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僧實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80—560 【介紹】: 北齊僧。鉅鹿人,俗姓孫。通經(jīng)史,征為太學(xué)博士。年二十八出家,從道房、跋陀等習(xí)禪,多有神異。魏孝明帝三召不赴。北齊文宣帝天保二年詔請下山宏法,居云門寺,并令國內(nèi)諸州別置禪肆,禪法以是大行于北地。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孫氏。其先昌黎人。今居鉅鹿之廮陶。性孝信。該綜經(jīng)史。時論歸之。徵為太學(xué)博士。然厭世煩辱。乍覽佛經(jīng)。渙乎神解。年二十八。事里之景明寺僧寔法師。為薙落師。且發(fā)五愿。以敬三寶。以福四恩。初從跋陀弟子房禪師受行止觀。北游定州之嘉魚山。斂念攝心。全無所證。即欲出山。業(yè)涅槃經(jīng)以度世。會有僧自泰岳來。稠以情告。僧苦以禪道勉之。使無他志。曰。一切含靈。皆有初地味禪。要必系緣無不至者。乃從之。旬日果得定。常依涅槃圣行四念處法。眠夢覺見都無欲想。居五夏。詣趙州漳洪山道明禪師。受十六特勝法。鉆仰之勤。至于九旬食唯四斗。單敷石上。布縷入肌?;蝼硬臀词臁`獱栕右??漏。而饑鳶餓玃。已盡所有。且常脩死觀。賊每怖之。了無懼色。因為說諸行業(yè)。皆摧弓折矢。受戒而退。嘗于鵲山。感神以嬌姿媚態(tài)。抱肩跲腰。唼唇噓氣。加撓亂。而稠以死要心定者。九日已而出定。情想澄然。究竟世間無可樂者。即詣少林寺祖師跋陀三藏處。呈己證。三藏曰。禪學(xué)于蔥嶺迤東。汝其最矣。留住嵩岳寺。寺有泉。常足供眾。間見婦人弊衣。挾帚坐階上聽經(jīng)。僧呵斥之。婦人殊慍。以足踏泉。泉隨竭。婦人亦沒不現(xiàn)。眾自是苦泉不給。以告稠。稠遽于泉處。呼優(yōu)婆夷三。婦人出。稠曰。眾僧行道。宜加擁護。婦人以足撥泉處。泉輒涌如初。復(fù)嘗游懷州王屋山。兩虎方怒斗。稠以錫杖中解。各散去。所居床上。忽有仙經(jīng)二卷。稠曰。我求佛道。而已。長生非所脩也。頃之。失書所在。徙青羅山。諸癃癘瘍癉者。皆致供養(yǎng)。受之。雖膿血腥臊。無所憚。坐久疲劇稍舒足。遽有神從地出扶之。還令跏趺。一定以七日為期。蓋其晚年如此。徙懷州馬頭山。魏孝明帝三詔不起。永熙元年。孝武帝為立禪室于尚書谷。徒侶駢擁。給奉豐縟。詔定州刺史婁睿。彭城王高攸。迎至文墨之大冥山。創(chuàng)開歸戒燕趙之境。孚信者眾。曾莫敢血食。茍有膠固名利者。則為說偈。以釋其惑。息心之儔。進所未至。道俗交賴。逮齊之文宣。尤加欽挹。天保二年。詔曰。久聞風(fēng)德。誕欲弘宣。希即荷錫暫游承明教化眾生。義無獨善。至此之日。脫須還山。當(dāng)任東西無所留縶。已詔定州津遣赴鄴。稠即日出山。而兩岫忽震。響聲悲切。禽獸飛走者三日。大駕郊迎。扶擁入內(nèi)。跪聽法要。毛豎汗流。既受禪法。宜獲深證。授菩薩戒。詔太官斷酒肉?;⑷v鷹犬。悉禁天下畋獵屠殺。月六。年三。民以齋戒。他日謂稠曰。道由人弘。誠不虛應(yīng)。師但安心。弟子愿為外護檀越如何。稠曰。菩薩以護法為心。陛下應(yīng)天順人。棟梁三寶。教門幸甚。遂停止禁中。四十馀日。三年詔于京城西南八十里龍山之陽。構(gòu)云門寺以居之。兼主石窟寺。復(fù)詔境內(nèi)州郡多置禪剎。因欲盡罷諸剎之講誦者。上曰。佛法大宗靜心為本。諸法師等。徒爾囂煩。安能揚闡。今并令除廢可乎。稠諫曰。法師流通三藏。詔繼四依。皆心學(xué)之初基。佛乘之前導(dǎo)。歸信之漸發(fā)蒙斯人。上大說。自是議以國儲三分之。其公費私用外。馀悉以奉稠。詔寺中立府庫。蓄錢帛。送者蹄踵交接于道。稠亟奏書反之。上嘉焉。稠常燕處小房。雖駕幸省問。未嘗為起。其徒以為言。稠曰。昔賓頭盧迎王七步。致王失國者七年。吾誠德不逮。未敢自欺形相。所以不起者。亦冀主上獲福耳。后果有以稠傲慢讒于上者。上怒。將躬往加害。稠心知之。宿戒庖人。大脩供。頓乘牛車。夜行二十里。且獨立谷口道側(cè)。少焉駕至。怪問其故。稠對以恐身血不凈。穢污伽藍。是以先此候耳。上大驚。下馬拜伏。愧悔無已。顧謂尚書令楊道彥曰。如此真人何可誣也。因求負稠歸寺謝罪。稠固卻之。間問朕前生何等身。答曰羅剎王。其好殺習(xí)氣也。咒盆水示之。獨見其貌。如世所畫羅剎云。黃門侍郎季獎。偕諸大德。請出禪要。為著止觀法二卷。行世。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卒。壽八十有一。夏五十。襄樂王宣。詔吊慰曰。故大禪師志力精苦。感果必然。棲心寂嘿。虛來實反。妙業(yè)玄風(fēng)。事高緇素。運往神遷。實用嗟惘。資崇有加。用申悽敬??墒┎灏亳狻K颓┯谠崎T。皇建二年五月。門人曇詢等。奏請起塔。詔曰。故大禪師。德業(yè)高迥。三寶棟梁。緣盡化終。神游物外??梢牢饔蛑āj^維起塔。贈帛千疋。建千僧齋。標(biāo)樹芳跡。示諸后代。右仆射魏收。制文勒碑。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xí)禪初
釋僧稠。姓孫。元出昌黎。末居鉅鹿之癭陶焉。性度純懿孝信知名。而勤學(xué)世典備通經(jīng)史。徵為太學(xué)博士。講解墳索聲蓋朝廷。將處器觀國羽儀廊廟。而道機潛扣欻厭世煩。一覽佛經(jīng)渙然神解。時年二十有八。投鉅鏕景明寺僧寔法師而出家。落發(fā)甫爾便尋經(jīng)論。悲慶交并識神厲勇。因發(fā)五愿。所謂財法通辯。及以四大常敬三寶普福四恩。初從道房禪師受行止觀。房即跋陀之神足也。既受禪法北游定州嘉魚山。斂念久之全無攝證。便欲出山誦涅槃經(jīng)。忽遇一僧。言從泰岳來。稠以情告。彼遂苦勸。修禪慎無他志。由一切含靈。皆有初地味禪。要必系緣無求不遂。乃從之。旬日攝心果然得定。當(dāng)依涅槃圣行四念處法。乃至眠夢覺見都無欲想。歲居五夏。又詣趙州障供山道明禪師。受十六特勝法。鉆仰積序節(jié)食鞭心。九旬一食米惟四升。單敷石上不覺晨宵。布縷入肉挽而不脫?;蛑笫澄词臁z心入定動移晷漏。前食并為禽獸所啖。又常修死想。遭賊怖之了無畏色。方為說諸業(yè)行。皆摧其弓矢。受戒而返。嘗于鵲山靜處感神來嬈。抱肩筑腰氣噓項上。稠以死要心。因證深定。九日不起。后從定覺情想澄然。究略世間全無樂者。便詣少林寺祖師三藏。呈己所證。跋陀曰。自蔥嶺已東。禪學(xué)之最。汝其人矣。乃更授深要。即住嵩岳寺。僧有百人泉水才足。忽見婦人弊衣挾帚卻坐階上聽僧誦經(jīng)。眾不測為神人也。便訶遣之。婦有慍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現(xiàn)。眾以告稠。稠呼優(yōu)婆夷。三呼乃出。便謂神曰。眾僧行道宜加擁護。婦人以足撥于故泉。水即上涌。時共深異威感如此。后詣懷州西王屋山。修習(xí)前法。聞兩虎交斗咆響振巖。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一時忽有仙經(jīng)兩卷在于床上。稠曰。我本修佛道。豈拘域中長生者乎。言已須臾自失。其感致幽現(xiàn)皆此類也。從移止青羅山。受諸厲疾供養(yǎng)。情不憚其臭潰。甘之如薺。坐久疲頓。舒腳床前。有神輒扶之。還令加坐。因?qū)胰攵?。每以七日為期。又移懷州馬頭山。魏孝明帝夙承令德。前后三召。乃辭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帝遂許焉。乃就山送供。魏孝武永熙元年。既召不出。亦于尚書谷中為立禪室。集徒供養(yǎng)。又北轉(zhuǎn)常山。定州刺史婁睿。彭城王高攸等。請至又默之大冥山。創(chuàng)開歸戒奉信者殷焉。燕趙之境。道未通被略言血食。眾侶奔赴禮貺填充。時或名利所纏者。稠為說偈止之。聞?wù)邞M色而止。便為陳修善偈。預(yù)在息心之儔。更新其器。既道張山世望重天心。齊文宣。天保二年下詔曰。久聞風(fēng)德常思言遇。今敕定州令師赴鄴教化群生。義無獨善。希即荷錫暫游承明。思欲弘宣至道濟斯苦壞。至此之日脫須還山。當(dāng)任東西無所留縶。稠居山積稔業(yè)濟一生。聞有敕召絕無承命??嘞喽赜鞣剿煸埣慈辗饕聦⒊錾疥I。兩岫忽然驚震。響聲悲切。駭擾人畜禽獸飛走。如是三日。稠顧曰。慕道懷仁觸類斯在。豈非愛情易守放蕩難持耶。乃不約事留杖策漳滏。帝躬舉大賀出郊迎之稠年過七十。神宇清曠動發(fā)人心。敬揖情物乘機無墜。帝扶接入內(nèi)為論正理。因說三界本空國土亦爾。榮華世相不可常保。廣說四念處法。帝聞之。毛豎流汗即受禪道。學(xué)周不久便證深定。爾后彌承清誨。篤敬殷重。因從受菩薩戒法。斷酒禁肉放舍鷹鷂去官畋漁郁成仁國。又?jǐn)嗵煜峦罋ⅰT铝耆访颀S戒。官園私菜葷辛悉除帝以他日告曰。道由人弘。誠不虛應(yīng)。愿師安心道念。弟子敢為外護檀越何如。稠曰。菩薩弘誓。護法為心。陛下應(yīng)天順?biāo)?。居宗設(shè)化。棟梁三寶導(dǎo)引四民。康濟既臨義無推寄。即停止禁中四十馀日。日垂明誨。帝奉之無失。后以道化須布。思序山林。便辭還本住。帝以陵阜回互咨謁或難。天保三年下敕于鄴城西南八十里龍山之陽。為構(gòu)精舍。名云門寺。請以居之。兼為石窟大寺主。兩任綱位。練眾將千。供事繁委。充諸山谷并敕國內(nèi)諸州。別置禪肆。令達解念慧者就而教授時揚講誦。事事豐厚。帝曰。佛法大宗靜心為本。諸法師等徒傳法化。猶接囂煩未曰。闡揚??刹⒊龔U。稠諫曰。諸法師并紹繼四依弘通三藏。使夫群有識邪正達幽微。若非此人將何開導(dǎo)。皆禪業(yè)之初宗。趣理之弘教。歸信之漸發(fā)蒙斯人。帝大喜焉。因曰。今以國儲分為三分。謂供國自用及以三寶。自爾徹情歸向通古無倫。佛化東流此焉盛矣。具如別紀(jì)。即敕送錢絹被褥。接軫登山。令于寺中置庫貯之以供常費。稠以佛法要務(wù)志在修心。財利動俗事乖道化。乃致書返之。帝深器其量也。敕依前收納。別置異庫。須便依給。未經(jīng)王府。爾后詔書手敕月別頻至。寸尺小緣必親言及。又敕侍御徐之才崔思和等。送諸藥餌觀僧疾苦。帝常率其羽衛(wèi)。故幸參覲。稠處小房宴坐都不迎送。弟子諫曰?;实劢雕{。今據(jù)道不迎。眾情或阻。稠曰。昔賓頭盧迎王七步。致七年失國。吾誠德之不逮。未敢自欺。形相冀獲福于帝耳。時亦美其敦慎大法得信于人。黃門侍郎李獎。與諸大德請出禪要。因為撰止觀法兩卷。味定之賓家藏本據(jù)。以齊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時。絕無患惱。端坐卒于山寺。春秋八十有一。五十夏矣。當(dāng)終之時異香滿寺。聞?wù)咩ど瘛k非蚕鍢吠跣吭?。故大禪師。志力精苦感果必然。棲心寂默虛來實返。業(yè)暢玄風(fēng)事高緇素。運往神遷寔深嗟惘。資崇有嘉用申悽敬??墒┪镂灏俣?。送千僧供于云門以崇追福。至皇建二年五月。弟子曇詢等。奏請為起塔。下詔曰。故大禪師。德業(yè)高迥三寶棟梁。滅盡化終神游物外??梢乐袊^毗起塔。建千僧齋贈物千段。標(biāo)樹芳跡示諸后代。敕右仆射魏收為制碑文。其為時君所重。前后皆此類也。既而剋日準(zhǔn)敕。四部彌山人兼數(shù)萬。香柴千計。日正中時焚之以火。莫不哀慟斷絕哭響流川。登有白鳥數(shù)百徘徊煙上。悲鳴相切移時乃逝。仍于寺之西北建以塼塔。每有靈景異香應(yīng)于道俗。初稠奉信出家知奇齊魏。克志禪業(yè)冠絕后塵。而歷履大行往還朝野。鳴謙抱素能扇清風(fēng)。加又威棱群賊勢懾山魑。解虓虎之斗情。禁稍養(yǎng)之深毒。大儒皇氏躬為負糧。青羅獵客執(zhí)刀剪發(fā)。或德感上玄澤流奉敬之苗。幽誠所致粟滿信心之室。樹神遮道。隨器欲而法流。文豹凈房。銜穢幞而遙棄。或猛虎馴狎即背垂衣。頹山將陊召出存命。若斯靈相振古罕儔。具如云門象圖所紀(jì)。又初敕造寺面方十里令息心之士問道經(jīng)行。稠曰。十里大廣。損妨居民??址沁h濟。請半減之敕乃以方五里為定。使將作大匠紀(jì)伯邕締構(gòu)伊始。邕集諸鄉(xiāng)邑問此地名。忽聞空中大聲答曰。山林幽靜。此處本號云門。重問所由。了無一人知者。帝聞異之。因從空響焉。今名光嚴(yán)寺是也。又嘗有客僧。負錫初至。將欲安處。問其本夏。答云。吾見此中三為伽藍。言終而隱。既而掘地為井。果得鴟吻二焉。又所住禪窟前有深淵。見被毛之人。偉而胡貌。置釜燃火。水將沸涌。俄有大蟒從水中出欲入釜內(nèi)。稠以足撥之。蟒遂入水。毛人亦隱。其夜因致男子神來。頂拜稠云。弟子有兒。歲歲為惡神所啖。兒子等惜命不敢當(dāng)。弟子衰老將死。故自供食。蒙師護故得免斯難。稠索水噀之。奄成云霧。時或讒稠于宣帝以倨傲無敬者。帝大怒自來加害。稠冥知之。生來不至僧廚。忽無何而到云。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設(shè)。至夜五更先備牛輿。獨往谷口。去寺二十馀里。孤立道側(cè)。須臾帝至。怪問其故。稠曰??稚硌粌舴x污伽藍在此候耳。帝下馬拜伏。愧悔無已。謂尚書令楊遵彥曰。如此真人何可毀謗也。乃躬負稠身往寺。稠磬折不受。帝曰。弟子負師。遍天下未足謝愆(云云)。因謂曰。弟子前身曾作何等。答曰。作羅剎王。是以今猶好殺。即咒盆水令帝自視。見其影如羅剎像焉。每年元日常問一歲吉兇。后至天保十年云。今年不能好。文宣不悅。帝問師復(fù)何如。答云。貧道亦不久。至十月帝崩。明年夏首稠喪。驗之果矣。嘗以暇日帝謂曰。弟子未見佛之靈異。頗得睹不。稠曰。此非沙門所宜。帝強之。乃投袈裟于地。帝使數(shù)十人舉之不能動。稠命沙彌取之。初無重焉。因爾篤信兼常。寺宇僧供勞賜優(yōu)渥。齊滅周廢。以寺賜大夫柳務(wù)文。文又令其親辛儉守。當(dāng)將家入住。有神怒曰。何敢凌犯須陀洹寺。而儉未幾便卒。隋初興復(fù)奄同初構(gòu)。六時禪懺著聲寰宇大業(yè)之末賊所盤營。房宇孑遺馀皆焚蕩。余以貞觀初年陟茲勝地。山林乃舊情事惟新。觸處荒涼。屢興生滅之嘆。周睇焚燼。頻曀黍離之非。傳者親閱行圖。故直敘之于后耳。
神僧傳·卷第三
釋僧稠。姓孫氏。元出昌黎末。居鉅鹿之癭陶焉。性度純懿。一覽佛經(jīng)渙然神解。幼落發(fā)為沙彌時。時輩每暇。常角力為戲。而稠以劣弱見凌侮。稠羞之。乃入殿中閉戶抱金剛足。而誓曰。我以羸弱為等輩輕侮。汝以力聞當(dāng)?shù)v我。我捧汝足七日當(dāng)與我力。如不與必死無還志也。如是至第六日。將曙金剛形現(xiàn)手執(zhí)一缽筋謂稠曰。小子欲力當(dāng)食此筋。稠辭以齋故不欲食。神乃怖以杵。稠懼遂食。食已神曰。汝已多力。然善持教勉旃。神去且曉。乃還所居。同列復(fù)戲侮。稠曰。吾有力矣??秩瓴荒芸啊1娫囈浔?。筋骨強勁殆非人也。方驚疑。稠曰。吾與汝試之。因入殿中橫蹋壁行。自西至東凡數(shù)百步。又躍首至于梁數(shù)四。仍引重千鈞。拳捷驍趫動駭物聽。眾皆驚服。嘗住嵩岳寺。僧有百人泉水才足。忽見婦人弊衣挾帚卻坐階上聽僧誦經(jīng)。眾不測為神人也。便訶遣之。婦有慍色以足蹋泉。水立枯竭身亦不現(xiàn)。眾以告稠。稠呼優(yōu)婆夷。三呼乃出。便謂神曰。眾僧行道宜加擁護。婦人以足撥于故泉。水即上涌。眾嘆異之。后詣懷州西王屋山修習(xí)前法。聞兩虎交斗咆響震巖。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一時忽有仙經(jīng)兩卷在于床上。稠曰。我本修佛道。豈拘域中長生者乎。言已須臾自失。后移止青羅山受諸癘疾供養(yǎng)。情不憚其臭潰甘之如薺。坐久疲頓舒腳床前。有神輒扶之還令加坐。因?qū)胰攵?。每以七日為期。聞有敕召絕無承命??嘞喽赜鞣剿煸收垺<慈辗饕聦⒊錾疥I。兩岫忽然驚震響聲悲切。駭擾人畜禽獸飛走。如是三日。稠顧曰。慕道懷仁觸類斯在。豈非愛情易守放蕩難持耶。乃不約事留杖策漳滏(扶甫切)又嘗有客僧負錫初至。將欲安處問其本夏。答云。吾見此中三為伽藍。言終而隱。既而掘地為井果得鴟吻二焉。又所住禪窟前有深淵。見被毛之人偉而胡貌。置釜然火水將沸涌。俄有大蟒從水中出。欲入釜內(nèi)。稠以足撥之蟒遂入水。毛人亦隱。其夜因致男子神來頂拜稠云。弟子有兒。歲歲為惡神所啖。兒子等惜命不敢當(dāng)。弟子衰老將死。故自供食。蒙師之力得免斯難。稠索水噀之奄成云霧。時或讒稠于宣帝以倨傲無敬。帝大怒自來加害。稠冥知之。生來不至僧廚。忽無何而到云。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設(shè)。至夜五更先備牛輿。獨往谷口。去寺二十馀里。孤立道側(cè)。須臾帝至。怪問其故。稠曰??稚硌粌舴x污伽藍。在此候耳。帝謂尚書令楊遵彥曰。如此真人何可毀謗也。因謂曰。朕未見佛之靈異。頗可得睹否。稠曰。此非沙門所宜。帝強之。乃投袈裟于地。帝使數(shù)十人舉之不能動。稠命沙彌取之。初無重焉。嵩陽杜昌妻柳氏甚妒。有婢金荊昌沐令理發(fā)。柳氏截其雙指。無何柳被狐刺螫(音栻)指雙落。又有一婢名玉蓮。能唱歌。昌愛而嘆其善。柳氏乃截其舌。后柳氏舌瘡爛事急。就稠懺悔。稠已先知謂柳氏曰。夫人為妒。前截婢指已失雙指。又截婢舌。今又合斷舌?;谶^至心乃可免。柳氏頂禮求哀。經(jīng)七日稠大張口咒之。有二蛇從口出。一尺以上。急咒之遂落。舌亦平復(fù)。當(dāng)終之時異香滿寺。聞?wù)咩ど?。既而剋日。準(zhǔn)敕四部彌山。人兼數(shù)萬香柴千計。日正中時焚之以火。莫不哀慟哭響流川。頃有白鳥數(shù)百徘徊煙上。悲鳴相切。移時乃逝。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孫。
元出昌黎。
末居鉅鹿之癭陶。
性度純懿。
孝信知名。
而勤學(xué)世典。
備通經(jīng)史。
徵為太學(xué)博士。
一覽佛經(jīng)。
渙然神解。
年二十有八。
投鉅鹿景明寺。
僧實法師。
而出家落發(fā)。
更尋經(jīng)論。
識神厲勇。
復(fù)從道房禪師。
受行止觀。
房即跋陀神足。
北游定州嘉魚山。
斂念久之。
全無攝證。
便欲出山誦涅槃經(jīng)。
忽遇一僧。
言從泰岳來。
稠以情告。
彼遂苦勸修禪。
慎無他志。
由一切含靈皆有初地味禪。
要必系緣。
無求不遂。
乃從之旬日。
攝心果然得定。
常依涅槃圣行四念處法。
乃至眠夢覺見。
都無欲想。
歲居五夏。
又詣趙州漳洪山道明禪師。
受十六特勝法。
節(jié)食鞭心。
九旬一食。
或煮食未熟。
攝心入定。
動移??漏。
前食并為禽獸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賊怖之。
了無畏色。
方為說諸業(yè)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常于鵲山靜處。
感神來嬈。
稠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后從定覺。
情想澄然。
便詣少陵寺。
祖師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自蔥嶺已東。
禪學(xué)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
泉水才足。
忽見婦人。
斃衣挾帚。
卻坐階上。
聽僧誦經(jīng)。
眾不測為神人也。
便訶遣之。
婦有慍色。
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
身亦不現(xiàn)。
眾以告稠。
稠呼優(yōu)婆夷。
三呼乃出。
便謂神曰。
眾僧行道。
宜加擁護。
婦人以足撥于故泉。
水即上涌。
時共深異。
因?qū)胰攵ā?div id="aiigw1w" class='inline' id='people_9497_4_88_comment'>
每以七日為期。
齊文宣天保二年。
下詔敦喻。
方遂允請。
即日拂衣。
將出山闕。
兩岫忽然驚震。
響聲悲切。
駭擾人畜。
禽獸飛走。
如是三日。
倜顧曰。
慕道懷仁。
觸類斯在。
豈非愛情易守。
放蕩難持耶。
乃不約事留。
杖策漳滏。
帝躬舉大駕。
出郊迎之。
倜年過七十。
神宇清曠。
動發(fā)人心。
敬揖情物。
乘機無墜。
帝扶接入內(nèi)。
為論正理。
因說三界本空。
國土亦爾。
榮華世相。
不可常保。
廣說四念處法。
帝聞之。
毛豎流汗。
即受禪道。
學(xué)習(xí)不久。
便證深定。
爾后彌承清誨。
篤敬殷重。
因從受菩薩戒法。
斷酒禁肉。
放舍鷹鷂。
去官畋漁。
郁成仁國。
又?jǐn)嗵煜峦罋ⅰ?div id="g9magrh" class='inline' id='people_9497_4_133_comment'>
月六年三。
敕民齋戒。
官園私菜葷辛悉除。
帝以他日言曰。
道由人弘。
誠不虛應(yīng)。
愿師安心道念。
弟子敢為外護檀越。
稠曰。
菩薩弘誓。
護法為心。
陛下應(yīng)天順?biāo)住?div id="yw2ud1y" class='inline' id='people_9497_4_145_comment'>
居宗設(shè)化。
棟梁三寶。
導(dǎo)引四民。
康濟既臨。
義無推寄。
即停正禁中。
四十馀日。
日垂明誨。
帝奉之無失。
后以道化須布。
思序山林。
便辭還本住。
帝以陵阜回互。
咨謁或難。
天保三年。
又敕于鄴城西南。
八十里。
龍山之陽。
為搆精舍。
名云門寺。
請以居之。
兼為石窟大寺主。
兩任綱位。
練眾將千。
供事繁委。
充諸山谷。
并敕國內(nèi)諸州。
別置禪肆。
令達解念慧者。
就為教授。
以齊乾明元年。
四月十三日辰時。
絕無患惱。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敕遣襄樂王。
宣慰起塔。
右仆射魏收為制碑文。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生雍州藍田之梁氏。住大福田寺。尤與僧實相好。聰敏易悟。目覽七行。而慈悲接誘。偏所留意每行見物之窘于弋繳羅網(wǎng)者。請以身代。必使脫乃已。實謂人曰。吾于曇相所不及多矣。實嘗夜詣相房。對坐移時。略無問答。識者知其目擊而道存也。歲或疫癘旱澇兵寇。問之則略舉而已。其言不能盡曉。逮其時而驗之。則信有問李順興強練者。相以為順興胎龍也。性多欲。強練俗仙也。性嗜游行。皆所以助佛揚化耳。大象廢法。深遁山谷。開皇初。率先緇剃出于民間。二年四月八日卒于渭陰。今京師禪林圖像在焉。方其終時。遺言以為吾茲往生。西蜀名慧寬又慧端者。則其傳持之弟子云。事見別傳。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xí)禪初
釋曇相。
姓梁氏。
雍州藍田人。
僧實同房。
素非師保而敦敬之。
重禮逾和上。
相聰敏易悟目覽七行。
禪誦為心周給成務(wù)。
而慈悲誘接偏所留心。
因有行往見人弋繳網(wǎng)羅禽獸窮困者。
必以身代贖得脫方舍。
其仁濟之誠出于天性。
每美云。
曇相福德人。
我不及也。
斯見禮如此。
嘗夜詣相房。
恒預(yù)設(shè)座擬之。
相對無言自陳道合。
私有聽者了無音問。
常以為軌乃經(jīng)積載。
有時大癘橫流。
或旱澇兇險。
人來問者。
相皆略提綱目教其治斷。
至?xí)r必有神效。
人并異之。
或問。
李順興強練何人耶。
相曰。
順興胎龍多欲。
強練游行俗仙。
助佛揚化耳。
其幽記之明諒不可測也。
住大福田寺。
京華七眾師仰如神。
以周季末歷正法頹毀。
潛隱山中。
開皇之初。
率先出俗。
二年四月八日卒于渭陰故都。
圖像傳焉。
今在京師禪林寺。
其承緒禪學(xué)遺囑慧端。
具見別傳。
僧淵 朝代:北周至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5—603 【介紹】: 隋僧。廣漢郪人,俗姓李。家本巨富,生有異跡。年十八,其父命于城西康興寺出家。奉戒守素,無所蓄積。尋入京,從陟岵寺僧寶學(xué)禪定,頗精研之。北周廢佛時,仍歸故寺。隋初,重飾寺宇,又架橋于錦水上,于民稱便。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李氏。蜀之廣漢郪人也。家饒財。及淵之生。天雨錢而稟涌粟。蓋其福報然歟。年十八。投鄉(xiāng)之康興寺薙落。俄入京。依陟岵寺沙門僧寶習(xí)定。少與同寺毅法師善。至是復(fù)同游學(xué)。毅尤通外典。工草隸。及周氏廢教。即還毀所居故寺。隋興更新締構(gòu)。領(lǐng)匠伐木。偶久雨。禱之輒霽。造塔相輪。必欲以金為之。復(fù)掘地獲金。以充其用。后架橋錦江上。或傳。諸葛武侯嘗沈鐵錞水中。長八九尺。徑三尺計。世亦未之見也。橋成。錞自浮至。既又失所在。人以為神。毅以仁壽二年。十二月十二日終。春秋六十九。淵曰。我顧可以獨留哉。再閱日乃終。春秋八十四。遺言同葬。故弟子不敢違。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八 習(xí)禪三
釋僧淵。
姓李。
廣漢郪人。
家本巨富。
為巴蜀所稱。
及淵初誕。
天雨銅錢于庭。
家內(nèi)合運處處皆滿。
父運疲久口噓唱之錢不復(fù)下。
倉內(nèi)貯米但及于半忽滿溢出。
親姻外內(nèi)莫不嘆其福報也。
自少至長志干殊人。
行則安而徐動。
坐則儼而加趺。
眼光外射焰焰發(fā)越。
容色玉潤狀若赤銅。
聲若洪鐘響發(fā)林動。
兩足輪相十角分明。
二手九井文理如畫。
年十八身長七尺。
其父異之命令出家。
即而剃落住城西康興寺。
今所謂福緣是也。
博尋人法訪無遠邇。
經(jīng)耳不忘蘊括懷抱。
奉戒守素大布為衣。
瓶缽之外無所蓄積。
與同寺毅法師。
交游。
二人即蜀郡僧中英杰者也。
相隨入京博采新異。
有陟岵寺沙門僧實者。
禪道幽深帝王所重。
便依學(xué)定豁爾知津。
經(jīng)涉炎涼詳覈詞義。
淵研精定道。
毅博通經(jīng)術(shù)。
丘索草隸靡不留心。
周氏廢教便還故寺。
割東行房以為私宅。
馀者供官。
隨氏運開更新締構(gòu)。
領(lǐng)匠伐木。
連雨兩月。
淵執(zhí)爐祈請。
隨語便晴。
造塔須金盤。
又請地府。
隨言即掘。
應(yīng)命藏開用足。
馀金還歸本窟。
詳斯福力今古未聞。
常給孤獨不逆人意。
遠近隨助泉布若流。
又以錦水江波沒溺者眾。
便于南路欲架飛橋。
則扣此機眾事咸集。
昔諸葛武侯指二江內(nèi)。
造七星橋造三鐵鐓。
長八九尺徑三尺許。
人號鐵鎗。
擬打橋柱。
用訖投江。
頃便祈禱方為出水。
淵造新橋?qū)⑿胸Q柱。
其鐓自然浮水來至橋津。
及橋成也。
又自投水。
道俗歌謠于今逸耳。
淵毅二師并為物軌。
晨夕問法無虧遺寄。
毅以仁壽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寅時。
告弟子曰。
三界無常。
吾其化矣。
言終神謝福緣本住。
春秋六十有九。
淵聞之憫然曰。
毅師已往我豈獨留。
俄而遘疾。
遺語同瘞。
即以其月十四日又化。
春秋八十有四。
至十七日并窆于九里堂焉。
刊石紀(jì)之于寺堂。
陳子良為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3—607 【介紹】: 隋僧。
雍州人。
一名慧端。
年十四出家。
僧實禪師受治心法。
以靜操知名。
后從曇相禪師習(xí)行定業(yè)。
北周武帝廢佛時,竭力掩藏諸經(jīng)像,得不毀。
入隋,發(fā)所藏,經(jīng)籍得廣為流傳。
后住大禪定道場,煬帝大業(yè)二年十二月卒。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五 護教科
一名慧端。年十四從僧寶禪師。受心法。后復(fù)依曇相禪師。參證。則所獲益以加妙。及周而廢教之禍起。端則遍斂經(jīng)像。埋匿深僻地。至隋發(fā)之諸圖廟。皆賴其用。端謙損儉退。無所競名稱。操行為時敬慕。漢王諒師事之。上與后宮。皆稟歸戒。嘗留宿禁中。端獨引去。不奉詔。所賜牙席檀龕。諸珍玩物。至今以懸之屋梁云。仁壽間詔葬舍利于豫州。白光宛轉(zhuǎn)。為五彩流溢。函石鐫銘。當(dāng)皇帝字變金色。事具別傳。煬帝嗣歷。立大禪定寺于京師。詔選海內(nèi)名德居之。以追嚴(yán)大行冥福。而端寔首領(lǐng)綱任。眾咸肅然。大業(yè)二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終于禪林寺。春秋六十有四。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八 習(xí)禪三
釋靜端。
一名慧端。
本武威人。
后住雍州。
年十四投僧實禪師。
受治心法。
深所印可。
經(jīng)魏周隋。
崇挹佛化闡弘不絕。
以靜操知名。
后歸于曇相禪師。
習(xí)行定業(yè)。
周滅法時。
乃竭力藏舉諸經(jīng)像等百有馀所。
終始護持。
冀后法開用為承緒。
及隋開化。
并總發(fā)之。
經(jīng)籍廣被。
端之力也。
重預(yù)出家還宗本習(xí)。
擁徒結(jié)道綽有馀勛。
而謙損儉退。
無與時爭。
服御三衣應(yīng)法杖缽。
一床一食用卒生報。
獲利即散馀無資畜。
名行既著貴賤是崇。
隋漢王諒。
重其戒德數(shù)受弘訓(xùn)。
文帝獻后延進入宮。
從受正法稟其歸護。
遂留宮宿。
端曰。
出家之人情標(biāo)離俗。
宮中非宿寢之所。
數(shù)引宮禁。
常弘戒約。
敕以牙像檀龕及諸金貨。
前后奉賜令興福力。
故今寺宇高廣。
皆端之馀緒焉。
所以財事增榮日懸寺宇。
一無所受并歸僧庫。
而常掩室下帷。
靜退人物。
仁壽年中。
有敕送舍利于豫州。
屢放白光變?yōu)槲宀市D(zhuǎn)瓶側(cè)。
見者發(fā)心。
鑿石為銘。
文至皇帝。
鐫治將訖。
乃變?yōu)榻鹱帧?div id="l53w8ds"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36_2_53_comment'>
分明外徹。
時以為嘉瑞也。
屬高祖升遐隋儲嗣歷。
造大禪定。
上福文皇。
召海內(nèi)靜業(yè)者居之。
以端道悟群心。
敕總綱任。
辭不獲免。
創(chuàng)臨僧首。
于時四方義聚人百其心。
法令未揚。
或愆靈化。
而端躬事軌勉。
咸敬而揖之。
使夫饕惰之士悛勵而從訓(xùn)勖者殷矣。
以大業(yè)二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
終于禪林本寺。
春秋六十有四。
瘞于京之東郊故禪林寺廟。
猶陳五色。
牙席千秋。
樹皮袈裟存焉。
由物希故觀者眾矣。
僧靜琳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5—640 【介紹】: 隋唐時僧。京兆華原人,俗姓張。七歲出家。北周毀佛時返俗。隋初投曇猛為師。五年后,辭師南游樊鄧間受戒。北至鄴下蒲晉間,數(shù)參名僧,遍習(xí)經(jīng)論。文帝仁壽間,課業(yè)于華原石門山。煬帝大業(yè)三年,入京闡揚《攝論》,敕召入內(nèi)道場。十三年,詔令巡方。屬世亂,復(fù)返南陽。恭帝義寧二年被召入京,住大總持寺。唐高祖武德年間入住弘法寺,一時名臣多從其學(xué),化盛京輦。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張氏。其先南陽人。后徙京兆之華原。琳方幼時。外國道人。過其家。嘆曰。此兒當(dāng)隆佛法。不可處之塵埃中也。七歲從俗流出家。非其本志。遂去而從他師焉。周氏之禍久。汩沒不能振。隋初。依曇猛法師究定慧學(xué)。于時法運復(fù)亨。琳弱冠猶以沙彌南游樊鄧受具。尋赴青齊。披討律部。又研十地于覺法師所。乃旋鄴都從炬法師。稟采華嚴(yán)楞伽思益等義。既而匡眾闡化。名聲益起。偶至蒲晉。為道遜道順二法師留講十地。久之嘆曰。藥本治病而服藥增病。豈其理哉。學(xué)識材辨。秪以生慢也。宜求所以治之者。于是始習(xí)靜念處等法。俄而漸進大乘無得。離念唯識等觀。入白鹿山絕粒者數(shù)矣。昏則登危巔高樹。以坐其上。動經(jīng)旬浹。后造泰岳。夜見火光。環(huán)照峰巒。即追求之。見數(shù)尼。共議唯識。忽然而隱。未幾。入關(guān)中。遇曇遷禪師為開攝論。仁壽四年。詔送舍利于華原石門山之神德寺。就以課業(yè)。大業(yè)三年。沙門還源。延講攝論于輦下之明輪妙像諸寺。久之至東都。齊王暕情深定理。每從咨決。鴻臚蘇夔稟宗玄訓(xùn)。若高陽沙門道雄道體。趙郡之道獻明則。成承善誘。造詣幽微。洪哲致問曰。懷道者多。所專何業(yè)。答曰。山谷高深。意定何在。哲曰。山高谷深。由來自爾。答曰。若如來言正當(dāng)馀處取土填谷齊山乎。哲嘆伏。十三年具表聞上。將西巡靈跡。屬??盜縱橫。道途梗沮。僅達襄鄧。義寧二年。詔住京之大總持寺。武德三年。正平公李安遠奏。造弘法寺迎居之。惟敷中論?;蚓S摩起信而已。夜則燕寂。玄琬律師。躬膺令則任城王及其母楚國太妃安平公主。皆邀至第宅授戒。國子祭酒蕭璟工部尚書張亮檐事杜正倫司農(nóng)李道裕。并為弟子。又請智首律師闡揚四分凡十遍。率先學(xué)眾稟服教法住持。京輦雖沙彌凈人。猶明律相。斯非其功歟。貞觀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以疾卒于弘法之房。 是日先有素交法常來候。琳謂之曰。不戀此生不貪來報緣集即有緣散則無又曰。以己之疾。憫彼之疾。因垂淚。蓋念諸苦趣也。復(fù)誡門人曰。生死道長。各宜自拔。時春秋七十六矣?;鹪嵊诮K南至相寺舌獨不壞。再燒之愈覺明潔。檀那造木塔五丈。以表其德。琳于洛邑。嘗為通事舍人李好德。課試場屋文業(yè)。及好德犯國憲。因逃匿求度。以免罪。后事發(fā)覺。逮琳獄。上特原之。或謀害一冤家者三人。其一人中悔。投林受戒。俄而受戒者。死而復(fù)蘇曰。見閻王。王使與二人辨對謀害冤家事。吾稱以從琳受戒。不復(fù)知且引琳為證。王命追所證者有報琳已生他方金粟世界矣。吾因獲免罪。放還。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 習(xí)禪五
釋靜琳。
俗姓張氏。
本族南陽。
后居京兆之華原焉。
幼齡背世清附緇門。
初誕之日有外國道人曰。
此兒當(dāng)貴。
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歲投僧出家。
役以田疇無乖道訓(xùn)。
不果本望。
深惟非法也。
自顧而言曰。
此而未舍。
與俗何殊。
更從一師服膺正化。
遭周滅法且附俗緣。
年在弱冠希期無怠。
會隋氏啟運。
即投曇猛法師。
乃以二事相攝經(jīng)于五年。
猶事沙彌未敢受具。
慶蒙開法欲廣見聞。
辭其本師南游樊鄧。
便于彼部奉進大戒。
既爰初受法未曉清規(guī)。
遠赴青齊聽于律禁。
后發(fā)前至為諸聽先。
又于覺法師所聽受十地。
回趾鄴都。
炬法師所采聽華嚴(yán)楞伽思益。
皆通貫精理妙思英拔。
舊傳新解往往程器。
時即推令敷化。
講散幽旨并驚所未聞。
而胸臆所憶猶謂不足。
展轉(zhuǎn)周聽博遍東川。
蓄解尋師又至蒲晉。
有沙門道遜道順者。
聲名大德也。
留講十地經(jīng)于涼燠。
雖復(fù)聽徒欣泰。
而志逾煩梗。
下坐處房撫膺審曰。
法本治病。
而今慢法更增。
且道貴虛通。
而今耽著彌固。
此不可也。
即舍講業(yè)專習(xí)禪門。
初學(xué)不凈念處等法。
又嫌其瑣小煩稽人慮。
乃學(xué)大乘諸無得觀。
離念唯識彌所開宗。
每習(xí)一解陶練十年。
精其昔知更新后習(xí)。
而弊食粗衣。
情欲斯絕。
后入白鹿山。
山糧罕繼。
便試以卻粒之法。
孤放窮巖又經(jīng)累載。
山中業(yè)定昏睡惑心。
乃臨峭絕懸崖下望千仞。
旁生一樹才得勝人。
以草藉之加坐其上。
于中系念動逾宵日。
怖死既重專深弘觀。
后聞泰岳特多靈異。
便往尋之。
既達彼山。
夜見火炬周環(huán)高曜峰巖。
即事追求累日方至。
乃見五六尼眾匡坐論道。
琳初通訊問。
共議唯識等理。
未盡言間忽然不見。
惆悵久悟法誠爾也。
后入關(guān)中遇曇遷禪師講開攝論。
一聞如舊慧不新聞。
仁壽四年。
下敕送舍利于華原石門山之神德寺。
琳即于此住。
居靜課業(yè)。
行解之盛名布京師。
大業(yè)三年。
有沙門還原等。
延請帝城。
在明輪妙象諸寺。
講揚攝論識者歸焉。
尋即降敕召入道場。
既達東都禪門更擁。
齊王[日*東]情深理定。
每就咨款請至本第從奉歸戒。
鴻臚蘇[蒠-心+(冗-幾+(止*(ㄇ/又)))]。
學(xué)高前古。
舉朝冠蓋。
稟宗師訓(xùn)為舟為梁。
高陽道雄道體。
趙郡道獻明則等。
并釋門威鳳。
智海明珠。
咸承理味酌以華實。
襄陽洪哲。
德高楚望風(fēng)力俊駭。
聞琳聲穆時彥。
故來相架。
乃致問云。
懷道者多。
專意何業(yè)。
琳見其詞骨難競。
聊以事徵告云。
山谷高深意定何在。
哲云。
山高谷深由來自爾。
琳曰。
若如來言。
馀處取土填谷齊山為定高不。
哲悟此一言致詞嘆伏。
由是秀穎附津。
稽疑重沓。
故令譽風(fēng)宣彌繁賞。
會琳以象教東漸法網(wǎng)雖嚴(yán)至于僧儀正度猶未光闡。
欲遍游閻浮備殫靈跡。
以十三年內(nèi)具表聞帝。
當(dāng)蒙恩詔令使巡方。
并給使人傳國書信。
行達襄土方趣海南。
屬寇賊交侵中國背叛。
途路梗澀還返南陽。
義寧二年。
被召入京。
住大總持如常弘演。
光陰既積學(xué)者成林。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遠。
奏造弘法。
素奉崇信。
別令召之。
琳立意離緣攝慮資道。
會隋末壅閉唐運開弘。
皂白歸依光隆是慶。
乃削繁就簡。
惟敷中論為宗。
馀則維摩起信。
權(quán)機屢展。
夜則勖以念慧每事徵研。
并使解出自心不從他授。
玄琬律師道王關(guān)河躬承令則。
自馀法侶歲獻奇?zhèn)悺?div id="21ndhl5"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54_2_149_comment'>
任城王及太妃楚國太妃安平公主等。
皇家帝葉請戒第宅。
隆禮頻繁。
國子祭酒蕭璟。
工部尚書張亮。
詹事杜正倫。
司農(nóng)李道裕等。
并誓為弟子。
備諸法物恒令服御。
久以徒侶義學(xué)爰缺律宗。
乃躬請智首律師敷弘四分。
一舉十遍身令眾先。
故使教法住持京輦稱最。
乃至沙彌凈人咸明律相誠其功矣。
忽以貞觀十四年秋初染疾。
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
有沙門法常者。
盛名帝宇。
素與周旋。
故來執(zhí)別。
琳曰。
不戀此生未貪來報。
緣集則有。
緣散則無。
而神氣澄湛由來不亂。
曾病。
有問疾者。
答云。
以己之疾憫于彼疾。
因而流淚。
想諸苦趣故也。
便總集僧眾并諸門人告曰。
生死道長有心日促。
各宜自敬無累爾神。
即右脅而臥。
尋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六。
馀處通冷惟頂極熱。
迄于焚日方始神散。
而形色鮮軟特異常比。
送于終南至相寺燒。
惟舌獨存。
再取燒之逾更明凈。
斯即正言法之力矣。
弟子等四十馀人。
奉跪慈顏無由欽仰。
百日之內(nèi)通告有緣共轉(zhuǎn)大乘。
總四萬馀卷。
并造千粒舍利木塔舉高五丈彫飾之美晃發(fā)中天。
廣布檀那用酬靈澤。
初琳居世。
化以實錄著名。
每述至理玄凝。
無不垂泣嘆奉。
言無非涉事不徒行。
有通事舍人李好德者。
曾于雒邑受業(yè)于琳。
后歷官天門。
弊于俗務(wù)逃流山藪。
使弟子度之。
若準(zhǔn)正敕罪當(dāng)大辟。
后有嫉于德者。
罔以極刑。
及下獄徵琳。
初無拒諱。
監(jiān)獄者深知情量。
取拔無由。
事從慮過釋然放免。
識者以實語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
自爰初問法。
無憚夷險。
衣服壞則以紙補之。
床席暖則坐于簣上節(jié)之。
又節(jié)量力強羸。
名利不緣。
語默沈靜。
修攝威儀。
有異名稱。
涕涶莫顯于口鼻。
飲食未言于美惡。
敬慎之極夫又何加。
兼以行位難測。
蚤虱不歷于身縱輒投者尋便走散。
斯負既抵。
故所報類希焉。
嘗居山谷須粒有待患繁。
乃合守中丸一劑。
可有斗許。
得支一周。
琳服延之乃經(jīng)三載。
便利之際收洗重服。
故能業(yè)定堅明專注難拔。
時值儉歲緣村投告。
隨得隨施安樂貧苦。
嘗在講會。
俗士三人謀害一怨。
兩人往殺。
其一中悔從琳受戒。
歲紀(jì)經(jīng)久并從物故。
而受戒者忽死心煖。
后從醒寤備見昔怨及同謀者論告殺事。
其受戒人稱枉不伏。
引琳為證。
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
琳生他方金粟世界。
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
又琳一生所至伽藍撝謙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錫日增。
并委侍人口無再問。
及后為福方恨無財。
出以示之。
琳曰。
都不憶有此物也。
斯寔據(jù)道為務(wù)情無世涉。
可書季代足為師鏡。
自住弘法敷化四方。
學(xué)侶客僧來如阛阓。
招慰安撫隨事憂承。
而度雜公私憲章有敘。
故使外雖禁固內(nèi)實通流。
山林望而有歸。
軌道立而垂則。
逮于歿后此法彌崇。
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馀。
至于敘接賓禮僧儀邕穆者。
莫高于弘法矣。
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眾創(chuàng)停仄陋而已。
琳薰勵法侶共經(jīng)始之。
今則堂房環(huán)合廚庫殷積。
客主混同去留隨意。
裕法師云。
以道通物。
物由道感。
惠由道來。
還供道眾。
僧實由客。
深有冥功。
裕語有琳近之矣。
釋慈藏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新羅國王諸公子也。
金氏。
父武。
林官為蘇判異。
貴如中朝一品。
然素諳佛理。
而未有嗣息。
乃造觀音經(jīng)千部。
因致祈禱意。
且曰茍有所出。
將使續(xù)慧命。
而度生類。
非敢冀以亢家門顯祖宗也。
既而其母夢星入懷以娠。
及其娩。
適與先佛同月日。
識者以為瑞。
性聰敏。
入小學(xué)即能遍覽。
稍長益習(xí)空寂法。
而世俗念無所蒂芥。
會并喪二親。
尋麻衣草屨。
遁居林壑。
構(gòu)小室。
周樹荊棘。
坐則懸發(fā)梁上。
小困則頓撼鉤刺。
輒至醒寤。
所脩白骨觀。
日以明利。
而無復(fù)昏散二障矣。
俄而王以其次當(dāng)紹位。
屢徵不為起。
復(fù)遣使謂曰。
能起則已。
否將造山手刃之。
藏曰。
吾寧持戒死。
無或犯戒生。
王聞而愧服焉。
遂命薙落受具。
久之屏絕往來。
糧??辗?。
時有異烏。
銜果饋獻。
亦就藏掌共食。
每候日中以為常。
然尤愧于無以利物。
嘗夢偉丈夫二人語曰。
卿欲何為。
藏曰。
惟欲利眾生耳。
丈夫以五戒法授之曰。
是可以利眾生者。
且曰。
吾以憫汝故。
自忉利天來。
語訖而覺。
于是藏出山僅一月。
士女之獲授五戒者。
遍國中。
貞觀十二年。
偕弟子僧實等十馀人。
至京師。
詔住勝光別院。
共施豐縟。
而或有以其充物動忮心者。
夜闖其戶。
則驚悸莫敢前。
旦從藏悔罪受戒而去。
當(dāng)是時。
雖生盲者。
見藏則復(fù)睹。
以故遠近趨附。
日千計。
上以其地非藏所堪處。
詔徙終南山云際寺。
別居嵰崿之上。
以避喧坌。
而鬼神多就受戒。
嘗患痍疹。
見受戒神。
為之摩撫而愈。
如是閱三夏。
一日有大神。
擁眾無數(shù)。
皆帶甲持仗。
扶金輿而前曰。
迎慈藏。
復(fù)有大神。
力拒不許迎。
頃之臭氣蓬勃。
一弟子暴卒。
久而穌。
藏即就繩床。
召眾訣別。
悉出諸衣物。
行僧德施法。
忽覺香氣。
通暢內(nèi)外。
是夕夢。
有神報藏曰。
自今而后。
壽可八十馀也。
十七年。
其王上表朝廷。
乞藏還本國。
詔可。
藏始下山。
詔慰問賜帛二百疋。
用充衣服費。
及詔入內(nèi)。
賜衲伽梨一領(lǐng)。
雜?五百段。
東宮亦致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
會諸大德設(shè)齋。
作太常九部樂。
度僧八人。
以榮其歸。
藏又請經(jīng)一藏并像設(shè)供儀等。
于是其王以藏為大國統(tǒng)。
住王芬寺。
筑院度人。
以示優(yōu)渥。
夏入王宮。
講大乘論。
又講菩薩戒本于皇龍寺。
凡七晝夜祥云瑞霧。
覆所講之堂。
甘露降于林木。
海東戒法之興。
于斯為盛。
藏以海東夷俗。
必一??正。
以彷佛華夏。
故儒林梵苑至今可觀。
皆是藏之遺志焉。
又圓勝者。
辰韓人也。
貞觀初。
西游中國法肆。
晚與藏東返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護法下
釋慈藏。
姓金氏。
新羅國人。
其先三韓之后也。
中古之時。
辰韓馬韓卞韓。
率其部屬。
各有魁長。
案梁貢職圖。
其新羅國。
魏曰斯盧。
宋曰新羅。
本東夷辰韓之國矣。
藏父名武林。
官至蘇判異(以本王族比唐一品)既向高位。
籌議攸歸。
而絕無后嗣。
幽憂每積。
素仰佛理乃求加護。
廣請大舍祈心佛法。
并造千部觀音。
希生一息。
后若成長。
愿發(fā)道心度諸生類。
冥祥顯應(yīng)。
夢星墜入懷。
因即有娠。
以四月八日誕。
載良晨。
道俗銜慶希有瑞也。
年過小學(xué)。
神睿澄蘭獨拔恒心。
而于世數(shù)史籍略皆周覽。
情意漠漠無心染趣。
會二親俱喪。
轉(zhuǎn)厭世華。
深體無常終歸空寂。
乃捐舍妻子第宅田園。
隨須便給行悲敬業(yè)。
子爾只身投于林壑。
粗服草屩用卒馀報。
遂登峭隒獨靜行禪。
不避虎兕常思難施。
時或弊睡心行將徵。
遂居小室。
周障棘刺露身直坐。
動便刺肉。
懸發(fā)在梁。
用祛昏漠。
修白骨觀轉(zhuǎn)向明利。
而冥行顯被物望所歸。
位當(dāng)宰相頻徵不就。
王大怒。
敕往山所將加手刃。
藏曰。
吾寧持戒一日而死。
不愿一生破戒而生。
使者見之不敢加刃。
以事上聞。
王愧服焉。
放令出家任修道業(yè)。
即又深隱。
外絕來往。
糧粒固窮。
以死為命。
便感異鳥各銜諸果就手送與。
鳥于藏手就而共食。
時至必爾。
初無乖候。
斯行感玄徵。
罕有聯(lián)者。
而常懷戚戚慈哀含識。
作何方便令免生死。
遂于眠寐見二丈夫曰。
卿在幽隱欲為何利。
藏曰。
惟為利益眾生。
乃授藏五戒訖曰。
可將此五戒利益眾生。
又告藏曰。
吾從忉利天來。
故授汝戒。
因騰空滅。
于是出山。
一月之間國中士女咸受五戒。
又深惟曰。
生在邊壤佛法未弘。
自非目驗無由承奉。
乃啟本王西觀大化。
以貞觀十二年。
將領(lǐng)門人僧實等十有馀人。
東辭至京。
蒙敕慰撫。
勝光別院厚禮殊供。
人物繁擁財事既積。
便來外盜。
賊者將取心戰(zhàn)自驚。
返來露過。
便授其戒。
有患生盲。
詣藏陳懺后還得眼。
由斯祥應(yīng)。
從受戒者日有千計。
性樂棲靜。
啟敕入山。
于終南云際寺東懸崿之上。
架室居焉。
旦夕人神歸戒又集。
時染少疹。
見受戒神為摩所苦。
尋即除愈。
往還三夏常在此山。
將事東蕃。
辭下云際。
見大鬼神其眾無數(shù)。
帶甲持仗云。
將此金輿迎取慈藏。
復(fù)見大神與之共斗拒不許迎。
藏聞臭氣塞谷蓬勃。
即就繩床。
通告訣別。
其一弟子又被鬼打躄死乃蘇。
藏即舍諸衣財。
行僧德施。
又聞香氣遍滿身心。
神語藏曰。
今者不死。
八十馀矣。
既而入京。
蒙敕慰問。
賜絹二百匹。
用充衣服貞觀十七年。
本國請還。
啟敕蒙許。
引藏入宮。
賜納一領(lǐng)雜?五百段。
東宮賜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為國設(shè)大齋。
大德法集。
并度八人。
又敕太常九部供養(yǎng)。
藏以本朝經(jīng)像彫落未全。
遂得藏經(jīng)一部并諸妙像幡花蓋具堪為福利者。
赍還本國。
既達鄉(xiāng)壞。
傾國來迎。
一代佛法于斯興顯。
王以藏景仰大國。
弘持正教。
非夫綱理。
無以肅清乃敕藏為大國統(tǒng)。
住王芬寺。
寺即王之所造。
又別筑精院。
別度十人恒充給侍。
又請入宮。
一夏講攝大乘論。
晚又于皇龍寺講菩薩戒本。
七日七夜天降甘露。
云霧奄藹覆所講堂。
四部興嗟聲望彌遠。
及散席日。
從受戒者其量云從。
因之革厲十室而九。
藏屬斯嘉運。
勇銳由來。
所有衣資并充檀舍。
惟事頭陀。
蘭若綜業(yè)。
正以青丘佛法東漸百齡。
至于住持修奉蓋闕。
乃與諸宰伯祥評紀(jì)正。
時王臣上下。
僉議攸歸。
一切佛法須有規(guī)猷。
并委僧統(tǒng)藏令僧尼五部各增舊習(xí)。
更置綱管。
監(jiān)察維持。
半月說戒依律懺除。
春冬總試令知持犯。
又置巡使。
遍歷諸寺誡勵說法。
嚴(yán)飾佛像營理眾業(yè)。
鎮(zhèn)以為常。
據(jù)斯以言。
護法菩薩即斯人矣。
又別造寺塔十有馀所。
每一興建合國俱崇。
藏乃發(fā)愿曰。
若所造有靈。
希現(xiàn)異相。
便感舍利在諸巾缽。
大眾悲慶積施如山。
便為受戒。
行善遂廣。
又以習(xí)俗服章中華有革。
藏惟歸崇正朔義豈貳心。
以事商量舉國咸遂。
通改邊服一準(zhǔn)唐儀。
所以每年朝集位在上蕃。
任官游踐并同華夏。
據(jù)事以量通古難例。
撰諸經(jīng)戒疏十馀卷。
出觀行法一卷。
盛流彼國。
有沙門圓勝者。
本族辰韓清慎僧也。
以貞觀初年。
來儀京輦遍陶法肆。
聞持鏡曉志存定攝。
護法為心。
與藏齊襟秉維城塹。
及同返國大敞行途講開律部。
惟其光肇自昔東蕃有來西學(xué)。
經(jīng)術(shù)雖聞無行戒檢。
緣搆既重。
今則三學(xué)備焉。
是知通法護法代有斯人。
中濁邊清于斯驗矣。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金。
新羅國人。
其先三韓之后。
東方辰韓國也。
藏父名武林。
官至蘇判。
異(北唐一品)享高位。
而無后嗣。
幽憂每積。
素仰佛理。
乃求加護。
廣請大舍。
祈心佛法。
并造千部觀音。
希生一息。
后若成長。
愿發(fā)道心。
度諸生類。
冥祥顯應(yīng)。
夢星墜入懷。
因即有娠。
以四月八日誕。
年過小學(xué)。
神睿澄簡。
世數(shù)史籍。
略皆周覽。
會二親俱喪。
轉(zhuǎn)厭世華。
深體無常。
終歸空寂。
乃捐舍妻子。
第宅田園。
隨須便給。
孑爾只身。
投于林壑。
粗服草屩。
獨靜行禪。
時或斃睡。
遂居小室。
周障棘刺。
露身直坐。
動便刺肉。
懸發(fā)在梁。
用祛昏漠。
物望所歸。
位當(dāng)宰相。
頻徵不就。
王大怒。
敕住山所將加手刃。
藏曰。
吾寧持戒一日而死。
不愿一生破戒而生。
使者懼之。
不敢加刃。
以事上聞。
王愧服焉。
放令出家。
任修道業(yè)。
即又深隱。
外絕來往。
糧粒固窮。
以死為命。
便感異鳥各銜諸果。
就手送與。
鳥于藏手。
就而共食。
時至必爾。
初無乖候。
常懷戚戚。
慈哀含識。
作何方便。
令免生死。
遂于眠??。
見二丈夫曰。
卿在幽隱。
欲為何利。
藏曰。
唯為利益眾生。
乃授藏五戒訖曰。
可將此五戒。
利益眾生。
藏于是出山。
一月之間。
國中士女。
咸受五戒。
又深唯曰。
生在邊壤。
佛法未弘。
自非目驗。
無由承奉。
乃啟本王。
西觀大化。
以貞觀十二年。
領(lǐng)門人僧實等。
十有馀人。
東辭至京。
蒙敕慰撫勝光別院。
厚禮殊供。
人物繁擁。
財事既積。
賊者將取。
心顫自驚。
反來露過。
便受其戒。
有患生盲。
詣藏陳懺。
后還得眼。
由斯祥應(yīng)。
從受戒者。
日有千計。
性樂棲靜。
啟敕入山。
于終南云際寺東。
懸崿之上。
架室居焉。
旦夕人神歸戒。
往還三夏。
常在此山。
將事東蕃。
辭下云際。
見大鬼神。
其眾無數(shù)。
帶甲持仗。
云將此金輿。
迎取慈藏。
復(fù)見大神與之共斗。
拒不許迎。
神語藏曰。
今者不死。
八十馀矣。
既而入京。
蒙敕慰問。
賜絹二百疋。
用充衣服。
貞觀十七年。
本國請還。
啟敕蒙許。
引藏入宮。
賜衲一領(lǐng)。
雜?五百段。
東宮賜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
為國設(shè)大齋。
大德法集。
并度八人。
又敕太常九部供養(yǎng)。
藏以本朝經(jīng)像。
凋落未全。
遂得藏經(jīng)一部。
并諸妙像。
幡花蓋具。
堪為福利者。
赍還本國。
既達鄉(xiāng)壤。
傾國來迎。
一代佛法。
于斯興顯。
王以藏景仰大國。
弘持正教。
非夫綱理。
無以肅清。
乃敕藏為大國統(tǒng)。
住王芬寺。
又別筑精院。
別度十人。
恒充給侍。
請入宮一夏。
講大乘論。
晚又于皇龍寺。
講菩薩戒本。
七日七夜。
天降甘露。
云霧??靄。
覆所講堂。
四部興嗟。
聲望彌遠。
藏屬斯嘉運。
所有衣資。
并充檀舍。
唯事頭陀。
蘭若綜業(yè)。
正以青丘佛法。
東漸百齡。
乃與諸宰。
詳評紀(jì)正。
一切佛法。
須有規(guī)猷。
并委僧統(tǒng)。
藏令僧尼五部。
各增舊習(xí)。
更置綱管。
監(jiān)察維持。
半月說戒。
依律懺除。
春冬總試。
令知持犯。
又置巡使。
遍歷諸寺。
誠厲說法。
嚴(yán)飾佛像。
營理眾業(yè)。
鎮(zhèn)以為常。
又別造寺塔。
十有馀所。
藏乃發(fā)愿曰。
若所造有靈。
?,F(xiàn)異相。
便感舍利。
在諸巾缽。
大眾悲慶。
積施如山。
便為受戒。
行善遂廣。
又以習(xí)俗服章。
華中外革。
藏唯歸崇正朔。
舉國咸遂。
通改邊服。
一準(zhǔn)唐儀。
僧隱峰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鄧,建州邵武縣(今福建邵武)人。生卒年不詳。禪宗僧侶,約生活于中唐。嘗謁馬祖道一、石頭希遷,與南泉普愿論道,終為馬祖法嗣。后至五臺山金剛窟前示滅。《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二一、《景德傳燈錄》卷八均有傳。諸書錄存其詩偈1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鄧。建之邵武人。姿性若狂。騃而剛毅。有執(zhí)不可或撓。既納具。初見馬祖未有所得。再往石頭亦不契。終嗣馬祖。則其所得可知矣。峰在石頭時。問云。如何得合道去。頭云。我亦不合道。峰云。畢竟如何。頭云。汝不合道來。得多少時耶。峰無語。一日石頭刬草次。峰叉手傍立。頭擲刬子。向峰前。刬一株草。峰云。和尚只刬得者個。不刬得那個。頭提起刬子。峰接得乃作刬勢。頭云。汝只刬得那個。不刬得者個。峰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說者個那個。峰一日推土車次。祖展足坐路上。峰云。請師收足。祖云。已展不縮。峰云。已進不退。乃推車過。祖歸法堂。手執(zhí)斧子云。適來碾損老僧腳底出來。峰便出于祖前引頸。祖乃置斧子。峰到南泉。與眾僧參次。泉指凈瓶云。銅瓶是境。不得動著境。與老僧。將瓶中水來。峰便拈凈瓶于泉面前瀉水云。何曾動著。泉便休。到溈山。于上座頭。解放衣缽。溈山聞到。先具威儀。下堂看師叔。峰見山來。便作睡勢。山歸方丈。峰發(fā)去。少間山問侍者。師叔在否。者云已去也。山云。去時有什么言語。者云無言語。山云莫道無語。其聲如雷。元和中游五臺。道出淮西。吳元濟方以蔡城??雇鯉?。久相持未決勝負。峰云我知所以息其暴厲者。乃擲錫空際。飛步過之。兩軍之士。皆仰望嘆服。慈讓之心。油然以生。善惡逆順之理頓判。元濟之縛。蔡城之破。誠不待李愬之謀也。遍閱靈跡。乃復(fù)倒植于金剛窟中。以示滅焉。觀其履天戴地。衣裾褲褶。無所垂褪。而肢體不露。眾欲舁舉。則堅莫之動。后其女弟之為尼者至。而咄之曰。兄生慢法律。死猶惑亂世俗耶。徐抵之仆。噫異矣。遂阇維。塔舍利其地。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釋隱峰。
俗姓鄧氏。
建州邵武人也。
稚歲憨狂不侚父母之命。
出家納法后往觀方。
見池陽南泉禪師令取澡罐。
提舉相應(yīng)為愿公所許焉。
終認(rèn)嗣馬禪師耳。
峰元和中言游五臺山。
路出淮西。
屬吳元濟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遇交鋒未決勝負。
峰曰。
我去解其殺戮。
乃擲錫空中飛身冉冉隨去。
介兩軍陣過。
戰(zhàn)士各觀僧飛騰。
不覺抽戈匣刃焉。
既而游遍靈跡。
忽于金剛窟前倒立而死。
亭亭然其直如植。
時議靈穴之前當(dāng)舁就爇。
屹定如山并力不動。
遠近瞻睹驚嘆希奇。
峰有妹為尼。
入五臺瞋目咄之曰。
老兄疇昔為不循法律。
死且熒惑于人。
時眾已知。
妹雖骨肉豈敢攜貳。
請從恒度。
以手輕攘僨然而仆。
遂荼毗之收舍利入塔。
號鄧隱峰。
遺一頌云。
獨弦琴子為君彈。
松柏長青不怯寒。
金礦相和性自別。
任向君前試取看。
系曰。
僵尸累足于事一同。
立逝坐亡為修三昧。
此者頭支厚載履蹈青冥。
逆恒理以難知諒。
是人而不測若斯倒置。
振古一人。
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為女??之罵焉。
如幻之功善權(quán)大矣。
或曰。
淮西之役唐書胡弗載隱峰飛錫解陣邪。
通曰。
小說所傳或得其實。
是故春秋一經(jīng)。
五家作傳可得同乎。
又漢州開化寺釋亡名。
先因入寺見瑞應(yīng)交現(xiàn)。
遂誓舍身剋苦為期。
忽于殿中焚香次。
俄睹地屋皆為琉璃色。
有菩薩乘五色云。
下庭中曰。
汝極堅至必當(dāng)?shù)玫馈?div id="oejuf5o" class='inline' id='people_21189_2_60_comment'>
吾求證汝。
亡名叩頭禮拜。
斯須不見。
寺僧至云。
學(xué)院內(nèi)皆變琉璃色。
嘆嗟不已。
其僧復(fù)勤節(jié)行焉。
又鄧州有僧亡名。
年且衰朽游行穰鄧州間。
日食二雉鳩。
僧俗共非之。
老僧終無避回。
嘗饌羞之次有貧士求餐。
分其二足與之食。
食訖老僧盥漱雙鳩從口而出。
一則能行。
一則匍匐在地貧士驚怪亦吐其飯其鳩二足復(fù)全。
僧實不食此禽。
自爾眾人崇重號曰南陽雉鳩和尚也。
有嘆之曰。
昔青城山香阇黎飲酒啖肴。
然后吐出雞羊肉。
皆化作本形。
飛鳴而入坑穴中同也。
神僧傳·卷第八
釋隱峰。俗姓鄧氏。建州邵武人也。稚歲憨狂不徇父母之命。出家納法。元和中言游五臺山。路出淮西。屬吳元濟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遇交鋒未決勝負。峰曰。我去解其殺戮。乃擲錫空中飛身冉冉隨去。介兩軍陣過。戰(zhàn)士各觀僧飛騰。不覺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靈跡。忽于金剛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時議靈穴之前當(dāng)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動。遠近瞻睹驚嘆希奇。峰有妹為尼。入五臺嗔目咄之曰。老兄疇昔為不循法律。死且熒惑于人。時眾已知。妹雖骨肉豈敢攜貳。請從恒度。以手輕攘僨然而倒。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號鄧隱峰。遺一頌云。獨弦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