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真節(jié)

相關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釋廣真 朝代: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大師廣真者。
字吹萬。
西蜀僰道宜賓人。
姓李氏。
父祖世籍婆羅門。
師生惟慕事佛。
得法于月明和尚。
萬歷戊午年。
說法于瀟湘之湖東禪院。
次遷忠州聚云。
夔州寶峰。
及云來興龍。
巴臺諸剎。
闡揚大慧宗風。
崇禎己卯七月三十日。
唱滅于本山。
嗣法門人曰。
慧機。
慧芝。
慧麗等。
依法阇維。
阇維時。
遍地荷香襲人。
煙至松羃。
結為五彩。
火后收舍利三百馀顆。
復得黃金鎖子骨三莖。
當門二齒。
變?yōu)樽仙?div id="kdbnqbp"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28_comment'>
建塔于三目山之陽。
屬四川觀察使田華國。
為塔上之銘。
署師為大慧十四世之孫。
懶庵鼎需禪師之裔。
蓋。
大慧初開法于洋嶼庵。
時需得法為第十三位。
今燈譜。
載大慧下法嗣。
共九十四人。
訛列需為第三十五位。
需既得旨。
韜光于福唐山水之間。
及大慧從梅陽生還時。
始開法于西禪。
入室之子。
僅得安永。
南雅。
志清。
安分四人。
分于元至正間。
庵居劍門。
志清。
住天王。
南雅。
住龍翔。
安永說法于鼓山。
是為鼓山永。
永付悟明法堅二人。
堅。
住承天。
明。
住凈慈。
纂修聯(lián)燈會要。
座下衲子雖眾。
獨以大法囑太原苦口益。
益付筏渡慈。
當益慈之時。
約在明之中。
葉叢林先德物故。
禪門死于繩規(guī)。
凡我行道之士。
無不藉賴。
中貴給劄住持慈公輩。
或不忍視。
而恬退于山邊水邊。
保任乃事隨方接納一個。
半個尚以篤實。
承繼祖宗命脈。
慈。
得一言顯。
顯。
付小庵密。
密。
出二仰欽。
欽。
出無念有。
已上俱有語錄機緣。
有。
付荊山寶。
寶。
付鐵牛遠。
遠。
付月明池。
此三代。
惟述相見之語。
并付囑之偈。
月明池公。
以源流大法。
付與真公大師。
至師崛起中興。
光顯大慧之宗。
師初出世楚之湖南瀟湘小院。
衲子。
相傳上堂示眾入室機緣。
叢林識者。
驚為大慧再來。
崇禎辛未臘八日。
布金檀越內卿田素庵。
諸師居忠州聚云禪院。
拈香畢。
豎拂云。
從上古人。
只為者個東西。
顢頇了許多英雄豪杰。
賺陷了許多高人達士。
拋撒了許多油鹽醬醋。
今日老僧。
不徇人情。
向汝諸人道破。
只要汝等于日用二六時中。
行住坐臥處。
穿衣吃飯?zhí)帯?div id="pf6dqck"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122_comment'>
運水搬柴處承當。
若承當?shù)脕怼?div id="zgsfnjh"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124_comment'>
英雄豪杰。
也顢頇他不得。
高人達士。
也賺陷他不得。
油鹽醬醋。
也拋撒他不得。
且問。
大眾如何是者個東西參。
東吳有居士劉墨仙。
久游玄墓之門。
持圣恩問道錄訪師。
論及楊岐九峰之語。
師徵云。
正恁么時。
楊岐在。
前九峰在前。
仙良久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師便喝。
仙云。
者一喝。
是前是后。
師翹一足。
仙禮拜。
玄墓?jié)h月藏禪師書至。
師以為千里同風。
即撾鼓升堂。
說妙法語。
語見聚云全錄。
命維那。
對眾宣讀其書。
曰。
大慧禪師。
說盡人間禪病。
四百年內。
望之如渴人求井。
不料一枝埋沒。
向三峽錦江之上。
前得來書。
語錄已見作略過人。
第未得從容談三月于水流石上。
為恨不淺。
茲聞已返峽中。
略伸四問。
萬乞答。
我更欲禪師起已墜之禪于今日。
令后輩。
重見天日于座下。
斷不令山野遺恨耳。
書尾復致四問。
曰。
正睡著時與死了燒了。
心之與性。
牙齒打不著。
須向者里希取大用始得。
如何是此處底大用。
師答云。
寧向太陽妝羅剎。
不來黑暗扮睹音。
二問。
沿流不止。
絕卻真照。
照不到處。
如河是吹毛用了急須磨。
且道。
磨個甚么。
師答折腳鐺里淡黃齏。
三問。
明處既已脫卻心性。
切莫在離心性處躲跟。
除此二途。
如何相見。
師答。
才過驢胎。
又闖馬腹。
四問。
近世野狐。
都說心性禪。
不知姓張姓李。
請禪師代答一轉語。
貴圖天下衲僧脫卻腥臭。
師答奪者老賊頭。
拄杖拗折。
莫言不道。
已而師于回書之尾。
亦致四問。
以問漢師。
作相問。
用水一碗貯米七粒。
架茅草十字在上。
請道是甚么義。
二問□□溈仰九十六種圓相。
收盡六義問。
有個收在那一義。
三問。
古人道。
八角磨盤空里走。
不知是空走磨。
磨走空。
四問。
老鼠吞大象。
蝦蟆口咬著。
吞不入。
拖不出。
蒼頭老兒跳一步。
請下一轉語。
漢師或有答斯未載焉。
師之說法。
垂機勘辨。
約類如此。
有正錄十卷。
廣錄三十種。
共六十六卷。
屬水部尚書郎熊汝學。
捐俸刊行。
板存忠州治平禪院。
系法孫燈來編次。
來住高峰。
鐵壁慧機之子也。
贊曰。
真師既出世于萬歷之間。
我禪門正當肇興之時。
至天崇間諸方有大名稱者。
俱有書問交通往來。
未見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
何也。
無乃各闡己宗為急務。
未暇輕重之耶。
然亦是吳越燕趙眾生鮮福。
未獲沾師法雨耳。
康熙丙寅冬。
余為天童封龕佛事。
經(jīng)四明。
過壽昌禪林訪舊。
遇師之玄孫統(tǒng)公別庵禪師。
始悉真師三代全錄。
不得不為之傳。
補入僧寶。
否則闕典之責。
其在余乎。
(有正錄三卷。
并師下三世語錄若干卷。
屬四川向化侯譚養(yǎng)元捐俸梓板。
附嘉興楞嚴藏流通。)。
釋如慧 朝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兀齋。
幻齋二比丘。
俱出襄陰鐘氏。
為同祖兄弟。
同師素庵法師
稱高足。
兀齋。
名如慧。
法師與慧。
在俗父子也。
母汪腹之時。
師已入留山矣。
慧生三歷不語。
一日父歸省其祖。
一見喜曰。
我父子同出家去。
家人異之。
五歲失母。
養(yǎng)于伯母江。
即幻齋之母也。
慧。
幼習世典通大意。
會法師集講京師。
因來省。
遂祝發(fā)座下。
時十三歲。
初聽楞嚴。
至徵心辯見會五陰三科處。
愕然自失。
乃登壇受具。
晝夜六時。
除聽講外。
即跏趺習定。
兀然如槁木者三年。
同學呼為兀齋。
一日定中。
見大光明身等虛空。
自是掩關不語。
妙悟益發(fā)。
內外典籍。
寓目即了。
無滯義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性相,字蓮宗,姓高氏,江寧人也。
父貧,樵薪自給,無以為家。
嘗采荻江渚,昏夜莫依,棲蘆林中,席地獨臥,蚊蚋交集,不以為苦,蓋形同土木亡懷自適。
雖未染道跡,已別具忍力矣。
稍長,遂厭樊籠,就攝山棲霞寺禮素庵法師薙染為僧。
復稟具足于慧云律師,雖同參法侶共出一門,而聞道早晚,更相尊師,有可為無,實亦若虛。
下問不恥,況在高明。
由是以律嚴己,以謙下人。
處卑彌光,聲聞自遠。
慧云遷化,相乃焚修塔院,禮誦《華嚴》,寒暑不輟。
四眾推許,請宏法牒,臨壇演戒,亹亹忘疲。
晚主金陵極樂寺,示寂寢寮,世壽僧臘均未詳,建塔玉環(huán)山右,與慧云相次,本相志也。
釋法祥 朝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法祥。
字瑞光。
越州嵊縣周氏子。
有出世志。
隨季父宦游入京。
見笑巖于柳巷。
巖觀其根。
示以念佛法門。
師頷之。
居頃南還。
棄妻子薙發(fā)。
入棲霞謁素庵法師。
雖居講肆。
而念佛無間。
又參遍融。
融所示。
與笑巖同。
繇五臺入伏牛。
契機于柏松和尚。
留住石室中。
吊影木食者三年。
一日趺坐。
雪積滿林。
火絕衣濕。
松往視。
擊磬出其定。
因示之曰。
輕安小寂。
非是歇場。
若耽著此境。
即墮偏空。
且行腳去。
逢南即止矣。
遂飄然而行。
遍歷楚蜀之境。
鏟落知見。
獨存孤明。
后游南岳。
忽憶柏松別時之語。
有終焉之志。
適僧以側刀峰靜室相讓。
自是放下身心。
一志念佛。
募豆四十八石。
一豆一佛。
凈念相繼。
以至終身。
不知其過幾四十八石矣。
繇是諸方稱為豆兒佛云。
十方衲子爭歸之。
側刀峰遂成海內名叢席。
居恒誡諸弟子曰。
汝剃除須發(fā)。
不知有生死事大。
但倚墻靠壁。
業(yè)識茫茫。
喚作甚么。
豈非吾佛所呵。
衲衣在空閒。
假名阿練若。
不專心凈業(yè)。
大限到來。
將何抵對閻老子乎。
聞者無不感泣。
師雖絕意人世。
而當世諸君子。
聞其風者。
莫不景仰。
如方伯劉公。
直指史公。
學憲伍公。
儀部曾公。
囧卿蔡公。
少保郭公。
大行宋公。
皆傾心皈向。
就師問道。
招致之則不往也。
郡丞盧公。
祀廟。
點失期者。
罰米三十馀石。
送師。
曰。
老僧豈以一缽飯。
斂眾怨耶。
竟不受。
聞者嘆服。
師接納往來。
不擇臧否。
一味平等慈悲。
荊襄大盜。
賈二唐九等七人捕急。
投師求活。
師憐其誠納之。
冠以道巾。
令隨眾作務。
及捕官至。
雖識其為盜。
第見師慈心藹然。
又聞念佛感動。
乃解腰纏三金。
設供而去。
其盜亦化。
為苦行僧。
師住側刀峰三十馀年。
不發(fā)化主。
不結外援。
不設方丈。
不用侍者。
一龕于佛殿左。
危坐念佛其中。
不安庫房。
笥無長物。
滅之日。
簡之惟胡椒一瓶。
舊布數(shù)片而已。
嘗以糠餅充餐。
或有投之地者。
師拾取。
煨而啖之。
行必荷鋤。
見遺穢必以土掩之。
將化命首座領眾。
念佛趺坐。
誡眾曰。
無得虛張捏怪。
誑惑世人。
獨一味老實念佛。
言訖。
合掌而逝。
時萬歷庚戌二月六日也。
閱世七十有九。
僧臘四十有三。
停龕七日。
顏色不變。
弟子奉全身。
塔于峰之右。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四
釋法祥,字瑞光,別號隱南。
姓周氏,嵊人也。
生而超曠,長事儒術,屢試不第,慨然有出世志。
從其叔游京師,往參嘯巖老人。
巖示以向上,且謂“念佛法門,最為捷要”。
祥慮專服膺,慎擬書紳。
頃之南還,決然舍去,禮邑中喜庵愷薙發(fā),時年三十有二矣。
棲霞素庵受具,相依講肆。
忽焉三載,乃游北都,得參遍融,因問:“念佛法門是第一義諦否?
”融曰:“更不容念佛外,別求第一義諦。
”祥深頷之。
時慈圣太后建凈業(yè),期請居首座三年。
期罷,游五臺之伏牛。
有松柏者,牛山耆舊也。
與語心契,留住石室,吊影絕跡,木食三秋。
一日趺坐,雪積滿床,火絕衣濕,侍者往見,驚走,報松柏,趨視之,猶未出定,乃擊磬警覺。
問曰:“煙寒灰冷,作何境會?
”祥曰:“山原是石,冰原是水,雪飛滿崖,不知所以。
”松曰:“此暫息塵勞,得輕安耳,若耽此境,即墜偏空,勿滯于此,宜行腳去。
”授以缽袋,遂造峨嵋,禮普賢,住大峨石。
數(shù)月,苦切參究,心地未安。
因之南岳,登祝融峰,望古大明崇嶺茂林,即往卜居。
未幾,祝融峰僧楚然請主閱藏。
祥至一宿,夜半,恍惚?中告語:“此非所居,不如速去。
”詰朝將他徙,適僧大覺來留,住崱屴峰,祥許之。
行三日,藏經(jīng)殿燬。
祥以嘯巖所示,欲終身念佛,專精不懈,以豆為數(shù),放下身心,影不出山,一聲一豆,凈念相繼,積豆至四十八石,人稱“豆兒佛”云。
廣西劉方伯謁廟,遺書請一見,辭不往,衡州盧郡丞祀廟點失期者,罰粟三十石,送祥。
祥曰:“老僧豈以一缽飯,歛眾怨乎?
”竟不納。
長沙吉王遣內使往請,祥曰:“山僧行腳倦游,息肩于此,愿效遠公,跡不入俗,不敢奉命。
”王遣前使,赍送《華嚴經(jīng)》二部,《大疏鈔》一部,齋資百兩,祥以銀散眾,用廣王惠掃閣藏經(jīng),長護山靈,王益重焉。
荊襄大盜曰:“賈二唐九者,事急來歸,發(fā)露懺悔,哀乞活命。
”祥憐其誠,納之。
冠以道巾,令隨作苦,捕騎至見。
祥慈心藹然,且聞念佛聲有感,乃解腰纏三金,薦齋而去。
盜亦感化,為苦行僧。
祥居崱屴峰,勤脩凈業(yè),三十馀年,未嘗少輟,笥無長物,滅之日唯胡椒一瓶,舊布數(shù)片而已。
以明萬歷庚戌二月六日示寂。
世壽七十有九,法臘四十有三。
其徒同融,建窣堵波于峰右,釋德清為之銘焉。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如馨,字古心,姓楊氏,溧水人也。
年少家居,篤信釋氏,及近不惑,乃厭塵俗,初投攝山棲霞寺,禮素庵法師從事薙染,遂受沙彌戒。
復欲近圓,本師示以須得清凈十僧方能得戒,由是叩諸宗匠,輒究戒緣。
因讀《華嚴》識菩薩住處,忻然有得。
謂“文殊所在常住清涼,抗心希蹤,步禮五臺,當見文殊為我授戒。
”因辭法侶,躬親跋沙,三遭寒暑,方眺寶峰,漸至靈境,夙夜虔勤,懇求切至。
一日景值馀暉,客途闃寂,恍怫之間見一老嫗形枯發(fā)白,捧敝伽黎出自林中,適前問曰:“汝來何求?
”曰:“求見文殊。
”媼曰:“此衣亡兒所遺,爾來求戒,便應爾贈。
”言訖竟去,衣遂著身。
頃復呼曰:“比丘比丘,文殊在茲。
”馨方驚愕,已失所在,如?初覺。
頓悟五篇三聚心地法門,視大小乘律如胸中自在流注,歡辛之忱無可為喻。
爾后南旋,中興法戒,專持梵律,皎若冰霜。
明萬歷間,金陵幽棲寺洪恩雪瑯敕修長干塔,諸務嚴備,唯頂屢舉,舉不能正,深用為憂。
蜀僧巨川求匠架木,倍工益力,終未能成。
唯日夜翹企,冀佛慈應。
一夕?感神諭云:“優(yōu)波離尊者至,始克如愿。
”翼日,馨露頂跣足,杖錫持缽,偏袒而入。
洪恩一見,乃悟夙因,召眾摳迎,傾誠請助。
馨才舉喝,翔然升去,塔頂便合。
乃以?警向眾宣明,群情忻躍,大加敬禮,咸指馨為優(yōu)波離再世。
由是法會云興,遂開戒于棲霞、甘露、靈隱、天寧諸剎。
自元季以來,律學荒蕪。
馨嘗嘅然,謂“佛法住世,功在毗尼”,訪求梵綱,遍參律法,至是坐道場三十馀所,徒眾累萬,聲聞于天。
明神宗嘉茲譽問,延至五臺,賜紫衣、錫杖,為開皇壇說戒。
敷座之日,五色瑞云結蓋盤空,亭午方散。
帝心悅豫,題額“萬壽戒壇”,賜號“慧云律師”,緇素歸依稟戒躋壇者,不可勝計。
三壇既畢,復錫千佛珠衣,拜表辭謝,而圣眷隆渥,宏獎未已。
以萬歷四十三年乙卯十一月十四日示寂,壽七十有五,臘二十又七,染道三十有四,瘞于天隆玉環(huán)山。
帝聞遷化,思慕清輝,乃詔燕都憫忠寺圖其遺像,供于大內,濡染宸翰,為題贊曰:“瞻其貌,知其人。
入三昧,絕六塵。
昔波離,今古心。
”其見欽崇如此。
馨風規(guī)簡夷,神觀凝肅,坐室中如在定者,雖左右近侍不敢妄啟,至訓誨提獎,機用妙密,迥超情臆。
故白四授具,三聚妙圓,皆弘于斯,世稱“中興律祖”云。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
釋性蓮,字無垢,姓王氏,仙源人。
生而不凡,幼時嬉玩,效作佛事。
有明中葉,政教龐雜,象法浸微,外道群聚,宣揚其說。
蓮每往觀聽,輒謂眾曰:“此夢語也,其如生死何?
”年二十二,遂散家財,棄妻子,之金陵攝山棲霞寺從素庵節(jié)薙染,受具,依棲講席習諸經(jīng)論義,置卷嘆曰:“吾為生死大事出家,此豈能了大事乎?
”復棄去。
得故鄉(xiāng)之牛頭山,誅茆以休,刀耕火種,專以己躬事下念久之,未有所入,又棄去,至清河謁法堂,授以念佛三昧,乃深信入。
尋參遍融于都下,一見器之,因留入室。
久之,妙峰開法于蘆芽,蓮特往見,多所陶冶,復歸故鄉(xiāng)之大山,四方緇白聞風而至。
嘆曰:“吾輩出家,當盡歷名山,遍參知識,豈拘墟近見,障此生平乎!
”乃復棄去,多方行腳,備嘗辛苦,如是者七年。
偶冬日涉河,冰裂作聲,墮水寒徹,忽然有省,生平之疑泮然自釋。
即卓錫于池陽之杉山,十方衲子日益麇集,遂開梵剎以接待為事。
至者無他技,但精潔粥飯荼湯,了無禪道佛法,觀者諦信不疑。
九華道場迎為叢林主,蓮治己精苦,忘身為眾,凡化惡性必委曲周旋,俟其大信而后已。
行之廿年,遠近傾心,凡有所須應時如響,足跡所至,一食一宿之地皆為道場,若池陽之杉山、九華之金剛峰、觀音山之金堂、大山之草庵、蓮嶺之靜室、金陵之花山,馀若秦頭峰、婆娑壟、岑峰洞、白沙山、吉祥、諸天,隨地各建蘭若數(shù)十所,以修隱靜者居之,咸以其徒主其業(yè)。
丙申仲春,應眾請來皖山,不數(shù)月,百廢具舉,三祖道場燦然復盛,遐邇風動。
乃復歸九華。
越明年,皖山四眾固請重蒞,蓮首肯曰:“去即去矣,尚須三日。
”明日,偶過九龍,訪一庵主,四顧欣然,乃謂眾曰:“吾至此山,大事畢矣。
”眾不喻其意,二日示微疾,竟終此。
塔于蘭若之右,時萬歷丁酉九月三日也。
年五十有四,臘二十有五。
其弟子查汝定,持其行實,乞憨山為之銘云。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
釋志若,字耶溪,姓姚氏,山陰人也。
母晏氏嘗禱于白衣觀音,祈生佳兒,夢跣足頭陀謂之曰:“吾與汝作獅子兒。
”覺而舉。
若性機穎,幼喜念佛,合掌趺坐,貌如老僧。
父早喪,母孀居,七歲母病,日夜悲泣,母臨終囑曰:“汝宿僧也,無負本愿。
”言訖而逝。
若以遺命,尋禮會稽華嚴賢出家,年十七始薙染,居常切念生死,即之牛頭山矢念參究。
未幾,從荊山法師聽《法華經(jīng)》于天臺,即隱山中憤求向上,單棲六載,偶觸境有省。
年二十六,聞雪浪恩開法于南都,乃瓢笠而往,先從棲霞素庵受具,遂依雪浪座下,執(zhí)業(yè)十有二載,研窮諸經(jīng)論,深造玄奧。
明萬歷己丑,攜李創(chuàng)慧華庵,沈司馬岳水部延若居之。
庚寅,陸太宰五臺管僉憲東溟劉柱史子威,請講《楞嚴》于吳門。
壬辰,講《法華》于杭之靈隱。
明年,講《楞伽》于凈慈。
壬寅,棲息武林飛來峰,北有永福寺故址,廢入民間,潘太常贖建佛閣禪堂,既成以若居之。
三吳兩浙皆宗若教化,隨在列剎開演諸經(jīng)論者三十馀處,坐禪五十馀期,稱一代師匠云。
寂于萬歷丁巳月九日,壽六十有四,臘四十有七。
先一日示微疾,手書遺憨山,囑弟子曰:“我留最后供,必為獻之。
”明日索浴,自起更衣,端坐而逝。
生平清節(jié)自守,應世皦然,三衣之外無長物,臨化脫然無掛礙,蓋乘夙慧般若根深,人未易察也。
憨山為擷其芳菲,以詔后來。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三
釋達珍,字寶林,別號師崖。
姓劉氏,撫州人。
幼好靜居,若習禪觀。
年二十,棄家入括蒼山石門洞,依宗海染剃。
因于洞口慶云峰上,飛瀑源頭,結茅為庵。
進院之夕,山中神鐙,滿放光明,圓大如斗,照曜林谷,升降流轉,遠映城市。
官吏驚怪,遣員察驗,典史姚君銜命而往。
溫州普明寺素庵法師,聞風問訉,遇于山中。
是夜,庵前大樹上,懸空數(shù)十圓光,燦如白日。
素庵因謂姚君曰:“《般若記》 云:佛子出世,有大因緣。
或機前顯跡,自見神光。
此子因緣非小,必為佛門津梁。
”以偈記曰:“今此光明照燭身,菩薩信有宿生因。
他年定是靈山客,撥轉如來正法輪。
”珍禮謝,素庵曰:“當期遠大,毋久淹此。
”珍以三年為請。
爾后安處,亦無他異。
后往普明,聽講《金剛》、《彌陀》諸經(jīng),即以頭陀行修般舟三昧,飲水食澹,脅不至席。
觀方至高旻,受記于昭月,遂嗣法焉。
乾隆二十六年,主當陽萬善。
三十二年,主大雄山崇福。
三十八年,主獅崖彌陀。
四十年,主高旻。
四十二年,主北嵩巖法輪。
已而退入臺山,憩于華頂妙峰庵。
四十五年,縣令張公與紳耆合詞,請住國清,就庵延攬,勢不獲卻。
其時國清,年久廢朽,荒敗不堪。
珍至,整飭頹綱,紹隆先軌,廟貌佛乘,屹然有紀。
五十一年,主大田白蓮。
五十二年,主黃巖慶善。
廿馀年間,八坐道場。
所至興起,學侶景從,得法十馀人,皆一時柱石。
以乾隆五十五年四月八日示寂。
先是,弟子道宗請至國清傳戒,歸庵,坐說偈日:“世尊下降,老僧涅槃。
指天指地,一等捏瞞。
”披衣詣龕,洎然而化。
壽六十,臘四十,塔于東塢,有語錄數(shù)卷。