:“見猶離見非真見,還盡八還無可還。木落秋空山骨露,不知誰識老瞿曇?!睍r有石田法薰往參,先舉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話詰之,薰對曰:焦磚打破連底凍,赤眼撞著火柴頭。先頷之,后付以法。
釋性福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性福,字東滄,姓趙氏,通江人也。
生有奇稟,默感通神。
初從二峨山法空長老?? 染,自訪知識,南尋煙水,遂受具足于金陵慧云。
既得戒體,益精律行,常持穢跡金剛經(jīng)神咒,日夜不輟。
先是福謁南海,躡跡普陀,棲止圓通殿三載。
一日散步林間,見白鴉銜片紙墮地,拾而視之,乃斯經(jīng)也。
因翻藏考覈,一心受持,日誦萬回以為恒課,至是虔禮如故。
一夕,慧云靜夜起行,見殿宇微光閃爍,近前視之,唯聞咒聲,乃叩所從,福具以告。
慧云嗟嘆久之,乃曰:“汝自后可號金剛大德。
”福每于壇內(nèi)持咒時,則金剛杵飛舞空中,缽盂中水無火自沸,金剛輪亦自旋轉(zhuǎn)不已。
及持咒畢,其杵方墜,缽水自平,輪轉(zhuǎn)亦止。
嘗咒缽中水,和泥為丸,可療疾病,有求之者,莫不效應。
其靈感如是。
一日有人為畫金剛杵,畫竟,其人遂失所在,相傳為神。
由是名動江左,道俗驚嘆。
明萬歷時,傳戒于荊楚淮揚諸郡,緇素受化者不可勝計。
舊住蜀江長龍山曇華寺,繼徙廣陵福田律院,金剛輪杵具供院中。
壽六十有九,臘四十有一,造塔寺旁,覆全體焉。
明社既屋,清兵南下,進軍江寧,道出廣陵,昏夜塔中有光見者,疑為寶藏,啟而視之,端坐如生,乃移供院內(nèi)塔右。
過者莫不駭異,膜拜而去。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寂光,字三昧,姓錢氏,廣陵人也。
母感異夢而生,年二十一禮凈源,始出塵俗。
初從雪浪習賢首教觀,既徹宗乘,遍參名宿,紫柏、云棲皆相器重。
具戒于慧云,益精毗尼。
及邀帝眷,弘戒五臺,遂升副座助其教授,蓋其行解軼倫,詞旨玄鬯,律學中興,光有力焉。
尋以道貴潛修、功深宥密,乃閉關于小天臺。
面壁治心,妙觀有得,謂理窮虛悟,學歸實踐。
因發(fā)腳歷衡岳,登廬阜,江州眾信延住東林,池中白蓮不種自生,符遠公再來之讖。
又與塔龕中得晉太尉陶侃所奉文殊金像,憨山目驗,為之作記刻石。
復徇眾請,移錫衡山雉潭。
相傳潭下有龍,時見怪形,光為說戒,竟自馴伏。
晉藩聞之,遣使迎迓,戾止清涼,為建龍華大會,宏敷戒席。
藩妃齋肅,供紫伽黎。
回駐維揚,興石塔寺,掘地得舍利小金塔及斷碣,有“坡公石塔得三昧”之語,名號符合,驚為夙記。
嘗演戒于金陵大報恩寺,浮屠放光者二十馀夜。
都人請興寶華寺,山舊為寶師道場,妙峰立銅殿于山巔。
光至,開千華大社,學侶云集,院宇重新。
崇禎壬午,荊王請興溈仰道場。
癸未,奉詔主修報恩,宏光改元,金陵設壇讖薦,特賜紫衣白金,敕文武百官迎謁于寺,稱國師焉。
以乙酉六月四日,寂于山寺。
先三日命侍者進歷,指示化期,曰:“吾為大明律師,說法利生,垂四十年,吾愿畢矣,當與眾別。
”屆期,命具湯浴,更衣跏趺,誡眾號佛,端坐而逝。
光道相清粹,豐骨凜然,慈藹接物,孜孜不倦。
慨世末道污,輕蔑毗尼。
乃服膺師傳,專宏律法,足跡遍海內(nèi),臨壇演戒百有馀所。
最后,魯王請宏戒于越之大能仁寺。
又主嘉興三塔寺壇。
潞王請登昭慶古佛戒壇,尤為勤瘁,修建梵宇凡十數(shù)處,所至感應皆不可思議,出于意念之表。
壽六十有六,坐夏四十有一,立塔華山千華社,龍山額曰“光明金剛”,謚“凈智律師”。
所著《梵綱直解》四卷及《十六觀經(jīng)懺法》。
清乾隆時,釋福聚奏請以《梵綱直解》編入大藏,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