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蓋

相關(guān)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9—628 【介紹】: 隋唐時僧。恒州石邑人。俗姓杜。通經(jīng)史,州縣舉為進士,不從,投飛龍山應覺寺出家。隋文帝開皇中敕召翻譯,住大興善寺,為知事上座。后住終南山智炬寺。唐太宗貞觀中召對稱旨,造佛寺七。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操行。
年踰志學。
已復淹貫經(jīng)史。
郡舉充賦。
不從命。
尋依飛龍山應覺寺薙落俄聽大論于鄴下大集寺。
道場法師輪下。
會廢法。
乃遁之東郡山谷間。
及隋受禪。
詔住相之法藏。
寺開皇三年。
詔翻譯。
仍徙居大興善寺。
頃之眾舉知寺任。
大業(yè)二年。
僧有以愚戇。
犯朝憲者。
有司以聞。
時上方盛陳軍旅。
將郊見怒曰條制久頒。
義須致敬。
今諸僧皆前佇。
無復禮貌何也。
于是黃老士女。
莫不匍匐羅拜。
而僧則自若。
瞻因出眾對曰。
陛下必欲尊教。
則固法服不合敬俗。
詔曰。
若以法服不敬俗。
宋武奚為行之。
曰彼無道之君。
又豈可以上并圣明哉。
帝連問者五。
且使舍人遍語之。
終不拜。
帝顧左右。
錄抗辨者名。
明日瞻詣闕陳謝。
帝夷然。
即詔二禪定寺。
各饌合京僧眾。
?以束帛。
后謂宰臣曰。
今天下為大法而不畏生死者僅一僧蓋指瞻也詔住禪定眾因舉充知事上座。
總攝寺務。
入國朝仍舊。
貞觀初。
詔對內(nèi)殿賜食。
食畢。
從容備陳慈悲之理。
上大悅。
詔斷屠殺。
每歲以三月六日皆蔬素。
凡昔日征討行陣之處。
必置佛寺。
以憑濟度。
如同州昭云。
晉州慈云。
呂州普濟。
汾州。
弘濟。
治州昭福。
鄭州等慈。
洛州照覺。
七寺之創(chuàng)。
寔自瞻發(fā)之。
瞻則磬衣盂之資。
歲饌千僧。
并書大乘經(jīng)論施學者。
以報母恩。
俄徙太乙山智炬寺。
則其齒已邁矣。
益以衰憊。
須醫(yī)療。
乃歸興善就藥物。
尋盛設共養(yǎng)。
延請京城大德辭訣。
玄齡房公如晦杜公。
以歸檀幣山積。
明日返智炬。
坐念凈土。
告侍者曰。
阿彌陀佛來也。
頃之又曰。
二大菩薩亦至。
吾于經(jīng)中所說觀門悉有成就。
所未成就者。
馀四門耳。
今既具見。
一何快哉。
遂奄爾而逝。
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壽七十。
奉命阇維。
反火滅。
骸骨栓索全具。
惟頂上曄曄有紫光。
遽瘞于巖下。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護法下
釋明瞻。姓杜氏。恒州石邑人也。少有異操。所住龍貴村二千馀家。同共高之傳于口實。十四通經(jīng)。十七明史。州縣乃舉為俊士。性慕超方不從辟命。投飛龍山應覺寺而出家焉。師密異其度。乃致書與鄴下大集寺道場法師令其依攝。專學大論。尋值法滅。潛形東郡。隋初出法。追住相州法藏寺。而立志貞明不干非類。正業(yè)之暇了無他涉。內(nèi)通大小外綜丘墳。子史書素情所欣狎。將事觀國移步上京。開皇三年。敕召翻譯住大興善。眾睹德望可宗。舉知寺任。辭而不免。便綱管之。大業(yè)二年。帝還京室。在于南郊。盛陳軍旅。時有濫僧染朝憲者。事以聞上。帝大怒。召諸僧徒并列御前。峙然抗禮。下敕責曰。條制久頒義須致敬。于時黃老士女。初聞即拜。惟釋一門儼然莫屈。時以贍為道望眾所推宗。乃答曰。陛下必欲遵崇佛教。僧等義無設敬。若準制返道。則法服不合敬俗。敕云。若以法服不合。宋武為何致拜。贍曰。宋氏無道之君。不拜交招顯戮。陛下有治存正。不陷無罪。故不敢拜。帝不屈其言。直遣舍人語僧。何為不拜。如此者五。黃巾之族連拜不已。惟贍及僧。長揖如故。兼抗聲對敘。曾無憚懾。帝乃問。向答敕僧是誰。錄名奏聞。便令視被戮。諸僧合樂安然而退。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闕陳謝。贍又先登雖達申遜之詞。帝夷然不述。但下敕于兩禪定各設盡京僧齋。再遺束帛特隆常準。后回蹕西郊顧京邑語朝宰曰。我謂國內(nèi)無僧。今驗一人可矣。自爾頻參元選。僉議斯屬。下敕令住禪定。用崇上德故也。眾以贍正色執(zhí)斷不避強禦。又舉為知事上座。整理僧務備列當時。大唐御世爰置僧官。銓擬明哲允折無滯。貞觀之初。以贍善識治方有聞朝府。召入內(nèi)殿。躬升御床。食訖對詔。廣列自古以來明君昏主制御之術(shù)。兼陳釋門大拯以慈救為宗。帝大悅。因即下敕。年三月六普斷屠殺。行陣之所皆置佛寺。登即一時七處同建。如豳州昭仁晉州慈云。呂州普濟。汾州弘濟。洺州昭福。鄭州等慈。洛州昭覺。并官給匠石。京送奴隸。皆因贍之開發(fā)也。又私以每年施物。常飯千僧。大乘經(jīng)論須者為寫。歲恒不絕。為報母恩及暮齒將臨。山棲是造。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隱焉。京輦歸信遠趣于林。問道奉戒又繁常昔。乃自惟曰。攝心歸靜猶自煩乎。試縱馀齡更還京邑。少時遇疾猶堪療治。乃曰。吾命極矣??蓱乙辉隆?莺±廴恕D搜又T大德就興善寺設齋辭訣。房杜仆射舉朝畢集。具赍助供?錫山積。贍通大舍懺辭告別。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竭誠勤注想觀西方。心通明利。告侍者曰。阿彌陀佛來也。須臾又云。二大菩薩亦至。吾于觀經(jīng)成就十二。馀者不了。既具諸善相顏貌怡然奄爾而逝。春秋七十。即貞觀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時以預記之驗。知命存乎。初未終前。遺令焚身。及阇維訖。乃見骸骨圓全都無縫道。當其頂上紫色瞱然。遂瘞于巖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杜。恒州石邑人。少有異操。住龍貴村。二千馀家。同共高之。十四通經(jīng)。十七明史。州縣乃舉為進士。性慕超方。不從辟命。投飛龍山應覺寺而出家焉師密異其度。乃致書于鄴下大集寺道場法師。令其依攝。專學大論。尋值法滅。藏形東郡。隋初出法。追住相州法藏寺。內(nèi)通大小。外綜丘墳。將事觀國。移步上京。開皇三年。敕召翻譯。住大興善。眾睹德望可宗。舉知寺任。大業(yè)二年。帝還京室。在于南郊。盛陳軍旅。時有濫僧染朝憲者。事以聞上。帝大怒。召諸僧徒。并列御前。峙然抗禮。下敕責曰。條制久頒。義須致敬。于時黃老士女。初聞即拜。唯釋一門。儼然莫屈。時以瞻為道望。眾所推宗。乃答曰。陛下必欲遵宗佛教。僧等義無設敬。若準制返道。則法服不合敬俗。敕云。若以法服不合。宋武為何致拜。瞻曰。宋氏無道之君。不拜交招顯戮。陛下有治存正。不陷無罪。故不敢拜。帝不屈其言。直遣舍人語僧。何為不拜。如此者五。黃中之族。連拜不已。唯瞻及僧。長揖如故。兼抗聲對敘。曾無憚懾。帝乃問向答敕僧是誰。錄名奏聞。便即視擬戮。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闕陳謝。瞻又先登。雖達申遜之詞。帝夷然不述。但下敕于兩禪定。各設盡京僧齋。再遺束帛。特隆常準。后回蹕西郊。顧京邑語朝宰曰。我謂國內(nèi)無僧。今驗一人可矣。自爾下敕令住禪定。眾以瞻正色執(zhí)斷。不避強禦。又舉為知事上座。整理僧務。大唐御世。爰置僧官。貞觀之初。以瞻善識治方。有聞朝府。召入內(nèi)殿。躬升御床。食訖對詔。廣列自古以來。明君民主制御之術(shù)。兼陳釋門。以慈救為宗。帝大悅。因即下敕。年三月六。普斷屠殺。行陣之所。皆置佛寺。一時七處同建。如豳州昭仁。晉州慈云。呂州普濟。汾州弘濟。洺州昭福。鄭州等慈。洛州昭覺。并官給匠石。京送役隸。皆因瞻之開發(fā)也。暮齒將臨。山棲是造。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隱焉。京輦歸信。遠趣于林。少時遇疾。乃曰吾命極矣??蓱乙辉?。枯骸累人。乃延諸大德。就興善寺設齋辭訣。房杜仆射。舉朝畢集。具赍助供。?錫山積。瞻通大舍。懺辭告別。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竭誠勤住。想觀西方。心道明利。告侍者曰。阿彌陀佛來也。須臾又云。二大菩薩亦至。顏貌奄然。奄爾逝。春秋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