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道英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孫氏。
丹陽人。
八歲事英禪師出家。
入茅山聽明法師三論。
又依東安研究其指。
年二十三。
從高麗實公及實亡。
印公入蜀。
而法席凋替。
有陳失御乃反初服。
三年而后能自拔。
避地千馀姚梁安寺領沙彌十輩。
開法華三論。
相續(xù)不輟。
貞觀元年。
歸鄉(xiāng)里以華嚴涅槃。
弘導四眾。
二年會稽都督田公以禮迎。
還住一音寺。
勝會所集七十馀州義學沙門。
二千計。
尼眾三百。
士俗莫能紀。
十九年徙住靜林寺展華嚴經(jīng)席。
夏六月方升座。
入文有黃金色蛇。
吐五色光。
長七尺許。
上懸屋梁下直敏頂講罷乃隱。
未幾復解制于一音。
夜見二赤衣人致禮曰。
法師功德難量。
盍往他方教化乎。
今故從東方來迎。
八月之望。
連三日大冥。
莫辨昏旦。
逝之日則二十三日也。
又大明夜如晝。
春秋七十六。
將葬塔表發(fā)光景。
地震異香四聞。
神僧傳·卷第六
釋法敏姓孫氏。
丹陽人也。
八歲出家事英禪師為弟子。
入茅山聽明法師三論悟其宗旨。
貞觀元年出還丹陽講華嚴涅槃。
二年越州田都督追還一音寺相續(xù)法輪。
于時眾集。
義學沙門七十馀州八百馀人。
當境僧千二百人。
尼眾三百。
士俗之集不可復紀。
至十九年會稽士俗請住靜林講華嚴經(jīng)。
至六月末正講。
有蛇懸半身在敏項上。
長七尺許。
作黃金色吐五色光。
終講方隱。
至夏訖還一音寺。
夜有赤衣二人禮敏曰。
法師講四部大經(jīng)功德難量。
須往他方教化。
故從東方來迎法師。
弟子數(shù)十人同見此相。
至八月十七日。
爾前三日三夜無故闇冥。
恰至二十三日將逝。
忽放大光夜明如日。
因爾遷化。
春秋六十有七。
身長七尺六寸。
停喪七日塔表放光。
地為震動異香不滅。
莫不怪嘆。
道俗莊嚴。
送于隆安山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京兆人。住日嚴寺。其為梵唄。能卻嚩弄響。使聲發(fā)喉中而唇舌不動。與人并立。非素所識者。誠莫之推撿也。自文皇逮煬帝。雖法事之隆一致。而唄學則有家風之異。不相推許。至于常。則推心喪膽。稱善而已。眾有欲效之者。率莫能及。晚入東都。玄感之叛。強常為主齊。會玄感敗走。匿關陜間?;蛑^其嘗非斥國家。詔捕得械送東都。至莎柵。客止之曰。毋往且見戮。常謝曰。宿債可逃邪。竟就死。年四十馀 又有道英神爽者。道英喉顙偉壯。詞氣雄遠。若夫數(shù)萬眾中。猶能以音吐高出。興善殿基闊十畝。窗欞門扇。高大厚重。不易動搖。英引眾繞旋。馀響所至。皆為震撼。 爽工游嚩。聯(lián)綿曲折。奢促愜心。并居興善寺 貞觀中。豫州照機寺曇寶禪師者。辟谷練形。戒行無玷。年六十許。帝講觀音經(jīng)開導士俗。而韻調(diào)歡亮。特異凡倫。每靜夜。于寺塔基上贊禮。其語言文字周三十里。聞者歷歷可辨。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
釋慧常。
京兆人。
以梵唄之工。
住日嚴寺。
尤能卻囀哢響飛揚。
長引滔滔清流不竭。
然其聲發(fā)喉中。
唇口不動。
與人并立推檢莫知。
自非素識方明其作。
時隋文興法。
煬帝倍隆。
四海輻湊同歸帝室。
至于梵導贊敘各重家風聞常一梵颯然傾耳。
皆推心喪膽。
如饑渴焉。
僉曰。
若此聲梵。
有心聞之何得不善也。
眾雖效學風骨時參。
至于用與牽挽。
皆不及矣。
晚入東都。
梟感作亂。
齋梵總?cè)蜗坦参!?div id="d6fcsg6"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861_1_24_comment'>
及平殄后復還關壤。
時有僣帝曰。
逆賊建福。
言涉國家并可收之。
因即募覓。
常被固送。
行次莎[打-丁+冊]。
逃賊留曰。
往必被戮。
可于此止。
常曰。
債負久作。
終須償了。
遂至東都。
果如言焉。
年四十馀矣。
時京師興善有道英神爽者。
亦以聲梵馳名。
道英喉顙偉壯詞氣雄遠。
大眾一聚其數(shù)萬馀聲調(diào)棱棱高超眾外。
興善大殿鋪基十畝。
欞扇高大非卒搖鼓。
引眾繞旋行次窗門。
聲聒沖擊皆為動振。
神爽唱梵彌工長引。
游囀聯(lián)綿周流內(nèi)外。
臨機賒捉愜洽眾心。
貞觀年中。
豫州治下照機寺曇寶禪師者。
斷谷練形戒行無點。
年六十許。
常講觀音導引士俗。
而聲調(diào)超挺特異人倫。
寺有塔基。
至于靜夜于上贊禮。
聲響飛沖周三十里。
四遠所聞無不驚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0—? 【介紹】: 唐僧。荊州江陵人,梵名般若提婆。早年潛心讀書,涉獵百氏,有志于功名。后慕佛出家,住荊州等界寺。師吉藏門入慧英,習《法華經(jīng)》。后參游諸方,遍謁名德。從合浦泛海西行,初至室利佛逝國,歷末羅瑜洲、羯荼國,抵師子洲,參禮佛牙。尋北行,至訶利雞羅國。一年后,至東印度,入那爛陀寺,研習群經(jīng)。譯《阿笈摩經(jīng)》,附歸唐。武則天垂拱元年,送別義凈。欲從北印度歸唐,卒于途。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無行。乾封中荊州等界寺沙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無行禪師者。
荊州江陵人也。
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慧天)葉性虛融稟質(zhì)溫雅。
意存仁德志重煙霞。
而竹馬之年。
投足石渠之署。
暨乎弱冠。
有懷金馬之門。
頗已漁獵百氏流睇三經(jīng)。
州望推奇鄉(xiāng)曲排俊。
于時則絢彩霞開。
鏡三江而挺秀。
芳思泉涌。
灌七澤而流津。
然宿因感會今果現(xiàn)前。
希慕法門有窺玄苑。
幸遇五人之度。
爰居等界道場。
既而創(chuàng)染諦門初沾法侶。
事大福田寺慧英法師為鄔波馱耶(唐云親教師和上者訛也)斯乃吉藏法師之上足。
可謂蟬聯(lián)碩德。
固乃世不乏賢。
于是標心般若棲志禪居。
屏棄人間往來山水。
每因談玄講肆擊闡微言。
雖年在后生而望逾先進。
及乎受具同壇乃二十馀人。
誦戒契心再辰便了。
咸稱上首馀莫能加。
次隱幽巖誦法華妙典。
不盈一月七軸言終。
乃嘆曰。
夫?qū)ん苷咭庠诘敏~。
求言者本希趣理。
宜可訪名匠鏡心神啟定門斷煩惑。
遂乃杖錫九江移步三越。
游衡岳處金陵。
逸想嵩華長吟少室。
濯足八水舉袂三川。
求善知識即其志也。
或攜定門而北上。
獵智者禪匠之精微。
麾戒巘而東歸。
究道宣律師之淳粹。
聽新舊經(jīng)論。
討古今儀則。
洋洋焉波瀾。
萬頃嶷嶷也。
崖岸千尋。
與智弘為伴。
東風汎舶一月到室利佛逝國。
國王厚禮特異常倫。
布金華散金粟。
四事供養(yǎng)。
五對呈心。
見從大唐天子處來倍加欽上。
后乘王舶經(jīng)十五日達末羅瑜洲。
又十五日到羯荼國。
至冬末轉(zhuǎn)舶西行。
經(jīng)三十日到那伽缽亶那。
從此泛海二日到師子洲。
觀禮佛牙。
從師子州復東北泛舶一月到訶利雞羅國。
此國乃是東天之東界也。
即贍部州之地也。
停在一年。
漸之東印度。
恒與智弘相隨。
此去那爛陀途有百驛。
既停息已便之大覺。
蒙國安置入寺俱為主人。
西國主人稍難得也。
若其得主則眾事皆同如也。
為客但食而已。
禪師后向那爛陀。
聽瑜伽習中觀。
研味俱舍探求律典復往羝羅荼寺。
去斯兩驛。
彼有法匠善解因明。
屢在芳筵習陳那法稱之作。
莫不漸入玄關頗開幽鍵。
每唯杖錫乞食全軀。
少欲自居情超物外。
曾因閑隙譯出阿笈摩經(jīng)。
述如來涅槃之事。
略為三卷。
已附歸唐。
是一切有部律中所出。
論其進不乃與會寧所譯同矣。
行禪師既言欲居西國。
復道有意神州。
疑取北天歸乎故里。
凈來日從那爛陀相送。
東行六驛各懷生別之恨。
俱希重會之心業(yè)也。
茫茫流泗交袂矣。
春秋五十六。
又禪師稟性好尚欽禮。
每以覺樹初綠。
觀洗沐于龍池。
竹苑新黃。
奉折華于鷲嶺(此二時者春中也。
皆是大節(jié)會。
無問遠近。
道俗咸觀。
洗菩提樹也。
又鷲峰山此時有華大如手許。
實同金色。
人皆折以上呈。
當此之時。
彌覆山野名春女華也)曾于一時與行禪師同游鷲嶺。
瞻奉既訖遐眺鄉(xiāng)關無任殷憂。
凈乃聊述所懷云爾 雜言。
觀化祇山頂。
流睇古王城。
萬載池猶潔。
千年苑尚清。
髣髴影堅路。
摧殘廣脅??。
七寶仙臺亡舊跡。
四彩天華絕雨聲聲。
華遠。
自恨生何晚。
既傷火宅眩中門。
還嗟寶渚迷長坂。
步陟平郊望。
心游七海上。
擾擾三界溺邪津。
渾渾萬品亡真匠。
唯有能仁獨圓悟。
廓塵靜浪開玄路。
創(chuàng)逢饑命棄身城。
更為求人崩意樹(施也)持囊畢契戒珠凈(戒也)被甲要心忍衣固(忍也)三祇不倦陵二車。
一足忘勞超九數(shù)(勤也)定瀲江清沐久結(定也)智釰霜凝斬新霧(慧也)無邊大劫無不修。
六時憫生遵六度。
度有流化功收。
金河示滅歸常住。
雞林權唱演功周。
圣徒往傳馀響。
龍宮秘典海中探。
石室真言山處仰。
流教在茲辰。
傳芳代有人。
沙河雪嶺迷朝徑。
巨海鴻崖亂夜津。
入萬死。
求一生。
投針偶穴非同喻。
束馬懸車豈等程。
不徇今身樂。
無祈后代榮。
誓舍危軀追勝義。
咸希畢契傳燈情。
勞歌勿復陳。
延眺旦周巡東。
睇女巒留二跡。
西馳鹿苑去三輪。
北睨舍城池尚在。
南睎尊嶺穴猶尊。
五峰秀。
百池分。
粲粲鮮華明四曜。
輝輝道樹鏡三春。
揚錫指山阿。
攜步上祇陀。
既睹如來疊衣石。
復觀天授迸馀峨。
佇靈鎮(zhèn)凝思遍生河。
金華逸掌儀前奉芳蓋。
陵虛殿后過。
旋繞經(jīng)行砌。
目想如神契。
回斯少福潤津梁。
共會龍華舍塵翳。
在西國王舍城懷舊之作(一三五七九言)。
游。
愁。
赤縣遠。
丹思抽。
鷲嶺寒風駛。
龍河激水流。
既喜朝聞日復日。
不覺頹年秋更秋。
已畢祇山本愿誠難遇。
終望持經(jīng)振錫往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