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法運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5—594 【介紹】: 隋僧。咸陽人。俗姓孟。七歲入道,博誦法言。受戒后志愈清厲,學(xué)行為同輩所推,號無上士,北周武帝以為周國三藏,任陟□(山左)寺主。入隋,住清禪寺。帝后欽敬,布施甚多。臨終,以衣資施于三寶,無疾而終。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咸陽孟氏。
七歲入道。
循聽講肆。
久之依止禪師開公。
而攝念焉。
逮于受具。
其志逾清厲。
學(xué)僧祇。
十有馀遍。
而講解之。
致徒三百。
京輔以為宗。
后以言說無益。
更脩前行。
形若槁木。
心如死灰。
于是色想除。
而光明發(fā)。
六行偏精。
五門并達矣。
開公以上首稱之。
眾中同學(xué)歸敬。
開亡。
遂以其徒二百馀人。
委之訓(xùn)導(dǎo)。
聲馳隴塞。
化滿關(guān)河。
趨承下風(fēng)。
千里相屬。
周武帝尤加欽注。
詔曰。
崇禪師精悟獨絕。
所領(lǐng)學(xué)徒。
淑于德義。
未聞有犯。
可為國之三藏。
并陟岵寺主。
崇以職事滯淹。
假以他緣。
奏乞于免。
詔從之。
及廢教。
徇俗不自異。
詔授金紫光祿。
終無所屈。
大象初。
隋文帝以潛德秉周政。
大法且復(fù)。
詔先度百二十僧。
崇預(yù)其數(shù)。
住興善寺。
仍詔充寺主。
固辭。
乃募緣創(chuàng)寺。
以酬宿愿。
蓋以法運之否。
昔嘗許之云。
帝登極。
卒營九寺。
以足十?dāng)?shù)焉。
常是時。
我唐高祖。
方以留守居太原。
亦割宅為清禪寺。
以致眾。
煬帝居晉邸。
斥民七十戶水硙碾等。
為寺基業(yè)。
開皇初。
賜帛一萬四千匹。
布五千端。
綿千屯。
綾二百匹。
錦二十匹。
上色米千石。
皇后錢五千貫。
氈五十領(lǐng)。
剃刀五十具。
其建浮圖也。
仍以神尼智仙所授舍利六粒。
用助弘業(yè)。
會教門載啟。
深契帝心。
詔匠杜崇如法營治。
賜錢三千馀貫。
為磚瓦費。
又悉斂內(nèi)宮。
及躬所御故服。
得一千三百襲。
使鬻之。
以資匱竭。
晉邸在楊越。
自其鎮(zhèn)造露盤十一級。
始開皇十一年。
至十四年乃畢工致。
而冠之浮圖之顛。
見者稱嘆。
其馀佛堂僧院。
皆王力焉。
詔崇出入禁籞。
無擁通宮籍。
以為常。
因為帝后。
述凈土業(yè)。
帝每自稱師兒。
后自稱師女。
其恩禮之重如此。
開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無疾卒于所居之房。
壽八十。
上哀慟。
詔所司營給喪事。
塔全身于終南山。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七 習(xí)禪篇之二
釋曇崇。姓孟氏。咸陽人。生知正見幼解信奉。七歲入道。博誦法言。勤注無絕。后循聽講肆雄辯無前。乃以慧燈欲全本資攝念。圣果將克必固定想。因從開禪師而從依止。逮乎受戒志逾清厲。遂學(xué)僧祇十有馀遍。依而講解。聽徒三百。京輔律要此而為宗。后弊于言說更崇前觀。額上鼻端是所存想。山間樹下為其居處。既而光明內(nèi)發(fā)。色相外除。形木若枯心灰猶死。偏精六行冠達五門。開公處眾稱為第一。遂得同學(xué)齊敬。又號為無上士也。及師亡遺囑令攝后徒。于時五眾二百馀人依崇習(xí)靜。聲馳隴塞化滿關(guān)河。尋路追風(fēng)千里相屬。填門盈室坐誨門人?;虺跣薏粌簟;蚪K學(xué)人空。念彼慈悲弘斯正則。周武皇帝特所欽承。乃下敕云。崇禪師德行無玷精悟獨絕。所預(yù)學(xué)徒未聞有犯。當(dāng)是尊以德義。故則眾絕形清??蔀橹車啬耆乌灬菜轮?。即從而教導(dǎo)。僧尼有序響名稱焉。每為僧職滯蹤。未許游涉乃假以他緣遂蒙放免。末遺法淪蕩便從流俗。外順王威內(nèi)持道素。又授金紫光祿等銜。并不依就。雖沈厄運無癈利人。大象之初皇隋肇命。法炬還炤。即預(yù)百二十僧。敕住興善。尋復(fù)別敕令宰寺任。重勤辭遜又不受之。而道冠僧群。王公戒范。昔以佛法頹毀。私愿早隆。謹造一寺用光末法。因以奏上。帝乃立九寺以副崇愿。皆國家供給終于文世。高唐公素稟行門偏所歸信。遂割宅為寺引眾居之。敕以虛靜所歸禪徒有譽。賜額可為清禪。今之清明門內(nèi)寺是也。隋氏晉王欽敬禪林。降威為寺檀越。前后送戶七十有馀。水硙及碾。上下六具永充基業(yè)。傳利于今。天子昔所承名。今親正業(yè)。開皇之初敕送絹一萬四千疋布五千端綿一千屯綾二百疋錦二十張五色上米前后千石?;屎笥窒铝钏湾X五十貫氈五十領(lǐng)剃刀五十具。崇福感于今愿。流于后望。建浮圖一區(qū)。用酬國俸。帝聞大悅。內(nèi)送舍利六粒。以同弘業(yè)。于時釋教初開。圖象全闕。崇興此塔深會帝心。敕為追匠杜崇。令其繕績。料錢三千馀貫計。塼八十萬。帝以功業(yè)引費??钟袇T竭。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總一千三百對。以助隨喜。開皇十一年。晉王鎮(zhèn)總楊越。為造露盤并諸莊飾。十四年內(nèi)方始成就。舉高一十一級。竦耀太虛。京邑稱最。爾后?遺相接。眾具繁委。王又造佛堂僧院。并送五行調(diào)度。種植樹林等事。并委僧眾。監(jiān)檢助成。崇既令重當(dāng)朝。往還無壅。宮閤之禁門籍未安。須有所論執(zhí)錫便進。時處大內(nèi)為述凈業(yè)。文帝禮接自稱師兒。獻后延德又稱師女。及在于本寺則敕令載馳。問以起居。無晨不至。自所獲外利盡施伽藍。緣身資蓄衣缽而已。開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遷化寺房。春秋八十矣?;是榘K下敕葬焉。所須喪事有司供給。皂白弟子五千馀人。送于終南至相寺之右。為建白塔。勒銘存今。初崇未終七日。寺內(nèi)幡竿無故自折。門外汲井忽爾便枯。眾怪其由也。及至晦夜。崇遺告曰。吾有去處今須付囑。即以衣資施于三寶。及至后夜覺有異相。就而觀之方知氣絕。無疾而逝。形色如生。因以奏聞。莫不懷慟。
僧法純 朝代:北周至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9—603 【介紹】: 隋僧。扶風(fēng)始平人,俗姓祝。北周時出家,歷住長安陟岵、天宮二寺。廢佛時,返俗。隋初仍為僧,住大興善寺。文帝請為戒師,遂入禁中,為傳戒法。辭歸寺,遂行方等懺法,常誦經(jīng)習(xí)禪,頗有異狀。開皇十五年,復(fù)入為皇后受戒。有著述十卷。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祝氏。
扶風(fēng)始平人也。
自周朝入道。
住京師陟岵天宮二寺。
備歷廢教之酷。
逮隋祖龍潛。
圖啟法運
乃先復(fù)菩薩僧百二十人。
純其一焉。
住大興善寺。
鞭策三業(yè)。
上聞之。
請為戒師。
然固以德薄辭。
上因幸其所處行禮。
施子。
優(yōu)渥。
純嘆曰。
身命無常。
何可保愛。
檀供難消。
吾其行方等懺法乎。
更四十五年。
除食便利。
不出凈場。
遂感燈無膏油而光??相續(xù)者七晝夜。
或聞場中。
有演說教授聲。
就視之則寂然。
俄而易法服。
行市里中。
代傭保執(zhí)役。
雖瑣屑猥賤莫憚。
有?錫則慘然曰。
愛賊既來。
獄王潛至。
打縛不久矣。
且以經(jīng)像。
悉乞于人。
衣則糞掃而已。
其宣導(dǎo)用十地經(jīng)論。
金剛般若。
金光明。
諸法無行等。
二十五卷。
開皇十五年入內(nèi)宮。
授皇后戒法。
所獲施利隨盡。
仁壽三年五月十二日。
無疾卒于凈住寺。
春秋八十五。
先是閉室靜坐。
弟子慧進。
見白衣童子。
手捧光明。
侍立純右。
問曰。
此是何人。
答曰。
第六欲天。
頻來召我。
我以著樂妨于脩習(xí)。
終不許也。
若無佛法處。
我則愿生以化迷類。
久之雙鴿集于衣桁。
注目視純。
都無懼色。
純徐謂其徒曰。
汝毋自縱。
毋自欺。
又謂我今忽覺身乘自象。
何也。
其妄業(yè)歟。
遺命以身施飛走。
弟子慧昂等。
率諸檀越。
鑿龕于白鹿之原。
外開門穴以置之。
既而筋肉俱盡。
骸骨植立自如。
因復(fù)塑飾。
以貽永久焉。
沙門彥琮。
撰序贊之辭。
以美其德。
碑文則昂之辭也。
昂幼育于純。
姿情閑雅清爽。
有集十卷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八 習(xí)禪三
釋法純。俗姓祝氏。扶風(fēng)始平人也。初出家日在于周世。備聞?wù)逃H奉明師。意在定林情兼拯溺。住帝京陟岵天宮二寺。往來居止通慮為先。逢于廢教退僧潛匿城市。內(nèi)持道服外假俗衣?;仕逯d厥初度首。即百二十人之一也。住大興善。鞭勒形心有逾前稔。文帝聞純懷素請為戒師。自辭德薄不敢聞命。帝勤注不已。遂處禁中為傳戒法。四事厚禮。不勝其供辭還本寺。嘆曰。危身脆命無常不久。終日保養(yǎng)何見牢固。上供難銷。遂行方等懺法。四十五年常處凈場宗經(jīng)檢失。除食便利馀無闕廢。嘗于道場然燈。遂感燈明續(xù)焰經(jīng)于七夜不添油炷而光耀倍常。私密異之。為滅累之嘉相也。又油甕所止在佛堂內(nèi)。忽然不見。乃經(jīng)再宿還來本處。而油滿如故。每于夜靜聞有說法教授之聲。異香尋隙氣沖于外。就而視之一無所見。識者以為幽祇所集故也。而謙弱成治趣務(wù)造功。不累形骸用清心海。至于三秋霖滯民苦者多。純乃屏除法服微行市里?;虼擞棺鳌J掠櫵饺?。有與作價反乞貧人?;蛞姷浪滓路茐膲m垢。皆密為洗補。跪而復(fù)處。及巾屨替藉穢污臭處。皆縫洗鮮全。其例甚眾?;蛴陟o時摙廁擔(dān)糞。有密見者告云。若情事欣泰愿共同作?;驗樯嘁邸F菩竭\水?;蛲趼菲D岨。躬事填治。因而勵俗。相助平坦。有來?錫皆慘然不樂??谠?。愛賊既來獄王潛至。打縛不久矣。故所獲財物。并施大眾。不造經(jīng)像。人問其意。云行道者所乏耳。因以趣入也。故王公等施日盈門首。皆回與僧。而自著糞掃袈裟。內(nèi)以布裙又無腰襻。以繩收束如中國法。寺僧服其行也?;蛴胁桓沂苷?。以為勝人。所奉稍異常徒。自敘云。余初出家依于山侶。晝則給供清眾。暮則聚薪自照。因而誦經(jīng)得二十五卷。謂十地經(jīng)論金剛般若論金光明諸法無行等。并講習(xí)通利。故其所宣導(dǎo)皆引用斯文焉。開皇十五年。文帝又請入內(nèi)。為皇后受戒。施物出宮。隨散并盡。故貧窶之士。聞純之入內(nèi)也要必有賜。并聚集街首待施而還。仁壽三年遂覺不悆閉室靜坐。而無痛所有。白衣童子手捧光明立侍于右。弟子慧進入問。此是何人。答曰。第六欲天頻來命我。但以諸天著樂。竟不許之。由妨修道故也。常愿生無佛法處教化眾生。慎勿彰言。死后任說。至五月內(nèi)。弟子為建大齋。望崇玄福。道俗湊集并在純前。有雙鴿飛來入純房內(nèi)。在衣桁上。注目看純。雖人觸捉都無有懼。純云。任之勿捉。至暮方逝。及其疾甚。人有問者。必誡以法行。不久得自縱自欺。又云。我不覺忽乘白象也。此乃妄業(yè)耳。何由可任。因設(shè)齋食與諸舊別。所有衣資雜物施同行者。任取一事用結(jié)良緣。而神志明悟不覺馀想。卒于凈住寺。春秋八十有五。即仁壽三年五月十二日也。葬于白鹿原南。鑿龕處之。外開門穴以施飛走。后更往觀。身肉皆盡。而骸骨不亂。弟子慧昂等。率諸檀越追慕先范。乃圖其儀質(zhì)。飾以丹青。見在凈住。沙門彥琮。褒美厥德為敘贊云。昂少所慈育。親供上行。為之碑文。廣陳盛事。兼以立性閑穆。識悟清爽。文藻橫被聞于京室。著集十卷頗共傳之。
僧智滿 朝代:隋至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1—628 【介紹】: 隋至唐初僧。并州太原人。俗姓賈。七歲出家,從師習(xí)諸經(jīng),盡其大旨。遂往上黨石墨山,聚徒行道。隋初,法席頗盛。后避喧囂,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禪。文帝時,又遷嵐州土安山。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唐高祖武德元年,住義興寺。突厥侵境時,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賈氏子也。
七歲出家。
即宗定業(yè)。
弱冠登具。
乃弘律乘。
又聽涅槃。
能通大指。
住上黨石墨山。
聚徒行道。
隋初法運再隆。
推而廣之。
則滿之力為多。
故禮懺以攝疏情。
宴坐以陶凡累。
而黑白仰為菩薩戒師。
然非明證。
法不輕授。
未幾徙居黎城東山之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
從之如歸市。
俄依瓚禪師于雁門。
久之徙入京。
益弘靜學(xué)。
隋季之亂。
復(fù)偕同志五十馀人。
西遁嵐州土安山。
方天下擾攘。
而斯地深僻。
曾不覺知。
抑固道力所感歟。
義旗初建。
高祖詔于許公宅供養(yǎng)。
及躬往頂禮。
殊覺凜然。
顧謂裴寂曰。
孤于禪師。
毛發(fā)驚竦何耶。
寂曰。
此則戒神所護而然。
他日又見曰。
弟子舉義師。
以戟定天下。
凡以濟拔眾生也。
惟禪師慈悲加被。
愿使往來無障。
武德元年。
詔以許公宅。
為義興寺。
俾滿居之。
三年詔入京。
時都督弘農(nóng)公劉護。
以撿狁方??邊。
人情恐駭。
奏疏留之不遣。
貞觀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
而禪坐如常日。
沙門道綽問曰。
萬法本空。
然或以觀相入。
或以機緣悟。
何也。
答曰。
緣無所緣。
相無所相。
如是悟入法亦無法。
乃溘然而逝。
是年六月九日也。
壽七十八。
建塔樹碑。
葬于龍山童子谷。
神僧傳·卷第五
釋智滿者。俗姓賈氏。不知何許人也。戒行高潔居于安樂寺。時唐太宗在晉陽。與劉文靖首謀之夜高祖夢墮床下。又見遍身為蟲蛆所食。意甚惡之咨詢于滿。滿曰。此可拜賀也。夫床下者。所謂陛下也。群蛆食者。所謂群生共仰一人活耳。高祖嘉其言。又云。貧道頗習(xí)易。以掛之象明夷之兆。按易曰。巽在床下紛若無咎而早吉晚兇。斯固體大不可以小。小則敗大則濟??勺鞔笫乱詽荷o往不亨乃必成乎。高祖動容曰。雖蒙善誘未敢當(dāng)仁。師眄太宗曰。郎君與大人并葉兆夢。是謂干父之蠱考用無咎。天理人事昭然可知。不可固拒天之與也。天與不取必受其咎。無乃不可乎。高祖拜而謝曰。弟子何幸再煩鄭重叮嚀之意。敢不敬從。滿后不知所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xí)禪四
釋智滿。姓賈氏。太原人。立意矜特不群凡小。七歲出家隨師請業(yè)。凡所受道如說修行。年登冠肇進受具戒。律儀成范資訓(xùn)彌弘。又聽涅槃等經(jīng)。盡其大旨。名教略圓味靜終業(yè)。遂往上黨石墨山。聚徒行道。門徒肅穆緇素歸依。禮供駢羅積而能散。時屬隋初創(chuàng)弘大法。智滿蒸仍國化引而廣之。故使聞風(fēng)造者負笈奔注。眾雜精粗時兼久近。初則設(shè)儀。禮懺用攝恒情。后便隨其樂欲。靜思宴坐。滿躬事眾法身預(yù)僧倫。形止方雅威嚴猛肅。眉目濃朗白黑交臨。預(yù)有參拜莫不神骸而毛動。咸加敬仰為菩薩戒師。而滿不重身名不輕正法。雖苦邀請未即傳授。乃親為竭誠方等。行道要取明證。夢佛摩頂。并為說法。宛如經(jīng)相。方為授法。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絕。而專意靜觀厭此諠浮。乃徙居黎城之東山南流泉精舍。息心之士又結(jié)如林。禪懺兼修止觀齊舍。志弘經(jīng)遠隨務(wù)或乖。又往雁門川。依瓚禪師。涉緣念慧。瓚僧中藻鏡定室羽儀言行清澄。具如別傳。滿嗟遇后展欣附有馀。從瓚歷游所在宗習(xí)。又依住開化結(jié)慮修心。俄為文帝追瓚入京。定門斯壞眾侶乖張。滿乃錄其同志五十馀人。西入嵐州土安山內(nèi)。如前綜業(yè)。大感學(xué)徒。隋季道消。賊徒蜂起。生民墜于溝壑。而滿眾宛然不散。斯亦道感之會也。大唐建義四眾歸奔。乃率侶入城就人弘道。初住晉陽真智寺。以化聲廣被歸宗如市。武皇別敕。引勞令止許公宅中。供事所須并出義府。躬往禮問睹而懼之。顧語裴寂曰。孤見此禪師。衣毛驚起何耶。答曰。計無馀相。應(yīng)是戒神所護耳。重以他日修覲曰。弟子濟拔蒼生。今義興大造。愿往還無障。當(dāng)為立寺。既登京輦天下略平。武德元年。乃詔滿所住宅為義興寺。四事供養(yǎng)一出國家。至三年以滿德為物歸道聲更遠。帝欲處之京室下敕徵之。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駭。都督弘農(nóng)公劉讓啟留滿住用鎮(zhèn)眾心。有敕特聽同安朝寄。武德五年。獫狁孔熾戎車載飾。以馬邑沙門雄情果敢。烽耀屢舉罔弗因之。太原地接武鄉(xiāng)兵戎是習(xí)。乃敕選二千馀僧。充兵兩府。登又下敕。滿師一寺行業(yè)清隆。可非簡例。由是重流景行光問遐邇。晉川髦彥沙汰之馀。睹滿坐受嘉慶。皆來稱美。或拜伏戒范者?;蛞莱辛?xí)住者。常數(shù)二百馀人。而滿恒業(yè)無怠。精厲其誠。時或惰學(xué)親召別誡。委引圣量誘化凡心。預(yù)在聞命莫不淚流而身伏。噎嘆良久并由承法。行已感發(fā)前人。故得機教不妄弘矣。貞觀二年四月。初因動散微覺不悆。遂淹灰管本性無擾。門人同集日遺誡勸。有沙門道綽者。夙有弘誓。友而敬奉。因喻滿曰。法有生滅道在機緣。觀相易入其門。涉空頗限其位。愿隨所說進道有期。滿乃盱衡而告曰。積年誠業(yè)冀此弘持。緣虛無相可緣。引實有何所引。豈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幸早相辭勿塵妄識。綽乃退焉。其堅白持微為若此也。既而氣將漸弱。而志力猶強。侍人圍繞觀者充室。滿端坐舉面徐視學(xué)徒。時次昆吾溘然而卒。春秋七十有八。即貞觀二年六月九日也。當(dāng)終前夕大地振動寺樹摧枝。合眾悲敬衰相現(xiàn)矣。泰山其頹乎。法人斯逝。聯(lián)類如此。舉邑酸切若喪其心。即以其月十二日。旋殯于龍山童子谷中。立塔碑德。自滿舍俗從道六十馀年。潔己清貞冰霜取喻。弊衣節(jié)食才止饑寒。頻經(jīng)斷谷用約貪染。目不邪視言不浮華。凈色子女未嘗瞻對。弱年登歲者不宿房中。受具多夏者方令近侍。約時臨眾誡以行科。馀則靜處小房。晬朝方出。室中唯一繩床。缽袋掛于壁上。隨道資具坐外更無。致使見者懔然改容不覺發(fā)敬矣。又偏重供僧勤加基業(yè)。慈接貧苦備諸藥療。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5—640 【介紹】: 隋唐時僧。京兆華原人,俗姓張。七歲出家。北周毀佛時返俗。隋初投曇猛為師。五年后,辭師南游樊鄧間受戒。北至鄴下蒲晉間,數(shù)參名僧,遍習(xí)經(jīng)論。文帝仁壽間,課業(yè)于華原石門山。煬帝大業(yè)三年,入京闡揚《攝論》,敕召入內(nèi)道場。十三年,詔令巡方。屬世亂,復(fù)返南陽。恭帝義寧二年被召入京,住大總持寺。唐高祖武德年間入住弘法寺,一時名臣多從其學(xué),化盛京輦。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張氏。
其先南陽人。
后徙京兆之華原。
琳方幼時。
外國道人。
過其家。
嘆曰。
此兒當(dāng)隆佛法。
不可處之塵埃中也。
七歲從俗流出家。
非其本志。
遂去而從他師焉。
周氏之禍久。
汩沒不能振。
隋初。
依曇猛法師究定慧學(xué)。
于時法運復(fù)亨。
琳弱冠猶以沙彌南游樊鄧受具。
尋赴青齊。
披討律部。
又研十地于覺法師所。
乃旋鄴都從炬法師。
稟采華嚴楞伽思益等義。
既而匡眾闡化。
名聲益起。
偶至蒲晉。
為道遜道順二法師留講十地。
久之嘆曰。
藥本治病而服藥增病。
豈其理哉。
學(xué)識材辨。
秪以生慢也。
宜求所以治之者。
于是始習(xí)靜念處等法。
俄而漸進大乘無得。
離念唯識等觀。
入白鹿山絕粒者數(shù)矣。
昏則登危巔高樹。
以坐其上。
動經(jīng)旬浹。
后造泰岳。
夜見火光。
環(huán)照峰巒。
即追求之。
見數(shù)尼。
共議唯識。
忽然而隱。
未幾。
入關(guān)中。
遇曇遷禪師為開攝論。
仁壽四年。
詔送舍利于華原石門山之神德寺。
就以課業(yè)。
大業(yè)三年。
沙門還源。
延講攝論于輦下之明輪妙像諸寺。
久之至東都。
齊王暕情深定理。
每從咨決。
鴻臚蘇夔稟宗玄訓(xùn)。
若高陽沙門道雄道體。
趙郡之道獻明則。
成承善誘。
造詣幽微。
洪哲致問曰。
懷道者多。
所專何業(yè)。
答曰。
山谷高深。
意定何在。
哲曰。
山高谷深。
由來自爾。
答曰。
若如來言正當(dāng)馀處取土填谷齊山乎。
哲嘆伏。
十三年具表聞上。
將西巡靈跡。
屬??盜縱橫。
道途梗沮。
僅達襄鄧。
義寧二年。
詔住京之大總持寺。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遠奏。
造弘法寺迎居之。
惟敷中論。
或維摩起信而已。
夜則燕寂。
玄琬律師。
躬膺令則任城王及其母楚國太妃安平公主。
皆邀至第宅授戒。
國子祭酒蕭璟工部尚書張亮檐事杜正倫司農(nóng)李道裕。
并為弟子。
又請智首律師闡揚四分凡十遍。
率先學(xué)眾稟服教法住持。
京輦雖沙彌凈人。
猶明律相。
斯非其功歟。
貞觀十四年。
十月二十六日。
以疾卒于弘法之房。
是日先有素交法常來候。
琳謂之曰。
不戀此生不貪來報緣集即有緣散則無又曰。
以己之疾。
憫彼之疾。
因垂淚。
蓋念諸苦趣也。
復(fù)誡門人曰。
生死道長。
各宜自拔。
時春秋七十六矣。
火葬于終南至相寺舌獨不壞。
再燒之愈覺明潔。
檀那造木塔五丈。
以表其德。
琳于洛邑。
嘗為通事舍人李好德。
課試場屋文業(yè)。
及好德犯國憲。
因逃匿求度。
以免罪。
后事發(fā)覺。
逮琳獄。
上特原之。
或謀害一冤家者三人。
其一人中悔。
投林受戒。
俄而受戒者。
死而復(fù)蘇曰。
見閻王。
王使與二人辨對謀害冤家事。
吾稱以從琳受戒。
不復(fù)知且引琳為證。
王命追所證者有報琳已生他方金粟世界矣。
吾因獲免罪。
放還。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 習(xí)禪五
釋靜琳。俗姓張氏。本族南陽。后居京兆之華原焉。幼齡背世清附緇門。初誕之日有外國道人曰。此兒當(dāng)貴。若出家者大弘佛法。七歲投僧出家。役以田疇無乖道訓(xùn)。不果本望。深惟非法也。自顧而言曰。此而未舍。與俗何殊。更從一師服膺正化。遭周滅法且附俗緣。年在弱冠希期無怠。會隋氏啟運。即投曇猛法師。乃以二事相攝經(jīng)于五年。猶事沙彌未敢受具。慶蒙開法欲廣見聞。辭其本師南游樊鄧。便于彼部奉進大戒。既爰初受法未曉清規(guī)。遠赴青齊聽于律禁。后發(fā)前至為諸聽先。又于覺法師所聽受十地。回趾鄴都。炬法師所采聽華嚴楞伽思益。皆通貫精理妙思英拔。舊傳新解往往程器。時即推令敷化。講散幽旨并驚所未聞。而胸臆所憶猶謂不足。展轉(zhuǎn)周聽博遍東川。蓄解尋師又至蒲晉。有沙門道遜道順者。聲名大德也。留講十地經(jīng)于涼燠。雖復(fù)聽徒欣泰。而志逾煩梗。下坐處房撫膺審曰。法本治病。而今慢法更增。且道貴虛通。而今耽著彌固。此不可也。即舍講業(yè)專習(xí)禪門。初學(xué)不凈念處等法。又嫌其瑣小煩稽人慮。乃學(xué)大乘諸無得觀。離念唯識彌所開宗。每習(xí)一解陶練十年。精其昔知更新后習(xí)。而弊食粗衣。情欲斯絕。后入白鹿山。山糧罕繼。便試以卻粒之法。孤放窮巖又經(jīng)累載。山中業(yè)定昏睡惑心。乃臨峭絕懸崖下望千仞。旁生一樹才得勝人。以草藉之加坐其上。于中系念動逾宵日。怖死既重專深弘觀。后聞泰岳特多靈異。便往尋之。既達彼山。夜見火炬周環(huán)高曜峰巖。即事追求累日方至。乃見五六尼眾匡坐論道。琳初通訊問。共議唯識等理。未盡言間忽然不見。惆悵久悟法誠爾也。后入關(guān)中遇曇遷禪師講開攝論。一聞如舊慧不新聞。仁壽四年。下敕送舍利于華原石門山之神德寺。琳即于此住。居靜課業(yè)。行解之盛名布京師。大業(yè)三年。有沙門還原等。延請帝城。在明輪妙象諸寺。講揚攝論識者歸焉。尋即降敕召入道場。既達東都禪門更擁。齊王[日*東]情深理定。每就咨款請至本第從奉歸戒。鴻臚蘇[蒠-心+(冗-幾+(止*(ㄇ/又)))]。學(xué)高前古。舉朝冠蓋。稟宗師訓(xùn)為舟為梁。高陽道雄道體。趙郡道獻明則等。并釋門威鳳。智海明珠。咸承理味酌以華實。襄陽洪哲。德高楚望風(fēng)力俊駭。聞琳聲穆時彥。故來相架。乃致問云。懷道者多。專意何業(yè)。琳見其詞骨難競。聊以事徵告云。山谷高深意定何在。哲云。山高谷深由來自爾。琳曰。若如來言。馀處取土填谷齊山為定高不。哲悟此一言致詞嘆伏。由是秀穎附津。稽疑重沓。故令譽風(fēng)宣彌繁賞。會琳以象教東漸法網(wǎng)雖嚴至于僧儀正度猶未光闡。欲遍游閻浮備殫靈跡。以十三年內(nèi)具表聞帝。當(dāng)蒙恩詔令使巡方。并給使人傳國書信。行達襄土方趣海南。屬寇賊交侵中國背叛。途路梗澀還返南陽。義寧二年。被召入京。住大總持如常弘演。光陰既積學(xué)者成林。武德三年。正平公李安遠。奏造弘法。素奉崇信。別令召之。琳立意離緣攝慮資道。會隋末壅閉唐運開弘。皂白歸依光隆是慶。乃削繁就簡。惟敷中論為宗。馀則維摩起信。權(quán)機屢展。夜則勖以念慧每事徵研。并使解出自心不從他授。玄琬律師道王關(guān)河躬承令則。自馀法侶歲獻奇?zhèn)?。任城王及太妃楚國太妃安平公主等?;始业廴~請戒第宅。隆禮頻繁。國子祭酒蕭璟。工部尚書張亮。詹事杜正倫。司農(nóng)李道裕等。并誓為弟子。備諸法物恒令服御。久以徒侶義學(xué)爰缺律宗。乃躬請智首律師敷弘四分。一舉十遍身令眾先。故使教法住持京輦稱最。乃至沙彌凈人咸明律相誠其功矣。忽以貞觀十四年秋初染疾。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有沙門法常者。盛名帝宇。素與周旋。故來執(zhí)別。琳曰。不戀此生未貪來報。緣集則有。緣散則無。而神氣澄湛由來不亂。曾病。有問疾者。答云。以己之疾憫于彼疾。因而流淚。想諸苦趣故也。便總集僧眾并諸門人告曰。生死道長有心日促。各宜自敬無累爾神。即右脅而臥。尋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六。馀處通冷惟頂極熱。迄于焚日方始神散。而形色鮮軟特異常比。送于終南至相寺燒。惟舌獨存。再取燒之逾更明凈。斯即正言法之力矣。弟子等四十馀人。奉跪慈顏無由欽仰。百日之內(nèi)通告有緣共轉(zhuǎn)大乘??偹娜f馀卷。并造千粒舍利木塔舉高五丈彫飾之美晃發(fā)中天。廣布檀那用酬靈澤。初琳居世?;詫嶄浿?。每述至理玄凝。無不垂泣嘆奉。言無非涉事不徒行。有通事舍人李好德者。曾于雒邑受業(yè)于琳。后歷官天門。弊于俗務(wù)逃流山藪。使弟子度之。若準(zhǔn)正敕罪當(dāng)大辟。后有嫉于德者。罔以極刑。及下獄徵琳。初無拒諱。監(jiān)獄者深知情量。取拔無由。事從慮過釋然放免。識者以實語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自爰初問法。無憚夷險。衣服壞則以紙補之。床席暖則坐于簣上節(jié)之。又節(jié)量力強羸。名利不緣。語默沈靜。修攝威儀。有異名稱。涕涶莫顯于口鼻。飲食未言于美惡。敬慎之極夫又何加。兼以行位難測。蚤虱不歷于身縱輒投者尋便走散。斯負既抵。故所報類希焉。嘗居山谷須粒有待患繁。乃合守中丸一劑。可有斗許。得支一周。琳服延之乃經(jīng)三載。便利之際收洗重服。故能業(yè)定堅明專注難拔。時值儉歲緣村投告。隨得隨施安樂貧苦。嘗在講會。俗士三人謀害一怨。兩人往殺。其一中悔從琳受戒。歲紀(jì)經(jīng)久并從物故。而受戒者忽死心煖。后從醒寤備見昔怨及同謀者論告殺事。其受戒人稱枉不伏。引琳為證。王即召追。證便有告。琳生他方金粟世界。王既感證。因放此人。又琳一生所至伽藍撝謙自牧。逮至名高福重?錫日增。并委侍人口無再問。及后為福方恨無財。出以示之。琳曰。都不憶有此物也。斯寔據(jù)道為務(wù)情無世涉??蓵敬銥閹熺R。自住弘法敷化四方。學(xué)侶客僧來如阛阓。招慰安撫隨事憂承。而度雜公私憲章有敘。故使外雖禁固內(nèi)實通流。山林望而有歸。軌道立而垂則。逮于歿后此法彌崇。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馀。至于敘接賓禮僧儀邕穆者。莫高于弘法矣。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僧眾創(chuàng)停仄陋而已。琳薰勵法侶共經(jīng)始之。今則堂房環(huán)合廚庫殷積??椭骰焱チ綦S意。裕法師云。以道通物。物由道感?;萦傻纴?。還供道眾。故僧實由客。深有冥功。裕語有琳近之矣。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七九九八
宗鍪(一二○八——一二八七),字友云,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俗姓王氏。年十九出家,后參靈隱善禪師得法,住廬陵龍濟寺?;蛞詮缴秸伲桓?。至元二十四年卒,年八十。見釋惟則《友云禪師塔銘》(《天如惟則禪師語錄》卷六,載續(xù)藏經(jīng)第二編第二十七套第五冊)。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宗鍪禪師者。
號友云。
姓王氏。
廬陵人也。
幼不茹葷。
年十九。
辭親修大僧事。
長者多器之。
既而遍見大有道者。
不事宗乘章句。
獨以睡夢。
時不能作宰為憂。
晉陵華藏善公遷靈隱。
鍪南渡依之。
踰年機不合。
擬別參。
未發(fā)。
偶見僧讀珍藏叟自贊。
鍪亦隨玩。
乃咀嚼其語。
始駭靈隱門賢非泛泛也。
其詞曰。
參禪無悟。
識字有數(shù)。
眼三角似燕山愁。
胡面百摺如趙婆呷。
醋一著高出。
諸方敢道。
飯是米做。
鍪遂堅志請益于善。
而兄事于珍。
久方契旨。
辭去。
道繇佛頂峰下。
倦行憩山莊。
磐石。
愛其山林蓊蔚。
指問莊叟。
叟告曰。
內(nèi)有龍濟古寺。
先系修山主故址。
今廢鍪曰。
居之可乎。
莊叟曰。
彼中狼虎甚多。
師能居之。
何不可。
鍪竟剪棘縛茅以居。
木食澗飲。
或雪寒無宿。
火日啖菖??數(shù)寸而已。
有時長笑而吟曰。
山僧有分住煙蘿。
無米無錢莫管它。
水似琉璃。
山似玉。
眼前盡有許來多。
靈隱善公知之大喜。
自題小相。
以贈鍪曰。
妙峰孤頂草離離。
橫按竹篦三尺鐵。
只許佛頂龍濟知。
父子不傳真妙訣。
于是有志之士。
餐風(fēng)而向之。
因人建立叢社焉。
鍪嘗書門曰。
除卻眼耳鼻舌那個是你自己。
若也道得許你。
親見龍濟。
其或未然。
且居門外有對者。
鍪皆叱逐之。
珍藏叟聞而笑曰。
恁么為人。
其靈龜曳尾乎。
雖然也是六月霜花。
乃遣僧問曰。
和尚曾接得幾人。
鍪曰。
山僧失利。
僧回舉似藏叟。
叟唯唯。
乃疏辭徑山。
推鍪代之。
鍪曰先師壟土未乾。
遺訓(xùn)在耳。
矧我龍鐘無似之人。
更何所圖甘言軟語。
而與朱紫為鄰哉。
稱病不起。
鍪年八十。
日不停務(wù)。
夜據(jù)匡床。
合眾環(huán)聽垂訓(xùn)。
孜孜不倦。
一日告眾曰。
先師春秋八十有四。
吾年雖得企及。
法運衰矣。
罪在我躬。
言訖涕下。
已而彈指一聲曰。
只此是別眾語也。
僧問。
臘月三十日時如何。
鍪曰。
門無索債人。
眾悽然。
請開末后方便。
鍪曰。
一燈在望。
更無言說。
大地平沉。
虛空迸裂。
泊然而化。
塔于佛頂峰上。
初道俗請建壽塔。
鍪固止之曰。
何哉老僧朝死夕埋。
獨污龍濟一塊土。
不必尋山擇地也。
我每笑溺信形家。
圖穴興旺。
使圣賢法緣媚于黃土。
顧而為之。
豈初心乎。
贊曰。
妙峰父子。
始末行藏。
不匯而符。
所謂水月交羅。
鏡燈互入。
豈可以孤峻而病之。
易曰。
十年乃字反常也。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雪嶠,寧波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鄞縣朱氏子。二十九歲出家。行腳無有人處。后訪秦望山妙禎山主。主舉他心僧因緣。一僧參曰。那里來。僧曰天竺來。他心曰。我聞有三天竺。你那一竺來。速道速道。師自是疑情頓發(fā)。次日曳杖至石頭上高提曰。那一竺來。速道速道。忽前后際斷。返天臺。抬頭見古云門三字。大悟。途中作偈曰。一上天臺云更深。腳根踏斷草鞋繩。比丘五百無蹤影。見得他時打斷筋。因入雙髻。誅茅。次參云棲龍池。出世日。拈香供云門匡真偃禪師。后東塔開堂。又供龍池。示疾書偈曰。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冰霜曉。吃杯茶。坐脫去了。塔全身于云門。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圓信。京兆之房山人。薙發(fā)白云山。禮大僧德敬為師。往來上方紅螺之間二十馀年。行腳所至。為武林淮安六安終南。每住輒數(shù)載。以嘉靖庚申。至太岳駐錫虎耳巖穴。而哮者爭避匿去。倚石為屋。稍稍剪夷其積。圜瓢數(shù)十馀。踞石沿澗。出入幽花美箭之中者。累累如笠。巖上蓮池二。闊可二丈。旱歲不竭。蓬室三方廣當(dāng)身。所得一縷一粲。盡以供十方游衲。行之?dāng)?shù)年。遂成叢林。傾震旦。士女號呼悲啼。而至者不至虎耳巖。猶未躋岳也。至巖不頭面頂禮者。自以為慳緣。必痛哭去。否則謹伺巖扉外。經(jīng)數(shù)日得一見。則喜過望。以故。虎耳巖之名。遍天下。計賢士大夫之轍以日至尚方之賜。掖庭之供。以月至。自嘉隆以來。耆宿之著聞。未有若師者也。然師務(wù)為密行。不以解顯。應(yīng)機之言。多依孝敬。撫摩煦煦。猶乳母之于驕子。金錢涌而至。拒不納。有贈糈者。付嘗住作供。四十馀年。影不出山。趺坐一龕中。如朽株。雖利根之士好為奇談。詭學(xué)者睹其顏。莫不肅然增敬。師夏臘最高。逆其生。當(dāng)在宣成間。諸徒屬。試以臘叩。不答。嘗簡其篋。得舊??衣。忽云。此武皇帝七年。王城中施食。所得衣也。叩之。復(fù)不答。后終于山慈圣出藏金。為師治塔焉。嚴蓬頭者。襄人。日誦彌陀佛數(shù)萬聲。性高潔。施貲嘗累千金。揮之如塵土。蹤跡甚異。人不得而凡圣之。亦絕世奇人。不二之流也。 明河曰?;蛟啤2欢?。姓徐。世為襄善門。徐生長。不二送出家。挈妻入五臺山修行。不二尋覓父母累年。得于冰雪堆中見不二。大怒曰。不肖子。何故遠遠奔來。汝以我為父母。我已出家。以我為知識。我未悟道。大丈夫出世。孤峰絕頂。一間草屋。了辦自已不暇。尚當(dāng)為生死愛情所使。至于此乎。速去。無落吾事。不二遂南還。居虎耳巖。為世大知識。雖不二靈根夙種。固有自來。而開發(fā)之助。亦繇父母。團圞一門。又出襄地?;蜃札嫾胰嗽俪觥2豢芍?。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雪嶠圓信禪師者。
四明人。
姓朱氏。
出龍池傳禪師之門。
首住徑山。
終于會稽云門。
諸方服其神駿。
推尊之曰信公。
高懷無我。
至性不羈。
笑罵自繇。
人天罔測。
卸勝劣之戈甲。
劈今古之藩籬。
縱饒一問十答。
而紫羅帳里。
不撒真珠。
假使未聞先悟。
而千丈巖門。
尤遭點額。
大有傷弓之鳥。
見形高飛。
所以短販之徒。
望風(fēng)栗足。
故雖獨據(jù)胡床。
不啻沖霄野鶴。
以至屢遷名剎。
仍然本色山翁也。
公生九歲。
聞彌陀經(jīng)。
即知有出世法。
于是。
讀書常諾諾。
而罷之。
然詞語絕塵。
風(fēng)儀瀟灑。
猶王謝之玉壺冰映。
又愛與方客游。
游必領(lǐng)益。
年二十九。
竟去家矣遂。
訪妙禎禪宿。
于秦望峰下。
禎舉古激之。
公反覆研究。
連七日不知寢食。
忽仆于石。
前后際斷。
如日輪迸空。
天地一色。
沖口得偈。
勢不自禁。
欲往天臺尋印證者。
度若耶溪。
忽翹首。
見古云門三字。
得大休歇。
乃曰。
一上天臺云更深。
腳跟踏斷草鞋。
繩比丘五百無蹤跡。
見得他時打斷筋。
遂別策。
入雙髻峰蘿龕石室。
灰世忘緣。
間發(fā)新聲。
豪吟達旦。
而刀斧無痕。
諸方景焉時有云棲高弟聞谷者。
雅相敬善。
一日谷行腳回。
舉幻有傳和尚相見機緣。
且稱傳公葆重。
有類明教嵩。
枯淡過于馀杭政。
其接人真西河獅子也。
公乃三詣龍池。
契其機。
與悟修二禪師。
為雁行焉。
后悟主天童。
修主磬山。
公獨庵居。
垂三十載。
黃公端伯。
余公大成。
請就徑山祖庭。
升座拈提臨濟宗旨。
端伯還西江。
于崇禎庚辰。
以廬山開先寺迎公。
諸山宿衲俱集。
公一以胎風(fēng)簸雨之舌。
振其拈花落草之機。
或不耐公笑詈而去。
或經(jīng)公指喚。
而心曠神怡。
公忽拽杖還舊隱。
眾驚遮挽之。
不可。
時往來衲子。
傳天童規(guī)制宏壯。
條令斬新。
乃至運瓦搬石。
伺杵負薪。
無不徹底為人。
公獨罵之。
逮天童訃至。
公又慟之。
侍僧曰。
大師昔何罵。
今何慟也。
公良久。
撫膝而起曰。
咦。
我掌寧獨鳴乎。
遂躬至天童。
書挽章而奠之。
詞曰。
同出龍池入路長。
吳興分袂過錢塘。
多年掛錫玲瓏石。
今已藏身寂寞鄉(xiāng)。
云面揭開紅日。
眼山眉愁斷白花。
香離離一片苦心事。
且道何人在影堂。
北還。
又入龍池。
于傳公塔前。
拈香曰。
桐棺山下養(yǎng)龍池。
步入涼風(fēng)覓我?guī)煛?div id="ixl5xft" class='inline' id='people_53902_3_132_comment'>
當(dāng)戶娑羅空腹樹。
迎階芳草昔人眉。
追思滴血曾留偈。
會寫傳燈嗣法詩。
今日塔前成九頓。
流源千載繼孫兒。
耆舊乃請示眾。
公曰。
我昔第三度登龍池。
先師曰。
你草鞋猶未脫也。
我道。
何處見草鞋來。
先師微笑而止。
我即呈偈曰。
數(shù)載龍池三度登。
重重問話舌生冰草鞋分付虎狼去。
雙髻峰頭一個僧。
又思。
當(dāng)初在山陰。
看云門語錄。
得他的力。
又在云棲。
亦有機錄。
豈可忘卻。
所以云門云棲一齊拈香供養(yǎng)。
諸方便道徑山遙嗣云門。
徑山以為不然。
瓜有根樹有葉。
樹高千尺。
葉落歸根。
豈可孤負禹門先師。
斷斷無此理也。
然宗門事。
把住也繇我。
放行也繇我。
有時作賓。
有時作主。
有時賓主齊彰。
有時賓主雙忘。
此乃臨濟家機用。
人天莫測。
庸人豈得知也。
還雙徑。
禾城道俗。
以東塔禪林。
堅致于公。
公為笑留。
名緇貴素。
日繞枝藜。
公眼幻青白。
眾益心驚。
晚住云門。
公年七十有六矣。
機用益峻。
精神益勁。
嘗自號曰青獅翁。
或稱語風(fēng)老人。
又曰迦那尊者。
每攜童子山游。
人見訪。
或打觔斗。
人擬議。
叱退之。
雛禪竊論公弗恤也。
順治丁亥中秋。
謂弟子曰。
古人立化的也有了。
坐亡的也有了。
至倚杖倒卓都有了。
畢竟老人。
怎生去好。
語訖大笑。
書片紙曰小兒曹生死。
路上須逍遙。
皎月冰霜。
曉吃杯茶。
坐脫去了。
乃入寢室。
憨臥數(shù)日。
忽起坐。
索茶而啜。
連唱雪花飛之句。
擎杯脫去。
世齡七十七。
瘞全身于云門。
庚子朝廷。
慕之賜帑全五百。
并委書弘覺忞禪師。
而新公之塔。
又臨公頂相于宮中。
而事焉。
公居開先時。
弘覺為西堂。
洎嗣天童。
而公獨鐘愛之。
故弘覺禪師。
以猶子。
紀(jì)公千秋之綱目。
甚詳也。
贊曰。
整齊法運。
臨淵履冰。
爰師篤慎其心也。
蠡測者謂。
師蹶弛自了則優(yōu)。
為人則寡。
蓋明之中葉。
少室宗風(fēng)。
循規(guī)蹈矩。
如喑若聾。
非師濯之以清泉。
激之以霜鐘。
則天方夢夢耳。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四
釋圓信,字雪嶠。姓朱氏,鄞人也。年二十九,始為僧進具。欲往天臺訪尋知識印證,忽舉頭見古云門三字,豁然大悟。遂返縛茅雙髻峰,復(fù)以偈謁云棲,更參龍池,室中機契。萬歷間遷徑山,復(fù)住廬山,嘗作《凈土詩》,自敘云:“甲子秋,游黃山,直上危峰絕頂,若升忉利,忽空中人語:‘比丘久隱,時當(dāng)弘法,眾生差異,善調(diào)伏之?!敝獌敉涟僭?,成于黃海光明頂也。崇禎八年,中丞余大成、司理黃端伯訪信徑山,即請開法。丁亥八月二十六日示疾,書偈端坐,索茶,飲半盞而寂。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九
釋弘禮,字具德。
姓張氏,紹興人。
初為鍛工,好與黃冠游。
有紫陽洞蘇道者,教以息養(yǎng)方,本天臺《小止觀》與《首楞嚴》合,因讀是經(jīng)而發(fā)正信,投普陀寶華庵仲雅祝發(fā)。
既受具,乃參三峰漢月藏禪師,因承記莂,授以臨濟正宗。
是宗在明初法運中微,漢月初從折竹洞悟,徹盡法淵,后乃得源流于金粟悟,而其始終加護者,則在網(wǎng)宗。
網(wǎng)宗者,全提五家宗旨,而于臨濟則從一句中分寶主玄要照用,堂奧森嚴,使學(xué)者不滯鑒覺,洞抉佛祖心髓。
弘禮聞之,亟往參叩。
時漢開法安隱,以本來面目示之,苦求未得,偶窺鏡見影,被同侶一推,猛然有省。
由是精進,服勤左右,歷三峰、鄧尉者,十有七載。
徹悟宗旨,遂承衣拂。
三峰既歿,同參潭吉忍,著《五宗救》,弘禮贊助居多,書成而闡揚綱宗,三峰道法始曉然于天下。
雖當(dāng)時辨難三峰者,持論不無異同,是書一出,淆訛立判矣。
潭又告寂,弘禮歸隱云門,御史念臺劉公請主廣孝寺,陶鍊學(xué)人,名動諸方。
繼遷安隱、顯寧,復(fù)應(yīng)江北請,說法泰興之慶云,秦郵之地藏,維揚之天寧,嗣居佛日、靈隱、會稽、華嚴、徑山。
先后十坐道場,開大法門,雷震海內(nèi)。
在天寧日,湖海浩歸,衲侶奔奏,所謂五千衲子下?lián)P州者,紀(jì)其實也。
靈隱方興巨工,事同開創(chuàng),大殿火,重新之。
施者坌集,購大木于深山,人力罕致。
一夕雷雨,暴洪汛漲,浮涌畢達,缺一石礎(chǔ),感神示夢,因之募得。
故功成鉅麗,甲于天下。
又以其馀葺浙之廣孝、安隱、法相、靈峰諸寺。
而徑山頻以興復(fù)請,乃以靈隱付其徒晦山,而自往徑山。
將興法席,為弟子巨渤封塔,再至天寧。
臨行機語,皆似息機投老者。
既至七日,刻晷為筵,熱香禮佛,五鼓易衣,端然坐逝。
時康熙丁未十月十九日也,壽六十八,僧臘四十七,塔于靈隱慧日軒。
吳梅村祭酒偉業(yè)為之銘。
著有《弘宗說》、《正訛說》二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漢軍旗人,閻氏,字君直,號硯香。
官河南知府,遷鹽運使。
工篆隸,收藏金石甚富。
以筆法運入畫境,故所畫深樸蒼茫。
相傳趙之謙曾從學(xu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42—? 【介紹】: 清湖南清泉人,字芍棠,一字爵棠。
初為彭玉麟幕僚,光緒間歷任浙江、廣東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曾出使日本、俄國。
累官廣西巡撫,主張出讓廣西礦權(quán),借法款、法兵鎮(zhèn)壓廣西人民起義,激起國內(nèi)拒法運動,旋被解職。
曾與彭玉麟同撰《國朝柔遠記》,綜述順治元年至同治十三年中外關(guān)系。
另有《東游日記》、《東洋瑣記》、《使俄草》、《瀛海卮言》。
全臺詩
王之春(?~?),字芍棠,清湖南清泉人。曾任四川布政使、廣西巡撫。廣西巡撫任內(nèi),允諾將轄內(nèi)鐵路和礦山開采權(quán)讓給法國,引發(fā)林白水、劉申叔憤慨,擬刺殺之,事未果。乙未(1895)割臺之際,復(fù)援引西人觀念,倡建「臺灣民主國」以抗拒日本統(tǒng)治,張之洞發(fā)給總理衙門之電文,即引述王氏之意。著有《談瀛錄》三卷、《國朝柔遠記》、《椒生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