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法瓚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僧智滿 朝代:隋至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1—628 【介紹】: 隋至唐初僧。并州太原人。俗姓賈。七歲出家,從師習諸經(jīng),盡其大旨。遂往上黨石墨山,聚徒行道。隋初,法席頗盛。后避喧囂,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禪。文帝時,又遷嵐州土安山。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唐高祖武德元年,住義興寺。突厥侵境時,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賈氏子也。
七歲出家。
即宗定業(yè)。
弱冠登具。
乃弘律乘。
又聽涅槃。
能通大指。
住上黨石墨山。
聚徒行道。
隋初法運再隆。
推而廣之。
則滿之力為多。
故禮懺以攝疏情。
宴坐以陶凡累。
而黑白仰為菩薩戒師。
然非明證。
法不輕授。
未幾徙居黎城東山之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
從之如歸市。
俄依瓚禪師于雁門。
久之徙入京。
益弘靜學。
隋季之亂。
復偕同志五十馀人。
西遁嵐州土安山。
方天下擾攘。
而斯地深僻。
曾不覺知。
抑固道力所感歟。
義旗初建。
高祖詔于許公宅供養(yǎng)。
及躬往頂禮。
殊覺凜然。
顧謂裴寂曰。
孤于禪師。
毛發(fā)驚竦何耶。
寂曰。
此則戒神所護而然。
他日又見曰。
弟子舉義師。
以戟定天下。
凡以濟拔眾生也。
惟禪師慈悲加被。
愿使往來無障。
武德元年。
詔以許公宅。
為義興寺。
俾滿居之。
三年詔入京。
時都督弘農(nóng)公劉護。
以撿狁方??邊。
人情恐駭。
奏疏留之不遣。
貞觀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
而禪坐如常日。
沙門道綽問曰。
萬法本空。
然或以觀相入。
或以機緣悟。
何也。
答曰。
緣無所緣。
相無所相。
如是悟入法亦無法。
乃溘然而逝。
是年六月九日也。
壽七十八。
建塔樹碑。
葬于龍山童子谷。
神僧傳·卷第五
釋智滿者。俗姓賈氏。不知何許人也。戒行高潔居于安樂寺。時唐太宗在晉陽。與劉文靖首謀之夜高祖夢墮床下。又見遍身為蟲蛆所食。意甚惡之咨詢于滿。滿曰。此可拜賀也。夫床下者。所謂陛下也。群蛆食者。所謂群生共仰一人活耳。高祖嘉其言。又云。貧道頗習易。以掛之象明夷之兆。按易曰。巽在床下紛若無咎而早吉晚兇。斯固體大不可以小。小則敗大則濟??勺鞔笫乱詽荷?。無往不亨乃必成乎。高祖動容曰。雖蒙善誘未敢當仁。師眄太宗曰。郎君與大人并葉兆夢。是謂干父之蠱考用無咎。天理人事昭然可知。不可固拒天之與也。天與不取必受其咎。無乃不可乎。高祖拜而謝曰。弟子何幸再煩鄭重叮嚀之意。敢不敬從。滿后不知所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禪四
釋智滿。
姓賈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歲出家隨師請業(yè)。
凡所受道如說修行。
年登冠肇進受具戒。
律儀成范資訓彌弘。
又聽涅槃等經(jīng)。
盡其大旨。
名教略圓味靜終業(yè)。
遂往上黨石墨山。
聚徒行道。
門徒肅穆緇素歸依。
禮供駢羅積而能散。
時屬隋初創(chuàng)弘大法。
智滿蒸仍國化引而廣之。
故使聞風造者負笈奔注。
眾雜精粗時兼久近。
初則設儀。
禮懺用攝恒情。
后便隨其樂欲。
靜思宴坐。
滿躬事眾法身預僧倫。
形止方雅威嚴猛肅。
眉目濃朗白黑交臨。
預有參拜莫不神骸而毛動。
咸加敬仰為菩薩戒師。
而滿不重身名不輕正法。
雖苦邀請未即傳授。
乃親為竭誠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夢佛摩頂。
并為說法。
宛如經(jīng)相。
方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絕。
而專意靜觀厭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之東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結如林。
禪懺兼修止觀齊舍。
志弘經(jīng)遠隨務或乖。
又往雁門川。
瓚禪師。
涉緣念慧。
僧中藻鏡定室羽儀言行清澄。
具如別傳。
滿嗟遇后展欣附有馀。
歷游所在宗習。
又依住開化結慮修心。
俄為文帝追入京。
定門斯壞眾侶乖張。
滿乃錄其同志五十馀人。
西入嵐州土安山內。
如前綜業(yè)。
大感學徒。
隋季道消。
賊徒蜂起。
生民墜于溝壑。
而滿眾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會也。
大唐建義四眾歸奔。
乃率侶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晉陽真智寺。
以化聲廣被歸宗如市。
武皇別敕。
引勞令止許公宅中。
供事所須并出義府。
躬往禮問睹而懼之。
顧語裴寂曰。
孤見此禪師。
衣毛驚起何耶。
答曰。
計無馀相。
應是戒神所護耳。
重以他日修覲曰。
弟子濟拔蒼生。
今義興大造。
愿往還無障。
當為立寺。
既登京輦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詔滿所住宅為義興寺。
四事供養(yǎng)一出國家。
至三年以滿德為物歸道聲更遠。
帝欲處之京室下敕徵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駭。
都督弘農(nóng)公劉讓啟留滿住用鎮(zhèn)眾心。
有敕特聽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獫狁孔熾戎車載飾。
以馬邑沙門雄情果敢。
烽耀屢舉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鄉(xiāng)兵戎是習。
乃敕選二千馀僧。
充兵兩府。
登又下敕。
滿師一寺行業(yè)清隆。
可非簡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問遐邇。
晉川髦彥沙汰之馀。
睹滿坐受嘉慶。
皆來稱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習住者。
常數(shù)二百馀人。
而滿恒業(yè)無怠。
精厲其誠。
時或惰學親召別誡。
委引圣量誘化凡心。
預在聞命莫不淚流而身伏。
噎嘆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發(fā)前人。
故得機教不妄弘矣。
貞觀二年四月。
初因動散微覺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無擾。
門人同集日遺誡勸。
有沙門道綽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滿曰。
法有生滅道在機緣。
觀相易入其門。
涉空頗限其位。
愿隨所說進道有期。
滿乃盱衡而告曰。
積年誠業(yè)冀此弘持。
緣虛無相可緣。
引實有何所引。
豈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辭勿塵妄識。
綽乃退焉。
其堅白持微為若此也。
既而氣將漸弱。
而志力猶強。
侍人圍繞觀者充室。
滿端坐舉面徐視學徒。
時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即貞觀二年六月九日也。
當終前夕大地振動寺樹摧枝。
合眾悲敬衰相現(xiàn)矣。
泰山其頹乎。
法人斯逝。
聯(lián)類如此。
舉邑酸切若喪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殯于龍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滿舍俗從道六十馀年。
潔己清貞冰霜取喻。
弊衣節(jié)食才止饑寒。
頻經(jīng)斷谷用約貪染。
目不邪視言不浮華。
凈色子女未嘗瞻對。
弱年登歲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夏者方令近侍。
約時臨眾誡以行科。
馀則靜處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繩床。
缽袋掛于壁上。
隨道資具坐外更無。
致使見者懔然改容不覺發(fā)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業(yè)。
慈接貧苦備諸藥療。
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僧道綽 朝代: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2—645 【介紹】: 唐初僧。并州汶水人,俗姓衛(wèi)。十四歲出家,初習《大般涅槃經(jīng)》,師瓚禪師,修習禪定。后移住并州石壁山玄中寺,睹北魏曇鸞法師碑文,遂改信凈土。講《觀無量壽經(jīng)》逾二百遍。平日坐常西面,穿諸木欒子以為數(shù)法,遺諸四眾,教其稱念,口誦佛名,日以七萬為限。并教人念彌陀佛名用麻豆等物計數(shù)。禪定念佛轉為口唱念佛,始自道綽。后人尊之為凈土宗二祖。有《凈土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衛(wèi)氏。并州汾水人。弱齡處俗。爰知恭讓。十四出家。講大涅槃二十四遍。晚稟瓚公禪法。修涉尤謹。久之承鸞法師凈土遺業(yè)。乃于石壁谷玄中寺。法師舊治之地。行般舟方等九品十觀。講無量壽經(jīng)。將二百遍。 綽行道次。有僧于定中見所持數(shù)珠。其相量之。大如七寶山。睹西方勝境。繁縟難舉。由是道俗競傳?;吠?。貞觀二年四月八日。綽以天年有限。與眾相辭。于是聞者奔赴。增山填谷。咸見鸞法師乘七寶船浮空而至告綽曰。汝凈土堂成。但馀報未盡耳。又見化佛住立空際。天華下散。男女皆以裙裾承得。薄滑可愛。時以蓮華插于乾地。七日不萎。逮綽年躋七秩。容力休盛。齯齒新生。談述雄暢。益勤勸念。綽復躬穿百八木槵子。以貽人。及著凈土論二卷。其所授據(jù)。皆天親龍樹慧遠等。故信從之徒。有以麻豆為數(shù)量。而積之滿數(shù)斛者。綽平居四儀不敢背西。口稱尊號。日期七萬。而沙門道撫。自京之弘福寺逃往依止。綽今年且八十四矣。尚康強無恙。亦其進修之力所感歟。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 習禪五
釋道綽。
姓衛(wèi)。
并州汶水人。
弱齡處俗。
閭里以恭讓知名。
十四出家宗師遺誥。
大涅槃部偏所弘傳。
講二十四遍。
晚事瓚禪師。
修涉空理亟沾徽績。
瓚清約雅素慧悟開天。
道振朔方升名晉土。
綽稟服神味彌積歲時。
承昔鸞師凈土諸業(yè)。
便甄簡權實搜酌經(jīng)論。
會之通衢布以成化。
克念緣數(shù)想觀幽明。
故得靈相潛儀有情欣敬。
恒在汶水石壁谷玄中寺。
寺即齊時曇鸞法師之所立也。
中有鸞碑具陳嘉瑞事如別傳。
綽般舟方等歲序常弘。
九品十觀分時紹務。
嘗于行道際。
有僧念定之中見綽緣佛。
珠數(shù)相量如七寶大山。
又睹西方靈相繁縟難陳。
由此盛德日增榮譽遠。
及道俗子女赴者彌山。
恒講無量壽觀。
將二百遍。
導悟自他用為資神之宅也。
詞既明詣說其適緣。
比事引喻聽無遺抱。
人各掐珠口同佛號。
每時散席響彌林谷。
或邪見不信欲相抗毀者。
及睹綽之相善。
飲氣而歸。
其道感物情為若此也。
曾以貞觀二年四月八日。
綽知命將盡通告事相。
聞而赴者滿于山寺。
咸見鸞師在七寶船上。
告綽云。
汝凈土堂成。
但馀報未盡耳。
并見化佛住空天華下散。
男女等以裙襟承得。
薄滑可愛。
又以蓮花乾地而插者七日乃萎。
及馀善相不可殫紀。
自非行感備通。
詎能會此乎。
年登七十忽然齔齒新生。
如本全無歷異加以報力。
休健容色盛發(fā)。
談述凈業(yè)理味奔流。
詞吐包蘊氣沾醇醴。
并勸人念彌陀佛名。
或用麻豆等物而為數(shù)量。
每一稱名便度一粒。
如是率之乃積數(shù)百萬斛者。
并以事邀結。
令攝慮靜緣。
道俗響其綏導。
望風而成習矣。
又年常自業(yè)穿諸木欒子以為數(shù)法。
遺諸四眾教其稱念。
屢呈禎瑞具敘行圖。
著凈土論兩卷。
統(tǒng)談龍樹天親。
邇及僧鸞慧遠。
并遵崇凈土明示昌言。
文旨該要詳諸化范。
傳燈宇縣歲積彌新。
傳者重其陶鎣風神研精學觀。
故又述其行相。
自綽宗凈業(yè)。
坐常而西。
晨宵一服鮮潔為體。
儀貌充偉并部推焉。
顧瞬風生舒顏引接。
六時篤敬初不缺行。
接唱承拜生來弗絕。
才有馀暇口誦佛名。
日以七萬為限。
聲聲相注弘于凈業(yè)。
故得镕鑄有識師訓觀門。
西行廣流斯其人矣。
沙門道撫名勝之僧。
京寺弘福逃名往赴。
既達玄中同其行業(yè)。
宣通凈土所在彌增。
今有惰夫口傳攝論。
惟心不念緣境又乖。
用此招生恐難繼相。
綽今年八十有四。
而神氣明爽。
宗紹存焉。
僧曇韻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2 【介紹】: 隋唐時僧。瀛州高陽人。初厭世出家。年十九,投恒岳側蒲吾山。棲隱禪師告修道以觀心離念為要,即受而行之。尋往五臺山,初住北臺木瓜寺二十余年,隋時歷游晉中諸郡。歷六十余載,不希名利,不蓄侍人,惟以參禪傳法為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高陽人。
史不詳氏族。
始出家誦法華經(jīng)。
尚馀二卷。
以俗境紛囂。
遂遁入恒岳之蒲吾山。
以終習焉。
有禪者誨之曰。
道在觀心離念。
非獨誦經(jīng)所能得也。
韻承此語。
即遍游五臺。
孑然攜影。
住北臺木瓜寺。
馀二十載。
然地高氣寒。
韻夜行盡坐。
思略昏散。
前所誦經(jīng)頓憶不忘。
隋仁壽間。
瓚禪師方業(yè)定。
雁門川中。
背負繩床。
隨處燕嘿。
韻聞而往依之。
既而赴禪定之詔。
韻復居比干山。
又適南部。
離石龍泉文成等郡。
于是靜學。
覃被夷夏矣。
且其地戒法所未及。
有薙落閱三十年。
而為沙彌者。
至是咸獲受具。
則韻之功誠多。
貞觀十六年。
無疾端坐。
而終于西河之平遙山。
春秋八十馀。
韻自十九入山。
歷六十年。
攝心無逸。
血氣盛時身生蚤虱。
聽其咂嚙。
不忍棄捐。
雖土蚤之多。
氈席凝血。
亦曰我宿債合償。
一弗除屏。
后于耳順之年。
蚤虱并無。
此特血氣衰耳。
然猶以為吾業(yè)未應盡。
何致爾。
嘗謂門人曰。
吾見超禪師每宿有壁虱之房。
而不為所撓。
又食于蠱家。
而匙抄其蟲。
置之器底。
使不為害。
蠱主懼焉。
吾德何以及此。
又欲寫法華經(jīng)。
忽有善書者。
請為書之。
未旬浹而功畢。
方將?謝竟隱去。
因寶而藏之巖窟。
屢經(jīng)??亂。
馀物虜掠殆盡。
惟此經(jīng)委棄林莽間。
箱襆已爛。
而卷帙如新。
韻平居勒苦。
老而愈勵。
茍跏趺稍倦。
遽起禮佛。
其自率皆此類。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 習禪五
釋曇韻。
不詳氏族。
高陽人。
初厭世出家誦法華經(jīng)有馀兩卷。
時年十九仍投恒岳側蒲吾山。
就彼虛靜訖此經(jīng)部。
值棲隱禪師曰誦經(jīng)非不道緣。
常誦未即至道。
要在觀心離念。
方契正道耳。
韻初承此告。
謹即受而行之。
專精念慧深具舉舍。
又聞五臺山者即華嚴經(jīng)清涼山也。
世傳文殊師利常所住處。
古來諸僧多入祈請。
有感見者具蒙示教。
昔元魏孝文。
嘗于中臺置大布寺。
帝曾游止具奉圣儀。
前種華園地方二頃。
夏中發(fā)艷狀同鋪錦。
光彩昱耀亂人心目。
如是嘉聞數(shù)發(fā)蕩神悅耳。
遂舉足棲焉。
遍游臺岳備見靈相。
初停北臺木瓜寺二十馀歲。
單身吊影處以瓦窯。
形覆弊衣地布草蓐。
食惟一受味不兼馀。
然此山寒厲林生澗谷。
自外峰嶺坦然遐凈。
韻夜行晝。
坐思略昏情。
慶其晚逢也。
前所誦經(jīng)心口不緣三十馀載。
會隙歷試一字無遺。
乃更誦殘文成其部帙。
至仁壽年內有瓚禪師者。
結集定學背負繩床。
在雁門川中蘭若為業(yè)。
韻居山日久思展往懷。
聞風附道便從眾。
一沐清化載仰光猷。
隨依善友。
所謂全梵行也。
屬隋高造寺偏重禪門。
入京。
眾失其主。
人各其誠散歸林谷。
韻遂投于比干山。
又游南部離石龍泉文成等郡。
七眾希向夷夏大同。
十善聿修緇素匡幸。
原此河濱無受戒法。
縱有志奉皆往太原。
夷夏情乖人皆怯。
往致有沙彌三十其歲者。
及韻化行即傳斯教。
山城兩眾皆蒙具足。
唐運伊始兵接定陽。
屢逢屯喪本業(yè)無毀。
以夜系晝攝心乖逸。
幽棲積久衣服故弊。
蚤虱聚結曾不棄捐。
任其??啖寄以調伏。
曾以夏坐山饒土蚤。
既不屏除氈如血凝。
但自咎責愿以相酬情無吝結。
如此行施四十馀年。
歲居耳順忽無蚤虱。
韻猶深自責曰。
計業(yè)不應即盡。
當履苦趣受其報耳。
又告門人曰。
吾見超禪師寄他房住。
素有壁虱不啖超公。
乃兩道流出向馀房內。
又見在蠱家食飯。
匙接蠱精置于疊下。
而快食如故。
又不為患。
蠱主懼焉。
吾德不及超。
何為致此。
每年于春秋二時依佛名法。
冬夏正業(yè)則減食坐禪。
嘗愿寫法華誓須潔凈。
數(shù)年已來不能可辦。
忽感書生無何而至。
告云。
善解抄經(jīng)。
韻邀以法據(jù)。
并謂堪能。
遂乃安于石室立凈書之。
旦入暮出深怪其行。
未盈一旬七軸俱了。
將以禮?目前不見。
及遭賊抄藏經(jīng)巖窟。
世靜往收。
乃委于林下。
箱襆久爛而卷色如初。
斯感驗奇異率此類也。
又常居別室自勤修業(yè)。
馀有眾侶難嗣其蹤。
每云。
吾年事如此何可放舍。
若坐昏悶即起禮佛。
嘗策四儀以道量據(jù)。
自見勝達鮮倫其德。
以貞觀十六年端坐終于西河之平遙山。
春秋八十馀矣自韻十九入山六十馀載。
不希名利不畜侍人。
不隸公籍不行己任。
凡有所述職。
皆推寄于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