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道融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43或344—413 【介紹】: 即拘摩羅耆婆、鳩摩羅什婆。
意為“童壽”。
十六國時高僧,龜茲人,祖籍天竺。
七歲隨母出家。
九歲以后,游學罽賓、月氏、疏勒等國,學小乘、大乘,精研《中論》、《十二門論》等,譽滿西域。
二十歲還龜茲。
前秦苻堅建元十八年,呂光破龜茲,得羅什,遂滯留涼州十八年,得通漢文。
后涼滅,入長安,為后秦姚興國師。
興辟逍遙園譯場,羅什為譯主。
前后八年,據《大唐內典錄》載,共譯佛經98部,425卷。
著名弟子有僧肇、僧睿、道生、道融,世稱“什門四圣”。
大乘部之《妙法蓮華經》、《大方等大集經》、《維摩詰經》、《中論》、《百論》、《大智度論》等,均出其手,譯文典麗而不失原意。
現(xiàn)存著作有《大乘大義章》。
全晉文
鳩摩羅什,一作句摩羅耆婆,天竺人。為呂光所獲,歷事呂纂呂隆,至后秦弘始中迎入關,卒于長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一 譯經科一
此云童壽。天竺人也。世為相國。大父達多有重名。父炎將嗣相位。避之出家。東度蔥嶺。龜茲王聞其名。郊迎之。尊以為國師。王有妹年二十。才敏絕人。諸國交聘不許。及見炎逼以妻之。生二子。其一羅什。其一則弗沙提婆。始什之妊也。其母慧解倍常。聞雀黎大寺多名僧。有得道者。呼女伴往聽法。忽通天竺語。難問鋒出。有達么瞿沙者。見曰。是必孕智子。為說舍利弗在胎時事。什生七歲。母因野行。見冢骨。從炎乞出家。炎不可。因不食六日。氣如縷。乃許之。遂與什俱落發(fā)。母以專精禪觀。獲初果。什誦經日千偈。偈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義亦自通。龜茲人方加禮事。母輒攜什避去。游諸國。什九歲。渡新頭河。至罽賓。師事異僧槃頭達多。受雜藏中長兩阿含。凡四百萬言。達多奇之。什自是聲稱達王。王集異道。立論相攻難。異道慢什年小。不為備。什乘隙折困之。異道愧伏。王設上供。差大僧營視。惟恐其去。年十二。母攜還龜茲。而諸國交聘以好爵。悉不應。已又攜至月氏。北山尊者見之。謂其母曰。此沙彌使三十五歲。毗尼無玷者。度人如優(yōu)波鞠多。不爾正一俊法師耳。至沙勒。頂戴佛缽。私念缽大而輕如此耶。即重不勝。失聲下之。母問其故。曰兒心分別。故缽輕重耳。遂留沙勒一年。博覽五明諸論。及陰陽星算。皆妙達其要。沙門喜見勸王請什開法。曰。當有二益。國中比丘。恥不及之。而加精進。龜茲王必以為尊什。是敬己也。來脩舊好。王然之。于是會道俗如其勸。什真率忽繩墨?;蛘咭芍?。時有莎車王子須利耶跋陀。參軍王子須耶利蘇摩兄弟。皆棄國位為沙門。蘇摩尤才辯。嘗為什說阿耨達經。以陰界諸入。皆空無相。怪而問曰。此經乃壞破諸法至是耶。因共研覈大小乘。移時。而什悟。嘆曰。吾昔于小乘。如以鍮石為金。遂受中百二論。十二門觀等。溫宿國龜茲之北境也。有異道。立義擊鼓。求論辯。什適隨母在焉。卒挫衄之。自是名重蔥左。居龜茲。廣說諸經。學徒自諸國來者云委。尼阿竭耶末帝。王女也。博觀群經。已證二果。聞法欣躍。更請開演。什益分別諸法本空。陰界假名非實等法義。聽者曉悟。年二十。即王宮。從卑摩羅叉受戒。學十誦律。頃之母謂龜茲王白純曰。汝國尋衰柰何。謂什曰。方等深教不可思議。傳至東土。惟爾之力。但于汝無利。惜哉。什曰。必使大化流傳。雖苦無所恨。母以為然。尋往天竺。進登三果。什獨留止國之新寺。后于寺側。得放光經。而文字隱蔽。不可讀。什心知其魔。不為動。既而可讀耳。聞空中語曰。智人何用此書。什曰小魔敢爾。留二年。益習大乘經論。龜茲王為張金座錦耨。使坐以說法。什以其師盤頭達多未悟大乘。請往化導。俄其師至。什為先說德女問經。蓋以其多明因緣空假。而昔與師俱所不信者。師謂什曰。汝于大乘見何異相。而遽尚之。什曰。大乘深妙。有法皆空。非小乘滯相偏局可擬也。師曰。汝言一切皆空。甚可畏也。汝亦知舍有愛空之患乎。昔有狂人。使工績縷。工已極其細好矣??袢霜q以為未。工指空曰。此縷也??袢嗽?。我何不見。工曰縷細。我良工且不見。況他人乎??袢讼埠耩A之。汝之空法正類此也。什曰。小乘執(zhí)有。大是顛倒。如人病目。見空中華。以為實有。坐以待果。要人共嘗。其不為明目者所笑乎。于是達多悟。禮什為師。西域諸國。咸伏什神異。其說法時。諸王皆長跪坐側。令什踐而升座焉。苻堅聞之。久有迎什意。建元十二年。丁丑正月。太史奏云。有星現(xiàn)外國分野。當有大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將非此耶。乃遣驍騎將軍呂光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謂光曰。若獲羅什即馳驛送之。光軍未至。什謂龜茲王曰。當有勍敵。從日下來。宜恭承之。勿抗其鋒。王不納。發(fā)兵拒光。大為光所破。遂獲什。光見其齒少易之。強妻以龜茲王女。什不可。光曰。道士豈復非氣血生耶。尚何辭。乃飲以醇酒。閉之密室。光還中路屯師山下。什曰。宜從屯隴上。光不納。夜果大雨潦起。水深數丈。死者數千人。光異之。光欲留王西國。什曰。推運揆數。此不宜留。前有福地可居。還至涼州。聞苻堅已為姚萇所害。于是竊號河右。屬姑臧。一日大風。什曰。不祥之風。當有奸叛。然不勞而自定。俄有叛者。尋皆殄滅。沮渠蒙遜。先推建康太守段業(yè)為主。光遣子纂。率眾討之。時論以業(yè)烏合。纂有威聲。勢必全克。光以訪什。答曰。此行未見其利。纂果敗于合黎。會郭黁起兵。纂軍輕騎還。又為黁敗。僅以身免。 中書監(jiān)張資病。光博營救療。外國道人羅叉云。能瘥資病。光喜絡賜不貲。什知叉誑詐。告資曰。叉不能為。徒煩費耳。冥運雖隱??梢孕g試之。乃以五色絲作繩。結之燒為灰末。投水中?;胰舫鏊€成繩者。病不可愈?;腋槔K自若。未幾資亡。光亦尋卒。子紹襲位。纂殺之自立。有豬生子三首。黑龍升井中。蟠臥殿前。比旦失之。纂以為瑞。號殿為龍翔。俄又升于當陽宮門。又改為龍興門。什曰。比日潛龍出游。豕妖呈異。龍者陰類。出入以時。今屢見災也。是必下人有謀者。宜克己脩德。以答天戒。纂不納。竟為從弟超所殺。什在涼州積年。呂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蘊其深解。無所宣化。姚興遣姚碩德。西破呂隆。迎至為國師。初延入西明閣逍遙園。譯出眾經。多所暗誦。又覽舊經紕繆。與沙門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傳受其旨。更出經論。凡三百馀卷。僧睿才識高明。常隨什傳寫。什每為睿言。西方辭體。特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管弦為善。凡覲王見佛。必有贊德。經中偈頌。皆其式也。但翻梵為秦。失其蔚藻。雖得大意。殊乖文體。正如嚼飯飼人。非徒無味。乃令人嘔噦也。什嘗以頌贈法和云。心山育明德。流薰萬由延。哀鸞孤桐上。清音徹九天。凡十偈。詞喻皆爾。雅好大乘。志在敷演。常嘆曰。吾著筆大乘阿毗曇。非迦旃延比也。無深識者。因悽然而止。著實相論二卷。注維摩經。皆肆筆成文。無所竄定。興奉之若神。嘗講經于草堂寺。興及朝臣大德沙門千馀人。肅容觀聽。興曰。法師才明超悟。海內無雙。何可使法少種嗣哉。遂以妓女十輩。逼令受之。什亦曰。定中常見小兒登吾肩。欲障也。自是不住僧坊。別立廨舍。諸僧或欲效之。什乃聚針于缽謂曰。若能食此乃可耳。因舉匕進針如常食。卑摩羅叉律師。什受律師也。至則欣迎盡禮。卑摩未知被逼事。問曰。汝于漢地有大緣。受法者幾何人。什曰。經律未備。新經皆什所傳。三千馀人。相從授法。但什以業(yè)重障深。于律有缺。不能深弘耳。杯渡比丘在彭城。聞什在長安。嘆曰。吾與此子。戲別三百馀年。相見杳然未期。遲有遇于來世耳。什未終夕。日覺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國弟子誦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轉覺危殆。于是力疾。別眾曰。因法相遇。殊未盡心。方復后世。自以暗昧。謬充傳譯。所出經論。唯十誦律。未及刪煩。若義契佛心。焚身之日。舌不焦壞。遂終于逍遙園。偽秦弘始十一年八月十二日。晉義熙五年也。阇維果舌存焉。晉書有傳。
神僧傳·卷第二
鳩摩羅什。此云童壽。天竺人也。善經律論化行于西域。及東游龜茲(音丘慈)龜茲王為造金師子座以處之。時符堅僣號關中。有外國前部王及龜茲王弟。并來朝堅。堅引見。二王說堅云。西域多產珍奇。請兵往定以求內附。至豎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見外國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將非此耶。即遣使求之。至十八年九月。堅遣驍將呂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臨發(fā)堅餞光于建章。謂曰。夫帝王應天而治。以子愛蒼生為本。豈貪其地而伐之。正以懷道之人故也。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陰陽。為后學之宗。朕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剋龜茲即馳驛送什。光軍未至。什謂龜茲王白純曰。國運衰矣。當有勍敵從東方來。宜恭承之勿抗其鋒。純不從而戰(zhàn)。光遂破龜茲殺純。立純弟震為主。光既獲什載與俱還。中路置軍于山下。將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見狼狽。宜徙軍隴上。光不納。是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數丈。死者數千。光始密而異之。什謂光曰。此兇亡之地不宜淹留。推遷揆數應速言歸。中路必有福土可居。光從之。至涼州聞符堅已為姚萇所害。光三軍縞素大臨城南。于是竊號關外年稱大安。大安二年正月姑臧大風。什曰。不祥之風當有奸叛。然不勞自定也。俄而梁謙彭晃相繼而反。尋亦殄滅。至光龍飛二年。張掖臨松盧水胡沮渠男成及弟蒙遜反。推建康太守叚業(yè)為主。遣庶子秦州刺史太原公纂。率眾五萬討之。時論謂業(yè)等烏合。纂有威聲勢必全剋。光以訪什。什曰。觀察此行未見其利。既而纂敗績于合黎。俄又郭黁(奴昆切)作亂。纂委大軍輕還。為黁所敗僅以身免。光中書監(jiān)張資文翰溫雅。光甚器之。資病光廣求救療。有外國道人羅叉云。能差資疾。光喜給賜甚重。什知叉誑詐。告資曰。叉不能為徒煩費耳。冥運雖隱可以事試也。乃以五色絲作繩。結之燒為灰末投水中。灰若出水還成繩者。病不可愈。須臾灰聚浮出復繩本形。既叉治無效。少日資亡。頃之光又卒。子紹襲位。數日光庶子纂殺紹自立。稱元咸寧。咸寧二年有豬生子。一身三頭。龍出東廂井中到殿前蟠臥。比旦失之纂。以為美瑞。號大殿為龍翔殿。俄而有黑龍升于當陽九宮門。號為龍興門。仔奏曰。比日潛龍出游豕妖表異。龍者陰類。出入有時。而今屢見則為災生。必有下人謀上之變。宜剋己修德以答天戒。纂不納。與什博戲。殺棋曰。斮胡奴頭。什曰。不能斮胡奴頭。胡奴將斮人頭。此言有旨。而纂終不悟。光弟保有子名超。超小字胡奴。后果殺纂斬首。立其兄隆為主。時人方驗什之言也。什停涼積年。呂光父子既不弘道教。故蘊其深解無所宣化。符堅已亡竟不相見。及姚萇僣有關中。亦挹其高名虛心要請。呂以什智計多解??譃橐χ\不許東入。及萇卒子興襲位。復遣敦請。弘始三年三月。有樹連理生于廟庭。逍遙園蔥變?yōu)槠?。以為美瑞。謂智人應入至五月興遣隴西公碩德西伐呂隆。隆軍大破。至九月隆上表歸降。方得迎什入關。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yōu)寵。初杯度比丘在彭城。聞什在長安乃嘆曰。吾與此子戲別三百馀年。杳然未期。遲有遇于來生耳。什未終少日。覺四大不寧。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國弟子誦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轉覺危殆。于是力疾與眾僧告別曰。因法相遇殊未盡心。方復后世惻愴何言。自以闇昧謬充傳譯。凡所出經。論三百馀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繁。存其本旨必無差失。愿凡所宣譯傳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眾前發(fā)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爛。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長安。是歲晉義熙五年也。即于逍遙園依外國法以火焚尸。薪滅形碎惟舌不灰爾。
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中
鳩摩羅什。此云童壽。天竺人也。家世國相。什祖父達多。倜儻不群名重于國。父鳩摩炎。聰明有懿節(jié)。將嗣相位。乃辭避出家。東度蔥嶺。龜茲王聞其棄榮甚敬慕之。自出郊迎請為國師。王有妹年始二十識悟明敏過目必能。一聞則誦。且體有赤黡法生智子。諸國娉之并不肯行。及見摩炎心欲當之。乃逼以妻焉。既而懷什。什在胎時。其母自覺。神悟超解有倍常日。聞雀梨大寺名德既多。又有得道之僧。即與王族貴女德行諸尼。彌日設供請齋聽法。什母忽自通天竺語。難問之辭必窮淵致。眾咸嘆之。有羅漢達摩瞿沙曰。此必懷智子。為說舍利弗在胎之證。及什生之后還忘前言。頃之什母樂欲出家。夫未之許。遂更產一男名弗沙提婆。后因出城游觀見冢間枯骨異處縱橫。于是深惟苦本定誓出家。若不落發(fā)不咽飲食。至六日夜氣力綿乏疑不達旦。夫乃懼而許焉。以未剃發(fā)故猶不嘗進。即敕人除發(fā)。乃下飲食。次旦受戒仍樂禪法。專精匪懈學得初果。什年七歲亦俱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誦毗曇既過。師授其義。即自通達。無幽不暢。時龜茲國人以其母王妹利養(yǎng)甚多。乃攜什避之。什年九歲。隨母渡辛頭河至罽賓。遇名德法師槃頭達多。即罽賓王之從弟也。淵粹有大量。才明博識獨步當時。三藏九部莫不該練。從旦至中手寫千偈。從中至暮亦誦千偈。名播諸國遠近師之。什至即崇以師禮。從受雜藏中長二含凡四百萬言。達多每稱什神俊。遂聲徹于王。王即請入宮。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言氣始交。外道輕其年幼言頗不遜。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無言。王益敬異。日給鵝臘一雙粳米面各三斗酥六升。此外國之上供也。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彌十人營視掃灑。有若弟子。其見尊崇如此。至年十二。其母攜還龜茲。諸國皆聘以重爵。什并不顧。時什母將什至月氏北山。有一羅漢見而異之。謂其母曰。常當守護。此沙彌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當大興佛法度無數人。與優(yōu)波掘多無異。若戒不全無能為也。正可才明攜詣法師而已。什進到沙勒國頂戴佛缽。心自念言。缽形甚大何其輕耶。即重不可勝。失聲下之。母問其故。答云。兒心有分別故缽有輕重耳。遂停沙勒一年。其冬誦阿毗曇。于十門修智諸品無所咨受。而備達其妙。又于六足諸問無所滯礙。沙勒國有三藏沙門名喜見。謂其王曰此沙彌不可輕。王宜請令初開法門。凡有二益。一國內沙門恥其不逮必見勉強。二龜茲王必謂什出我國。而彼尊之是尊我也。必來交好。王許焉。即設大會請什升座說轉法輪經。龜茲王果遣重使酬其親好。什以說法之暇。乃尋訪外道經書。善學圍陀含多論。多明文辭制作問答等事。又博覽四圍陀典及五明諸論。陰陽星算莫不必盡。妙達吉兇言若符契。為性率達不厲小檢。修行者頗共疑之。然什自得于心未嘗介意。時有莎車王子參軍王子兄弟二人。委國請從而為沙門。兄字須利耶跋陀。弟字須利耶蘇摩。蘇摩才伎絕倫專以大乘為化。其兄及諸學者皆共師焉。什亦宗而奉之。親好彌至。蘇摩后為什說阿耨達經。什聞陰界諸入皆空無相。怪而問曰。此經更有何義而皆破壞諸法。答曰。眼等諸法非真實有。什既執(zhí)有眼根。彼據因成無實。于是研覈大小往復移時。什方知理有所歸。遂專務方等。乃嘆曰。吾昔學小乘如人不識金以鍮石為妙。因廣求義要受誦中百二論及十二門等。頃之隨母進到溫宿國。即龜茲之北界。時溫宿有一道士。神辯英秀振名諸國。手擊王鼓而自誓言。論勝我者斬首謝之。什既至以二義相檢。即迷悶自失稽首歸依。于是聲滿蔥左譽宣河外。龜茲王躬往溫宿。迎什還國。廣說諸經。四遠宗仰莫之能抗。時王子為尼。字阿竭耶末帝。博覽群經特深禪要。云已證二果聞法喜踴。乃更設大集請開方等經奧。什為推辯諸法皆空無我分別陰界假名非實。時會聽者莫不悲感追悼恨悟之晚矣。至年二十受戒于王宮。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有頃什母辭往天竺。謂龜茲王白純曰。汝國尋衰吾其去矣。行至天竺進登三果。什母臨去謂什曰。方等深教應大闡真丹。傳之東土唯爾之力。但于自身無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忘軀。若必使大化流傳。能洗悟矇俗。雖復身當爐鑊苦而無恨。于是留住龜茲止于新寺。后于寺側故宮中。初得放光經。始就披讀。魔來蔽文唯見空牒。什知魔所為。誓心踰固。魔去字顯。仍習誦之。復聞空中聲曰。汝是智人何用讀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時速去。我心如地不可轉也。停住二年。廣誦大乘經論洞其秘奧。龜茲王為造金師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令什升而說法。什曰。家?guī)煪q未悟大乘欲躬往仰化。不得停此。俄而大師盤頭達多不遠而至。王曰。大師何能遠顧。達多曰。一聞弟子所悟非常。二聞大王弘贊佛道。故冒涉艱危遠奔神國。什得師至欣遂本懷。為說德女問經。多明因緣空假。昔與師俱所不信。故先說也。師謂什曰。汝于大乘見何異相而欲尚之。什曰。大乘深凈明有法皆空。小乘偏局多諸漏失。師曰汝說一切皆空甚可畏也。安舍有法而愛空乎。如昔狂人令績師績線極令細好??儙熂右饧毴粑m??袢霜q恨其粗??儙煷笈酥缚帐驹弧4耸羌毧|。狂人曰。何以不見。師曰。此縷極細。我工之良匠猶且不見。況他人耶??袢舜笙惨愿犊棊?。師亦效焉皆蒙上賞而實無物。汝之空法亦由此也。什乃連類而陳之。往復苦至經一月馀日。方乃信服。師嘆曰。師不能達反啟其志。驗于今矣。于是禮什為師。言和上是我大乘師。我是和上小乘師矣。西域諸國咸伏什神俊。每年講說諸王皆長跪座側。令什踐而登焉。其見重如此。什既道流西域名被東川。時符堅僣號關中。有外國前部王及龜茲王弟。并來朝堅。堅引見二王說堅云。西域多產珍奇。請兵往定以求內附。至符堅建元十三年歲次丁丑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見于外國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襄陽有沙門釋道安。將非此耶。即遣使求之。至十七年二月。善善王前部王等。又說堅請兵西伐。十八年九月堅遣驍騎將軍呂光陵江將軍姜飛。將前部王及車師王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及烏耆諸國。臨發(fā)堅餞光于建章宮。謂光曰。夫帝王應天而治。以子愛蒼生為本。豈貪其地而伐之乎。正以懷道之人故也。朕聞西國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陰陽。為后學之宗。朕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剋龜茲即馳驛送什。光軍未至。什謂龜茲王白純曰。國運衰矣。當有勍敵。日下人從東方來。宜恭承之勿抗其鋒。純不從而戰(zhàn)。光遂破龜茲殺純。立純弟震為主。光既獲什未測其智量。見年齒尚少。乃凡人戲之。強妻以龜茲王女。什距而不受辭甚苦到。光曰。道士之操不踰先父。何可固辭。乃飲以醇酒。同閉密室。什被逼既至遂??其節(jié)?;蛄铗T牛及乘惡馬欲使墮落。什常懷忍辱曾無異色。光慚愧而止光還中路置軍于山下。將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見狼狽。宜徙軍隴上。光不納。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數丈。死者數千。光始密而異之。什謂光曰。此兇亡之地不宜淹留。推運揆數應速言歸。中路必有福地可居。光從之。至涼州聞符堅已為姚萇所害。光三軍縞素大臨城南。于是竊號關外稱年太安。太安元年正月姑臧大風。什曰。不祥之風當有奸叛。然不勞自定也。俄而梁謙彭晃相系而叛。尋皆殄滅。至光龍飛二年。張掖臨松盧水胡沮渠男成及從弟蒙遜反。推建康太守段業(yè)為主。光遣庶子秦州刺史太原公纂。率眾五萬討之。時論謂業(yè)等烏合。纂有威聲勢必全剋。光以訪什。什曰。觀察此行未見其利。既而纂敗績于合梨。俄又郭馨作亂。纂委大軍輕還。復為馨所敗僅以身免。光中書監(jiān)張資文翰溫雅。光甚器之。資病。光博營救療。有外國道人羅叉。云能差資疾。光喜給賜甚重。什知叉誑詐。告資曰。叉不能為益徒煩費耳。冥運雖隱可以事試也。乃以五色系作繩。結之燒為灰末投水中?;胰舫鏊€成繩者。病不可愈。須臾灰聚浮出復繩本形。既而又治無效。少日資亡。頃之光又卒。子紹襲位。數日光庶子纂殺紹自立。稱元咸寧。咸寧二年有豬生子。一身三頭。龍出東廂井中到殿前蟠臥。比旦失之。纂以為美瑞。號大殿為龍翔殿。俄而有黑龍升于當陽九宮門。纂改九宮門為龍興門。什奏曰。皆潛龍出游豕妖表異。龍者陰類出入有時。而今屢見則為災眚。必有下人謀上之變。宜剋棋修德以答天戒。纂不納。與什博戲。殺棋曰。斫胡奴頭。什曰。不能斫胡奴頭。胡奴將斫人頭。此言有旨。而纂終不悟。光弟保有子名超。超小字胡奴。后果殺纂斬首。立其兄隆為主。時人方驗什之言也。什停涼積年。呂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蘊其深解無所宣化。符堅已亡竟不相見。及姚萇僣有關中。亦挹其高名虛心要請。諸呂以什智計多解??譃橐χ\不許東入。及萇卒子興襲位。復遣敦請。興弘始三年三月。有樹連理生于廣庭。逍遙園蔥變?yōu)槠?。以為美瑞。謂智人應入。至五月興遣隴西公碩德西伐呂隆。隆軍大破。至九月隆上表歸降。方得迎什入關。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于長安。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yōu)寵。晤言相對則淹留終日。研微造盡則窮年忘勌。自大法東被始于漢明。涉歷魏晉經論漸多。而支竺所出多滯文格義。興少達崇三寶銳志講集。什既至止。仍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眾經。什既率多諳誦無不究盡。轉能漢言音譯流便。既覽舊經義多紕僻。皆由先度失旨不與梵本相應。于是興使沙門增?僧遷法欽道流道恒道標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咨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興執(zhí)舊經以相讎校。其新文異舊者義皆圓通。眾心悏伏莫不欣贊。興以佛道沖邃其行唯善。信為出苦之良津御世之洪則。故托意九經游心十二。乃著通三世論以勖示因果。王公已下并欽贊厥風。大將軍常山公顯左軍將軍安城侯嵩并篤信緣業(yè)。屢請什于長安大寺講說新經。續(xù)出小品金剛波若十住法華維摩思益首楞嚴持世佛藏菩薩藏遺教菩提無行呵欲自在王因緣觀小無量壽新賢劫禪經禪法要禪要解彌勒成佛彌勒下生十誦律十誦戒本菩薩戒本釋論成實十住中百十二門論凡三百馀卷。并暢顯神源揮發(fā)幽致。于時四方義士萬里必集。盛業(yè)久大于今咸仰。龍光釋道生?;劢馊胛⑿k文外。每恐言舛入關請決。廬山釋慧遠學貫群經棟梁遺化。而時去圣久遠疑義莫決。乃封以咨什語見遠傳。初沙門僧睿才識高明。常隨什傳寫。什每為睿論西方辭體商略同異云。天竺國俗甚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弦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嘆為貴。經中偈頌皆其式也。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什嘗作頌贈沙門法和云。心山育明德。流薰萬由延。哀鸞孤桐上。清音徹九天。凡為十偈辭喻皆爾。什雅好大乘志存敷廣。常嘆曰。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毗曇。非迦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識者寡。折翮于此將何所論。乃悽然而止。唯為姚興著實相論二卷。并注維摩。出言成章無所刪改。辭喻婉約莫非玄奧。什為人神情朗徹傲岸出群。應機領會鮮有倫匹者篤。性仁厚汎愛為心。虛己善誘終日無勌。姚主常謂什曰。大師聰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種無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爾以來不住僧坊。別立廨舍供給豐盈。每至講說常先自說。譬喻如臭泥中生蓮花。但采蓮花勿取臭泥也。初什在龜茲從卑摩羅叉律師受律。卑摩后入關中。什聞至欣然師敬盡禮。卑摩未知被逼之事。因問什曰。汝于漢地大有重緣。受法弟子可有幾人。什答云。漢境經律未備。新經及諸論等。多是什所傳出。三千徒眾皆從什受法。但什累業(yè)障深。故不受師教耳。又杯渡比丘在彭城。聞什在長安。乃嘆曰。吾與此子戲別三百馀年。杳然未期。遲有遇于來生耳。什未終日。少覺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國弟子誦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轉覺危殆。于是力疾與眾僧告別曰。因法相遇殊未盡伊心。方復后世惻愴何言。自以闇昧謬充傳譯。凡所出經論三百馀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煩。存其本旨必無差失。愿凡所宣譯傳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眾前發(fā)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爛。以偽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長安。是歲晉義熙。五年也。即于逍遙園依外國法以火焚尸。薪滅形碎唯舌不灰。后外國沙門來云。羅什所諳十不出一。初什一名鳩摩羅耆婆。外國制名多以父母為本。什父鳩摩炎。母字耆婆。故兼取為名。然什死年月諸記不同?;蛟坪胧计吣辍;蛟瓢四辍;蛟剖荒辍て吲c十一字或訛誤。而譯經錄傳中猶有一年者??掷淄覠o以正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此云童壽。天竺人也。家世國相。什既道流西域。名被東國。時苻堅僭號關中。有外國前部王。及龜茲王弟。并來朝堅。堅于正殿引見二王。因說堅云。西域多產珍奇。乃請兵往定。以求內附。至苻堅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見外國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襄陽有沙門道安。將非此耶。即遣使求之。十八年九月。堅遣驍騎將軍呂光。陵江將軍姜飛等。將前部王。及車師王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及烏耆諸國。臨發(fā)。堅餞光于建章宮。謂光曰。夫帝王應天而治。以子愛蒼生為本。豈貪其地而伐之。正以懷道之人故也。朕聞西國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陰陽。為后學之宗。朕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尅龜茲。即馳驛送什。光軍未到。什對龜茲王白純曰。國運衰矣。當有勍敵日下。宜恭承之。勿抗其鋒。鈍不從而戰(zhàn)。光遂破龜茲。殺純立純弟震為主。光既獲什。未測其智量。見年齒尚少。乃凡人戲之。強妻以龜茲王女。什拒而不受。辭甚苦到。乃飲以醇酒。不虧其節(jié)。或令騎牛。及乘惡馬。欲使墮落。什曾無異色。光慚愧而止。光還中路。置軍于山下。將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見狼狽。宜徙軍隴上。光不納。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數丈。死者數千。光始異之。什謂光曰。此兇亡之地。不宜淹留。歸中路。必有福地可居。光從之。至涼州。聞苻堅已為姚萇所害。光三軍縞素。大臨城南。于是竊號關外。稱年太安。頃之。光卒。子紹襲位。光庶子纂殺紹自立。光弟保有子名超。殺纂斬首。立其兄隆為主。什停涼積年。萇聞高名。虛心要請。諸呂以什智計多解。恐為姚謀。不許東入。及萇卒。子興襲位。復遣敦請。興弘始三年三月有樹連理。生于廟庭。逍遙園。蔥變?yōu)??。以為美瑞。謂智人應入。至五月。興遣隴西公碩德。西伐呂隆。隆軍大破。至九月。隆上表歸降。方得迎什入關。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于長安。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yōu)寵。晤言相對。則淹留終日。研微造盡。則窮年忘勌。自大法東被。始于漢明。涉歷魏晉。經論漸多。興少崇三寶。銳志講集。什既至止。仍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眾經。盡轉漢言。音譯流便。漸覽舊經。義多紕繆皆由先譯失旨。不與梵本相應。于是興使沙門僧?。僧遷。法欽。道流。道恒。道標。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咨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興執(zhí)舊經以相讎校。文義圓通。眾心愜伏。興以佛道沖??。乃著通三世論。以勖示因果。王公已下。并欽贊厥風。續(xù)出小品。金剛般若。十住。法華。維摩。思益。首楞嚴。持世。佛藏。菩薩藏。遺教。菩提。無行。呵欲。自在王。因緣觀。小無量壽。新賢劫。禪經。禪法要。禪要解。彌勒成佛。彌勒下生。十誦律。十誦戒本。菩薩戒本。成寔。十住。中百十二門。諸論。凡三百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84—414 【介紹】: 十六國時僧。京兆人,俗姓張。少年為人傭書,歷觀經史典籍,尤善《老》、《莊》,及讀《維摩詰經》,遂出家。以擅長般若學著稱,名振關輔。為鳩摩羅什主要弟子之一,先后在姑臧和長安從師譯經。撰有《般若無知論》,《物不遷論》、《不真空論》等,并注《維摩詰經》。
全晉文
肇,京兆人,以庸書為業(yè)。后為僧,師事鳩摩羅什于姑臧。尋從入長安,住逍遙園。弘始中為姚興所害,有集一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京兆人。
史不書氏。
家貧為人傭書。
遂博觀經史子集。
尤善莊老。
年十二。
為沙門。
名震三輔。
羅什在姑臧。
往從之。
什與語。
驚曰法中龍象也。
于是攜以歸關中。
居逍遙園。
詳定經論。
四方學者輻輳。
設難交攻。
而肇迎刃而解。
眾皆厭服。
時有道生道融僧睿。
皆師羅什。
號童壽之門四圣。
肇初著般若無知論。
什見之曰。
吾解不謝子。
文當相挹。
劉遺民得之。
以呈遠公。
遠公搏髀嘆。
以為未嘗有也。
后又著不真空論。
物不遷論。
注維摩經。
什化去追悼之。
又著涅槃無名論。
皆妙造精微。
姚興敬重其筆札。
使頒傳。
義熙十年歿。
壽三十二。
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三
釋僧肇。京兆人。家貧以傭書為業(yè)。遂因繕寫。乃歷觀經史備盡墳籍。愛好玄微。每以莊老為心要。嘗讀老子德章。乃嘆曰。美則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也。后見舊維摩經。歡喜頂受披尋玩味。乃言。始知所歸矣。因此出家。學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振關輔。時競譽之徒莫不猜其早達?;蚯Ю镖m負入關抗辯。肇既才思幽玄又善談說。承機挫銳曾不流滯。時京兆宿儒及關外英彥。莫不挹其鋒辯負氣摧?。后羅什至姑臧。肇自遠從之。什嗟賞無極。及什適長安。肇亦隨返。姚興命肇與僧睿等入逍遙園助詳定經論。肇以去圣久遠文義多雜。先舊所解時有乖謬。及見什咨稟所悟更多。因出大品之后。肇便著波若無知論凡二千馀言。竟以呈什。什讀之稱善。乃謂肇曰。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時廬山隱士劉遺民見肇此論。乃嘆曰。不意方袍復有平叔。因以呈遠公。遠乃撫機嘆曰。未常有也。因共披尋玩味更存往復。遺民乃致書肇曰。頃餐徽問有懷遙仰。歲末寒嚴體中何如。音寄壅隔增用悒蘊。弟子沈痾草澤常有弊瘁。愿彼大眾康和外國法師休悆不。去年夏末見上人波若無知論。才運清俊旨中沈允。推步圣文婉然有歸。披味慇勤不能釋手。真可謂浴心方等之淵。悟懷絕冥之肆。窮盡精巧無所間然。但闇者難曉猶有馀疑。今輒條之如左。愿從容之暇粗為釋之。肇答書曰。不面在昔佇想用勞。得前疏并問。披尋反覆欣若暫對。涼風戒節(jié)頃常何如。貧道勞疾每不佳。即此大眾尋常什師休勝。秦主道性自然天機邁俗。城塹三寶弘道是務。由使異典勝僧自遠而至。靈鷲之風萃乎茲土。領公遠舉。乃是千載之津梁。于西域還得方等新經二百馀部。什師于大寺出新至諸經。法藏淵曠日有異聞。禪師于瓦官寺教習禪道。門徒數百日夜匪懈。邕邕肅肅致自欣樂。三藏法師于中寺出律部。本末精悉若睹初制。毗婆沙法師于石羊寺出舍利弗毗曇。梵本雖未及譯。時問中事發(fā)言新奇。貧道一生猥參嘉運遇茲盛化。自恨不睹釋迦泥洹之集。馀復何恨。但恨不得與道勝君子同斯法集耳。稱詠既深聊復委及。然來問婉切難為郢人。貧道思不關微兼拙于華語。且至趣無言。言則乖旨。云云不已竟何所辯。聊以狂言示詶來旨也。肇后又著不真空論物不遷論等。并注維摩。及制諸經論序。并傳于世。及什之亡后。追悼永往翹思彌厲。乃著涅槃無名論。其辭曰。經稱有馀無馀涅槃。涅槃秦言無為。亦名滅度。無為者取乎虛無寂寞妙絕于有為。滅度者言乎大患永滅超度四流。斯蓋鏡像之所歸。絕稱之幽宅也。而曰有馀無馀者。蓋是出處之異號。應物之假名。余嘗試言之。夫涅槃之為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幽升。量太虛而永久隨之弗得其蹤。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攝其生。力負無以化其體。眇渀惚恍若存若往。五目莫睹其容。二聽不聞其響。窈窈冥冥誰見誰曉。彌倫靡所不在。而獨曳于有無之表。然則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返其愚。有之者乖其性。無之者傷其軀。所以釋迦掩室于摩竭。凈名杜口于毗耶。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釋梵乃絕聽而雨花。斯皆理為神御。故口為之緘默。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經曰。真解脫者離于言數。寂滅永安無終無始。不晦不明不寒不暑。湛若虛空無名無證。論曰。涅槃非有亦復非無。言語路絕心行處滅。尋夫經論之作也。豈虛構哉。果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故不可得而無耳。何者本之有境則五陰永滅。推之無鄉(xiāng)則幽靈不竭。幽靈不竭則抱一湛然。五陰永滅則萬累都捐。萬累都捐。故與道通同。抱一湛然。故神而無功。神而無功。故至功常在。與道通同。故沖而不改。沖而不改。不可為有。至功常在。不可為無。然則有無絕于內。稱謂淪于外。視聽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恬兮而夷。泊焉而泰。九流于是乎交歸。眾圣于此乎冥會。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鄉(xiāng)而欲以有無題榜其方域而語神道者。不亦邈哉。其后十演九折。凡數千言。文多不載。論成之后上表于姚興曰。肇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君王得一以治天下。伏惟。陛下睿哲欽明道與神會。妙契環(huán)中理無不曉。故能游刃萬機弘道終日。依被蒼生垂文作范。所以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涅槃之道。蓋是三乘之所歸。方等之淵府。眇茫希夷。絕視聽之域。幽致虛玄。非群情之所測。肇以微軀猥蒙國恩。得閑居學肆。在付公門下十有馀年。雖眾經殊趣勝致非一。涅槃一義常為聽習先。但肇才識闇短。雖屢蒙誨喻。猶懷漠漠。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然未經高勝先唱。不敢自決。不幸什公去世。咨參無所。以為永恨。而陛下圣德不孤。獨與什公神契目擊道存。決其方寸。故能振彼玄風以啟末俗。一日遇蒙答安成侯嵩問無為宗極。頗涉涅槃無名之義。今輒作涅槃無名論。有十演九折。博采眾經托證成喻。以仰述陛下無名之致。豈曰開詣神心窮究遠當。聊以擬議玄門班喻學徒耳。若少參圣旨愿敕存記。如其有差伏承旨授。興答旨慇勤。備加贊述。即敕令繕寫班諸子侄。其為時所重如此。晉義熙十年卒于長安。春秋三十有一矣。
僧旻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527 【介紹】: 南朝梁僧。吳郡富春人,俗姓孫。七歲出家,居虎丘西山寺。力學不怠,志操冠群輩。后居揚都莊嚴寺。自齊迄梁,登座講說逾二十年。梁武帝天監(jiān)初與諸僧于上定林寺抄一切經論。著有《論疏雜集》、《四聲指歸》、《詩譜決疑》等,尤以《成實論義疏》著名。與智藏、法云合稱梁代三大法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孫氏。
世居吳之富春。
三國有吳之后也。
幼孤。
七歲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師事僧回。
從受五經義。
宋吏部郎吳郡張辯。
嘗謂之曰。
沙彌何姓。
家何處。
旻曰。
貧道姓釋。
家此山。
辯異之。
特進張緒。
見而嘆曰。
松柏雖小。
已有凌云之氣。
年十三。
隨回出都。
住白馬寺年十六。
回亡。
移住莊嚴寺。
師事曇景。
與同寺法云神岡法關。
夕則合帔而臥。
晝則假衣而行。
往返咨詢。
柔次遠亮四師。
大明經律論指。
振發(fā)擁滯。
雖命世碩學。
無所是非。
齊文慧帝。
竟陵王。
深加貴敬。
尚書令王儉。
嘗延僧宗。
講涅槃經。
旻所扣問。
輒摧衄。
儉曰昔姚興于逍遙園。
使竺道生。
道融義。
往復百翻言義俱切。
眾服其英秀。
今旻法師過之遠矣。
文宣帝請柔次二師。
講成實論。
旻于末席。
有所議論。
辭旨清新。
宏邈。
聽者傾屬。
次師乃放麈尾嘆曰。
老夫受業(yè)彭城精思五聚。
有十五番。
誠為難窟。
每恨不逢勍敵。
自至金陵五年。
始見竭于今日矣。
待為思之。
晚講當答。
及晚裁復數交。
辭義遂擁。
次師動容。
顧四座曰。
后生可畏。
永明十年。
始二十六歲。
講成實論于興福寺。
先輩后進。
道俗交會。
不遠萬里。
嗚呼盛哉。
晉宋來學者。
務高談大語。
以相誇罩。
而旻謙讓。
恬靜若不能言。
晉安太守彭城劉業(yè)謂旻曰。
師于經論該博。
何以立義多儒。
答曰貧道謹依經文。
文玄則玄。
文儒則儒。
不知其他也。
竟陵王世子昭胄出守會稽。
或邀旻往征虜亭餞之。
旻曰吾與相識于講席間耳。
然未嘗修詣。
聞其得郡便往。
意所不欲。
眾由是亦罷。
永元初。
詔僧局。
請僧三十人。
入華林園夏講。
僧正擬旻法主。
旻卻之。
或問其故。
答曰。
此徒外潤。
不能內益。
由是譽傳遐邇。
瑯琊王仲寶吳郡張思光。
學冠當時。
并投分納交。
申以縞滯。
齊亂避地入東。
逮梁天監(jiān)五年。
詔僧正慧超。
到房請。
與法寵法云。
汝南周舍等。
入華林園道義。
六年制注般若經。
請京城五大法師于五寺。
首講。
以旻道居其右。
深其悅可。
又詔于慧輪殿。
講勝鬘經。
帝躬臨聽。
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東莞劉協(xié)等。
三十人。
同抄定林寺一切經論。
以類相從成。
八十卷。
皆取旻考正來上。
十一年。
感風疾。
詔吳郡太守張充吳興太守謝覽給。
舟仗資糧津發(fā)至都。
晉陵太守蔡撙出門候之。
嘆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監(jiān)末。
詔莊嚴寺。
建八座法輪。
講者五僧。
以年臘相次。
旻最處后。
而徒眾劇繁。
莊嚴講堂。
宋世祖所立者。
其高廣??[〦/柔]。
非他處比。
是日至不能容。
詔聽停講五十日。
益辟窗牗。
進床五十張。
猶云迫隘。
桄程為之摧折云。
講十地經于簡靜寺。
先為筑堂五間。
以增其舊。
至日悉滿。
尤薄于勢要。
吳郡陸倕一日造房。
旻稱疾不見。
倕欣然曰。
此誠弟子所望也。
時吳興太守蕭昂過山展禮。
山主智遷以告旻。
旻曰。
吾山藪病夫。
無事見貴二千石。
昔戴颙隱居北嶺。
宋江夏王詣之。
颙高臥牗下。
不與相見。
吾雖德薄。
請附于戴公。
及蕭至。
旻從后門遁去。
其年。
皇太子亦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致禮贈物。
大通五年。
詔還都。
徙居開善寺。
于路舊疾。
增劇八年二月一日卒。
壽六十一詔。
以其月六日。
窆鐘山之開善。
初旻樂禪默。
乃依所立義。
獲入定。
問諸禪師。
皆曰門戶雖殊。
造寂則一。
每開講先使眾于坐定后為舍靈轉經曰。
道安故事也。
時靈根寺道超。
勤學。
每禱佛。
愿如旻。
忽夢。
人曰。
僧旻法師。
毗婆尸佛時。
已能講說。
君始發(fā)心。
豈可遽及耶。
但自加功。
當得開解。
旻造彌勒像。
朝夕禮謁。
夢像遣化。
送菩提樹。
曰菩提者。
梁言道場樹也。
弟子頗宣其言。
旻止之。
著述殆百馀卷。
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僧旻。
姓孫氏。
家于吳郡之富春。
有吳開國大皇帝其先也。
幼孤養(yǎng)能言而樂道。
七歲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為僧回弟子。
從回受五經。
一聞能記。
精神洞出標群獨秀。
每與同輩言謔及諸典禮。
未嘗不慨慨然欲為己任。
宋吏部郎吳郡張辯謂之曰。
沙彌何姓家在何處。
旻曰。
貧道姓釋。
家于此山。
辯甚異之。
特進張緒見而嘆曰。
松柏雖小已有陵云之氣。
由是顯譽。
年十三隨回出都住白馬寺。
寺僧多以轉讀唱導為業(yè)。
旻風韻清遠了不厝意。
年十六而回亡。
哀容俯仰率由自至。
喪禮畢移住莊嚴師仰曇景。
景久居寺任。
雅有風軌。
大小和從。
寺給僧足。
旻安貧好學。
與同寺法云禪崗法開。
稟學柔次達亮四公經論。
夕則合帔而臥。
晝則假衣而行。
往返咨詢不避炎雪。
其精力篤課如此。
大明數論究統(tǒng)經律。
原始要終望表知里。
內鑒諸己旁啟同志。
前疑往結靡不冰泮。
雖命世碩學有是非之辯。
旻居中振發(fā)曾無擁滯。
光緒既著風猷弘遠。
齊文惠帝竟陵王子良。
深相貴敬請遺連接。
尚書令王儉。
延請僧宗講涅槃經。
旻扣問聯(lián)環(huán)言皆摧敵。
儉曰。
昔竺道生入長安。
姚興于逍遙園見之。
使難道融義。
往復百翻言無不切。
眾皆睹其風神服其英秀。
今此旻法師超悟天體。
性極照窮言必典詣。
能使前無橫陣。
便是過之遠矣。
文宣嘗請柔次二法師。
于普弘寺共講成實。
大致通勝冠蓋成陰。
旻于末席論議。
詞旨清新致言宏邈。
往復神應聽者傾屬。
次公乃放麈尾而嘆曰。
老子受業(yè)于彭城。
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為難窟。
每恨不逢勍敵。
必欲研盡。
自至金陵累年始見竭于今日矣。
且試思之晚講當答。
及晚上講裁復數交詞義遂擁。
次公動容顧四坐曰。
后生可畏。
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
永明十年始于興福寺講成實論。
先輩法師高視當世排競下筵。
其會如市山棲邑寺莫不掩扉畢集。
衣冠士子四衢輻湊。
坐皆重膝不謂為迮。
言雖竟日無起疲倦。
皆仰之如日月矣。
希風慕德者不遠萬里相造。
自晉宋相承凡論議者。
多高談大語競相誇罩。
及旻為師范。
棱落秀上機變如神。
言氣典正。
座無洪聲之侶。
重又性多謙讓。
未常以理勝加人。
處眾澄眸如入禪定。
其為道俗所推如此。
時人稱曰。
折剖磐隱通古無例。
條貫始終受者易悟。
庶方蕩諸異論大同正法矣。
于是名振日下。
聽眾千馀。
孜孜善誘曾無告倦。
晉安太守彭城劉業(yè)。
嘗謂旻曰。
法師經論通博。
何以立義多儒。
答曰。
宋世貴道生。
開頓悟以通經。
齊時重僧柔。
影毗曇以講論。
貧道謹依經文。
文玄則玄。
文儒則儒耳。
時竟陵王世子蕭照胄。
出守會稽。
要旻共往。
征虜別之。
旻曰。
吾止講席。
相識未嘗修詣。
承其得郡。
便狼狽遠別。
意所不欲。
眾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
敕僧局請三十僧。
入華林園夏講。
僧正擬旻為法主。
旻止之。
或曰何故。
答曰。
此乃內潤法師。
不能外益學士。
非謂講者。
由是譽傳遐邇名動京師。
瑯琊王仲寶。
吳人張思光。
學冠當時清貞獨絕。
并投分請交申以縞帶。
年立之后頻事開解蔚為宗匠。
九部五時若指諸掌。
玄理伏難坦然夷易。
故緇素結轍華俗邀延往復屯萃矣。
時有令聞夙成負先來之風。
耆年素望懷新舊之恥。
設伏者比肩翹關者間出。
旻隨方領會。
弘量有馀。
皆銜璧輿櫬響然風靡者一人而已。
值齊歷橫流道屬昏诐。
時寵小人世嫉君子。
因避地徐部。
仍受請入吳。
法輪繼轉勝幢屢建。
皆隨根獲潤有聲南北。
皇梁膺運乃翻然自遠言從帝則。
以天監(jiān)五年游于都輦。
天下禮接下筵亟深眷悅。
敕僧正慧超銜詔至房。
欲屈與法寵法云汝南周舍等。
時入華林園講論道義。
自茲已后優(yōu)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經。
以通大訓。
朝貴皆思弘厥典。
又請京邑五大法師。
于五寺首講。
以旻道居其右。
乃眷帝情深見悅可。
因請為家僧。
四事供給。
又敕于慧輪殿講勝鬘經。
帝自臨聽。
仍選才學道俗釋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東莞劉協(xié)等三十人。
同集上定林寺。
抄一切經論以類相從。
凡八十卷。
皆令取衷于旻。
十一年春忽感風疾后雖小間。
心猶忘誤言語遲蹇。
旻曰。
自登座講說已二十年。
如見此病例無平復。
講事盡矣。
乃修飾房內隔立道場日夜禮懺。
后吳郡太守張充。
吳興太守謝覽。
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請。
有敕給船仗資糧發(fā)遣。
二郡迎候舟楫滿川。
京師學士云隨霧合。
中途守宰莫不郊迎。
晉陵太守蔡撙。
出侯門迎之嘆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監(jiān)末年。
下敕于莊嚴寺。
建八座法輪。
講者五僧以年臘相次。
旻最處后。
眾徒彌盛。
莊嚴講堂。
宋世祖所立。
欒櫨增映延袤遐遠。
至于是日不容聽眾。
執(zhí)事啟聞。
有敕聽停講五日。
悉移窗戶四出檐霤。
又進給床五十張。
猶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數。
得人之盛皆此類焉。
旻因舍什物嚫施擬立大堂。
慮未周用付庫生長傳付后僧。
又于簡靜寺講十地經。
堂宇先有五間。
慮有迫迮又于堂前權起五間。
合而為一。
及至就講寺內悉滿。
斯感化之來殆非意矣。
少與齊人張融謝眺友善。
天下才學通人莫不致禮。
雖居重名不嘉榮勢。
閑處一室簡通豪右。
眾人多恨之。
唯吳郡陸倕。
博學自居。
名位通顯早崇禮敬。
旻亦密相器重。
時為太子中庶。
儐從到房。
旻稱疾不見。
倕欣然曰。
此誠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倕之愛名德也。
彌重旻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后。
先疾連發(fā)彌懷退靜。
夜還虎丘人無知者。
時蕭昂出守吳興。
欲過山展禮。
山主智遷先知以告旻。
旻曰。
吾山藪病人。
無事見貴二千石。
昔戴颙隱居北嶺。
宋江夏王入山詣之。
高臥牖下不與相見。
吾雖德薄請附戴公之事矣。
及蕭至旻從后門而遁。
其年皇太子。
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銜命致禮。
贈以幾杖爐奩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還移住開善。
使所在備禮發(fā)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劇未堪止寺。
權停莊嚴因遂彌留以至大漸。
良醫(yī)上藥備于寺內。
中使參侯相望馳道。
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儲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鐘山之開善墓所。
喪事大小隨由備辦。
隱士陳留阮孝緒。
為著墓志。
弟子智學慧慶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東王。
并為制文樹于墓側。
徵士何胤。
著文立于本寺。
初旻嘗樂于禪默。
乃依所立義試遍安心。
旬日之間遂得入定。
問諸禪師皆云。
門戶雖殊造寂不異。
又嘗于講日謂眾曰。
昔彌天釋道安。
每講于定坐后。
常使都講等為含靈轉經三契。
此事久廢。
既是前修勝業(yè)。
欲屈大眾各誦觀世音經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遠近相習。
爾后道俗舍物乞講前誦經。
由此始也。
時有靈根寺道超比丘。
勤學自勵。
愿明解如旻。
夢有人言。
僧旻法師毗婆尸佛。
已能講說。
君始修習。
云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達。
隨分得解。
后大領悟。
旻嘗造彌勒佛并諸供具。
朝夕禮謁。
乃夢見彌勒佛遣化菩薩送菩提樹與之。
菩薩曰。
菩提樹者。
梁言道場樹也。
弟子頗宣其言。
旻聞而勖之曰。
禮有六夢。
正夢唯一。
乃是好惡之先徵。
故周立占夢之官。
后代廢之。
正以俗人澆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夢乃心想耳。
汝勿傳之。
以莊嚴寺門及諸墻宇古制不工。
又吳虎丘山西寺朽壞日久。
并加繕改事盡弘麗。
旻所造經像全不封附。
須者便給。
放生布施未嘗倦廢。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誠多。
未始建大齋會。
恐福事未圓。
旻曰。
大齋乃有一時發(fā)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難得盡理。
又且米菜醬酢樵水湯灰踐踰澆炙。
信傷害微蟲豈有數量。
慮有此事故不敢為也。
始復求寄王官官府有勢之家。
使役雖多彌難盡意。
近識觀之藉此開悟。
智者窺人有求名之誚。
要請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專至有乖素心。
若現(xiàn)斯言猶涉譏笑。
故吾不為也。
旻美言笑善舉止。
吐納膏油自生顧眄風飆滿室。
凡所施為不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后己常若不及。
常有馀師言弟子不恭者。
旻呼與相見為設飲食。
方便誘喻遂成善士。
生無左道卜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誑近識。
貴人君子皆景慕焉。
營居負販者亦望風而畏敬。
聞其名者偽夫正鄙夫立。
所著論疏雜集。
四聲指歸詩譜決疑等。
百有馀卷流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4—717 【介紹】: 唐僧。光州人,俗姓唐。少通經史百家,及長,出家,為文綱法師高足,精《四分律》。居會稽龍興寺,時號大和尚。中宗時,徵召至京師,為菩薩戒師。后辭歸,度人置寺。知江表多行《十誦律》,乃請帝墨敕執(zhí)行南山律宗,《四分律》始盛于江淮間。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唐氏。其先潁川人。晉永嘉南渡遷光州。遂世為光州人。岸生而不群。始自期以儒學奮。既而悔之。乃求薙染。夜夢迦葉波有所教戒。且閱經所見。與夢中語合。由是慧解日進。而聲名日起。時初法師方以道德重揚。越俗號大和尚。岸從之。住會稽龍興寺。中宗朝。詔偕諸大德見內殿。寵遇隆渥。上因從受菩薩戒。詔圖其形林光宮。且制贊其辭曰。戒珠皎潔?;哿髑鍍?。身局五篇。心融八定。學縱真典。觀通實性。維持法務。紀綱僧政。律藏冀以傳芳。象教因乎光盛。歷任白馬中興。莊嚴薦福罔極等寺。綱維之職。天下以為榮。錫賚山積云委。俄還鄉(xiāng)里。度人建寺以散之。而星霜之變。復二紀于茲矣。迫鐘漏之期。念釣游之地。開元五年八月十日卒于龍興。壽六十四。弟子。以禮葬。禮部侍郎姚奕。撰文勒碑云。先是江表。盛行十誦至岸為天子師。動以墨敕從事。東南之僧罔敢或戾。而四分之傳??堃喟吨e。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道岸。
姓唐氏。
世居穎川。
是為大族。
漢尚書令琳司空珍吳尚書仆射固雍州刺史彬涼鎮(zhèn)北將軍瑤之后也。
永嘉南度遷于光州。
衣冠人物暉映今古。
岸生而不群少而奇概。
爰在髫齔有若老成。
齒胄膠庠侚齊墳典。
猶恐聞見未博藝業(yè)有遺。
遂浮江淮達洙泗探禹穴升孔堂。
多歷年所矣。
操翰林之鼓吹。
游學海之波瀾。
討論百家商攉三教。
乃嘆曰。
學古入官紆金拾紫。
儒教也。
餐松餌柏駕鶴乘龍。
道教也。
不出輪回之中俱非筏喻之義。
豈若三乘妙旨六度宏功。
緇銖世間掌握沙界哉。
遂落發(fā)出家洗心訪道。
一音克舉四句精通。
豎修律儀深入禪慧。
夜夢迦葉來為導師。
朝閱真經宛契冥牒。
由是聲名籍甚遠近吹噓。
為出世之津梁。
固經行之領袖。
十方龍象罔不師范焉。
萬國鹓鸞無敢詶對者。
向若回茲妙識適彼殊途。
議才必總于四科。
濟世雅符于三杰。
有若越中初法師者。
秘藏精微罔不明練。
道高寰宇德重丘山。
岸聞善若驚同聲相應。
乘杯去楚杖錫游吳。
云霧一披鐘鼓齊振。
期牙合契澄什聯(lián)芳。
由是常居會稽龍興寺焉。
揚越黎庶江淮釋子。
輻輳烏合巷少居人。
罕登元禮之門。
且睹公超之市。
岸身遺纏蓋心等虛空。
不擇賢愚無論貴賤。
溫顏接待善誘克勤。
明鑒莫疲洪鐘必應。
皆窺天挹海虛往實歸。
其利博哉。
無得稱也。
時號為大和尚。
登無畏座講木叉律。
容止端嚴。
辭辯清暢。
連環(huán)冰釋理窟毫分。
瞻仰者皆悉由衷。
聽受者得未曾有。
于是高僧大士心醉神傾。
捐棄舊聞佩服新義。
江介一變其道大行。
孝和皇帝精貫白業(yè)游藝玄樞。
聞而異焉。
遣使徵召前后數介。
然始入朝與大德數人同居內殿。
帝因朝暇躬閱清言。
雖天眷屢回而圣威難犯。
凡厥目對靡不魂驚。
皆向日趨風滅聽收視。
岸人望雖重僧臘未高。
猶淪居下筵累隔先輩。
惜帝有輪王之位不起承迎。
以吾為舍那之后晏然方坐。
皇帝睹其高尚。
伏以尊嚴偏賜衣缽。
特彰榮寵。
因請如來法味屈為菩薩戒師。
親率六宮圍繞供養(yǎng)。
仍圖畫于林光宮。
御制畫贊。
辭曰。
戒珠皎潔。
慧流清凈。
身局五篇心融八定。
學綜真典。
觀通實性。
維持法務。
綱統(tǒng)僧政律藏冀兮傳芳。
象教因乎光盛。
比夫靈臺影像麟閣丹青。
功德義殊。
師臣禮異。
銓擇網管統(tǒng)帥僧徒者。
有司之任也。
以岸盛德廣大至行高邈。
思遍雨露特變章程。
所歷都白馬中興。
莊嚴薦福罔極等寺綱維總務。
皆承敕命深契物心。
天下以為榮。
古今所未有。
中宗有懷罔極追福因心。
先于長安造薦福寺。
事不時就作者煩勞。
敕岸與工部尚書張錫。
同典其任。
廣開方便博施慈悲。
人或子來役無留務。
費約功倍。
帝甚嘉之頓邀賞錫。
何間昏曉既荷天澤。
言酬恩地遂還光州。
度人置寺。
于是祇陀苑囿郁起僧坊。
拘鄰比丘便為人寶。
能事斯畢夫何恨哉。
江海一辭星霜二紀。
每懷成道之所。
更迫鐘漏之期。
遂去上京還至本處。
將申顧命精擇門人僧行超玄儼者。
是稱上足也。
克傳珠髻之寶。
俾賜金口之言。
右脅而臥示其泡幻也。
以開元五年歲次丁巳八月十日。
滅度于會稽龍興道場。
時年六十有四。
海竭何依。
山崩安仰。
天人感慟道俗哀號。
執(zhí)紼衣缞動盈萬計弟子龍興寺慧武寺主義海都維那道融大禹寺懷則大善寺道超齊明寺思一云明寺慧周洪邑寺懷瑩香嚴寺懷彥平原寺道綱湖州大云寺子瑀興國寺慧纂等。
秀稟圭璋器承磨琢。
荷導蒙之力懷栝羽之恩。
思播芳塵必題貞石。
乃請禮部侍郎姚奕為碑紀德。
初岸本文綱律師高足也。
及孝和所重其道克昌。
以江表多行十誦律東南僧堅執(zhí)罔知四分。
岸請帝墨敕執(zhí)行南山律宗。
伊宗盛于江淮間者岸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